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1.作者权威,以沈建忠院士、金宁一院士为首的国内兽药领域权威专家牵头组织精心编写;2.国家“十四五”重点规划支持项目;3.围绕当前减抗替抗的热点问题,就兽用抗生素替代物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和应用作详细介绍。
本书详细介绍了当前用于减少或替代兽用抗菌药物的各类技术和产品及其应用。主要包括天然植物用于减抗、替抗,饲用微生物制剂用于减抗、替抗,酶制剂用于减抗、替抗,饲用多糖和寡糖用于减抗、替抗,饲用生物活性肽用于减抗、替抗,饲用有机酸、有机微量元素用于减抗、替抗,其他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用于减抗、替抗,兽用中药用于减抗、替抗,噬菌体用于减抗、替抗。同时也介绍了应用于减抗、替抗的主要技术,主要包括药剂技术用于减抗、替抗,联合增效技术用于减抗、替抗,合理用药技术用于减抗、替抗。
本书系统性、先进性、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较强,是高等院校动物药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物营养等专业教师、学生,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兽药企业研发人员,养殖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良好参考读物。
郝智慧,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兽药现代化和新兽药创制、兽医公共卫生等研究有关的教学科研,在兽用抗生素替代物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坚持原始创新和技术应用价值,升级革新了中兽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产品的新技术、新工艺,获批3个国家一类新兽药在内的22个新兽药、授权发明专利50件,发表文章130篇,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2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励14项,项目成果在养殖场、兽药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在行业内得到高度认可,提升了我国新兽药研制的整体水平,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动物性产品的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被遴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第1章绪论1
1.1抗菌药物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使用危害严重2
1.2应对细菌耐药性,世界在行动2
1.3应对耐药性问题,中国在行动3
1.4兽用抗菌药物使用减量化行动4
1.5兽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危害4
1.5.1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率5
1.5.2污染环境生态、影响人类健康5
1.5.3诱导细菌耐药性产生7
1.5.4引起动物肠道菌群失调8
1.5.5降低动物机体免疫力8
1.6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的意义及措施9
1.6.1兽用抗菌药物替代物的含义9
1.6.2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的意义9
1.6.3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的对策10
第2章国内外研究进展12
2.1国外减抗、替抗技术研究进展及主要产品应用情况13
2.1.1国外饲用植物提取物的现状13
2.1.2国外微生物制剂的现状16
2.1.3国外饲用酶制剂的现状19
2.1.4国外饲用酸化剂的现状20
2.1.5国外饲用生物活性肽的现状21
2.2我国减抗、替抗技术研究进展及主要产品应用情况23
2.2.1国内可饲用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兽用中药制剂的现状23
2.2.2国内饲用微生物制剂和噬菌体研究与应用现状31
2.2.3国内饲用酶制剂的现状34
2.2.4国内饲用多糖和寡糖添加剂的现状35
2.2.5国内饲用有机酸和有机微量元素的现状36
2.2.6国内饲用生物活性肽的现状37
参考文献39
第3章减抗、替抗相关政策与法规46
3.1国际减抗、替抗政策与法规47
3.1.1解决抗菌药耐药性的“One Health”策略47
3.1.2不同国家减抗、替抗的法规49
3.2我国农业部门抗菌药减量化行动的有关文件51
3.3我国有关减少抗菌药在养殖业中应用的举措51
3.3.1关于规范养殖环节兽用抗菌药使用行为51
3.3.2关于加强养殖业废水及废弃物排放监管52
3.3.3关于规范兽用抗菌药市场秩序52
3.3.4关于国际交流合作与风险评估52
3.3.5关于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示范及评估53
