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1.本书旨在提供钠离子电池材料发展的新进展,分为上、下两卷,系统全面阐述了钠离子电池材料、表征与技术,提供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方位指南,助力钠离子电池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进程,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发展。
2.本书覆盖了钠离子电池的材料、表征、应用、安全、商业化等相关内容,由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们执笔,内容系统,学术前沿。
(1)材料体系全面覆盖。聚焦钠离子电池核心材料,涵盖石墨、硬碳、合金负极,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普鲁士蓝正极,以及电解液、固体电解质等关键组分。通过对比分析锂/钠体系差异,揭示材料设计的科学本质,为突破钠电性能瓶颈提供理论支撑。
(2)前沿表征与理论深度结合。创造性整合X射线/中子散射、核磁共振、对分布函数(PDF)等表征技术,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原子尺度解析钠离子存储机制、界面演化及失效行为。书中详述原位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为科研人员提供“从现象到机理”的全流程研究范式。
(3)产学研融合导向。不仅涵盖实验室级材料探索,更延伸至失效机制、安全性评估、环境适应性及拓展应用场景(如高功率器件、海水电池)。通过剖析中科海钠等企业示范案例,架起基础研究与工程落地的桥梁,助力读者把握技术商业化脉络。
3.本书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可快速定位领域研究空白,启发创新方向;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熟悉工艺开发与性能提升;可以帮助高校师生深化知识理解;可以帮助政策制定与投资者厘清技术经济性,规避投资风险。
随着锂资源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发展不受资源束缚的钠离子电池逐渐成为新能源行业的焦点之一。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对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硬碳、合金负极)、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普鲁士蓝)、电解液(碳酸酯电解液、醚基电解液、离子液体)、固体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氧化物电解质)、电池界面、表征手段、理论计算、失效机制、安全性、固态电池、环境适应性及生命周期评估、产业化应用等进行了系统概述,同时对高功率器件、海水电池等技术进行了介绍。书中对各类关键材料及涉及的基础科学问题、技术、理论等研究现状和产业应用发展等进行了全面讨论,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钠离子电池从材料、理论,到技术与应用的全方位资料,希望能对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发展和产业化略尽绵薄之力。
本书适用于从事二次电池、新能源储能行业的有关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高校新能源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译者序
前言
第11章 钠离子电池醚类和酯类电解液 // 1
11.1 概述 // 1
11.2 钠离子电池酯类电解液 // 2
11.3 钠离子电池醚类电解液 // 10
11.4 总结与展望 // 15
参考文献 // 15
第12章 离子液体及聚合物基电解质在钠电池中的应用 // 21
12.1 概述 // 21
12.2 钠离子基离子液体电解质 // 22
12.2.1 离子液体电解质化学及物化性能 // 22
12.2.2 离子液体电解质在钠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 27
12.2.3 使用离子液体电解质的钠离子二次电池界面研究 // 31
12.3 固态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33
12.4 钠电池电解液分子模拟 // 36
12.4.1 钠离子物理化学性质 // 36
12.4.2 钠电池超浓离子液体 // 36
12.4.3 钠电池聚合物电解质 // 39
12.5 总结与展望 // 41
缩略词 // 42
参考文献 // 42
第13章 钠电池固态电解质材料—氧化物钠离子导体的发展历程及性质 // 50
13.1 概述 // 50
13.2 β/β″-氧化铝 // 51
13.3 NaSICON材料 // 54
13.4 Na5YSi4O12型硅酸盐 // 56
13.5 离子电导率 // 57
13.6 热膨胀 // 61
13.7 微观结构与加工 // 63
13.8 电池发展现状 // 66
13.9 总结与展望 // 68
参考文献 // 69
第14章 钠离子电池中的聚合物 // 82
I 钠离子电池电极中的聚合物 // 82
14.1 电池电极简介 // 82
14.2 作为活性材料的聚合物 // 83
14.2.1 含羰基官能团的聚合物 // 83
14.2.2 席夫碱聚合物 // 87
14.2.3 导电聚合物 // 87
14.2.4 有机自由基聚合物 // 88
14.2.5 氧化还原活性共价有机框架 // 88
14.2.6 聚合物作为活性材料的总结 // 90
14.3 作为活性材料前驱体的聚合物 // 90
14.4 聚合物作为黏结剂 // 90
14.4.1 黏结剂的作用 // 90
14.4.2 黏结机制 // 93
14.4.3 黏结剂性能 // 95
14.4.4 正极黏结剂 // 97
14.4.5 负极黏结剂 // 97
14.4.6 先进黏结剂的设计策略 // 100
14.4.7 聚合物作为黏结剂的总结 // 103
Ⅱ 聚合物在钠离子电池电极-电解质界面中的应用 // 103
14.5 界面设计注意事项 // 103
14.6 聚合物添加剂和寡聚物电解质 // 105
14.7 钠金属电极上的聚合物界面 // 106
14.8 原位聚合的ASEIs和复合的ASEIs // 106
14.9 界面聚合物层的插入 // 107
Ⅲ 钠离子电池电解质中的聚合物 // 109
14.10 电解质概述 // 109
14.11 聚合物隔膜 // 110
14.12 聚合物电解质 // 112
14.12.1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 113
14.12.2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 114
14.12.3 有机凝胶和离子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118
