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征服的怒潮 1942-1944 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
“太平洋战争三部曲”是21世纪太平洋战争史集大成之作,在美国亚马逊收获近90%读者上千条五星好评,一度登上《纽约时报》非虚构作品畅销榜,被誉为“军事史的巅峰”“史诗般的军事史巨著”。
★里程碑式的太平洋战争全史,从“珍珠港”和“中途岛”升级认知
太平洋战争通常只以“偷袭珍珠港”“中途岛对决”“血战硫黄岛”等数场有名战役为人津津乐道,其全貌则往往隐没在零散而孤立的文本当中,相关研究也日渐碎片化。海军史专家伊恩·托尔积十余年之功,完成“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鸿篇巨制,全景展现这场战争的过程及其意义,为太平洋战争研究领域贡献了一部传世之作。
★充分挖掘各类史料,公正还原历史真相
托尔在原有太平洋战史的基础上,吸收新近公开或出版的档案、纪实文献、回忆录和研究成果,大量引用亲历者的口述史、日记和书信,分析战略和战术决策时则会回顾海军军官的作战报告和战争日志。他在运用史料时还格外注意平衡呈现各方角度,盟军和日军、前线和后方、军人和平民的视角交替出现,尽可能展示了复杂历史的本来面目。
★突破陆战为主的视角,揭示航母兴起和人类海战思维蜕变的历程
太平洋战争当中的海战不仅对战局本身起着决定性影响,还颠覆了自古以来的海战方式,重塑了人类对海战的理解。然而原有的太平洋战争经典作品往往重陆战而轻海战,无法真正呈现太平洋战争的全貌。托尔的巨著从全面的海战视角铺陈开来,展示了航空母舰取代“大舰巨炮”成为海军核心的曲折历程,弥补了这个缺憾。
★以高级军官讲师的洞见剖析战局,厘清盟军决策思路和胜负核心因素
盟军将“欧洲优先”作为全球战略的基础,同时又不能忽视太平洋战区的军力调度、资源分配和作战方案等问题,战争临近尾声时还要考虑各项安排对战后的影响,决策过程可谓千头万绪。托尔以高级军官讲师的洞见,梳理了盟军就相关问题辩论与博弈的经过,并且阐述了军工产能、资源供给、后勤保障、作战观念等因素对战局及战略的影响,论析了左右全局胜负的关键。
★小说般传神人物刻画,电影般逼真战场复现
托尔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高层指挥、部队官兵还是普通民众,在他笔下都有血有肉,跃然纸上,而非只是承载叙事功能或补充视角的工具。描写战役时,他善于借助真假莫辨的情报和层出不穷的意外铺垫氛围,营造悬疑感,以极富张力的笔触和翔实的细节再现惊心动魄的交战场面,哪怕读者已了解全部经过,也很可能再度被吸引。
★近50幅原创地图,100余张历史照片,让战争不再抽象
几乎每场战役均有精心绘制的地图,清晰展示战斗双方的布局与机动;百余张历史照片则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使人更真切地感受战争的宏大、激烈与艰难。
★把握当今亚太格局雏形,洞悉日美关系演变
太平洋战争主要是美日两国的战争,这两个国家都曾被欧洲文明所轻视,后来却发展成为雄踞太平洋两端的重要力量。战后的美国成为仅有苏联可以抗衡的超级大国,日本则至今仍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力量。理解太平洋战争台前幕后的较量,才能对20世纪以来的亚太格局乃至全球局势有准确的判断与认识,而这对于今日的我们而言,具有相当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燃烧的大洋 1941-1942 从突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
“太平洋战争三部曲”是21世纪太平洋战争史集大成之作,在美国亚马逊收获近90%读者上千条五星好评,一度登上《纽约时报》非虚构作品畅销榜,被誉为“军事史的巅峰”“史诗般的军事史巨著”。
★里程碑式的太平洋战争全史,从“珍珠港”和“中途岛”升级认知
太平洋战争通常只以“偷袭珍珠港”“中途岛对决”“血战硫黄岛”等数场有名战役为人津津乐道,其全貌则往往隐没在零散而孤立的文本当中,相关研究也日渐碎片化。海军史专家伊恩·托尔积十余年之功,完成“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鸿篇巨制,全景展现这场战争的过程及其意义,为太平洋战争研究领域贡献了一部传世之作。
★充分挖掘各类史料,公正还原历史真相
托尔在原有太平洋战史的基础上,吸收新近公开或出版的档案、纪实文献、回忆录和研究成果,大量引用亲历者的口述史、日记和书信,分析战略和战术决策时则会回顾海军军官的作战报告和战争日志。他在运用史料时还格外注意平衡呈现各方角度,盟军和日军、前线和后方、军人和平民的视角交替出现,尽可能展示了复杂历史的本来面目。
★突破陆战为主的视角,揭示航母兴起和人类海战思维蜕变的历程
太平洋战争当中的海战不仅对战局本身起着决定性影响,还颠覆了自古以来的海战方式,重塑了人类对海战的理解。然而原有的太平洋战争经典作品往往重陆战而轻海战,无法真正呈现太平洋战争的全貌。托尔的巨著从全面的海战视角铺陈开来,展示了航空母舰取代“大舰巨炮”成为海军核心的曲折历程,弥补了这个缺憾。
★以高级军官讲师的洞见剖析战局,厘清盟军决策思路和胜负核心因素
