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汉朝其实很有趣》
汉朝是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与东汉两个历史时期。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国,是中华民族创造活力充沛、人性也较为高扬的时期。它和之前的秦帝国一起,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其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本书讲述了从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长达400年的历史,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录了大汉帝国的兴亡沧桑,再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帝国的勃兴与衰落。
《三国其实很有趣》
从东汉末年,我国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乱世即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则是这次大乱世的序幕。它开始于公元220年曹丕受禅称帝,结束于公元280年的晋灭东吴。有些人把三国的历史上溯到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其实也不为过,毕竟从那时开始,进入了三国形成的时期。
本书通过对《三国志》等一系列史书的现代化解读,深入历史事件内部,用现代的视野,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人性,用全新的观点、现代的语言、诙谐的文字,将三国时代的人和事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以期帮助读者真正地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指导未来。
《秦朝其实很有趣》
春秋乱世,秦国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兵力不足。数百年间,经过秦穆公、秦孝公、秦昭襄王、秦王嬴政等英明君主的励精图治,加之百里奚、商鞅、范雎、白起等名臣良将的尽力辅佐,秦国一步步强大,到秦始皇时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由于秦二世的无能和昏庸,秦国的帝业在农民起义中迅速灭亡。本书以正史为蓝本,汇集多年来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风趣幽默而又不失智慧的语言,调侃轻松却不失庄重的语调,讲述大秦过往,用历史事件来展现人性的复杂,透过历史的迷雾,以人性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汉朝其实很有趣》
《三国其实很有趣》
《秦朝其实很有趣》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汉朝其实很有趣》
市井出身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传奇帝王。对于刘邦的出生,史书的记载不免充满神话色彩。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这样记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市丰县)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纵观史书记载的历代中原汉族帝王,大多带有点神话色彩,有的看见彩虹而怀孕,有的因吃了神鸟蛋而怀孕,有的梦见红日入怀而怀孕,千奇百怪,可是记载说母亲跟蛟龙行周公之礼而怀孕的,独刘邦一个。
于是后人便有种种揣测,认为刘邦很有可能是其母红杏出墙而与外人私通所生。
刘邦也确实不像是刘家的人。刘邦的两个哥哥长大后,就帮着家里劳作,为养家糊口而终日辛劳,尤其是二哥刘仲,干活是一把好手,为刘家改善经济条件出了不少力。可是刘邦自幼顽劣,念书的时候就经常逃学,长大了更是游手好闲,也不懂给家里挣钱。不仅不赚钱,刘邦还爱交朋友,有了钱就同一群朋友吃喝玩乐花个精光,刘邦因为不求上进没少挨父亲刘太公的骂。然而骂是没用的,怎么骂,刘邦也不肯干农活。没办法,刘太公凭着自己人面熟、交际广,花了点银子,让刘邦当上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
亭长的官职其实不大。当时,十里为一亭,设一个亭长,一里有百十户人家,一亭之长就相当于今天管理千八百户人家的村长或者街道办事处主任。十亭为一乡,乡再往上是县,县之上是当时行政区划的优选别——郡。亭长属于芝麻绿豆大的小吏,主管治安警卫,兼管检查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当了这么个小吏,刘邦也利用职务之便胡来,成天带着几个手下在街上厮混,与开酒馆的王氏、武氏有暧昧关系。刘邦没事就去王氏、武氏的酒馆喝酒调情,喝醉了就在两人那睡睡觉。喝了别人家的酒,刘邦也不给钱,只是记账。王氏、武氏也不客气,刘邦不付钱喝酒,以后酒价翻倍。刘邦也不言语,翻倍就翻倍,反正不给钱,他是无所畏惧。
