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从主题、结构和原型意象三个方面考察了《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论析了周易的价值取向对上古文学某些主题的生成所起的作用,《周易》的编排体例对秦汉诗歌、散文的结构和题材的影响,以及《周易》中的几种意象与上古文学相应艺术原型之间的深层联系及文化学意义。作者通过对《周易》的发掘,揭示出一系列隐含的文学现象和艺术倾向,对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人的精神与情感倾向以及生命哲学等重大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书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原型范式的生成与成立,以及从上古到中古文学风格的转变,都富有启示意义。
序 李炳海 1
引 言 1
第一章 《 周易》的价值取向与上古文学主题的生成 13
第一节 《周易》与上古文学狩猎主题 13
一、原始与文明的交织 13
二、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汇 21
三、个体与群体的兼顾及冲突 30
第二节 《周易》与上古文学安土重迁主题 34
一、《 周易》安土重迁主题 35
二、《 诗经》生命意识的觉醒 40
三、儒道两家对安土重迁的超越 46
第三节 《周易》与上古文学用舍行藏主题 50
一、忧患意识与旷达的人生哲学 50
二、 旷达洒脱的艺术群像 57
三、用舍行藏观念及艺术表现 66
四、 汉赋的伤时叹命与委运安命 77
第四节 《周易》与《左传》的变革主题 83
一、君臣关系的转变 84
二、公室卑弱与个人命运 90
三、持盈难久的多元形态 93
四、兴衰之变的时限预言 101
五、两种相反的转变契机 109
六、巫术文本与文学形式 112
七、变革的原因与时机 114
八、《 易》理与变革者的命运 117
第二章 《 周易》的结构模式与上古文学的框架体制 123
第一节 《周易》爻辞与三句体诗结构模式 123
一、叙事与抒情 124
二、几种结构方式 130
三、“三”的意义 135
第二节 《周易 ·坤》卦七爻与《庄子》内篇 137
一、《 庄子》内篇六段成章的结构模式 137
二、《 坤》卦与《 庄子》内篇主旨的相通 139
三、余论 148
第三节 《周易》的占问与上古文学的问对体 150
一、有关问对体的几种意见 150
二、巫 卜与问对体文本的产生 153
三、《 周易》与问对体结构模式 157
四、《 周易》与占筮型问对体的内在意蕴 163
第四节 《周易》结构与战国秦汉散文的体制 174
一、对卦式结构形态 175
二、包举宇宙式结构 181
三、序在书末的体例 187
四、经传合编与论说文 192
第三章 《 周易》的典型意象与上古文学的艺术原型 198
第一节 《周易》马龙原型与上古文学的相关意象 198
一、《 周易》马原型及相关事象 198
二、《 诗经》中的马意象 205
三、 战国秦汉作品中人与马龙的生命一体化 213
第二节 《周易》羊牛意象与上古神话及文学表现 223
一、作为神灵和图腾的羊牛形象 223
二、《 周易》中阳刚的象征 226
三、牵羊事象与神羊断狱 228
四、文学作品中羊牛意象的象征意蕴 230
第三节 《周易》鸿鸟原型及相关意象与上古文学 234
一、《 渐》卦及诗文中鸿鸟意象的象征意蕴 235
二、鸿鸟意象及相关原型的情感特征 245
三、《 周易》与诗歌表现方式的同异之辨 251
四、 隐曲深婉的美学特征与秘响旁通的审美效果 254
第四节 《周易》棘石坎等刑狱意象与上古文学 256
一、《 周易》的刑狱意象 257
二、相关《 诗经》作品解读 263
三、楚辞与“困于幽谷”事象 267
四、坎狱意象与文化心理 271
附录一 《 易》“孚 ”释义 274
附录二 《 易 ·坤》卦“黄裳”考释 284
附录三 《 周易 ·革》卦“己日”考释 292
参考文献 298
后 记 307
再版后记 309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ISBN | 9787010272832 |
条码 | 9787010272832 |
编者 | 于雪棠 著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6-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318 |
字数 |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