盟军将“欧洲优先”作为全球战略的基础,同时又不能忽视太平洋战区的军力调度、资源分配和作战方案等问题,战争临近尾声时还要考虑各项安排对战后的影响,决策过程可谓千头万绪。托尔以高级军官讲师的洞见,梳理了盟军就相关问题辩论与博弈的经过,并且阐述了军工产能、资源供给、后勤保障、作战观念等因素对战局及战略的影响,论析了左右全局胜负的关键。
★小说般传神人物刻画,电影般逼真战场复现
托尔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高层指挥、部队官兵还是普通民众,在他笔下都有血有肉,跃然纸上,而非只是承载叙事功能或补充视角的工具。描写战役时,他善于借助真假莫辨的情报和层出不穷的意外铺垫氛围,营造悬疑感,以极富张力的笔触和翔实的细节再现惊心动魄的交战场面,哪怕读者已了解全部经过,也很可能再度被吸引。
★近50幅原创地图,100余张历史照片,让战争不再抽象
几乎每场战役均有精心绘制的地图,清晰展示战斗双方的布局与机动;百余张历史照片则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使人更真切地感受战争的宏大、激烈与艰难。
★把握当今亚太格局雏形,洞悉日美关系演变
太平洋战争主要是美日两国的战争,这两个国家都曾被欧洲文明所轻视,后来却发展成为雄踞太平洋两端的重要力量。战后的美国成为仅有苏联可以抗衡的超级大国,日本则至今仍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力量。理解太平洋战争台前幕后的较量,才能对20世纪以来的亚太格局乃至全球局势有准确的判断与认识,而这对于今日的我们而言,具有相当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诸神的黄昏 1944-1945 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太平洋战争三部曲”是21世纪太平洋战争史集大成之作,在美国亚马逊收获近90%读者上千条五星好评,一度登上《纽约时报》非虚构作品畅销榜,被誉为“军事史的巅峰”“史诗般的军事史巨著”。
★里程碑式的太平洋战争全史,从“珍珠港”和“中途岛”升级认知
太平洋战争通常只以“偷袭珍珠港”“中途岛对决”“血战硫黄岛”等数场有名战役为人津津乐道,其全貌则往往隐没在零散而孤立的文本当中,相关研究也日渐碎片化。海军史专家伊恩·托尔积十余年之功,完成“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鸿篇巨制,全景展现这场战争的过程及其意义,为太平洋战争研究领域贡献了一部传世之作。
★充分挖掘各类史料,公正还原历史真相
托尔在原有太平洋战史的基础上,吸收新近公开或出版的档案、纪实文献、回忆录和研究成果,大量引用亲历者的口述史、日记和书信,分析战略和战术决策时则会回顾海军军官的作战报告和战争日志。他在运用史料时还格外注意平衡呈现各方角度,盟军和日军、前线和后方、军人和平民的视角交替出现,尽可能展示了复杂历史的本来面目。
★突破陆战为主的视角,揭示航母兴起和人类海战思维蜕变的历程
太平洋战争当中的海战不仅对战局本身起着决定性影响,还颠覆了自古以来的海战方式,重塑了人类对海战的理解。然而原有的太平洋战争经典作品往往重陆战而轻海战,无法真正呈现太平洋战争的全貌。托尔的巨著从全面的海战视角铺陈开来,展示了航空母舰取代“大舰巨炮”成为海军核心的曲折历程,弥补了这个缺憾。
★以高级军官讲师的洞见剖析战局,厘清盟军决策思路和胜负核心因素
盟军将“欧洲优先”作为全球战略的基础,同时又不能忽视太平洋战区的军力调度、资源分配和作战方案等问题,战争临近尾声时还要考虑各项安排对战后的影响,决策过程可谓千头万绪。托尔以高级军官讲师的洞见,梳理了盟军就相关问题辩论与博弈的经过,并且阐述了军工产能、资源供给、后勤保障、作战观念等因素对战局及战略的影响,论析了左右全局胜负的关键。
★小说般传神人物刻画,电影般逼真战场复现
托尔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高层指挥、部队官兵还是普通民众,在他笔下都有血有肉,跃然纸上,而非只是承载叙事功能或补充视角的工具。描写战役时,他善于借助真假莫辨的情报和层出不穷的意外铺垫氛围,营造悬疑感,以极富张力的笔触和翔实的细节再现惊心动魄的交战场面,哪怕读者已了解全部经过,也很可能再度被吸引。
★近50幅原创地图,100余张历史照片,让战争不再抽象
几乎每场战役均有精心绘制的地图,清晰展示战斗双方的布局与机动;百余张历史照片则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使人更真切地感受战争的宏大、激烈与艰难。
★把握当今亚太格局雏形,洞悉日美关系演变
太平洋战争主要是美日两国的战争,这两个国家都曾被欧洲文明所轻视,后来却发展成为雄踞太平洋两端的重要力量。战后的美国成为仅有苏联可以抗衡的超级大国,日本则至今仍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力量。理解太平洋战争台前幕后的较量,才能对20世纪以来的亚太格局乃至全球局势有准确的判断与认识,而这对于今日的我们而言,具有相当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军事作家操刀翻译,译文流畅可靠
《诸神的黄昏》译者谭星曾在《兵器》《突击》等军事书刊上多次发表作品,著有《全甲板攻击:战火中成长的美国航母》一书,译有《决不,决不,决不放弃:英国航母折腾史,1945年以后》《航母崛起:争夺海空霸权》等著作,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原文的风采。