酒账一直记到年末,王氏、武氏去要账,刘邦自然不干,直接点明两个酒馆掌柜针对他抬高酒价的事实。县官不如现管,账没法要,也就作废。王氏、武氏赔了钱财又失身,还得给自己找宽心丸吃,跟人说刘邦睡着的时候身上常常冒出一条龙,可见刘邦不是一般人,酒钱要不来就不要了。不仅跟王氏、武氏玩暧味,刘邦还与一个曹姓女子有私,并生下一个儿子,此子就是日后的齐王刘肥。
在这期间,刘邦还发明了个东西。《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后来这个刘氏冠还流行起来,晋朝皇帝祭祀的时候都得戴这种帽子。虽然说是小发明,但是在古时候却是不务正业的举动。
P2-3
《三国其实很有趣》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荒唐一世的汉灵帝刘宏走完了他的人生。刘宏生前给国家带来灾难,这还不够,死后还给汉朝留下个问题。
刘宏生前娶了一个妻子,姓何,南阳宛人,父亲是一个杀猪的,这杀猪的有个儿子,叫何进,字遂高。何进想过上更好的日子,因此想尽办法将他的妹妹送进了宫里。
何氏如果是个单纯的女人,单靠着美貌恐怕无法得到皇帝的宠爱。但何氏这人有点手段,她成功地获得了灵帝的欢心,还有幸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辩。刘宏之前的儿子大多幼年夭折,见何氏得子,龙颜大喜,于是封何氏为贵人。又为了防止新来的儿子早天,于是将刘辩寄养在道士家。后来何氏更是在后宫争宠中得胜,一步登天,成为国母,是为何皇后。
当时,后宫有一个王美人怀孕了,这本是大喜之事,然而王美人却因为害怕何皇后残害自己,竟吃药想打掉孩子。可见当时后宫妃子在何皇后的威吓之下日子过得如坐针毡。然而这孩子命硬,或许本已注定大汉江山要由他来拱手让出,所以天意将他留了下来。这孩子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刘协。
刘协出生以后,王美人自然得宠。何皇后醋劲浓,如何容得下她?因此派人下毒毒死了王美人。刘宏闻知此事,有了废除皇后的想法,后因宦官们的劝阻才作罢。可见这何后在拉拢宦官方面也是做得不错的。有意思的是,西汉名垂千古的帝王汉武帝刘彻的母亲在当时也贵为美人,同样姓王,而这两个王美人的遭遇却大不相同。这原因就在于刘彻的母亲并没有太过得宠,直到后来汉武帝继位之后,变成了王太后的王美人才凶光毕露,开始干预朝政,为汉武帝政策的推行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而刘宏的王美人则太过招摇,竟会在皇后面前不加掩饰,终于得此下场,也足以警示后人。
虽然何皇后位置没失,然而灵帝经此一乱,对其也没了兴趣。非但如此,还将怒气迁到了刘辩身上,对母亲被杀的刘协反而有了莫名的好感。刘宏怕刘协被何皇后毒害,于是将他交到了董太后手里,由董太后抚养成人。
后来孩子都长大了,刘宏认为刘辩这人轻佻无威仪,加之董太后也多次唆使刘宏立刘协为太子,所以刘宏有了立幼的念头。然而,历来只有立长的规矩,没有立幼的道理,长幼之争看似是皇帝一家子的私事,其实不然。废长立幼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大忌,因为这牵涉原先皇后的位置,以及一干权臣的安排,如果处理不好这其间的种种关节,往往会使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出现君臣分裂的大问题。因此如此做法必然会遭到群臣的反对,这是刘宏立幼的一个障碍。
刘宏立幼优选的威胁,其实来自外戚何进。当时何进因破黄巾有功而进封慎侯,更以大将军的身份领兵保卫京城,所以他的势力遍布朝野。如果刘宏不立刘辩,刘辩的母亲何后和舅舅何进势必有所行动,到时宫廷难免又会出乱子。
刘宏一世荒唐,到了最后也难免为汉室计较,他自己轻佻一世,临死却挑起自己儿子的毛病。也许他有时也想过汉室的危机,只是他却不曾想过,上梁若不正,下梁又如何不歪?后来直到刘宏病重时,于床榻上唤来平生信任的宦官蹇硕,将刘协托付给了他。刘宏的一生到此结束,无论是将汉室的责任留给自己的后代,还是将自己生前无法解决的继承人问题,在死后找个人来替他解决,这样的作风都与其在黄巾之乱中下放地方权力,省得中央操心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P2-4
《秦朝其实很有趣》
背景雄厚的赢姓
皋陶有三个儿子,伯益是他和少典氏族人女华的长子。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禹时的大臣,在大禹治水的浩大丁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伯益在大禹继位后,辅佐大禹开垦荒地,教育民众在地势低洼之地种植水稻,还发明了凿井技术。在政治方面,伯益建言献策,鼎力相助。
伯益就是赢姓人的第一个祖先。不过,赢姓并非始于伯益。伯益授赢姓是“继承”,也就是说,赢姓最早并不是始于伯益,其最早可追溯到五帝时的少昊帝。少吴是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因其继位之日,有五凤从东方飞来,集合到了少昊帝的宫廷上,故其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后少昊去世,黄帝集团的颛顼替代了少昊在东夷部落的首领权。颛顼就是伯益的先祖。因此,赢姓最早可追溯到少吴。但若要从血缘角度来说,赢姓则应归于皋陶一族,只是皋陶之子封姓之后,“偃”姓和“赢”姓作为凤鸟部族的两大系统分散开来,所以秦后人都以赢姓伯益为祖。
