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自卑与超越》
★青少年推荐的心理学读本,家长与教师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工具书,青少年了解自我、解疑释惑、健康成长的推荐阅读书。
★畅销80余年的心灵成长读本,自第一版发行已逾八十年,版本无数,本书是译者呕心沥血的版本,译文简洁流畅,十分契合当下的读者受众。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梦的解析》
德意志图书馆原版直译,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之作,随书附赠思维导图。与《自卑与超越》《乌合之众》齐名的心理学经典!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并称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著作。在这本心理学专著中,弗洛伊德首先回顾了此前关于分析梦的科学著作,他认为虽然有趣但是不够充分。然后他记述了许多梦,来阐明他的理论。通过对梦的剖析,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与“俄狄浦斯情结”等重要概念,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建立,深刻影响了人类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梦的解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终生从事写作和临床治疗,其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义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提出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和“力比多”等重要概念,其深刻影响不限于心理学史,且遍及哲学、美学、文学和流行文化等领域。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等。
《自卑与超越》
《梦的解析》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自卑与超越》
1.生活对于我们的意义
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事物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事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事物对我们人类的意义。即使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中最简单的事物,人类在接触它们的时候也是从自己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来看待它们的。“木头”指的是“与人类自身有关系的木头”,“石头”也是“作为人类生活因素之一的石头”。如果有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仅仅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与自己周围的人丧失沟通的基础,他的行为无论是对他自己,或是对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接近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假如我们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很可能回答不出来。通常,人们不愿让这个看似没有意义的问题来困扰自己,所以总是用一些陈词滥调的回答来搪塞;或者,人们干脆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然而,我们无法否认,自从人类有自己的历史开始,这个问题便已经存在了。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仅是青年,连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们也会经常为之困惑:“我们为什么而活着?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自然,无数的事实让我们可以断言:通常人们只有在遭遇失败挫折的时候,才会发出这种疑问;假如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的波澜和起伏,也没有遇到过任何的困难和险阻,那么这个问题便不成其为问题,也不会被诉之于言词。
在一般情况下,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接近不管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等,无不体现出他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他的行为让我们相信,他似乎对某种关于生活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宣告“我就是这个样子,而世界就是那种形态”,这便是他赋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也正因为如此,生活的意义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我们会发现,每一种个体自认为正确的生活的意义可能多少都含有错误的成分在里头,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生活的意义,只要有人持这种态度,它也绝不会是接近错误的。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这两个特别之间变化。然而,这些变化——或者说,不同的人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却有高下之分:它们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则很糟糕;有些错得多,有些则错得少。我们还可以发现:较好的生活意义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而较差的生活意义则都缺乏这些特征。
P2-3
《梦的解析》
一、梦学文献
在本书中,我将向大家阐述一种心理技术,这种心理技术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够使梦获得解析,而且能够使每一个梦的精神结构,以一种富有意义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不仅如此,即便在人们清醒状态时以及这种状态下进行的精神活动,都会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在这里,我还将向大家阐明一点:在这些梦里,究竟是怎样一个扑朔迷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体现着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我们都知道,梦的产生离不开这些精神力量的共同作用或相互冲突。当然,我在本书中对于梦的问题的叙述并不是永无止境的,当其中一些问题牵涉到更具综合性的知识,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另一类材料时,我关于梦的叙述就不得不中止了。
在本书的叙述过程中,对于前人关于梦的著作及当代科学中在梦这一问题上的研究状况,这些题目我后面基本上不会叙述到,故在这里我会作一序言式的短评。在对梦的科学理解上,前人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努力,但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个观点我们没有必要引证,因为在所有文献资料中,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前人关于梦的本质的探索的一些资料,或许能让读者朋友从中发现许多使人振奋的观察结果。当然了,还会有大量与我们主题有关的使人感兴趣的材料,不过也仅仅如此罢了,因为这些观察结果和材料,很少或者说根本没有对梦的本质以及梦的任何神秘之处提供的解释。所以说,当专业的研究人员尚不能解决上面的问题,而那些非专业人员只是受过一般教育,就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了。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既然这样,那么梦对史前原始人类来说,在他们关于梦的观念以及对世界和灵魂观念的形成上,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个问题虽然很吸引人,我却不想在这里讨论,在本书中,我将避开这个问题跟大家叙述。这里隆重向读者推荐几位有名作者的著作,他们分别是约翰·卢伯克爵士、赫伯特·斯宾塞、E.B.泰勒和其他作者等。当然,我们只有先完成目前所面临的梦的解析工作,才能更容易和精准地理解这些广泛的问题和推测。
关于史前人类对梦的解析,我们先来说说古希腊罗马人,他们对梦的态度是怎样的。古希腊罗马人认为梦与他们信奉的超自然世界有关,上帝和魔鬼给人们的启示通过梦来表现,这是必然的结果。他们还认为对于做梦者来说,梦不仅具有重要的目的,还预示着未来。往往梦的内容给做梦者带来的印象都是稀奇古怪的,所以人们对于自己梦里发生的事情都很难产生一个一致的看法。我们也可以根据梦的价值和可信性进行分门别类。古代的哲学家们依赖占卜学,在对梦的评价上当然也会自然地跟占卜学紧密联系上。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两部著作中都提到了梦,而现在梦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题材。通常,我们被告知这样一个现象:梦不代表上帝,也跟神谕没有任何关系,且它们是“恶魔”的,因为自然是“恶魔的”,不是神的。这就代表了:梦是遵循人类精神法则的结果,并不是超自然的存在,只不过,人类的精神和神有密切的关系。梦的现象也被解释为:人入睡后,在睡眠中的一种心理活动。