14.12.4 生物聚合物电解质 // 120
14.12.5 离子聚合物:聚阴离子和交联离聚物 // 121
14.13 全聚合物的钠离子电池 // 123
14.14 结论 // 125
参考文献 // 125
第15章 固态钠电池 // 142
Ⅰ 固态电池架构优势 // 143
15.1 能量密度 // 143
15.2 功率密度 // 146
15.3 安全性 // 146
15.4 长循环稳定性 // 147
Ⅱ 无机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 147
15.5 阴离子和迁移阳离子亚晶格 // 148
15.6 离子迁移率 // 149
15.6.1 电导率基本公式 // 149
15.6.2 在无机固体电解质中的迁移路径 // 150
15.6.3 从随机游走理论到Arrhenius型关系的电导率 // 150
15.7 超离子导体设计 // 153
15.7.1 通过增加缺陷浓度增加离子电导率 // 153
15.7.2 悖论:为什么降低迁移的能量屏障并不能总是提高离子电导率 // 155
15.7.3 关于可移动阳离子阻碍的更普遍概念 // 156
15.8 微尺度/亚尺度的离子电导率 // 157
15.8.1 多晶型无机固体电解质 // 157
15.8.2 无机固体电解质的阻抗谱 // 159
Ⅲ 电极-无机固体电解质界面 // 161
15.9 电极/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性 // 162
15.9.1 电化学反应 // 162
15.9.2 化学反应 // 165
15.10 界面电阻 // 167
15.11 在剥离条件下金属负极|ISE界面的动力学 // 168
15.11.1 剥离过程中界面接触损失的实验证据 // 168
15.11.2 剥离的理论模型 // 169
15.11.3 阻止空隙形成的方法 // 172
15.12 金属负极|ISE界面在电沉积条件下的动力学 // 174
15.13 正极|ISE界面机械稳定性 // 177
15.13.1 邻接相的机械性能 // 177
15.13.2 正极复合物的微结构、加工途径和复合 // 178
Ⅳ Na-ISE家族索引 // 179
15.14 氧化物ISE // 179
15.14.1 Na-β/β′′-氧化铝 // 179
15.14.2 NaSICONs // 180
15.14.3 氧化物ISE的优势与挑战 // 180
15.15 硫化物与硒化物 // 181
15.16 硼氢化物和衍生物 // 182
15.17 卤化物 // 183
15.18 总结 // 183
参考文献 // 183
第16章 钠离子电池的老化、退化、失效机制与安全 // 193
16.1 概述 // 193
16.2 老化(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 // 193
16.3 组件保存期和稳定性 // 195
16.3.1 阴极成分 // 195
16.3.2 电解质 // 195
16.4 电池性能和寿命 // 195
16.4.1 界面稳定性(阳极和阴极) // 196
16.4.2 电解质稳定性 // 198
16.4.3 电极材料的退化 // 198
16.4.4 隔膜退化 // 200
16.5 安全性 // 200
16.5.1 电池退化对其安全性和耐滥用性的影响 // 200
16.5.2 电池失效和耐滥用性 // 203
16.5.3 安全运输 // 208
16.6 总结 // 209
常用缩写词 // 210
参考文献 // 211
第17章 钠离子电池的环境适应性与生命周期评估发展现状 // 217
17.1 概述 // 217
17.1.1 背景介绍 // 217
17.1.2 生命周期评估 // 218
17.2 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环境影响现状 // 219
17.2.1 当前与锂离子电池有关的环境问题和生命周期评估研究 // 219
17.2.2 钠离子电池的环境绩效现状 // 220
17.3 钠离子电池的生命周期评估现状更新 // 222
17.3.1 评估框架 // 223
17.3.2 电池模型 // 223
17.3.3 生命周期评估的结果 // 224
17.4 讨论 // 226
17.5 结论 // 228
致谢 // 229
参考文献 // 229
第18章 室温钠离子电池的应用 // 234
18.1 钠离子电池技术研究的里程碑 // 234
18.2 钠离子电池研发公司的发展状态 // 236
18.2.1 欧洲公司 // 236
18.2.2 美国公司 // 237
18.2.3 中国公司 // 237
18.2.4 日本公司 // 240
18.3 钠离子电池和其他可充电电池的对比及其潜在市场 // 241
18.4 对不同应用的潜在钠离子电池产品的特定要求 // 242
18.5 有限且分布不均的锂资源 // 243
18.6 各国政府对钠离子电池商业化的支持 // 244
18.6.1 欧洲 // 244
18.6.2 美国 // 244
18.6.3 中国 // 245
18.7 总结和展望 // 245
参考文献 // 245
第19章 高功率钠离子电池与钠离子电容器 // 247
19.1 钠离子电池及其高功率应用 // 247
19.1.1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247
19.1.2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252
19.2 钠离子电容器(NICs) // 255
19.3 高功率体系电解液 // 258
19.4 结论 // 261
参考文献 // 261
第20章 可充电海水电池 // 270
20.1 概述 // 270
20.2 可充电海水电池的基本信息 // 271
20.2.1 海水电池的历史 // 271
20.2.2 工作原理及电池部件 // 272
20.2.3 正极反应 // 273
20.3 可充电海水电池的材料 // 277
20.3.1 正极 // 277
20.3.2 固态电解质 // 281
20.3.3 负极 // 283
20.4 电池制造与应用 // 289
20.4.1 纽扣电池设计 // 289
20.4.2 方形电池与组件设计 // 289
20.4.3 应用 // 293
20.5 挑战与展望 // 294
20.5.1 正极 // 294
20.5.2 固态电解质 // 295
20.5.3 负极 // 295
20.5.4 电池生产 // 295
致谢 // 296
参考文献 // 296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11778097 |
条码 | 9787111778097 |
编者 | [罗马尼亚]玛拉-马格达莱纳·蒂廷斯(Maria-Magdalena Titirici)[德]菲利普·阿德尔海姆(Philipp Adelhelm), [中]胡勇胜(Yong-Sheng Hu) 著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5-05-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02 |
字数 | 475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纯质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