这就是秦人那背景雄厚的祖先。当然,秦人祖先一直都不是以身份显名于历史,最主要的,还是他们那过人的能力。皋陶和伯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只怕不在禹之下。不过,背景雄厚易受人妒忌。当时,为了争夺大禹继承人的位子,伯益所率领的东夷部落联盟还曾因此与夏启进行了一场恶斗。 按当时的禅让制,伯益继位是理所当然的,这从当时的一个事件中也可看出。当时,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便在钧台(今河南禹县南)大会各部落联盟首领。可是启的继位受人质疑。一个名为有扈氏的部族,就因启破坏了禅让制的传统,而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是个有能力的人,他敢继承禹的位置,自然料到会遭到反对,所以对于这一点,他毫不迟疑地亮出了他的兵器,因此“启伐之,大战于甘”(《史记·夏本纪》)。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大败,族众从此沦为牧奴。
夏启借这场战争向天下人表明:天下归启,禅让制已经成为历史。这种行径传到了伯益的耳朵里,伯益就继位问题向启递交了挑战书。因此,夏启集结了军队,往东夷之地进发,以应战伯益。
关于战争的经过,因夏朝历史过于久远而没有记载,其结果却是明确的。伯益在这场争夺继承人的战争中失败了,其人被杀,其族人将其葬于天台山上。这次夷夏之争的规模非常大,所造成的损失也异常惨烈。东夷地区在此前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在华夏部族的大肆摧毁下几近灭亡。
到大西北去
赢人的家没了,但是赢人还在。在家族灭亡之后,赢人很快调整了情绪,要生存下去就不能对天屈服,赢人给自己这样一个生存信条,迫使着他们再去重建天地。
这种根植于人类基因的生存动力使得赢人在华夏大地上努力地另辟生存地。或许在另寻住所的时候,赢姓部族之间存在着相左的意见。这种民族迁移的历程本就无法追根溯源,后人只能在现有的遗留文献和后世考古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从中可以得知,在赢姓部族失利后,其中一支仍然留在了今山东地区,另一支则渡过淮河往南发展,还有一支则选择西行。这支西行的赢姓族人就形成了后来的秦人。后来,秦人在西北建立政权时仍不忘故土,凡有墓葬,头均朝向东方。另外,对故土的认可或许也成了后来秦始皇东巡的原因之一。
我们已经无法重现当时迁移的场景,但从迁移的里程,加之当时的环境来看,秦人这次西迁一定经历了艰难险阻。当然,这种长距离的迁移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秦人在这次迁移中难免停停走走,历经几世几代。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几乎不可能在迁移中定居。因此,秦人在长时间的漂泊中,发展起来的自然不会是定居生活的农业文明,而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游牧文明。从这点看,秦人的迁移对其后的崛起还真有点贡献,因为畜牧在其后将成为秦人发展的一个机遇。
在秦人西迁的同时,如流水般的时间带走了夏启,带走了昔时众部落首领对夏启攻伐伯益的不满和赞叹,也带走了由大禹带来的整个王朝。在纪年得以清晰的时候,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在其子孙汤的时代得到了发展,商由此代替了夏,成了中国文明的第二个世袭王朝。 本来商朝灭亡和秦人关系不大,但有了这个恶来,结果就不一样了。
恶来就是中涌的孙子,也就是伯益、费昌的后人,想想秦人在此前都有英名,如何到了恶来这一辈,竞成了后人谴责的佞臣?
恶来的父亲叫蜚廉,也作飞廉。这个“飞廉”可能来自上古神话中风伯的名字。东汉有名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有注释道:“飞廉,风伯也。”而风的一个特征就是来无影去无踪,这也便是飞廉的能力。《史记》里说“飞廉善走”。“善走”普遍理解为跑得快,也就是说飞廉是个“飞毛腿”。其实,“善走”或可理解为骑术高超,之前就曾强调过秦人的畜牧能力。这样看来,飞廉驾驭一匹马应该是驾轻就熟之事。当然,不管这个“善走”是指双脚还是马,这并不妨碍飞廉有能力使得自己的移动迅速快捷,因为这个能力,飞廉当上了纣王的通信员,为纣王传报一些紧急消息。
公元前1046年,殷商在纣王这里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ISBN | 9787511382092 |
条码 | 9787511382092 |
编者 | 无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0-12-01 00:00:00.0 |
开本 | 32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56 |
字数 | 180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