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流动重力测量技术是地震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用于监视区域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并用于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追踪,为地震预报和相关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服务。
本书系统阐述地震重力测量中代表性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地震监测领域的典型应用。首先介绍中国大陆流动重力监测网布局、重力测量数据处理及重力前兆信息提取方法、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与规律;然后根据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关系,基于重力观测资料阐述地震预测的研究思路、途径和方法;最后利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地震预测及震后地震趋势判定,给出典型应用示范和相关关键技术。本书内容涵盖作者在该领域取得的十多年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前沿性。
目录
第1章 地震重力变化理论 1
1.1 重力变化的理论 1
1.2 地震孕育中的膨胀扩容理论 3
1.3 断层活动产生的重力效应 4
参考文献 5
第2章 流动重力观测技术 7
2.1 绝对重力测量 7
2.1.1 绝对重力观测仪器 7
2.1.2 绝对重力观测数据处理 11
2.2 相对重力观测 13
2.2.1 相对重力测量原理 14
2.2.2 相对重力测量仪器 15
2.2.3 相对重力观测数据预处理 16
参考文献 17
第3章 流动重力监测网布局 19
3.1 流动重力监测网布局思路 19
3.2 建立高精度中国大陆地震重力监测网 19
3.2.1 探索开展阶段(1966~1980年) 20
3.2.2 观测实践阶段(1981~1997年) 20
3.2.3 应用提升阶段(1998~2009年) 22
3.2.4 整体优化阶段(2010年至今) 23
3.3 问题与不足 24
参考文献 25
第4章 流动重力测量数据处理 29
4.1 流动重力测量的特点 29
4.2 重力测量数据中系统误差的补偿 30
4.2.1 相对重力仪格值系数影响 30
4.2.2 相对重力仪零漂计算 37
4.3 重力监测网平差计算 42
4.3.1 经典平差 43
4.3.2 自由网平差 44
4.3.3 拟稳平差 46
4.3.4 动态平差 46
4.4 粗差剔除及平差模型的总体检验 49
4.5 平差计算中的关键技术 50
4.5.1 相对重力观测值权的确定 50
4.5.2 绝对重力观测值作为弱基准 51
4.5.3 重力测网网形结构的影响 51
4.5.4 测网整体计算分析 56
4.6 重力时空变化产品 57
4.6.1 流动重力段差变化 57
4.6.2 多期流动重力数据可视化 59
4.6.3 重力场时空动态演化 59
参考文献 61
第5章 地震重力监测及重力变化干扰源分析 64
5.1 地震重力监测 64
5.1.1 仪器的检验与调整 64
5.1.2 重力仪格值标定 66
5.1.3 重力数据读取 67
5.1.4 野外重力观测及应注意的问题 70
5.2 重力变化干扰源分析 71
5.2.1 测点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 71
5.2.2 地表负荷质量变化的影响 72
5.2.3 地下水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 81
5.2.4 水库蓄水对重力观测的影响 84
5.2.5 可靠重力变化的提取 85
5.2.6 关于重力变化问题的讨论和认识 86
参考文献 88
第6章 区域重力场演化与构造活动及地震活动 91
6.1 中国大陆重力场演化特征 91
6.1.1 中国大陆重力监测资料简况 92
6.1.2 多时空尺度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 93
6.1.3 重力变化与活动地块 98
6.1.4 重力变化与大震活动 98
6.2 我国西部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 100
6.2.1 川滇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 100
6.2.2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 105
6.2.3 新疆北天山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 110
6.2.4 新疆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 115
6.3 华北中部地区重力场演化特征 119
6.3.1 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 120
6.3.2 重力变化分析 125 参考文献 127
第7章 重力异常变化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131
7.1 概述 132
7.1.1 孕震过程的认识 132
7.1.2 地震重力前兆机理 133
7.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5
7.2 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与中国大陆大震中-长期危险性分析 137
7.2.1 中国大陆大震中-长期危险性分析的基本思路 137
7.2.2 基于重力资料的中国大陆重点监视区强震危险性分析 138
7.2.3 10年尺度地震预测 144
7.3 重力场动态变化与孕震异常信息提取 146
7.3.1 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孕震信息提取 147
7.3.2 重力剖面点时空变化孕震信息提取 151
7.3.3 重力点值时序变化孕震信息提取 152
7.3.4 断裂带两侧的相对重力差异运动时序变化孕震信息提取 152
7.4 典型震例变化 153
7.4.1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 153
7.4.2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 154
7.4.3 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 155
7.4.4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157
7.4.5 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 157
7.5 地震预测实践 158
7.5.1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 158
7.5.2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 161
7.5.3 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 165
7.5.4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6.6级地震 166
7.5.5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 167
7.5.6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 169
7.5.7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 170
7.5.8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及11月22日四川康定6.3级地震 172
7.5.9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 173
7.5.10 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 179
7.5.11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 180
7.5.12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6.4级地震 181
7.5.13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 182
7.5.14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 188
7.5.15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 189
参考文献 192
第8章 震后趋势判定 198
8.1 震后重力场变化特征 198
8.1.1 继承性新异常特征 198
8.1.2 震后调整变化特征 199
8.1.3 同震及震后效应特征 200
8.1.4 新异常 200
8.2 典型震例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01
8.2.1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01
8.2.2 2008年四川攀枝花6.1级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05
8.2.3 2009年云南姚安6.0级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05
8.2.4 2010年山西河津4.8级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06
8.2.5 2012年新疆新源、和静6.6级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06
8.2.6 2013年四川芦山7.0级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07
8.2.7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08
8.2.8 2013年吉林松原5级震群后的地震趋势判定 209
8.2.9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10
8.2.10 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11
8.2.11 2021年云南漾濞6.4级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11
8.2.12 2022年四川泸定6.8级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212
参考文献 214
第9章 问题与展望 216
9.1 重力测量与地震预测中的问题 216
9.1.1 重力测量存在的问题 216
9.1.2 重力变化与地震预测中的实际问题 217
9.2 重力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展望 217
9.2.1 重力监测研究展望 217
9.2.2 地震预测研究展望 218
9.3 流动重力监测预报发展展望 218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ISBN | 9787030815170 |
条码 | 9787030815170 |
编者 | 祝意青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3-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236 |
字数 | 350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