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角度对《论语》“克己复礼”章的诠释进行梳理
·详述历代儒家学者对“仁”“礼”这两个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阐发
·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学术思潮下“克己复礼”诠释的特征
·思考这一儒家理想对当今社会及个人的价值
本书在“克己复礼”问题溯源的基础上, 从礼的精神性入手, 重审孔孟“礼”论的精神性意涵, 并以汉代、魏晋、两宋、明清等时期为节点, 梳理了“克己复礼”的诠释流变, 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克己复礼”诠释彰显出的不同风貌。本书特色和优势在于对克己复礼的诠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 本书更加注重对于“克己复礼”的学理分析、诠释流变、当代关怀等方面的分析和阐述, 同时也对这一问题在海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
唐青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讲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九州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在《周易研究》《现代儒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全文转载。
前言
第一章 “克己复礼”思想溯源
第一节 《礼记》中“礼”的礼义与礼仪
第二节 成己成人——孔子仁学思想
第三节 “以仁存心”——孟子仁学思想
第四节 “仁”在“克己复礼”诠释中的地位
第二章 先秦时期“克己复礼”诠释及其特色
第一节 重审孔孟礼论之精神性意涵
第二节 仁义内外: 《礼记》礼论与孟、荀礼义分判
第三节 “礼”的精神性与“克己复礼”诠释
第三章 汉魏时期“克己复礼”诠释及其特色
第一节 汉魏《论语》学及注说特色概述
第二节 “礼,体情而防乱者”——董仲舒“克己复礼”解
第三节 魏晋玄谈与何晏“克己复礼”解
第四节 “责己复礼”——皇侃“克己复礼”解
第四章 两宋时期“克己复礼”诠释及其特色
第一节 两宋时期《论语》学发展状况概述
第二节 二程“克己复礼”解
第三节 朱熹“克己复礼”解
第四节 杨慈湖“克己复礼”解
第五章 明代“克己复礼”诠释及其特色
第一节 明代心学与“克己复礼”诠释
第二节 于一念发动处去欲——王阳明“克己复礼”解
第三节 克己复礼犹直指本体——邹守益“克己复礼”解
第四节 “能己复礼”到“复见天地之心”——罗汝芳“克己复礼”解
第六章 清代“克己复礼”诠释及其特色
第一节 清代经学与“克己复礼”诠释
第二节 戴震“克己复礼”解
第三节 凌廷堪“克己复礼”解
第七章 “克己复礼”诠释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礼学”作为一种道德之学
第二节 仁学与礼学的内在统一性
第三节 天下归仁——儒家伦理学的终极旨趣
参考文献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 | 9787552046038 |
条码 | 9787552046038 |
编者 | 唐青州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4-12-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196 |
字数 | 178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