3.4新饲料添加剂审批的相关政策53
3.4.1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53
3.4.2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54
3.4.3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54
3.4.4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54
3.4.5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54
3.4.6植物提取物类饲料添加剂申报指南54
3.5新兽药审批相关政策及兽药研究相关指导原则55
参考文献56
第4章天然植物用于减抗、替抗59
4.1已批准可饲用天然植物60
4.1.1《饲料原料目录》中的植物60
4.1.2新食品原料(新资源食品)73
4.2饲用植物减抗、替抗活性物质及示例76
4.2.1精油76
4.2.2有机酸类化合物81
4.2.3生物碱类化合物83
4.2.4酚类化合物86
4.2.5黄酮类化合物87
4.2.6萜类化合物89
4.2.7醌类化合物90
4.2.8甾体类化合物92
4.2.9多糖94
4.3饲用植物活性成分的功能及作用机制95
4.3.1增强机体免疫力96
4.3.2改善肠道功能96
4.3.3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97
4.4可饲用天然植物及提取物98
4.4.1可饲用天然植物采集、产地初加工、贮藏98
4.4.2可饲用天然植物粉及粗提物的生产工艺99
4.4.3可饲用天然植物粉和粗提物的质量标准101
4.5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产品102
4.5.1术语与定义及分类102
4.5.2生产工艺103
4.5.3质量标准104
4.5.4功能分类109
4.5.5已获批的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111
4.5.6饲用植物减抗、替抗研究与应用114
4.6可饲用天然植物减抗、替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118
4.6.1存在的问题118
4.6.2展望121
参考文献122
第5章饲用微生物制剂用于减抗、替抗129
5.1饲用微生物制剂的概念及分类130
5.2饲用微生物制剂的主要作用机制131
5.2.1对病原微生物的竞争性排斥131
5.2.2对肠黏膜的黏附力131
5.2.3对畜禽肠道免疫的调控132
5.2.4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133
5.2.5补充机体营养成分,促进动物生长发育133
5.2.6补充肠道正常菌群,防止发生菌群失调134
5.2.7产生抗菌物质134
5.3饲用微生物制剂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135
5.3.1发酵工艺135
5.3.2加工工艺136
5.3.3质量控制137
5.4饲用微生物制剂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138
5.4.1饲用微生物制剂应用存在的问题138
5.4.2饲用微生物制剂发展趋势142
参考文献142
第6章酶制剂用于减抗、替抗148
6.1酶制剂的研究进展149
6.1.1酶的分类149
6.1.2畜牧业中常用的酶制剂150
6.1.3酶的应用种类拓展154
6.2酶制剂的作用机制156
6.2.1饲用酶通过提高肠道内消化酶水平促进动物生长156
6.2.2饲用酶在提高饲料消化率方面的机制156
6.2.3饲用酶通过改善动物的代谢来促进动物生长157
6.2.4饲用酶通过调控动物的免疫功能发挥作用158
6.2.5饲用酶通过调节动物的肠道菌群发挥作用158
6.3酶制剂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161
6.3.1酶制剂工业常用菌种161
6.3.2酶制剂生产工艺161
6.3.3酶制剂的质量控制165
6.4饲用酶制剂存在的问题、应用及展望165
6.4.1饲用酶的改造165
6.4.2饲用酶的高效表达168
参考文献171
第7章饲用多糖和寡糖添加剂用于减抗、替抗175
7.1饲用多糖和寡糖的研究进展176
7.1.1低聚壳聚糖176
7.1.2壳寡糖179
7.1.3半乳甘露寡糖180
7.1.4果寡糖181
7.1.5甘露寡糖184
7.1.6低聚半乳糖186
7.1.7低聚木糖(木寡糖)187
7.1.8低聚异麦芽糖190
7.1.9β-葡聚糖(源自酿酒酵母)190
7.1.10褐藻酸寡糖192
7.2饲用多糖和寡糖的作用机制193
7.2.1促进矿物质的吸收193
7.2.2促进动物生长193
7.2.3抗氧化作用193
7.2.4调节动物胃肠道菌群的平衡194
7.2.5提高动物的免疫力194
7.2.6改善肠动力194
7.3饲用多糖和寡糖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195
7.3.1壳寡糖195
7.3.2果寡糖196
7.3.3甘露寡糖196
7.3.4低聚木糖(木寡糖)197
7.3.5低聚半乳糖197
7.4饲用多糖和寡糖存在的问题、应用及展望197
7.4.1饲用多糖和寡糖存在的问题197
7.4.2饲用多糖和寡糖的展望198
参考文献199
第8章饲用生物活性肽用于减抗、替抗207
