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文明II:交流与互渗智慧宫丛书004+003

编号:
wx1203226350
销售价:
¥146.08
(市场价: ¥176.00)
赠送积分:
146
商品介绍

《文明II:交流与互渗智慧宫丛书004》
《文明 II》一书脱胎于戴维?奥卢索加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Civilisations第六集和第八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单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奥卢索加将目光投向了15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相遇时在文化领域发生的冲突和交融。之前,人们对这段历史所做的叙事经常流于简单化,而奥卢索加用丰沛的史料和雄辩的论述告诉我们,故事远非如此简单。在两个乃至多个文明交会之时,发生了各种各样无法被归入这些宏大叙事的奇妙反应,其后果经常是每个文明都从中得到了一点新的东西。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所有文明都需要处理外来的异质元素带来的威胁和机遇,同时也都在不断吸纳他者,也不断被他者改变着。
《文明I:单数还是复数/智慧宫丛书003》
《文明I》一书脱胎于玛丽?比尔德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Civilisations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单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比尔德围绕历史上各种文明对“人体”和“神明”两种形象的呈现展开论述,并介绍了古人和今人围绕这些形象有过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在展示或精美、或朴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艺术的同时,她还时时敦促她的读者去思考和质疑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那些关于何为艺术中的“美”,何为信仰中的“诚”的陈词滥调,以及主流艺术史观里有关艺术风格流变的常规叙事。比尔德在这本书里有力地提示我们,形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观看者和批评者,而形象的生命只有在后世观者复调式的阐释和批评声音中才得以真正延续。

《文明II:交流与互渗智慧宫丛书004》
郭帆,英语系学士,艺术学硕士。现从事跨文化美学、人类学研究与相关纪录片制作丁作。
《文明I:单数还是复数/智慧宫丛书003》
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英国有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由于她对古典文明研究做出的长期贡献,2018年受封爵士。她长期担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古典学编辑,她的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广受欢迎,并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拍摄了多部与古罗马和古代文明相关的纪录片。主要著作:《罗马宗教》(Religions of Rome, 1998)、《罗马凯旋式》(The Roman Triumph, 2007)、《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活》(Pompeii: The Life of a Roman Town, 2008)。其中《庞贝》一书荣获200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文明II:交流与互渗智慧宫丛书004》
《文明I:单数还是复数/智慧宫丛书003》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文明II:交流与互渗智慧宫丛书004》
    1897年9月,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即位60周年的庆典上,大英博物馆展出了几百件象牙和黄铜雕片。与雕像和铜片一同展出的,还有仪式头像和动物塑像,都十分精巧,以富铜的合金铸成。这些艺术品被陈列在平时举办公众演讲的大厅里。虽然只是一次临时的布置安排,这次展出却大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让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民众终于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报纸媒体大肆渲染的那种古老而一度繁盛的文明。铜片和雕塑刻画的面孔是这种文明里的国王与王后,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则是众多士兵、商人、猎人的形象,以及一种复杂异教信仰的象征符号。
