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阐述了兽用化学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合理使用方法及耐药性等,并分门别类地详细介绍了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消毒防腐药、外周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血液循环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生殖系统药物、自体有效物质和解热镇痛抗炎药、体液和电解质平衡调节药物、营养药物、解毒药。
本书内容翔实,既具有理论指导性,又有实践操作性,可作为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和动物药学专业师生,以及兽药研发机构和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养殖企业等从业人员的良好参考读物。
曾振灵,二级岗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SCAU)主任、国家兽药安全评价(环境评估)实验室(SCAU)主任等;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物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畜禽病原菌耐药性的传播机制及新兽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方面的研究; 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多项;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主持承担了“973”项目“畜禽病原菌重要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与流行规律”等科研项目4项;已在Microbiome、IntJAntimicrobAgents、FrontMicrobiol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国家新兽药证书3个,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5部。
第1章总论1
1.1化学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应用2
1.1.1兽用化学药物的分类2
1.1.2化学药物在兽医临床常用剂型4
1.1.3兽医临床常用给药途径8
1.1.4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10
1.1.5处方药与非处方药12
1.2病原微生物及应对感染的治疗措施12
1.2.1病原微生物的类别及其生物学特性12
1.2.2应对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化学药物治疗措施17
1.2.3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感染化疗21
1.3化学药物防治动物疾病的历史32
1.3.1国际兽用化学药物的使用32
1.3.2我国兽用化学药物的使用33
1.3.3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34
1.4化学药物防治动物疾病与其他防治法的协调34
1.4.1化学药物与中药35
1.4.2化学药物与益生菌36
主要参考文献37
第2章兽用化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40
2.1药物的作用方式及其应用41
2.1.1药物的作用方式41
2.1.2药物作用的临床应用41
2.2药物的作用基础43
2.2.1药物靶点类型43
2.2.2药物受体和配体44
2.2.3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和选择性46
2.3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47
2.3.1吸收47
2.3.2分布50
2.3.3代谢/生物转化51
2.3.4排泄53
2.4药代动力学模型55
2.4.1房室模型56
2.4.2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分析58
2.4.3非线性模型59
2.4.4其他模型方法59
主要参考文献60
第3章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与不良反应防范63
3.1细菌耐药性64
3.1.1耐药性产生机制64
3.1.2耐药性传播机制71
3.1.3细菌耐药性控制73
3.1.4耐药折点制定82
3.2不良反应防范93
3.2.1副作用93
3.2.2毒性作用95
3.2.3变态反应97
3.2.4继发性反应98
3.2.5后遗效应99
主要参考文献99
第4章兽用化学药物的合理使用103
4.1概述104
4.2合理用药的理论基础104
4.2.1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主要条件104
4.2.2有效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目标105
4.2.3经济性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指标105
4.2.4适当性是实现合理用药的唯一措施106
4.3合理用药的原则106
4.3.1正确的诊断和明确的用药指征106
4.3.2熟悉药物在靶动物的药动学特征106
4.3.3预期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107
4.3.4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107
4.3.5合理的联合用药108
4.3.6正确处理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108
4.3.7避免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108
