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潘菽认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在自己特有的基本范畴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相应的思想理论,只有抓住了基本范畴这个纽结,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他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七大范畴: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主客论。全书依据这七大范畴,选取了潘菽的数十篇文章加以归类,编辑成册。 潘菽在对待心理学的问题上,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指导,来区别科学的与非科学的思想观点;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进行了辨别和筛选,对其中被普遍认为是唯物论的或接近唯物论的思想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就本书所收入的文章,不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总论还是对单个人物的个别观点进行解读和辨析,辩证唯物史观的立场始终贯穿其中。
潘菽(1897-1988),d原名潘淑、潘有年,字永叔。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首任南京大学校长,自1955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期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是新中国心理学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也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理论心理学的开拓者,晚年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心理学的战略目标和主要途径,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心理学的纲领。潘菽教授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心理学界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一章 总论一、 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这个丰富的矿床,首先要明确的两个问题二、 关于系统发掘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工作步骤、正确指导思想与方法论三、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第二章 人贵论一、人贵论二、 比较集中地研究“人的所以为贵”的心理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三、 《尚书·泰誓》等古籍中提出的人贵论,是我国古代最独特最根本的心理学思想四、 荀况强调人和动物有本质区别:有辨、有义、能群,是“最为天下贵”的第三章 形神论一、 科学的形神论是中国古代延续未绝的另一个根本性的心理学思想二、 列举从战国至明代学者尤其是东汉王充对唯物论认识论心理学思想的杰出贡献三、 评王充关于心身关系的朴素唯物论看法及其两个缺陷四、 评述范缜对心身关系问题较系统的唯物论科学论断及其不彻底性五、 《荀子·天论》篇中有关心理学的十分光辉的唯物论论断第四章 天人论一、 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比柳宗元《天说》具有较深刻的朴素辩证观点二、 从刘禹锡的《天论》中正确对待“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问题三、 对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光辉见解,心理学所应注意到的三个要点四、 王安石的短文《老子》中所阐明的关于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的光辉思想第五章 性习论一、习与性成二、 性习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讨论得最多有待发扬光大的科学原理三、 “习与性成”是一个我国古代思想家一个十分光辉的、可贵的科学论断四、 对两千年来争论的性恶性善问题的辩证分析与评释五、 评两千年唯心论学者的先验论的性善论的发展及后期李翱的性善情恶论六、 《孔丛子》中值得注意的有关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见解七、 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唯物观点及孟轲主观唯心论的强辩八、 评西汉贾谊关于“人性不甚相远”“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等光辉理论九、评王充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见解十、 王充对善恶问题有创新贡献,但未跳出前人的两个基本点161十一、 王充思想的最大缺点及其突出的五点贡献十二、韩愈关于儒家人性理论的一种大体的综合十三、 柳宗元的《天爵论》中关于人性的论述,是接近于科学的杰出见解十四、 欧阳修未忘“习与性成”的古代宝贵论断,但未能批判唯心论的人性论十五、 明代王廷相对人性问题提出了生成和习成两种智能的正确看法十六、 龚自珍的《阐告子》抓住了“善恶皆后起者”学说的核心,但申述不无问题十七、 荀况的性恶论对批驳先验论的性善论有重要进步意义十八、对荀况性恶论的主要根据的分析考察十九、对荀况性恶论提出几点问难第六章 知行论一、 知行说这个可贵的传统思想的实质在于对行,即实践的重视二、 对从古到今论知行的先后、轻重、难易、并列等八个问题,予以辩证科学的阐释三、 中外古代哲学中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看法都基本上是二分法四、 对李贽论“才与胆皆因识见而后充”的评释五、荀况关于人的认识问题的见解十分辉煌六、 荀况强调学习,认为人非天生,无非积习而成,这种说法是符合唯物论的七、 荀况关于思想和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的合乎科学的论断,也是罕见而突出的八、 荀况对“知”的许多看法在我国思想史上是难得而光辉夺目的第七章 情二端论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情绪理论的重要贡献二、 《韩非子·解老》中的“慈故能勇”的评释三、 我国古代另一个相当一贯的重要心理学思想是关于情的分类理论四、 荀况对情的独特说法,并把情分为两“大端”的一种重要贡献五、关于感知觉,荀况也有值得称道的论述六、 荀况的《正名》等篇对“欲”“情”等的光辉论述,远超其他思想家259第八章 主客论一、 由惠施的“万物毕同毕异”、荀况的“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可推导出“类则类之”这一规律二、 “同则同之,异则异之”或“类则类之”这种规律的适用性及易犯的错误三、物质不生不灭说四、 评孔穿和公孙龙对“白马非马”和“臧三耳”的辩论五、 荀况以唯物论观点正确分析错觉产生的原因及条件,确实难能可贵六、 荀况关于“心者形之君也”“形具而神生”等光辉诊断七、 对荀况的命名总规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的评释\"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ISBN | 9787200138870 |
条码 | 9787200138870 |
编者 | 本书编写组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18-05-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286 |
字数 | 150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