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1.知名学者郭齐勇、郑宗义、杨儒宾作序推荐。 2.重新定义“乐教”,突破以往“乐教范畴”,开研究之先。3.以“作乐”“奏乐”“赏乐”三分结构,贯穿先秦文献中有关“乐”的文段,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4.提出乐教“塑造德性生命、构筑理想社会”这一核心理念,拓展当下德育、美育理念。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优秀”结项成果。
“乐教”是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支柱,却在春秋以降的礼乐崩坏中失传。近人不知“乐教”之义,首因其基本概念的模糊。“声”“音”“乐”三者,不能混为一谈。尤其是具备戏剧形式的“乐”,本身包含着诗辞、乐曲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讨论“乐教”,应该照顾到“乐”既有“声”“音”“乐”的差异,也有“诗”“乐”“舞”的区别。本书在明确“乐”之具体意义的基础上,全面展示“乐以成教”的内容,发掘先秦乐教思想传统和精神内核,以资儒学的当代阐释和教育的时代反思。
王顺然,武汉大学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传统乐教研究、先秦儒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曾在《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中英论文二十余篇。
导言
第一章“声”“音”与“乐”:先秦乐教的基本概念
一、从物之理看“声”“音”概念
二、从心性论看“声”“音”概念
三、作为基本概念的“乐”
第二章“乐器”及“音律”:“声”与“音”的实现
一、“声”的实现:“乐器”及其特质
二、“音”的实现:“音律”及其特质
三、从“乐器”到“音律”:多种解释理论的内在一致性
第三章“作乐”及“奏乐”:“乐”之时空形式的实现
一、“作乐”及主体意向的表达
二、“奏乐”及意向传递的可能
三、“乐”时空形式的完成
第四章“赏乐”及“乐言”:“乐以成教”的证立与效力
一、“赏乐”:对受众身心的引动
二、“乐言”:“和”意义的呈现
三、“乐教”的实践与效力
第五章“乐制”与“人心”:“乐以成教”之核心的抉择
一、“乐制”:“乐教”制度化的建立
二、“人心”:“乐制”的危机与孔子的重建
三、“乐教”核心之争:从老、庄、墨、荀四家看
附录一部分文献综述
附录二郑玄注《礼记正义·乐记》分篇
参考文献
后记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ISBN | 9787100243162 |
条码 | 9787100243162 |
编者 | 王顺然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4-11-01 00:00:00.0 |
开本 | 32开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352 |
字数 |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