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1.《易学史》内容广大繁复,作者追本溯源,详细地论述了易学在不同时代下的发展与演变,其论证逻辑严谨、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能为读者指明了解易学思想的方向,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
2.《易学史》无关占卜算命,而是一套论述不同时代中关于易学思想发展的著作。作者希望易学今后不再仅为高级知识分子研究而设,或视之为特殊学问而为一部分特殊分子去研究,易学的本来面目原是朴质实用的哲学思想,这一大哲学思想的理则、效用和演变情形,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
《易学史》由三册组成,分别是《先秦易学史》《两汉易学史》和《宋元明易学史》。作者以《周易》为主要依据,同时以大的历史思潮的演变,将《周易》中所言投入历史思潮的演变中,印证出它的出处渊源,叙述不同历史时代中易学发展的思想特色。《先秦易学史》作者设身处地运思,尽量求做到以历史上伏羲氏的时代论伏羲氏的思想,以历史上周文王的时代论周文王的思想,以历史上孔子的时代论孔子的思想。《两汉易学史》以学术思想的演变为经,以各家易说的介绍为纬。以两汉之时的学术为立场,所以叙述象数易部分特详,而叙述儒门易部分则简略。《宋元明易学史》主要叙述了这一时代主要的哲学家对易学思想的发展与运用。
高怀民教授,著名易学家、国学家、哲学家,著有《易经哲学精讲》(《大易哲学论》)《易经哲学的人类文明之道》《大易思想》《先秦易学史》《两汉易学史》《宋元明易学史》《伟大的孕育》《东道西理:先秦哲学与希腊哲学通讲》等,为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做出了有重要创见的工作。《易学史》(全三卷)集中国易学的精华,对易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掌握易学知识大全的必读书。
第一章 “易”名义辨释?001
一、“易”一名含义过于广泛?001
二、
“易”字既是半途被采用为代表卦象这一门学术的名称,其所以被采用,必非无故?002
第一节 从文字学中看“易”字的本义?003
一、《说文解字》中“易”字义?003
二、甲骨文中“易”字的含义?007
第二节 易学中“易”字所指诸不同义?009
一、易谓易之道?010
二、易谓易之象?013
三、易谓易之术?015
四、易谓易之数?017
五、易谓易之文?019
第二章 先秦易学的特色及其分期?020
第一节 先秦易学的特色?020
一、因时乘变的哲学?020
二、朴质实用的哲学?024
三、赞颂生命的哲学?028
四、鼓舞人性的哲学?032
第二节 先秦易学的分期?038
一、第一期自伏羲氏画卦至周文王
——符号易时期?043
二、第二期自周文王演易至孔子
——筮术易时期?046
三、第三期自孔子赞易以下
——儒门易时期?048
第三章 符号易时期?051
第一节 易学首圣伏羲氏?051
一、姓氏与时代?052
二、活动地区?055
三、赫赫龙征?057
四、远古文化之光?060
第二节 八卦的画成?062
一、太极?065
二、两仪?067
三、四象?069
四、八卦?070
第三节 八卦的取象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072
第四节 八卦的名称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077
第五节 八卦的排列
——其一:?、?、?、?、?、?、?、?
其二:?、?、?、?、?、?、?、??081
第四章 筮术易时期?088
第一节 演易之圣周文王?088
一、农业世家?088
二、德化西陲?090
三、羑里演易?092
四、上古两大思想系统之融合者?095
第二节 筮术易兴起的历史背景?098
一、筮术的前身:卜?098
二、卜与筮的本质?103
三、筮术易兴于殷周之际的原因?108
第三节 筮术易的创建?117
一、重八卦为六十四卦?118
二、作卦爻辞?126
三、选用蓍策?134
四、制定筮占法
——七九八六之来源,阴阳老少之来源?138
五、取“易”为名称
——易名称之缘起,三易之差别?154
第四节 筮术易内容述要?161
一、筮术中常见名词释义?161
二、变占法则?166
三、筮例类举(附:八)?172
四、筮术易中四个基本观念?183
第五节 筮术易的衰微?206
一、《连山易》《归藏易》二易首遭淘汰?206
二、由《左传》《国语》中筮例看《周易》之衰?214
第五章 儒门易时期?221
第一节 赞易之圣孔子?221
一、家世源流?221
二、由礼进于仁?223
三、道不行,退而修书?226
四、中国文化之化身?229
第二节 由神道到人道?232
一、西周初年人道思想之萌生?232
二、东周以后人智大开?236
三、卦爻辞与十翼在思想上的差别?240
四、卦爻辞与十翼在文字上的差别?243
第三节 十翼概说?246
一、《彖传》(上下)?248
二、《象传》(上下)?253
三、《系辞传》(上下)?259
四、《文言传》?265
五、《说卦传》?269
六、《序卦传》?281
七、《杂卦传》?287
第四节 易有三义?290
一、易简?292
二、变易?299
三、不易?302
第五节 孔子与先秦易学思想体系之完成?306
一、五十以学易与知天命?306
二、论孔子纳易入儒门?310
三、孔子对筮术易的处理?315