《征服的怒潮 1942-1944 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
1942年6月初,求胜心切的日军在中途岛战役中损失惨重,速战速决的愿望破灭,太平洋战争自此转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阶段。盟军吹响反攻的号角后,风光怡人的太平洋诸岛,从所罗门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到马绍尔群岛,都变成了血流成河的修罗场。盟军为夺取这些战略要地,发起了目前不曾有过的大规模两栖登陆战。一望无际的舰队如汹涌的怒涛,冲击日军的岛链防线。有些岛屿只有不到十个守兵,而更多的岛屿不仅是天然的堡垒,更有重兵把守,固若金汤。明知生还的机会渺茫,无数士兵仍然怀着复杂的心情,投入了惨烈的战斗……最终,一路向北推进的盟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从此东京时刻面临空袭威胁,日本多条海上要道也岌岌可危,任何战术成败都不会再撼动大局。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双方长达两年的岛屿争夺战中,揭示了真正左右全局胜负的深层因素。在《征服的怒潮》中,伊恩·托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凭借强大稳定的资源供给、军工产量和后勤保障,在这一阶段逐渐取得压倒性优势,到战争末段已是稳操胜券。然而,日本国内和军中不断宣扬和美化“玉碎”,要求部队甚至平民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战斗到底,至死方休。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日本统治者丧失斗志之前,还有150万日本军人和平民会丧命……
《燃烧的大洋 1941-1942 从突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
1941年12月7日清晨,习惯了军事演习的火奴鲁鲁居民,像往常一样从嘈杂的炮火声中醒来。他们并未意识到,一首赌上国家命运的宏伟交响曲已然奏响……不可一世的日本,对美国不宣而战。珍珠港的两列巨舰烈焰腾空,永不沉没的传说消失在高耸入云的黑烟中。日军随后势如破竹。铺天盖地的太阳旗成为浩瀚大洋上的死神使者,日本战士则被对手视同怪物,留下不可战胜的神话。然而日军的“胜利病”给了美军机会。日本舰队试图将美军主力诱入圈套,一举歼灭,全然不知动向已被美军掌握,最终参战航母在中途岛全部葬身海底,战略主动权也拱手让人。从珍珠港到中途岛,靠前的激烈海战摇撼着参战国的根基。这六个月的战况,不仅决定了太平洋战争的走向,更是左右了整场二战的局势。此间历史的天平移动分毫,我们熟知的世界便会不同。《燃烧的大洋》书写的便是太平洋战争这扣人心弦的最初阶段。我们从中既可以领略罗斯福与丘吉尔谈笑风生背后的运筹帷幄,山本五十六目空一切的豪赌,又可以体会九死一生的飞行员面对阵亡战友遗物时的怅惘,舰队司令刚刚发出命令就收到不利情报时的绝望。当我们伴随书中的人物一同浮沉,历史不再遥不可及。
《诸神的黄昏 1944-1945 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1944年6月的菲律宾海战役后,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占据了绝对主动。为了减少伤亡和速战速决,美国人绞尽脑汁,而日军考虑的却只是如何“光荣赴死”。
在“七生报国”的心态驱使下,从莱特湾战役起,日军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万岁冲锋”。无论是以“神风”为代表的特攻部队,还是靠前的海上巨无霸“武藏号”和“大和号”,通通走上了不归路。日本媒体将一场场惨败美化为大捷,在东京遭遇伤亡超过十万人的空袭后只强调皇宫完好无损,天皇安然无恙。日本政府则要求民众展示“大和魂”,为国家做出更大牺牲。连妇女儿童也被训练用竹枪迎战,准备“一亿玉碎”。而在马尼拉,自知行将毁灭的日本兵,展现出人性至深的黑暗面,犯下罄竹难书的兽行。
在美军攻克硫黄岛与冲绳岛,获得了登陆日本本土的基地后,一部分日本领导人开始暗中推动停战,先前的好战论调反成阻碍。即便蘑菇云已在广岛与长崎上空腾起,依然有人试图以武装叛变阻止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在全日本播出。然而,日方代表最终还是登上“密苏里号”,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太平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我们今日熟知的亚太格局也开始形成。
作为“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卷,《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延续了前两卷的特色,逼真还原了战争末段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带领读者走进华盛顿和东京的决策地,品鉴各方领袖在战略和外交层面的重大决议。它不仅给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更将军事史写作推向了新的巅峰。
