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钱塘江工程科学家群体传

编号:
wx1203464128
销售价:
¥107.07
(市场价: ¥129.00)
赠送积分:
107
数量:
   
商品介绍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是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集中展现我国老科学家学术脉络和人生经历的人物传记丛书,具有客观、真实、全面的特点。本书为“采集工程丛书”中的一部,也是一部罕见之作,悉心辑录了国内水利工程科学专家群体一系列丰富多彩、意蕴深长的故事,犹如一幅幅细腻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他们卓越的贡献与不凡的历程。
钱塘江,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以其气势恢宏、变化万千的涌潮景观闻名于世。然而,钱塘江潮强流急,江道多变,治理难度极大,海塘虽屡建亦屡毁,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近百年来,无数水利科技工作者倾注毕生心血于钱塘江的治理工程,旨在兴利除害。伴随近现代水利科技的发展,受过专业训练的水利科技工作者不再满足于被动修筑海塘这一防御措施,面对多变的江道、持续发生的坍江险情,他们多方探求治江之策,形成了多个治江方案。1949年以来,以戴泽为代表的第一代技术专家创造性地提出“治江结合围垦,围垦服务治江”的治理方略;以韩曾萃为代表的第二代技术专家,科学确定了钱塘江治理工程的“治导线”,大大加快了钱塘江治理进程,并有效解决了杭州百姓吃咸水、秦山核电站取水口设置、杭州湾排污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潘存鸿为代表的第三代技术专家,则致力于自然涌潮机理研究,成功编译涌潮数值模拟软件,使得钱塘江涌潮的计算和预测更加精确……
钱塘江治理工程凝聚了数代水利人的智慧。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为钱塘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江河安澜,民安国兴。这些为治水工程倾注心血、默默奉献的一线科技人员,他们的功绩应该被永远铭记。

本书以事实为基础,整体篇章布局以时间为纵轴,同时兼顾亲历者所处工作岗位,通过一系列深入而细致的口述访谈,从不同岗位亲历者视角讲述钱塘江防治故事,全面系统还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江过程和历史全貌。全书主要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章为“摸索中前行多方案探寻”,主要介绍20世纪40-70年代参与和主导治江工程开展的技术专家对工程建设规划的回忆与讲述;第二篇章为“防治结合开拓创新”,主要介绍20世纪80-90年代技术专家主导下的治江工程,及由此衍生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第三篇章为“技术应用始建一线施工建设”,主要介绍参与一线工程施工的技术专家亲历的治江故事;第四篇章为“探寻自然奥妙解码自然涌潮”,主要介绍21世纪以来钱塘江治理和科研工作的新进展;第五篇章为“科研与管理继承与开拓”,主要介绍浙江省水利厅、钱塘江海塘管理局和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多位领导者所亲历的钱塘江治理工程及由此所带来的单位发展与改革转型契机。

李海静,博士,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水文化研究院教授,水文化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利史、水文化、中西水利科技交流研究,师从石云里、汪前进。2018年获李氏基金资助成为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李氏学人,赴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学。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济

序言 石云里

导言

第一章 摸索中前行 多方案探寻

水利世家——记两代水利人:冯旦、冯世京父子 4

总结经验 多方参与探寻防治方案——记马席庆工程师 15

科研与实践并行 摸索中前行——戴泽蘅访谈录 28

钱塘江防治参与者、研究者——李光炳访谈录 49

第二章 防治结合 开拓创新 57

钱塘江防治接棒人、咸水入侵研究者——韩曾萃访谈录 57

关注涌潮 探寻涌潮之美——林炳尧访谈录 88

钱塘江防治沉井技术研究者——蒋纬访谈录 105

钱塘江防治科研攻关中坚力量——熊绍隆访谈录 113

钱塘江防治科研攻关中坚力量——余祈文访谈录 132

……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71024352
条码 9787571024352
编者 李海静 著
译者 --
出版年月 2024-09-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420
字数 38700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一般轻型纸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