4.4合理用药的方法110
4.4.1开具处方的药物应适宜110
4.4.2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110
4.4.3正确的调剂处方110
4.4.4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时间使用药物111
4.4.5确保药物的质量安全、有效112
主要参考文献112
第5章抗微生物药114
5.1磺胺类药物及其增效剂115
5.1.1化学结构115
5.1.2作用机制116
5.1.3抗菌谱117
5.1.4耐药性117
5.1.5药代动力学118
5.1.6药效动力学123
5.1.7用药指南123
5.1.8临床应用和剂型124
5.1.9安全性128
5.1.10常用磺胺类药物132
5.2喹诺酮类药物138
5.2.1化学结构138
5.2.2作用机制139
5.2.3抗菌谱140
5.2.4耐药性141
5.2.5药动学性质142
5.2.6临床应用142
5.2.7不良反应143
5.2.8展望144
5.3喹吖恶啉类药物146
5.3.1化学结构146
5.3.2作用机制147
5.3.3抗菌谱147
5.3.4耐药性147
5.3.5药代动力学148
5.3.6药效动力学148
5.3.7临床应用和剂型148
5.3.8安全性149
5.3.9常用喹吖恶啉类药物149
5.4硝基咪唑类药物149
5.4.1化学结构149
5.4.2作用机制150
5.4.3抗菌谱150
5.4.4耐药性151
5.4.5药代动力学151
5.4.6药效动力学151
5.4.7临床应用152
5.4.8安全性152
5.4.9药物相互作用152
5.4.10剂型152
5.4.11常用硝基咪唑类药物152
5.5β-内酰胺类药物153
5.5.1化学结构153
5.5.2作用机制156
5.5.3抗菌谱157
5.5.4耐药性160
5.5.5药代动力学162
5.5.6药效动力学172
5.5.7临床应用175
5.5.8安全性183
5.5.9药物相互作用185
5.5.10剂型188
5.5.11常用β-内酰胺类药物191
5.6大环内酯类药物195
5.6.1化学结构195
5.6.2作用机制196
5.6.3抗菌谱197
5.6.4耐药性198
5.6.5药代动力学199
5.6.6药效动力学206
5.6.7临床应用207
5.6.8安全性210
5.6.9药物相互作用212
5.6.10剂型212
5.6.11常用药物213
5.7氨基糖苷类药物215
5.7.1化学结构215
5.7.2作用机制216
5.7.3抗菌谱218
5.7.4耐药性218
5.7.5药代动力学219
5.7.6药效动力学224
5.7.7用药指南224
5.7.8临床应用226
5.7.9安全性232
5.7.10药物相互作用235
5.7.11剂型236
5.7.12常用氨基糖苷类药物236
5.8截短侧耳素类药物240
5.8.1化学结构240
5.8.2作用机制241
5.8.3抗菌谱241
5.8.4耐药性242
5.8.5药代动力学243
5.8.6常用截短侧耳类药物临床应用243
5.9林可胺类药物245
5.9.1化学结构245
5.9.2作用机制246
5.9.3抗菌谱246
5.9.4耐药性246
5.9.5药代动力学247
5.9.6常用林可胺类药物临床应用247
5.10四环素类药物249
5.10.1化学结构249
5.10.2作用机制250
5.10.3抗菌谱250
5.10.4耐药性251
5.10.5药代动力学251
5.10.6药效动力学252
5.10.7常用四环素类药物临床应用252
5.11酰胺醇类药物255
5.11.1化学结构255
5.11.2作用机制256
5.11.3抗菌谱256
5.11.4耐药性257
5.11.5药代动力学258
5.11.6常用酰胺醇类药物临床应用259
5.12多肽类药物261
5.12.1化学结构261
5.12.2作用机制262
5.12.3抗菌谱262
5.12.4耐药性263
5.12.5药代动力学263
5.12.6药效动力学263
5.12.7常用多肽类药物临床应用264
5.13多糖类药物266
5.13.1化学结构266
5.13.2作用机制266
5.13.3抗菌谱266
5.13.4耐药性267
5.13.5药代动力学267
5.13.6药效动力学267
5.13.7常用多糖类药物临床应用267
5.14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269
5.14.1抗真菌药269
5.14.2抗病毒药279
主要参考文献280
第6章抗寄生虫药283
6.1概述284
6.1.1抗寄生虫药分类284
6.1.2抗寄生虫药作用机制285
6.1.3抗寄生虫药面临的问题287
6.2抗蠕虫药288
6.2.1驱线虫药288
6.2.2抗绦虫药321
6.2.3抗吸虫药332
6.2.4抗血吸虫药364
6.3抗原虫药367
6.3.1抗球虫药367
6.3.2抗锥虫药386
6.3.3抗梨形虫药392
6.3.4抗滴虫药396
6.4杀虫药399
6.4.1有机磷类化合物399
6.4.2拟除虫菊酯类405
6.4.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408
6.4.4其他414
主要参考文献415
第7章消毒防腐药421
7.1概述422
7.1.1消毒防腐药作用机理422
7.1.2分类423
7.1.3消毒相关概念424
7.2影响防腐剂和消毒剂作用的因素425
7.2.1病原微生物类型425
7.2.2浓度和作用时间425
7.2.3温度425
7.2.4湿度426
7.2.5pH值426
7.2.6有机物的存在426
7.2.7水质硬度426
7.2.8生物被膜427
7.2.9联合应用和配伍禁忌427
7.3常用的消毒防腐药的作用与应用427
7.3.1环境消毒药427
7.3.2皮肤、黏膜消毒防腐药435
7.3.3复方化学消毒剂439
7.3.4生物消毒剂440
7.4消毒剂耐药性研究进展442
7.4.1消毒剂耐药性现状442
7.4.2消毒剂耐药性产生的原因443
7.4.3消毒剂耐药性产生的机制443
主要参考文献446
第8章神经系统药物448
8.1外周神经系统药物449
8.1.1概述449
8.1.2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451
8.1.3作用机制455
8.1.4药理作用457
8.1.5药代动力学461
8.1.6药效学465
8.1.7临床应用467
8.1.8安全性470
8.1.9剂型472
8.1.10常见药物474
