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围绕中国植物科学在粮食、衣物、医药、环境等方面,尤其是近30年来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需求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大食物观等号召,选取了10个典型案例,从时代背景出发,讲述了中国植物科学发展中的理论突破和创新实践,重点反映了中国植物科学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目录
第一章 植物学在中国早期的建立和发展 1
第一节 中国典籍中有关植物及相关研究的记载 3
第二节 植物学在中国的起始 4
一、早期西方植物学著作的译介与传播 4
二、我国野外植物采集和分类的先驱——钟观光 6
第三节 静生生物调查所及其他早期的植物学研究机构 8
一、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建立 8
二、静生生物调查所的主要贡献 9
三、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 10
四、其他研究机构 11
五、中国植物学会的创立 13
第四节 野外植物采集和调查及重要发现 13
一、静生生物调查所在云南的植物采集和调查 14
二、秦仁昌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 15
三、水杉的发现 17
四、植物调查工作小结 19
第五节 抗战期间我国植物生理学家的成就 20
一、李继侗开国内植物生理学研究之先河 20
二、罗宗洛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21
三、汤佩松和西南联大同事们的贡献 23
四、茶馆聚会催生超前40年的植物细胞吸水理论 25
第六节 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和交流 27
一、与国外学术研究机构进行刊物和标本互换 27
二、与国外学术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28
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8
四、派人出国进修和访学 29
五、李约瑟和中英科学合作馆 30
结语 31
参考文献 31
第二章 以植物志为载体的资源普查和研究助力国家建设 33
第一节 人类利用植物资源历史久远 35
一、植物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宝贵资源 35
二、我国先民对植物资源的认知和利用 35
三、植物学先驱开展植物资源调查,为植物志编研开山铺路 36
第二节 迫在眉睫,建设新中国急需摸清植物资源家底 38
第三节 艰苦创业,大规模野外考察支撑《中国植物志》编研 39
一、建机构团队,定宏大愿景 39
二、赴大江南北,阅浩瀚珍藏 40
第四节 卧薪尝胆,《中国植物志》铸就新的里程碑 42
一、筹备启动,厚积薄发 42
二、同心协力,攻坚克难 44
三、夙兴夜寐,终成巨著 47
第五节 奠定基础,为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铺路 51
第六节 数字技术使《中国植物志》更上一层楼 55
一、数字技术使《中国植物志》融入百姓生活 55
二、DNA条形码技术助推植物物种快速精准鉴定 57
第七节 走出国门,《中国植物志》登上国际舞台 59
一、Flora of China开启国际合作新征程 59
二、攀登高峰,揭开地球之巅植物精灵的神秘面纱 60
结语 65
参考文献 66
第三章 水稻——驯化与自然变异基因组理论突破,促进水稻育种跨越式发展 67
第一节 水稻的起源、驯化与中华文明 69
一、稻耕起源 69
二、水稻驯化 70
三、水稻与中华文明 72
第二节 中国稻作科学先驱 73
第三节 杂交水稻从中国走向世界 75
一、中国杂交水稻源头创新 75
二、中国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77
第四节 从理论突破到领跑设计育种 78
一、水稻分子育种的理论基础 78
二、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与相关基因分析 79
三、水稻基因组与分子育种 81
第五节 环境友好的绿色超级稻 84
一、超级稻 84
二、绿色超级稻 85
第六节 未来的中国盘中餐 88
参考文献 90
第四章 从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到以“滨海草带”为基础的草牧业 91
第一节 生物种间杂交育种之难在小麦上取得突破 93
一、小麦借助近亲基因高产抗病 93
二、小麦远缘杂交的技术难题 94
三、解码小麦近缘植物基因组“天书” 98
第二节 以“滨海草带”为基础的草牧业 100
一、高效“以草换肉”的科技密码 100
二、小麦近亲与“滨海草带”梦 102
三、不与主粮争地的耐盐碱饲草 104
四、“滨海草带”战略规划与科技创新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五章 从茎尖脱毒到种薯革命 115
第一节 马铃薯进入中国的时间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117
一、马铃薯的起源和传播 117