《征服的怒潮 1942-1944 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
《燃烧的大洋 1941-1942 从突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
《诸神的黄昏 1944-1945 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伊恩·托尔(Ian W. Toll),美国历史作家、海军历史学者。他先后毕业于乔治敦大学和哈佛大学,曾短暂进入政界,之后又投身金融行业,在多家银行担任分析师。但他一直对从事历史研究的梦想念念不忘,2002年开始专心从事写作。2006年,托尔以一部《六舰》一鸣惊人,赢得广泛赞誉,次年荣获海军史领域的重磅奖项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奖和威廉·科尔比奖,还入选《纽约时报》编辑选择奖。此后他又撰写了“太平洋战争三部曲”,即《燃烧的大洋》《征服的怒潮》《诸神的黄昏》,在学者、军迷和历史爱好者群体中均广受好评。托尔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等知名报刊上发表过大量文章,长期为《纽约时报书评》供稿。他还担任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评审委员,以及海军战争学院讲师,在“海权之父”马汉撰写成名作时任职的岗位上为美国海军培养高级军官。
《征服的怒潮 1942-1944 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
《燃烧的大洋 1941-1942 从突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
《诸神的黄昏 1944-1945 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征服的怒潮 1942-1944 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
第一章
资深共和党政治家亨利·史汀生担任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内阁的战争部长。他的战后回忆录中有一段描述话中带刺,讲到陆军与海军之间势不两立,称双方在太平洋战争的每一个阶段都在为影响力和资源而竞争。史汀生认为,这个麻烦“主要来自海军部特殊的心理,这种心理似乎经常让人从逻辑领域倒退到昏暗的宗教世界,以尼普顿为神,以马汉为先知,认为美国海军是专享真正的教会”。
海军派并不缺乏反击之词,他们马上可以指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抱有救世主式的幻想,但是不能太轻易地否定史汀生的描述。在以往的和平时期,海军总是固执己见,封闭且狭隘。每位海军将官都经历了相同的职业路线: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海军战争学院、陆上和海上的一系列指挥职务。陆军战时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而不是西点军校,而海军将官无一不是毕业于海军学院。每位高级海军指挥官都是在十七八岁时就加入海军,成年后也一直生活在海军中。他们深受杰出的海军历史学家和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权论的影响,被教导要尊重海军的传统和惯例,永远忠于海军:“海军:不忘初心,坚持到底,矢志不渝。”
军种间的敌意并不是美国特有的困境。事实上,日本军种间的敌意更加强烈,陆军将领和海军将领几乎视对方为敌人,这种对峙是日本草率地发动灾难性战争的关键原因。但是美国军方领导层在1941年被意外推人战争时,基本上没有准备好在联合指挥的情况下应战。和平时期陆军和海军很少互动,忽视了联合作战行动的计划和执行所带来的挑战。1947年以前,美国没有国防部和国防部长,海军和陆军彼此独立平等,各由一位直接向总统报告的文官内阁部长领导。在1941年12月以前,美国也没有参谋长联席会议,该机构是为与英国召开第一次战时会议而临时召集的委员会。由于没有其他机制来协调跨军种合作,参谋长联席会议在战争期间继续定期开会,但没有正式获得法定的权力,也没有正式的主席。海军优选将领欧内斯特·J.金级别不低于陆军的马歇尔,反之亦然。军方首脑或者在混乱中达成共识,或者被迫让罗斯福总统来解决争议。
这种敌意在每个等级中都可见到。在旧金山和火奴鲁鲁街头,海军士兵、海军陆战队员和陆军士兵之间每晚都发生激烈争吵。海军士兵和陆军士兵相互嘲笑对方为“小兵”和“水鬼”,用拳头解决问题。步兵们嫉妒水兵有热餐和干净的床铺,与陆战中的肮脏和物资匮乏的处境相比,海军的条件几乎好到了罪恶般的奢侈地步。自从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成立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以来,海军士兵和海军陆战队员之间的不和便众所周知。侮辱性语言会悄然进入加密无线电消息开头和结尾的“填凑部分”,例如“美国海军陆战队,海上门童,呀呀呀”。在世界各地海军基地的警卫室和大门口,怒气冲冲的海军陆战队员见到所有海军士兵时,习惯性的问话都是:“你他妈以为这是哪儿?”