四、先秦易学思想体系之完成?321
第六章 道家易?332
第一节 道家亦易家的老子其人?334
第二节 道家书亦易书的《老子》其书?340
第三节 道家易之玄学思想?349
第四节 道家易之尚坤德?361
第七章 孔、老以后的先秦易学?365
第一节 儒门易以守经义为务?367
第二节 道家易旁观以待变?372
第三节 筮术易得“秦火”而复兴?376
第四节 三支易学之瞩目于数术?382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385
第一章 汉易中几个特殊问题?001
第一节 易与秦火的问题?002
第二节 易的传承问题?008
一、汉兴田何以上?010
二、西汉时期?012
三、东汉时期?018
第三节 易伪书的问题?023
一、《子夏易传》?024
二、易纬?030
三、《连山易》与《归藏易》?033
第二章 汉兴儒门易的复古?037
第一节 汉兴以前易学的沉寂?037
一、时代战乱的因素?038
二、儒学不振的因素?039
第二节 复古大师田何?042
第三节 儒门易的兴盛与衰落?048
第三章 汉象数易兴起的原因?063
第一节 远因之一:易道以“变”为用?063
第二节 远因之二:儒家门墙不足以范围易学?065
第三节 近因之一:灾异、数术思想的盛行?068
一、阴阳与易?070
二、五行与易?078
三、干支与易?085
四、灾异与易?095
第四节 近因之二:武帝尊儒术的影响?101
第五节 近因之三:隐士易学的出现?104
第四章 前期占验派象数易家?111
第一节 孟喜易?112
一、孟喜事略?112
二、孟喜易说——卦气?112
第二节 焦延寿易?134
一、焦延寿事略?134
二、焦延寿易说——六十四卦变占?136
第三节 京房易?146
一、京房事略?146
二、京房易说?149
第四节 费直易?177
一、费直事略?177
二、费直易说?179
第五节 高相易?185
第五章 后期注经派象数易家?187
第一节 郑玄易?188
一、郑玄事略?188
二、郑玄易说?190
第二节 荀爽易?201
一、荀爽事略?201
二、荀爽易说——升降?203
第三节 虞翻易?213
一、虞翻事略?213
二、虞翻易说?217
第四节 其他象数易家?244
一、关中:马融?244
二、荆州:刘表、宋忠(衷)?247
三、魏地:王肃、董遇?250
四、吴地:陆绩、姚信?251
五、蜀地:蜀才?254
六、附:翟元、干宝、其他?259
第六章 汉象数易的结束?264
第一节 魏伯阳援易入丹道?267
一、魏伯阳事略?267
二、魏伯阳易说?271
第二节 管辂以数术合易?286
一、管辂事略?286
二、管辂易说?290
第三节 王弼扫象数归义理?311
一、王弼事略?311
二、王弼易说?315
第七章 结论:两汉易学综述?352
第一章 宋元明易学的兴起及其特色?001
第一节 北宋初年易学的兴起?002
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002
二、启宋易之运的华山道士陈抟?005
第二节 宋元明易学的特色?011
一、推易道以占验世运?011
二、收易道于心性存养?022
三、借图示以表达思想?026
第二章 周、张、二程本易理发扬儒学?029
第一节 周敦颐的易学?030
一、事略?030
二、易说——《太极图说》《通书》?032
第二节 张载的易学?043
一、事略?043
二、易说——《正蒙》?044
第三节 程颢的易学?051
一、事略?051
二、易说——《定性书》、语录?053
第四节 程颐的易学?059
一、事略?059
二、易说——《周易传》、语录?061
第三章 邵雍的先天易学?071
第一节 邵雍其人及其《皇极经世书》?072
一、事略?072
二、关于《皇极经世书》?075
第二节 邵雍先天易的经世演用?078
一、先天易的图与数?078
二、历史哲学?085
三、天地之数?109
四、万物之变?144
第四章 朱熹及蔡门诸子的易学?175
第一节 朱熹的易学?175
一、事略?175
二、易说?178
第二节 蔡门诸子的易学?205
一、事略?205
二、易学?209
第五章 易图象之学?220
第一节 绪言?221
第二节 河图?227
一、溯源?227
二、宋河图诸家义?238
三、河图原面目?254
第三节 洛书?257
一、溯源?257
二、宋洛书诸家义?264
三、洛书原面目?275
第四节 太极图?277
一、图象源起?277
二、太极图诸家义?288
三、太极图之大源出自天?299
第五节 卦图?304
第六章 来知德的易学?318
第一节 事略?318
第二节 易说?321
一、论太极三原理?321
二、卦爻五论?345
附录 卦爻辞中的数?378
第七章 王船山的易学?389
第一节 事略?389
第二节 易说?392
一、对易学的观点?395
二、论易道之化生?410
三、解易诸理则?421
四、船山易的特色?446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华龄出版社 |
ISBN | 9787516929278 |
条码 | 9787516929278 |
编者 | 高怀民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3-01 00:00:00.0 |
开本 | 32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1280 |
字数 | 705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