     对于19世纪晚期受过教育、深谙古典艺术传统的欧洲民众来说,类似这样的古代塑像和浮雕――体现了高度发达的锻造技术的艺术成果――是一个真正文明的标志。但是让前来参观的公众,以及从全国各地被派到大英博物馆采访的记者们大为困惑的是,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居然出自一个非洲文明。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欧洲人都认为,非洲人无论在文化品位还是技术水平上,都不足以制造并欣赏这种艺术。
     这些被称作“贝宁青铜”的艺术品――虽然实际上是黄铜制品――是作为战利品被运达伦敦的。8个月之前,一支1200人的英国军队入侵了埃多人的家乡,古老的西非贝宁王国。英国军队围困,继而洗劫了王国的首都贝宁城。英国人宣称这次进攻是为了给之前在远征中遭受伏击丧命的英国士兵复仇,事实上这只是个借口。袭击贝宁城背后的动机,是随着伦敦不断扩大对英国尼日尔海岸保护国(今天尼日利亚的部分领土)的控制,英国渐渐产生的意图掌握棕榈油以及其他货物贸易的野心。贝宁城沦陷后,主要由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组成的远征军洗劫了王宫。之后,王宫、其他公共建筑以及大量民宅都被毁于一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被点燃的大火之中,同时被烧毁的还有贝宁城昔日宏伟的一段段城墙。贝宁奥巴欧文冉翁(Oba Ovonramwen)也被废黜逮捕。他的先辈们正是贝宁青铜器上的主角。
     在这张拍摄于英国战舰甲板上的照片里,这位奥巴目光坚定,神情凛然不可侵犯,却受困于沉重的镣铐,后者依稀可见束缚着他尊贵的脚踝。英国殖民当局将欧文冉翁送上了法庭,指控他要为先前英国远征士兵的战死负责。虽然他最终被洗脱了这个罪名(这让英国殖民者颇为难堪),但欧文冉翁仍然像其他在所谓“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反抗欧洲势力的非洲首领们一样被流放了。欧文冉翁奥巴的废黜与英军对贝宁王国的袭击一类事件,在19世纪下半叶实属常事。数不清的非洲城邦,由于首领抵抗欧洲军队的侵吞,而遭受了类似的袭击,这种袭击在当时被称为“惩罚性征讨”(punitive expedition)。而1897年贝宁征讨的与众不同之处,既不在于英军对待埃多人的暴力程度,也不在于古老首府被破坏得多么,而是因为这次征战将西非的一些伟大的文化瑰宝,偶然地送到了欧洲人手中,也正是因此,贝宁征战才在英国自帝国时代起数不清的“小规模战事”中“脱颖而出”,被铭记至今。 随后的劫掠行为并非疯狂而毫无条理的肆意抢夺,而是有计划、成系统地进行的。这些皇宫内的宝藏花费数日才被转移完毕。仪式头像被从30多个供奉着列位先王的神龛里搬走,数以千计的黄铜雕片被从墙上、屋顶上揭下。总计约有4000件青铜器以及几百件象牙与牙雕艺术品,大多被堆在已成废墟的皇宫庭院内。照片记录了英国官员站在这些掠夺品之间摆出的种种姿势,他们在往来书信中将其戏称为“贝宁珍奇”(Benin curio)。站在战利品前,双手抱胸,表情凝滞,他们眼神中的傲慢丝毫不逊于欧文冉翁奥巴。
     之后,打包好的雕片、塑像和象牙制品,就由几千名受雇于英国人的本地挑夫顶在头上,送往港口。于是凝结了埃多人几个世纪文明的工艺成果在码头上被装入船舱,运往英国。为了支付军事行动的花销,这些青铜器将在伦敦拍卖,售给全欧洲的收藏家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组织的那场临时展览只是为了在这场“殖民地货品大甩卖”之前,让大家最后看看这些物品。所以,那年秋天向公众展出的物件并不是大英博物馆的资产,而仅仅是向英国海军部借用的,因为海军部在这些艺术品到达之初就掌握了它们的所有权。而英国军官们在“惩罚性征讨”中私人虏获的其他铜器和象牙制品,则被当作他们的个人所得,不在拍卖之列。
     展览在大英博物馆一开幕便引发了轰动。大众对英军同年早些时候对贝宁的第一次征讨记忆犹新。报纸尽一切能事渲染埃多人所谓的“原始”和“野蛮”。《伦敦新闻画报》发行过一期增刊,在其中一位作者将贝宁城称作“鲜血之城”。九个月之后,同一批媒体又开始热衷于报道英国胜利远征的艺术战利品。然而就在这时,无论是流行小报还是严肃报刊,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这些炫目的艺术展品,和他们自己制造出的“残暴”而“野蛮”的贝宁王国形象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调和?查尔斯?赫尔克里士?里德(Charles Hercules Read),这位说服海军部借出青铜器用于展览的策展人,清楚地表达了这种困境:
     第一眼看到这些意外发现的很好艺术时,我们的震惊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困惑于应当如何解释,如此高度发达的艺术居然出自如此野蛮的种族。
     P3-9
《文明I:单数还是复数/智慧宫丛书003》