高级陆军军官将整个海军陆战队视为海军策划的阴谋,意在夺取陆军的正当职能,因此尽优选努力阻挠其发展,至少要将其作战单位在团级规模之内。海军飞行员抱怨说,陆军航空队发放奖章就像发餐后薄荷糖一样随意。一方飞行员会故意低空掠过另一方的机场和飞机,或者(在地面上时)在刹车的同时故意发动引擎,把滚滚尘土吹到对方飞机上面,这时飞行员心里会一阵窃喜。
太平洋战争早期的每一次主要行动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军种间的积怨。在珍珠港遇袭后,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经常强调,瓦胡岛的防空任务主要是由陆军负责的。在顽强地防卫威克岛(最终没有成功)之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公关部门争先寻求公众的称赞。麦克阿瑟宣称,菲律宾的沦陷“根本上是由于在太平洋上缺乏制海权”。1942年4月,在杜立德率领的空袭行动中,陆军航空队的B-25轰炸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袭击日本,这是陆军和海军航空部队成功合作的罕见例子。但是詹姆斯·杜立德中校的飞行员后来指责哈尔西将军太早下达起飞命令,当时特混舰队距离日本还有将近700英里。在珊瑚海战役(1942年5月4日至8日)中,麦克阿瑟手下的澳大利亚基地的美国陆军航空队被指责观察报告不准确,还将盟军舰队误作日军舰船并投下炸弹。(好在炸弹全部掉人大海,没有造成损失。)
P1-3
《燃烧的大洋 1941-1942 从突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
第一章
对于瓦胡岛的居民而言,被枪声、炸弹声和低空飞机的轰鸣声从睡梦中惊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瓦胡岛满是军事基地,实弹射击操练更是屡见不鲜。在1941年年初,战争的危机似乎愈演愈烈,军方开始进行“战争演习”——让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互相对抗,模拟作战。在这些日子里,由于大量弹药发射到空中,山摇地动,好似地震袭来,瓦胡岛上的简易木制房子摇摇欲坠。所以,在1941年12月第一个星期日早上临近8点钟,司空见惯的摇晃又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居民直接拽过枕头,把头蒙住;另外一些人则继续喝他们的咖啡,看四格漫画,听广播,尽力不去理睬远处炸弹造成的阵阵冲击声、高射炮的轰鸣声和机枪微弱的嗒嗒嗒的声音。
但是,人们很快意识到这并不是日常的演习。地板开始摇晃,窗户乱颤,飞机擦着头顶呼啸而过,机枪的弹壳就像冰雹一样落在房顶上。在火奴鲁鲁,平民百姓从房子里走出来看个究竟,许多人还穿着睡衣。在城里就能听到爆炸声,麦卡利区的国王街上还冒起.了浓烟。刺耳的警报声响起,在西面珍珠港和西卡姆机场上空,燃油着火冒出的黑色浓烟直冲云霄,高达几千英尺。地面上的人抬头就能看到一个小型俯冲轰炸机编队在高空盘旋,呈数字8的形状排列。不时有几架飞机会组合成整齐的攻击队形,然后一个接一个地俯冲下来,开始投弹攻击。
目击者瞠目结舌:这一次,开飞机的小伙子们演得可真不赖。12岁大的孔丹还穿着睡衣,他跟他兄弟说:“哇,动作好帅啊。”为了看得更清楚,两个人爬到家里后院的鳄梨树上。“我不得不说这场演习太真实了。”另一个目击者回忆道。珍珠港的一名船员将这场轰炸称为“陆军航空队上演的最他妈棒的演习!”。珍珠港上空的浓烟被认为是“烟幕弹”——或者,就像火奴鲁鲁的市长莱斯特·皮特里想的那样,是“演习的烟幕……我觉得这场演习简直就跟真的一样”。
上午8时4分,KGMB电台中断了平时怀基基第一浸信会的管风琴转播。播音员韦伯利·爱德华兹读了一则简讯,召集所有军事人员返回基地和岗位,然后恢复了正常的广播节目,但是每隔几分钟就会再次中断,要求消防员、医生、援助人员和救灾者各归各位。上午8时40分,爱德华兹再次广播:“现在暂停广播内容,向大家播送重要新闻。请注意收听。本岛正在遭受攻击。再重复一遍,本岛正在遭受敌国军队攻击。”听众将信将疑,没把这个新闻当回事,他们以为广播只是一种不太常见的让演习显得逼真的做法。有些人想起了三年前奥逊·威尔斯的科幻广播剧《世界大战》造成的恐慌。接近9点时,爱德华兹再次播报。他用颤抖的声音请求听众相信他:“这不是演习。日军正在袭击珍珠港。这是真实的战争!”
