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秉持“大文学史”观,打破文学与社会、历史、政治、教育等问题的边界,以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女高师、延安鲁艺、西南联大五所大学为核心研究案例,打破以大学个案为例的传统研究方法,创设出“能教”和“所育”的教育研究理念,把针对五所大学的新诗教育研究熔铸此教育理念的阐述逻辑中,置身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与具体情境中发现和探讨中国新诗发生发展与教育之间互生促进的意义;在史料发掘整理、教育场域内外研究中呈现新诗教育对新诗现代化进程的参与和影响。上编通过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透视不同大学在不同时期对新文学课程比重的调整以及新诗作为一门课程从确立发展的过程。下编关注受教者在大学新诗场域内外的自我成长。研究中格外突出学生创作的主体性、能动性,通过在校诗写反观学生是如何参与到大学教育中,在思想、精神和创作中汇入社会思潮、文学运动、教学理念、知识体系、校园文化语境。
孙晓娅,女,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城学者,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燕京学者。首届“女性诗歌奖评论奖”得主,“诗参考30年中国诗歌文献奖”以及第六届“中国诗歌批评家奖”得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诗歌学会理事,诗歌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吟诵协会理事;并任《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执行主编。曾出版学术专著《跋涉的梦游者——牛汉诗歌研究》《新诗十二名家》《读懂徐志摩》《新世纪诗歌现场研究》;编撰《彼岸之观——跨语际诗歌交流》《中国新诗研究论文索引(2000-2009)》;主编《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7卷)》《新世纪十年散文诗选》《牛汉的诗》《诗歌十二使徒》《内外之间: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等。曾在《新华文摘》《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诗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视阈下民国诗歌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6BZW115)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景观视域与空间构境——新世纪十五年新诗发生现场及创作研究”(16JHQ043),以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多项。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ISBN | 9787100245647 |
条码 | 9787100245647 |
编者 | 孙晓娅 著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1-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52 |
字数 |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