8.2中枢神经系统药物475
8.2.1镇静药和安定药475
8.2.2镇痛药492
8.2.3全身麻醉药507
8.2.4中枢兴奋药518
主要参考文献523
第9章血液循环系统药物528
9.1作用于心脏的药物529
9.1.1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529
9.1.2抗心律失常药536
9.2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539
9.2.1止血药539
9.2.2抗凝血药541
9.3抗贫血药545
9.3.1铁制剂546
9.3.2维生素B12547
9.3.3叶酸548
9.3.4促红细胞生成素548
主要参考文献548
第10章消化系统药物550
10.1健胃药和助消化药551
10.1.1健胃药551
10.1.2助消化药554
10.2抗酸药556
10.2.1化学结构556
10.2.2作用机制558
10.2.3抗菌谱558
10.2.4微生物对抗酸药的耐药性561
10.2.5药代动力学563
10.2.6药效动力学563
10.2.7临床应用563
10.2.8安全性565
10.2.9药物相互作用566
10.2.10剂型568
10.3止吐药与催吐药568
10.3.1止吐药568
10.3.2催吐药571
10.4增强胃肠蠕动药572
10.4.1浓氯化钠注射液573
10.4.2多潘立酮573
10.4.3西沙必利574
10.5制酵药与消沫药576
10.5.1制酵药576
10.5.2消沫药577
10.5.3制酵药与消沫药的合理选用578
10.6泻药与止泻药578
10.6.1泻药578
10.6.2止泻药583
主要参考文献587
第11章呼吸系统药物588
11.1祛痰药589
11.1.1化学结构589
11.1.2作用机制590
11.1.3药理作用591
11.1.4药代动力学592
11.1.5临床使用593
11.1.6安全性595
11.1.7药物相互作用595
11.1.8剂型596
11.1.9常用药物597
11.2镇咳药598
11.2.1化学结构598
11.2.2作用机制598
11.2.3药理作用599
11.2.4药代动力学600
11.2.5临床使用601
11.2.6安全性601
11.2.7药物相互作用602
11.2.8剂型和剂量603
11.2.9常用药物603
11.3平喘药604
11.3.1化学结构604
11.3.2作用机制605
11.3.3药理作用608
11.3.4药代动力学609
11.3.5临床使用611
11.3.6安全性612
11.3.7药物相互作用613
11.3.8剂型614
11.3.9常用药物614
主要参考文献615
第12章生殖系统药物619
12.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类似物620
12.1.1来源和结构620
12.1.2作用机制621
12.1.3药理作用621
12.1.4临床应用621
12.1.5安全性622
12.1.6常用药物及其剂型623
12.2促性腺激素类药物623
12.2.1结构和来源623
12.2.2作用机制624
12.2.3药理作用624
12.2.4临床应用624
12.2.5安全性624
12.2.6常用药物及其剂型624
12.3生殖类固醇激素类626
12.3.1雌激素类药物626
12.3.2孕激素类药物627
12.3.3雄激素类药物628
12.3.4前列腺素类药物630
12.4子宫收缩药631
12.4.1催产素631
12.4.2麦角新碱632
主要参考文献633
第13章自体有效物质和解热镇痛抗炎药637
13.1自体有效物质638
13.1.1化学结构638
13.1.2作用机制639
13.1.3生物学或药理作用643
13.1.4药代动力学647
13.1.5临床应用650
13.1.6安全性653
13.1.7相互作用654
13.1.8剂型655
13.1.9常用药物656
13.2解热镇痛抗炎药658
13.2.1化学结构658
13.2.2作用机制661
13.2.3药理作用663
13.2.4药代动力学664
13.2.5药效学668
13.2.6临床应用670
13.2.7安全性672
13.2.8相互作用673
13.2.9剂型674
13.2.10常用药物677
主要参考文献680
第14章体液和电解质平衡调节药物683
14.1水盐代谢调节药684
14.1.1化学结构684
14.1.2作用机制685
14.1.3药理作用686
14.1.4药代动力学687
14.1.5临床使用688
14.1.6安全性689
14.1.7药物相互作用690
14.1.8剂型和剂量691
14.1.9常用药物692
14.2利尿药和脱水药693
14.2.1化学结构693
14.2.2作用机制694
14.2.3药理作用694
14.2.4药代动力学695
14.2.5临床使用695
14.2.6安全性696
14.2.7药物相互作用697
14.2.8剂型和剂量698
14.2.9常用药物698
主要参考文献699
第15章营养药物702
15.1矿物元素703
15.1.1作用机制703
15.1.2临床应用705
15.1.3常用药物707
15.1.4剂型和剂量708
15.2维生素709
15.2.1作用机制709
15.2.2临床应用711
15.2.3剂型和剂量714
主要参考文献715
第16章解毒药718
16.1概述719
16.1.1解毒药定义与分类719
16.1.2解毒的基本原则719
16.2常用解毒药物720
16.2.1有机磷化合物中毒的解毒药720
16.2.2重金属、类金属中毒的解毒药722
16.2.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解毒药726
16.2.4氰化物中毒的解毒药727
16.2.5有机氟中毒的解毒药729
16.2.6抗凝血类解毒药730
主要参考文献731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22465788 |
条码 | 9787122465788 |
编者 | 曾振灵 主编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6-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731 |
字数 | 1170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铜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