就连那些富有经验的军人都难以相信他们看到的一切,随着袭击的进一步展开而感到困惑和眩晕。他们慢慢地才开始相信这是真正的袭击。根据目击者的描述,我们发现很多人对于真相都有些后知后觉。一架飞机开过来了。(“那些飞机为什么飞得那么低?”)美军地面防空炮对入侵者开火。(“小伙子们为什么要朝飞机开火?”)炸弹落下来。(“飞行员太愚蠢太粗心了,连释放装置都看不好。”)爆炸了。(“这次有人玩笑开大了。他们误将实弹装在了飞机上。”)飞机开始往上飞,机翼下侧露出日军的“太阳旗”标志。(“我的天啊!他们真卖力啊!他们还把太阳旗印在飞机上!”)一艘美国军舰爆炸了。(“这是哪门子演习啊?”)即便到了那时候,还有些人不相信战争开始了。也许就像轻型巡洋舰“圣路易斯号”指挥官A.L.西顿猜测的那样,袭击者是“一个孤独且愤怒的日本飞行员,他不知怎的开到珍珠港这里,现在给日本海军和美国海军都惹了麻烦”。
在火奴鲁鲁市中心基督教青年会外面的街上,船员纷纷挤入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车。军用卡车开到了主路上,街上挤满了“荷枪实弹、戴着头盔、仰望天空的士兵”。救火车、救援队还有骑着摩托车的警察迅速前往火奴鲁鲁几个着火的地区。警报声震耳欲聋,道路上满是轮胎摩擦发出的吱吱声。没有人再遵守限速规定。劳森·拉梅奇少校回忆道,在通往珍珠港的双车道柏油高速路上,“视野之内,公交车、出租车等各式各样的车子上都满载着船员,他们要赶往港口”。
对于很多亲历者来说,最早让他们相信这是真正的袭击的,是他们的车辆遭到了敌军飞机的低空扫射。“我们听到了像是打字机的声音,”与其他海员一起挤在一辆出租车上的水兵拉里·卡茨说,“我从后窗往外看……看到一架飞机朝公路俯冲下来,机翼或是引擎喷着火。它在朝路上的所有车辆射击,我们的车也受到了攻击。”电工杰克·洛厄正与其他几个人乘坐一辆敞篷卡车。每次飞机低空扫射时,这几个人都会猛敲驾驶室的顶部,司机会猛踩刹车,然后车上的人跳到路边的草丛中隐蔽。飞机飞过去之后,他们再爬回卡车里继续前进。海军上尉克拉伦斯·迪金森回忆说,他乘坐的车前方的路上有火星飞溅。没一会儿,他前面的车就被20毫米机关炮击中了。“子弹击中了那辆轿车,车子剧
《诸神的黄昏 1944-1945 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第一章
1944年7月13日日落后,罗斯福总统及其随从驱车开到了华盛顿第十四大街的地下铁道岔线处,登上了一趟专车——“总统专列”。在车站和特勤局人员的帮助下,罗斯福进入了被称为“普尔曼1号”,也就是专列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间豪华包房。夫人埃莉诺·罗斯福走进了同一节车厢的另一间豪华包房。白宫参谋长兼罗斯福的老友,海军上将威廉·D.莱希走进了第三间包房。列车向北穿过马里兰州的麦田,一行人在微微摇晃的卧铺上酣然入睡。
“普尔曼1号”的陈设精致而奢华,墙上是橡木壁板,地上铺着绿色长毛绒地毯,还有桃花心木的家具和又软又厚的椅子。然而,它还是一艘车轮上的战列舰。车厢的底盘装有12英寸厚的装甲钢板,足以抵御埋在铁路路基下的大型炸弹。树脂玻璃车窗厚达3英寸,足以挡住直接命中的.50口径*子弹。车体侧面装甲则能够承受中口径炮弹的打击。“普尔曼1号”重达142吨,几乎是普通车厢重量的2倍,但设计师并不希望它特别引人注目,因此其外观和普通的普尔曼式专车别无二致。
这趟旅程中,总统将乘坐专列经过芝加哥和圣迭戈,然后乘船前往夏威夷、阿拉斯加、皮吉特湾,最后再次乘坐火车横穿美洲大陆返回。全程将为期35天,是罗斯福总统生涯中最漫长的行程之一。其中的高潮部分将是总统对夏威夷瓦胡岛为期4天的视察,其间罗斯福将视察各军事设施,并和他在太平洋战场的主要将领——陆军上将麦克阿瑟和海军上将尼米兹会面,商讨下一步对日作战行动。
就在两天前,罗斯福毫不意外地发布了公众期待已久的声明,宣布自己将少有地竞选第四个总统任期。他对媒体说,自己别无选择,因为“如果人民希望我继续作为总统领导这场战争,我就无权退缩,就像前线的战士无权丢弃阵地一样”。1总统的列车将在芝加哥短暂停留,那里正在举行民主党全国大会。同样是在芝加哥,共和党两周前刚刚举行过同样的大会,提名杜威州长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由于选情,总统的这次旅行难免被其政治对手指为给竞选造势之举。
在和平时期,总统专列会搭乘最多四十名媒体记者随行。但这次则只有三位记者,分别代表三家重要通讯社获准同行——他们的报道只有在获得白宫授权之后才能发出,这通常要耽搁一个星期时间。战时安全需求使得这样的措施具有了合法性,但是媒体对于无法了解总统的行踪十分恼火,尤其是当他在数万人前出现而媒体却一无所知时。对于媒体的抱怨,罗斯福总统不为所动,甚至看起来还很乐意以此为借口让媒体离自己远远的。“坦率地说,”他对史蒂夫·厄尔利说,“我觉得新闻自由是世界上最无足轻重的问题之一。”2当白宫记者要求了解他的行程安排时,罗斯福通过厄尔利挖苦道:“你们想于什么?想偷看我洗澡还是跟我上厕所?”3