    公元130年11月,哈德良(Hadrian)率随从们来到了距地中海海岸500英里的埃及城市底比斯,也就是今天的卢克索。在到达之前,这支皇家大部队――除了皇帝和他的妻子萨宾娜(Sabina),庞大的队伍里很可能还有仆人、奴隶、参谏、心腹、家佣和护卫,以及众多的门客――已经沿着陆路和水路前行了数月。作为罗马历任统治者中最热衷于旅行的一位,哈德良的足迹几乎遍及每个角落。他既是一个充满好奇的旅行者,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又是一位精明的君王,想要知察其庞大帝国中发生的种种。而此时,这位皇帝身边的氛围应当是相当紧张的,因为就在几周之前,哈德良刚刚失去了他的最爱:不是萨宾娜,而是一个叫作安提诺乌斯(Antinous)的青年。安提诺乌斯一开始也身在这支皇家队伍之中,后来却神秘地溺死在尼罗河里。是谋杀、自杀还是某种奇特的人祭仪式?众说纷纭。
     但个人的悲情或负罪感并不会影响皇帝的征途,一行人还是按照原计划前往当时埃及最负盛名的古代遗迹,也是整个古代世界很好的五星级旅游胜地之一。那就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一对巨大雕塑,高65英尺,在公元前14世纪刚建成时,矗立在他的墓穴外起着保卫的作用,然而到了大约1500年后的哈德良时代,这两座雕像和法老的关联就被逐渐淡忘了,而且至少其中一尊还被追认了个新主人:神秘的埃及王门农(Memnon)――黎明女神之子,据说在希腊与特洛伊之战中,他作为特洛伊人一方的战士,最后死于阿喀琉斯(Achilles)之手。这座雕像吸引罗马观光者的原因,不在于它巨大的身形,而在于一个更令人惊奇的现象:它能歌唱。足够幸运的话,在清晨时分,你就能目睹这个奇迹――门农在破晓之时呼唤他的母亲。一个不那么有想象力的古代旅行者把这座雕像的啸叫声比作断了弦的里拉琴发出的声响。
     这声响究竟是怎样产生出来的,仍旧是个谜。有那么一两位特别有怀疑精神的罗马人认为,这就是几个小男孩藏在雕像后面,用走调的里拉琴耍的把戏。现在人们通常采用的更科学的解释是:雕像在一次地震中被损坏过,之后断裂处在清晨日照的升温和干燥效应之下发出了自然的啸鸣声。在罗马人对其进行过一次大修之后,它似乎就不再发声了。即使在它发声的黄金时期,它也不是每天都啸叫的,所以它的每次发声都会被认为是好兆头。罗马皇帝一行到达后的第一天,门农坚决地保持了沉默――这对于当地旅游业来说,接近可能酿成一场公关灾难――南此可见,这声响显然不是出自“背后的男孩”这种可操作的(或日可收买的)原因。
     我们得以知晓哈德良等人在第一天早上遭到了冷遇,是因为一位随行的成员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一情形――一位名叫茱莉亚?巴比拉(Julia BalbilIa)的名媛、朝臣、近东王室的后人,也是费洛帕波斯(Philopappos)的姐妹,后者在“费洛帕波斯山”上的纪念墓碑至今仍是当代雅典的一个较为地标。巴比拉用希腊语写作的诗篇共有五十多行,分为四首单独的诗歌,被刻在了雕像的左腿和左脚上,至今人们仍能读到它们。和茱莉亚的诗歌一起刻在上面的,还有另外百余首古代游览者向门农和他的力量致敬的诗文。用不着去想象巴比拉,或者其他锦衣玉食的来访者们是怎样爬上雕像,并亲自徒手凿出这些诗文的。他们很可能只需将写在纸莎草纸上的文字交给当地的工匠或官员――当然这是收费的――那些人就会在雕塑的腿上找出一处空位,为诗兴大发的客户代劳。到了公元2世纪的时候,这条腿上已经被凿得密密麻麻了。
     巴比拉的诗算不上有多高的文学价值(“有些句子差得惨不忍睹”――一位现代评论家毫不留情地说道),但它可以说是相当高端的涂鸦,几乎可以作为她门农之行的游记来读,这也让我们得以通过第一手记录窥见人们当年在此处的情形。她试图为门农第一天的沉默编造一个动听的理由。在题为《当我们没能在第一天听到门农》的诗篇里,她(以其典型的笨拙文风)写道:
     昨日门农迎接帝王的妻子时不发一言
     有意让美丽的萨宾娜重游此地
     因为我们皇后的倩影让你如此欢喜……
     之后的某个早晨,当哈德良终于听到了门农发出的声响,巴比拉的语气就相当地得意起来。她把这声响比作“奏鸣的青铜”,而不是残破的里拉琴,还把那三声啸叫(通常情况下只有一声)视作神灵对她的帝王的格外青睐。在另外几行诗句里,她进一步表示门农将会不朽永存:“我想,您的雕像永远不会损坏。”要是知道自己的预言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是正确的,我敢肯定她一定很高兴。
     能够循着当年哈德良队伍的脚步,像两千年前的他们一样注视,尽管已经听不到当年的啸鸣,还是让人备感激动。但更重要的是,整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时的人们用以阐释人形塑像和画像的一种方式:它们不是被动的艺术品,而是在其观看者的生活中承担了积极的角色。无论那个响声是杜撰,是恶作剧还是自然奇观,门农的雕像都有力地提醒我们:形象确实大有可为。巴比拉的诗文特别提醒我们,艺术史并不只是艺术家的历史,它不仅仅关乎那些描绘、塑造着的男人和女人,更关乎那些像巴比拉那样,欣赏着,并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艺术品的男男女女,同时也是各种不断变化着的诠释方式的历史。
     P7-15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505746749
条码 9787505746749
编者 (英)戴维?奥卢索加
译者
出版年月 2019-08-01 00:00:00.0
开本
装帧 精装
页数 255
字数 125千字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