亚里士多德已意识到梦生活的某些特征。比如:“当身体的某个部位感觉到略微有些热,人就能梦想到他正在穿过大火,感到灼热难忍。”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已经知道梦有这么一个特点:它能把睡眠中知觉到的轻微刺激转变为强烈的感觉。他由此推断:病人向医生透露出身体变化的第一信号有可能是梦,因为身体这一变化在清醒状态下是不易观察到的。
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梦其实是梦心灵的产物,但是在很早以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古人,他们并不这么认为,而是觉得梦源于神灵。不仅如此,当时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潮存在,这两种思潮影响甚远。可以这么说,历史上的每个阶段对于梦生活的看法,都被其深深影响着。梦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种,比如真实的、有价值的梦,这类梦给做梦者带来警示或预知未来;还有一类徒然的、欺人的及无价值的梦,这类梦易使梦者误入歧途或引导梦者走向毁灭。
格鲁佩引用了麦克罗比斯和阿尔特米多鲁斯(达尔迪斯)的几行关于梦的分类原文:
梦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被认为受到当前或过去的影响,但对未来却无关紧要。这一类包括失眠症,它直接再现了一个特定观念或它的对立面——如饥饿或饱足;还包括梦魔,它使特定观念增添了扩大的幻想成分——如噩梦或梦魔。相反,第二类梦则被认为决定着未来。这包含:梦中接受的直接预言(神谕);对某些未来事件的预言(梦幻);需要解释的象征梦(梦兆)。这一理论持续了几个世纪。
梦之所以被赋予这些不同的价值,与“梦的解析”问题密切相关,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希望从梦中得到重要的结果。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梦的理解通常都有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被人们接受和明白的,而且即便是不被理解的一些特殊复杂的梦,也有可能做出一些重要的预言,同样不能被轻视。因此,人们必须在探索“梦的解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
《自卑与超越》
译者序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和弗洛伊德同属于精神心理学界大师级的重要人物。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致命的重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生。以后,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记忆中寻出蛛丝马迹。
1895年,阿德勒从维也纳大学获得了医药学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在维也纳居住期间,阿德勒也像普通的维也纳人一样,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及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谈天说笑。他友善谦和,不拘小节,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交上了朋友。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他曾在维也纳一本有名的刊物上写文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作辩护,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而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虽然阿德勒的观点和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弗氏的集团。此后,阿德勒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兼《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这篇文章使其声名大噪。阿德勒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通过奋斗却最终成为美国总统。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以后,阿德勒更体会到: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仰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受成人控制。当儿童们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他们能够做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构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此时,弗洛伊德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的一大贡献,可是却觉得它未谈及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等部分,而且所谓的补偿作用也只是自我的一种功能而已。这时候,阿德勒的观点尚未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然而,当阿德勒主张补偿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与他势同水火了。
起初,两人还彼此容忍对方,可是当弗氏要求阿德勒登在其学刊上的文章要先受荣格(Jung)检查时,他们正式闹翻了。弗氏致信《心理分析学刊》发行人,要他把学刊封底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则就把弗氏自己的名字去掉!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为了阿德勒的观点曾经开了许多次会,由于弗洛伊德和其他许多人都坚持阿德勒的观点无法见容于心理分析学派,阿德勒便率领他的一群跟随者退出心理分析学会,而另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体心理学”。
在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阿德勒摒弃了弗氏泛性论的心理分析观点,他认为这是对性的迷信,并以社会的概念来解释男性钦羡。他并不否认潜意识动机的实在性,但是他却比弗氏更重视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认梦的解释有其重要性,不过他却认为梦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像弗氏那样,事事都以性来解释。例如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生,他也认为只是被宠坏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而已。当然,性欲是存在的,不过它和饥饿或口渴一样,这种生物学上的因素只有在追求优越地位时,才能进入心理学的领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国军队中服役,充当军医。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中从事儿童辅导的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用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且可涵盖师生关系。
在1920年左右,阿德勒已经声名远扬了。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跟从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阿德勒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1932年,他又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4年,阿德勒决定在美国定居。次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欧洲讲学。由于四处争聘,他有时甚至一天之内要分赴两个城市演讲。由于过分劳累,他终于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死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而此书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定有疏漏之处,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等 |
ISBN | 9787505737488 |
条码 | 9787505737488 |
编者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著;曹晚红 译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17-01-01 00:00:00.0 |
开本 | 32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76 |
字数 | 1520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