8.1饲用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208
8.1.1概述208
8.1.2饲用生物活性肽的来源及分类209
8.1.3饲用生物活性肽在畜禽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213
8.2饲用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217
8.2.1抗菌作用及其机制217
8.2.2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219
8.2.3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220
8.2.4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221
8.2.5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222
8.2.6肠道健康调节作用及其机制223
8.2.7其他生理功能224
8.3饲用生物活性肽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225
8.3.1生物活性肽制备技术225
8.3.2生物活性肽分离纯化方法228
8.3.3生物活性肽的定性定量鉴定229
8.4饲用生物活性肽存在的问题、应用及展望230
8.4.1存在的问题230
8.4.2未来研究和应用方向展望231
参考文献232
第9章饲用有机酸、有机微量元素用于减抗、替抗240
9.1饲用有机酸、有机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241
9.1.1饲用有机酸的研究进展241
9.1.2饲用有机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248
9.2饲用有机酸、有机微量元素的作用机制254
9.2.1饲用有机酸的作用机制254
9.2.2有机微量元素的作用机制255
9.3饲用有机酸、有机微量元素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257
9.3.1饲用有机酸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257
9.3.2有机微量元素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258
9.4饲用有机酸、有机微量元素存在的问题、应用及展望259
9.4.1饲用有机酸存在的问题、应用及展望259
9.4.2饲用有机微量元素存在的问题、应用及展望261
参考文献262
第10章其他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用于减抗、替抗271
10.1其他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的研究进展272
10.1.1昆虫提取物272
10.1.2卵黄抗体273
10.1.3化学合成类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研究进展274
10.2其他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的作用机制276
10.2.1非植物源提取物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作用机制276
10.2.2化学合成类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作用机制277
10.3其他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278
10.3.1非植物源提取物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278
10.3.2化学合成类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280
10.4其他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存在的问题、应用及展望281
10.4.1非植物源提取物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存在的问题、应用及展望281
10.4.2化学合成类饲用抗菌药物替代物存在的问题、应用及展望282
参考文献282
第11章兽用中药应用于减抗、替抗287
11.1兽用中药应用于减抗、替抗的研究进展288
11.1.1兽用中药与饲料端的替抗288
11.1.2兽用中药与养殖端的减抗290
11.2兽用中药应用于减抗、替抗的作用机制294
11.2.1抑制病原体294
11.2.2缓解炎症295
11.2.3免疫调节296
11.2.4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297
11.3兽用中药应用于减抗、替抗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298
11.3.1药材基原与源头控制298
11.3.2兽用中药生产工艺299
11.3.3兽用中药质量控制标准301
11.4兽用中药在减抗、替抗中的应用及展望303
11.4.1兽用中药在减抗、替抗方面的应用303
11.4.2展望304
参考文献305
第12章噬菌体防治技术310
12.1噬菌体作用机理与资源挖掘311
12.1.1噬菌体作用机理311