从1944年春开始,罗斯福和他的团队有了个无法抗拒的理由来对付媒体。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了,华盛顿谣言满天飞,说他已无力继续执政了。他的面色变得灰白,眼睛显得凹陷和无神,声音也已沙哑而无力。他还开始严重地咳嗽,嘴唇和指甲出现了一抹不祥的蓝色。被问及感觉如何时,总统回答道:“太痛苦了”或者是“完了”。41944年3月,海军心脏病专家霍华德·布鲁恩医生发现他的血压严重升高,并准确地诊断出总统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20世纪40年代的治疗手段,病人再活过四年总统任期的概率并不太大。患有此病者确诊后存活时间的中位数不足两年。布鲁恩后来说,如果他的病人不是国家的战时总司令,他一定会坚持要求病人离任,立即入院治疗。但是有权向公众介绍总统健康状况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私人医生——海军军医处处长罗斯·T.麦金太尔中将,他告诉媒体,罗斯福的“健康状况比他1933年入主白宫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好”。5麦金太尔看似轻松的保证,实际上是一种掩饰,这种掩饰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总统去世之后。
P51-53
《征服的怒潮 1942-1944 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
历史与文采的巧妙融合,再次证明了托尔先生酣畅淋漓的海战叙事能力。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以扣人心弦的笔法讲述了中太平洋的战役……托尔极其擅长交代作战细节,但他也同样善于全景展现两军的大后方,这在其他军事史中经常是缺失的。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的作品,讲述了美国如何从珍珠港的惨败中艰难地恢复过来,与最初势不可当的日本海陆空入侵部队作战……托尔以精妙的文笔再现了海战场景以及东京和华盛顿的决策。粗犷豪放却往往死于非命的水手与陆战队员在他笔下有血有肉。写到这种地步,可谓军事史的巅峰了。
——莱昂内尔·巴伯(Lionel Barber),《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编辑
研究透彻的作品……托尔引人入胜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般畅快,有关双方军事指挥与政治高层的遗闻逸事读来令人享受。
——《达拉斯晨报》(Dallas Morning News)
《燃烧的大洋 1941-1942 从突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
一部引人入胜、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研究著作,记录了从珍珠港事件到美国在中途岛战役中获胜之间的紧张时期。
——《柯克斯评论》(Kirkus)
发人深省且令人触动,托尔的新作技巧高超,带我们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穿梭。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托尔将大量的技战术概念讲得通俗易懂,使所有人都能理解,除非你对战争一无所知……他还具备一种天赋,特别擅长刻画人物,山本五十六、麦克阿瑟、哈尔西和尼米兹等人在他笔下栩栩如生。除了这些特点之外,本书还通篇采用了严谨的学术体例。很难想象关于这一主题的新书能具有如此持久的价值。
——《书目杂志》(Booklist)
尽管参考了许多出版过的材料,但本书的记述和写法都很出色。二战史发烧友如果觉得没必要再阅读这一阶段的太平洋战争史,就可能会错过本书,但这一专业领域以外的普通读者不用有这样的顾虑。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托尔的书很好地呈现了太平洋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武器等方面,人物描写尤为突出,而且对美日双方不偏不倚……令人手不释卷。
——哈里·莱文斯(Harry Levins),《圣路易斯邮报》(St. Louis Post-Dispatch)
这既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精彩的战争大剧。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精彩纷呈,令人爱不释手。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我看过很多关于珍珠港和中途岛的书,好些关心我的人都觉得我着魔了。我对这段历史如此熟悉,仍然觉得托尔的作品是不可错过的。他对人物的刻画太生动了,栩栩如生。这么厚一本书,我一口气就读完了。
