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属于专题性研究著作。本书分析了周文中、陈晓勇、秦文琛、梁雷四位作曲大师的音乐作品,对作品中声响理念与作曲技法进行解读和研究,依照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采用不同分析角度和研究方法来诠释分析结果,探讨作曲家创作中对传统音乐在音色音响表现特质上的多种发展途径,并着重说明每一位作曲家在作品整体所展现出的结构方法以及个性的音乐语汇。本书从音乐本体出发,随着作品将目光从国外带入国内,从西方转入传统。通过作品分析,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对作品创作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的古琴文化、民歌文化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精彩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也拥有了更大的舞台。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以多元并存为基本表征,其共通特点体现在对音色音响的开拓性探索,使之作为新的结构力占据着音乐构建的主导作用。无独有偶,华人作曲家在创作中吸收西方先进思想以及对新音色、音响表达法的同时,逐渐发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原本存在用音色音响来结构音乐的观念,尤其体现在对“单音”的表述上。如此,他们在创作中不断与传统音乐对接,从中西音乐在音色音响方面的诸多表现形态中,催生新的思路与途径,并建立起具有独创意义的技术法则。
本书先从本土文化立场中比较四位作曲家及作品从观念、技法、听感上体现出的差异性结果并从中总结技术要点;接着,从历时性角度解析导致差异性结果的成长环境、艺术经历等因素,来说明作曲家在时代创作群体中的个性体现,以及笔者对每部作品所做出的主观评价;之后,将作曲家的创作观念放置多元文化交融的语境当中,回应在文化的“汇流”中保持“独创”的美学倾向与艺术路线之共性,并提出笔者个人对未来音乐发展的思考。
卞婧婧,2014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作品分析专业,获博士学位,师从姚恒璐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开设“曲式与作品分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等课程。 致力于华人作曲家的创作研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等核心期刊发表《由古琴开启新的声响结构——也谈周文中〈渔歌〉源自古琴声音特质的声响结构组织方式》《一个音也可以做出很多文章——秦文琛〈际之响〉中的“单音”语汇及音色音响技法特征》等多篇论文。主持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音乐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市级、校级研究课题。
绪论
第一章 作曲家创作中的声响理念与技法来源
第一节 “用音响写意”:古琴音乐“单音”表述中的音色音响特点
第二节 “弯曲之音与重叠之声”:蒙古族音乐、宗教音乐“单音”表述中的音色音响特点
第三节 “物物而不物于物”:四位作曲家创作思维与技法总述
第二章 古琴音乐的仿声手法及现代阐释——周文中《渔歌》
第一节 周文中音乐创作中声响理念成因
第二节 《渔歌》的创作思路及相关介绍
第三节 古琴音乐的仿声手法及现代阐释
第三章 声音从开始、保持到消失的完型过程——陈晓勇《逸》
第一节 陈晓勇音乐创作中声响理念成因
第二节 《逸》的创作思路及相关介绍
第三节 声音从开始、保持到消失的完型过程
第四章 单音作为音乐整体的结构力——秦文琛《际之响》
第一节 秦文琛音乐创作中声响理念成因
第二节 《际之响》的创作思路及相关介绍
第三节 单音作为结构音乐整体的总和
第五章 单线条中的“一音多声”技术——梁雷《笔法》
第一节 梁雷的音乐创作及其声响理念成因
第二节 《笔法》的创作思路及相关介绍
第三节 单线条中的“一音多声”技术
结论:作曲家创作中思维—技法—美学的整合与延伸
第一节 文化的“融入”与音响的“走出”:作曲家创作中思维—技法—美学之比较与整合
第二节 “关键词,是独创”——从多元文化“汇流”中寻求“独创”的自我定位与美学倾向
第三节 延伸与思考:由华人作曲家创作而引申
参考文献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 | 9787503971990 |
条码 | 9787503971990 |
编者 | 卞婧婧 著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7-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39 |
字数 | 230000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一般纯质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