12.1.2噬菌体资源挖掘与应用方式314
12.2噬菌体药理学和应用案例318
12.2.1噬菌体治疗319
12.2.2噬菌体群体治疗药理学方法和框架320
12.2.3兽用噬菌体治疗案例333
12.3噬菌体的评价方法和管理策略335
12.3.1抗药性指数Lar评估335
12.3.2噬菌体群的管理和应用策略337
参考文献338
第13章药剂技术用于减抗、替抗343
13.1缓控释技术用于减抗、替抗344
13.1.1概述344
13.1.2制备缓控材料344
13.1.3缓控释制备技术346
13.1.4缓控释质量评价348
13.1.5影响缓控释制剂质量的因素348
13.1.6缓控释技术在减抗、替抗中的应用350
13.1.7展望351
13.2纳米技术用于减抗、替抗352
13.2.1前言352
13.2.2纳米技术发展历程352
13.2.3纳米技术减抗和替抗的研究应用现状353
13.2.4纳米技术抗菌机制354
13.2.5展望356
13.3包合技术用于减抗、替抗357
13.3.1前言357
13.3.2包合技术发展历程357
13.3.3包合技术减抗和替抗的研究现状358
13.3.4包合技术减抗和替抗的机制358
13.3.5展望361
13.4微球、微囊技术用于减抗、替抗361
13.4.1概述361
13.4.2制备微球、微囊的材料362
13.4.3微球、微囊制备364
13.4.4微球、微囊质量评价367
13.4.5影响微球、微囊制备质量的因素368
13.4.6微球、微囊技术在减抗、替抗中的应用369
13.4.7展望371
13.5固体分散体技术用于减抗、替抗372
13.5.1引言372
13.5.2SD定义37213.5.3SD的分类372
13.5.4SD的新技术374
13.5.5SD的质量检查与评定374
13.5.6SD用于减抗、替抗的研究进展374
13.5.7展望379
13.6给药技术用于减抗、替抗380
13.6.1气凝胶技术380
13.6.2鼻腔给药技术381
13.6.3经皮给药技术382
13.6.4微针给药技术383
13.6.5植入式给药技术384
13.6.6喷雾给药技术384
13.6.7胃滞留给药技术385
13.7辅料技术用于减抗、替抗386
13.7.1辅料技术在兽药固体制剂中的应用387
13.7.2辅料技术在兽药液体制剂中的应用389
13.7.3制剂技术在减抗、替抗方面的应用390
参考文献395
第14章联合增效技术用于减抗、替抗415
14.1协同减毒技术用于减抗、替抗416
14.1.1降低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毒性416
14.1.2降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毒性417
14.1.3降低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毒性417
14.1.4降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毒性417
14.2协同增效技术用于减抗、替抗418
14.2.1化药与化药的协同增效技术用于减抗、替抗419
14.2.2化药与中药的协同增效技术用于减抗、替抗421
14.2.3中药与中药的协同增效技术用于减抗、替抗424
14.2.4化药与抗菌肽的协同增效技术用于减抗、替抗426
14.2.5其他协同增效技术用于减抗、替抗427
14.3相加增效技术用于减抗、替抗429
14.3.1化药与化药的相加增效作用429
14.3.2化药与中药的相加增效作用432
14.3.3中药与中药的相加增效作用435
14.3.4抗菌肽与常规抗菌药的相加增效作用436
参考文献437
第15章合理用药技术用于减抗、替抗446
15.1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447
15.1.1明确用药指征447
15.1.2谨慎联合用药,避免配伍禁忌448
15.1.3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449
15.1.4杜绝滥用药物,严防耐药性产生450
15.1.5适当考虑中西医结合用药450
15.1.6遵守休药期,防止药物残留451
15.2敏感性折点与合理用药451
15.2.1敏感性折点451
15.2.2敏感性折点的制定452
15.2.3敏感性折点的更新453
15.3流行病学临界值与合理用药453
15.3.1流行病学临界值的概念453
15.3.2流行病学临界值标准的制定454
15.3.3耐药进化预测与流行病学临界值455
15.4PK/PD研究与给药方案设计456
15.4.1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456
15.4.2抗菌药物主要药效学(PD)指标458
15.4.3抗菌药PK/PD的分类依据与特点459
15.4.4PK/PD临界值与给药方案的设计463
15.5临床临界值与合理用药考量464
参考文献465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22465351 |
条码 | 9787122465351 |
编者 | 郝智慧 主编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6-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68 |
字数 | 751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铜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