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智慧法院改革的推进清晰地展现了我国法院为适应经济社会数字化大变革自下而上地开展自我改造,生成审判新模式,并自上而下复制推广的改革路径。我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司法的融合效果已初步显露,未来将加速变革。本书在深度剖析应然目标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提炼当前智慧法院诉讼平台与规则建设的主要障碍,最后给出排除障碍的建议,为该项重大司法改革的顺利推进建言献策。
冯洋,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法学博士。浙江立法研究院、浙江大学立法研究院院长助理,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执行所长。担任杭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宪法与地方立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化变革的公法保障、地方立法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数据治理的法律制度构建等。入选浙江省2020年度“钱江人才计划”、2021年度“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目录第一章 绪论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二)研究意义二、文献综述(一)法律与科技的关系(二)法院信息化和诉讼平台建设(三)法院诉讼规则的变革(四)司法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法院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一)研究方法(二)基本框架第二章 法院信息化、平台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逻辑与动因一、法院信息化、平台化和智能化改革的逻辑(一)科技与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二)市场提供持续的技术保障(三)法院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智能化保驾护航二、法院信息化、平台化和智能化改革的现实动因(一)案多人少的矛盾(二)同案不同判的困扰三、小结第三章 我国法院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的历程一、信息化的起步:普及电子计算机(1985~2000年)二、信息化1.0:建设法院局域网初期(1996~2007年)三、信息化2.0:建设全国法院专网时期(2007~2016年)(一)完善全国三级法院专网(二)法院专网建设的成效四、信息化3.0:智慧法院建设时期(2016年至今)五、小结第四章智慧法院诉讼平台建设:理念与现状一、法院诉讼平台的含义和演变(一)诉讼平台的含义(二)诉讼平台的演变二、我国地方法院网上诉讼平台的构建(一)早期的探索(二)杭州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和吉林电子法院(三)河北法院智审系统(四)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五)苏州“电子卷宗+语音识别”深度应用(六)杭州、广州和北京互联网法院三、智慧法院诉讼平台建设的发展定位第五章智慧法院诉讼平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现有智能应用的实践效果欠佳(一)法院信息化基础尚不牢固(二)网上诉讼平台的“智能化”程度不高二、司法人工智能研发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司法人工智能研发的两大渠道(二)司法人工智能研发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三、数据基础与前沿技术障碍(一)智慧法院诉讼平台高效运行的大数据基础尚显薄弱(二)前沿技术还无法支撑智慧法院诉讼平台功能的发挥四、人才与资金匮乏(一)满足智慧法院诉讼平台建设的人才匮乏(二)智慧法院诉讼平台建设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五、小结第六章法院信息化、平台化和智能化背景下的诉讼规则变革一、科技与法律的一般理论(一)法律之于科技:法律体系的精神同科技创新的关系(二)科技之于法律:科技对法律的改造(三)信息通讯技术对法律体系的改造二、探索适应平台化、智能化趋势的诉讼规则(一)涉网纠纷快速增长的现实背景(二)构建专门诉讼规则的理论基础与官方态度三、智慧法院网上诉讼平台建设与现行诉讼规则的紧张关系(一)最高人民法院完善涉网诉讼规则的努力(二)智慧法院诉讼平台建设同诉讼原则的紧张关系(三)智慧法院诉讼平台建设同现行诉讼规则的紧张关系四、启动诉讼规则改革的现实困境五、小结第七章智慧法院诉讼平台建设和诉讼规则构建的未来方向一、智慧法院诉讼平台的建设进路(一)调整研发策略(二)完善司法大数据的共享开放与安全防范机制(三)加快培养满足智慧法院诉讼平台建设需求的人才二、智慧法院诉讼规则的改革进路(一)明确司法人工智能在诉讼中的地位(二)构建与诉讼平台建设相适应的诉讼规则(三)探索诉讼制度改革的启动路径第八章 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ISBN | 9787519782900 |
条码 | 9787519782900 |
编者 | 冯洋著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3-09-01 00:00:00.0 |
开本 | A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15 |
字数 | 210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