——Goodreads高赞评论
《诸神的黄昏 1944-1945 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始末,没有人比伊恩·托尔讲述得更出色。《诸神的黄昏》给“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画上了完满的句号。精彩纷呈,令人百读不厌——不要错过这部无与伦比的军事史。
——亚历克斯·克肖(Alex Kershaw),二战史学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从伊恩·托尔的第 一本书《六舰》开始,我就一直是他的粉丝,但“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末卷把他带到了另一个高度。《诸神的黄昏》从头到尾吸引着你——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军事史巨著。
——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作品曾入围普利策奖
托尔把控叙事的能力是专家级的,而且叙述过程中洞见迭出……这是一部全面而可靠的著作,如实展现了二战时期的海军,并未掩盖其缺点。
——马克·佩里(Mark Perry),《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关于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年的壮丽史诗……像前两卷《燃烧的大洋》《征服的怒潮》那般扣人心弦……托尔不仅是优秀的战史讲述者,也是敏锐的文化观察家。
——埃文·托马斯(Evan Thomas),著有《雷霆之海》(Sea of Thunder)和《艾森豪威尔的虚张声势》(Ike's Bluff)等
托尔为人类一场史诗般的悲剧刻画的终幕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书和“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前两卷对于其他太平洋战争史家来说是难以超越的。
——乔纳森·乔丹(Jonathan W. Jordan),《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托尔通过细致入微的研究,包括使用尚未被人挖掘过的一手资料,以轻快的叙述将战略、军事行动和个人视角融合在一起,对战争尾声阶段双方的关键决定和行动进行了非常平衡的呈现。
——杰里·莱纳伯格(Jerry Lenaburg),《纽约图书杂志》(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伊恩·托尔以精湛的叙事,清晰而直观地讲述了美军沿岛屿组成的阶梯向日本进军的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通过巧妙而深入的人物刻画,托尔还原了军政高层充满争论的生活:他们为下一步该怎样行动而争执,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反败为胜,或是痛失好局。这是非常难得的通俗海战史。
——理查德·斯诺(Richard Snow),历史学家,著有《铁黎明》(Iron Dawn)和《无边的危险》(A Measureless Peril)等
作者才华横溢,书中丰富的故事让人既熟悉又感到新鲜。这部里程碑式的历史作品弥足珍贵,二战迷会爱不释手的。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星级评论
令人受益匪浅的历史作品。
——《柯克斯评论》(Kirkus)
托尔有高超的叙事本领,将海陆空战斗的经过和华盛顿与东京幕后的角力巧妙融合在一起。“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末卷以娴熟的文笔描写了跳岛战略执行过程中残酷而血腥的现实。学者和军迷期待已久了。
——克莱尔·巴雷特(Claire Barrett),《军事史季刊》(Military History Quarterly)副主编,二战史研究者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ISBN | 9787521719352 |
条码 | 9787521719352 |
编者 | (美)伊恩·托尔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0-09-01 00:00:00.0 |
开本 | 32开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736 |
字数 | 570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