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小说观念是小说思想的核心,它回答小说是什么(本体论)和做什么(功用论),并指导小说怎么做(创作论)和怎么读(批评论)。本成果从中国文化本位出发,根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实际,客观地探讨各个时代的小说作者、小说文体、小说观念的存在形态,探讨具体学者对于小说概念的实际见解,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小说观念之间的传承、演进、变异和重组,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有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理解。全书分为四编二十五章,每编围绕一个主题或观念类型,按照中国小说观念发展的客观实际,清理出基本历史线索;每章则围绕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以便准确地了解小说观念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表达的真实内涵。
王齐洲,1951年生,湖北洪湖人。曾任荆州师范专科学校(今长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教务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教学与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文史哲》《国际儒学》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合著13部。主编教材、丛书多种。两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九次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2013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目?录
前?言?/?001
第一编
先秦小说家与小说观念的发生
第一章?说体文的产生与小说观念的滥觞
第一节?“说”与说体文的产生?/?004
第二节?说体文产生的社会背景?/?012
第三节?说体文的文体特征?/?018
第四节?说体文对小说观念的影响?/?026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说的三音三义
第一节?作为“辩说”活动的“小说”?/?036
第二节?作为“辩说”效果的“小说”?/?041
第三节?作为“辩说”文本的“小说”?/?046
第三章?中国小说家之祖师旷探论
第一节?师旷的身份地位?/?052
第二节?师旷的言论立场?/?058
第三节?师旷的言说特点?/?063
第四节?师旷小说的影响?/?069
第四章?古优的来历及其分化
第一节?古优的来历?/?077
第二节?古优的分化?/?088
第三节?结论与余论?/?097
第五章?小说家《宋玉子》试探
第一节?作为小说集的《宋玉子》?/?101
第二节?作为小说家的宋玉?/?106
第六章?庄子的小说观念
第一节?庄子对言说活动的认知与突破?/?116
第二节?《庄子·外物》中“小说”之含义?/?122
第三节?庄子小说观念对后世的影响?/?127
第七章?荀子的小说观念
第一节?《荀子·正名篇》的论述主旨?/?136
第二节?荀子论“小家珍说”之成因?/?141
第三节?荀子论“小家珍说”之内涵?/?146
第二编
史志小说观念的确立与发展
第八章?汉人的小说观念
第一节?《汉志》的基本体例和著录原则?/?154
第二节?《汉志》关于“小说家”的定义?/?160
第三节?汉人对小说性质和特点的认识?/?166
第九章?“小说家出于稗官”新说
第一节?百年争议的简要回顾?/?174
第二节?稗官之读音与释义?/?180
第三节?稗官命名之由来?/?190
第四节?稗官小说之滥觞?/?196
第十章?《汉志》小说的文体类型
第一节?说体文与《汉志》说体小说?/?204
第二节?秦汉子书与《汉志》子体小说?/?211
第三节?《汉志》术体小说、事体小说和言体小说?/?221
第十一章?《汉志》与《隋志》小说观念之比较
第一节?《汉志》对“小说家”的定义?/?229
第二节?《隋志》对“小说”的定义?/?234
第三节?《汉志》与《隋志》小说观念之比较?/?239
第十二章?正史艺文经籍志著录小说名实辨
第一节?正史艺文经籍志著录小说的原则与方法?/?243
第二节?《汉志·诸子略》小说家著录的作品都是小说?/?249
第三节?正史艺文经籍志为什么不抛弃“小说家”观念?/?255
第十三章?史志著录所反映的小说观念
第一节?汉人以小说为子书的原因及其意义?/?262
第二节?魏晋以后史书的繁荣与小说观念的调整?/?269
第三节?古代小说观念发展的基本趋向?/?280
第十四章?刘知几与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刘知几的小说分类思想?/?291
第二节?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思想?/?297
第三节?刘知几与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比较?/?304
第十五章?欧阳修的小说观念
第一节?《新唐志》与《旧唐志》小说著录之比较?/?312
第二节?欧阳修对传统小说观念的变革?/?316
第三节?欧阳修小说观念的思想价值?/?322
第十六章?从《山海经》归类看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
第一节?《汉志》和《隋志》对《山海经》的认识与归类?/?326
第二节?宋以后对《山海经》认识的发展与归类变化?/?332
第三节?《山海经》归类变化反映着古代小说观念的发展?/?339
第三编
通俗小说观念的发生与演变
第十七章?曹植“诵俳优小说”发覆
第一节?有关记载的历史背景?/?352
第二节?俳优与俳优表演?/?355
第三节?“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与“俳优小说”?/?360
第四节?俳优小说的小说史地位?/?367
第十八章?宋代“说话”家数再探
第一节?学界认识的分歧?/?377
第二节?两宋“说话”的实际?/?381
第三节?宋人“说话四家”新释?/?388
第十九章?《三国演义》与明人小说观念
第一节?从“羽翼信史”到“并传不朽”?/?396
第二节?从“裨益风教”到“疗俗圣药”?/?406
第三节?明后期小说虚构观念的茁长?/?415
第二十章?金圣叹的小说思想与小说观念
第一节?塑造人物形象是通俗小说的本质特点?/?427
第二节?典型化是通俗小说人物塑造的成功关键?/?434
第三节?“因缘生法”是通俗小说创作的基本方法?/?442
第四节?“动心”是作者刻画人物的理想状态?/?447
第二十一章?中国通俗小说观念的成熟与发展
第一节?宋代是通俗小说观念的成熟期?/?454
第二节?宋以前通俗小说观念的孕育?/?462
第三节?通俗小说观念在明清的发展(上)?/?468
第四节?通俗小说观念在明清的发展(下)?/?477
第二十二章?中国小说观念在近代的演变
第一节?由“闲书”提升为“教科书”?/?489
第二节?从子部类别转移到文学学科?/?497
第三节?由“羽翼信史”到观照社会人生?/?507
第四节?从大类统说到小类分解?/?516
第五节?结论与余论?/?527
第二十三章?重评梁启超的小说理论
第一节?“小说界革命”是为政治改良服务的?/?531
第二节?“熏浸刺提”不全指艺术感染力?/?538
第三节?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得与失?/?544
第四编
小说观念的演进之迹与观察之维
第二十四章?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传统小说观念之演进
第一节?士人阶层崛起与士人小说观念?/?554
第二节?市民阶层独立与通俗小说观念?/?568
第三节?公民社会成长与近现代小说观念?/?579
第二十五章?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两种视角
第一节?古代小说和古典学术之关系?/?598
第二节?古代小说与古代文体之关系?/?604
第三节?观察古代小说观念的两种视角?/?611
结语:方法、路径、逻辑与结论?/?623
参考文献?/?642
后?记?/?660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 | 9787020192311 |
条码 | 9787020192311 |
编者 | 王齐洲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5-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704 |
字数 | 660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70g纯质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