二、马铃薯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 118
第二节 传统的马铃薯繁殖方式导致严重的种薯退化 118
一、马铃薯的繁殖方式 118
二、病毒积累导致种薯退化 119
第三节 利用茎尖脱毒技术生产马铃薯种薯 120
一、茎尖脱毒在马铃薯中的应用 120
二、马铃薯茎尖脱毒的原理 121
三、茎尖脱毒体系的不足 122
第四节 用种子来种植马铃薯 123
一、马铃薯种子的优势 123
二、四倍体马铃薯种子的探索 124
三、自交亲和基因的发现为生产二倍体种子提供了可能 125
四、第一个概念性杂交种的问世 126
第五节 马铃薯种子杂交的展望 128
参考文献 129
第六章 顶层设计导向重大突破——诺奖成果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 131
第一节 在那疟疾大流行年代 133
第二节 挑战国际权威,发掘抗疟新药 135
第三节 青蒿素等系列抗疟药的发现 137
第四节 青蒿素——中国援外的亮丽名片 140
第五节 青蒿素发现与应用的启示 143
一、国家需求和精巧组织,激发了科学家的原始创新能力 143
二、中医药宝库博大精深 144
三、科学家们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可歌可泣 144
四、青蒿素是推动大科学发展的特殊小分子 145
结语 145
参考文献 146
第七章 从植物多样性理论到猕猴桃产业 147
第一节 猕猴桃栽培利用概要 149
第二节 野生猕猴桃的多样性 151
第三节 驯化与育种瓶颈的突破 154
第四节 遗传渐渗与多倍体育种 158
第五节 猕猴桃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161
参考文献 164
第八章 组织培养与转基因现代生物技术推动新兴产业 165
第一节 植物组织培养——体细胞变身为植株的奥秘 167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167
二、我国科学家早期取得的开创性成果 169
三、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案例 170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让梦想照进现实的生物技术 176
一、植物转基因技术 176
二、转基因抗虫棉使棉铃虫销声匿迹 176
三、水稻里种出人血清白蛋白 181
第三节 智能植物工厂——农业的工业化未来可期 182
一、离开阳光和土壤,植物照常能生长 182
二、生长条件智能化模拟为植物生长保驾护航 184
三、植物工厂的畅想 185
参考文献 186
第九章 天然橡胶支撑国家工业化发展 189
第一节 天然橡胶的发现与来源 191
第二节 新中国发展天然橡胶工业的挑战与成就 193
一、天然橡胶遭封锁,顶层决策争自立 193
二、临危受命勇当先,寻橡胶资源宝库 193
三、山野垦荒苗难活,胶树安家靠研发 195
四、胶树北移创奇迹,科学贡献永留名 197
第三节 建议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8
第四节 改变未来的橡胶草基因工程 200
结语 202
参考文献 203
第十章 植被科学与美丽中国 205
第一节 建植被“档案”,画植被“肖像” 207
一、植被科学守护绿水青山 207
二、植被图志为绿水青山登记造册 209
三、新技术助力中国植被“建档” 211
第二节 从指示植物到大农业思想 212
一、指示植物的发现 212
二、“大粮食”“大农业”观点的形成 214
三、“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在生态平衡中发展大农业 215
四、植被研究和制图中发现的农业生长规律 217
五、粮食安全离不开植被建设 219
第三节 植被科学与生态监测 220
一、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对植被格局的考量 220
二、生态长期监测揭示植被变化的秘密 222
三、大样地建设创新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 223
第四节 植被对碳中和的贡献有多大? 224
一、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 224
二、植被固碳知多少 226
三、植被碳汇的时空规律 227
四、怎样才能固定更多的碳 228
第五节 植被科学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228
一、植被科学,助力保护对象的确定 229
二、国家公园,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 231
三、国家植物园,引领植物迁地保护的诺亚方舟 234
参考文献 237
致谢 239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ISBN | 9787030764867 |
条码 | 9787030764867 |
编者 | 中国植物学会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3-09-01 00:00:00.0 |
开本 | B5 |
装帧 | 简装 |
页数 | 256 |
字数 | 321000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