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1.现象学与社会学的深度对话:本书巧妙融合胡塞尔现象学与舒茨的社会理论,为理解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提供了独到的哲学框架。
2.文化差异的现象学突破:突破传统现象学视角,引入文化间性(Interkulturalitat)分析,为跨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
经典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不仅梳理胡塞尔、舒茨和萨特的思想脉络,更以现象学方法回应现代社会、自由与人际关系的核心议题,展现哲学的现实解释力
本书探讨了现象学心理学如何分析社会文化实在,聚焦于舒茨(Alfred Schutz)的社会世界理论及其与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的关系。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定位舒茨的现象学思路,阐明其“自然态度的构成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的关联,并探讨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的区分及社会世界的结构;第二部分,分析生活世界与文化差异,对比胡塞尔、舒茨与瓦尔登费尔斯的观点,揭示现象学如何解释文化间性(Interkulturalitat);第三部分,对比萨特与舒茨的自由、处境及人我关系理论,展现两种现象学社会理论的冲突与互补。
游淙祺:国立中山大学哲学所教授。曾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现象学、文化社会理论、宗教哲学以及伦理学。主要著作有《信不信由你:从哲学看宗教》《哲学,要怎么说》《社会世界与文化差异:现象学的考察》《世界与人: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Lifeworld and Cultural Difference:Husserl、Schutz and Waldenfels等,主编《现象学与人文科学》期刊,译有《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现象学的心理学:1925年夏季学期讲稿》。
引用书名缩写 / 001
导 论 / 001
第一部分 舒茨的社会世界理论与现象学心理学 / 009
一、问题之提出:如何定位舒茨的现象学思路?何谓“自然态度的构成现象学”? / 011
二、胡塞尔论现象学心理学与超越论现象学的关系 / 019
三、现象学心理学为什么重要? / 034
四、作为现象学心理学的舒茨社会世界理论 / 053
五、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 / 071
六、社会世界的结构分析:社会的周遭世界、共同世界、前人世界与后人世界 / 099
七、结论 / 120
第二部分 生活世界与文化差异:胡塞尔、舒茨与瓦尔登费尔斯 / 125
一、问题之提出:文化差异的现象如何在现象学的脉络里被说明? / 127
二、胡塞尔论“我群世界”与“他群世界” / 128
三、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与文化差异问题 / 138
四、共现概念与文化差异现象 / 155
五、瓦尔登费尔斯论文化间的关系 / 165
六、结语 / 181
第三部分 自由、处境与人我关系:萨特与舒茨的对比 / 183
一、自由与处境 / 185
二、社会关系的冲突与和谐 / 217
中文─外文对照表 / 239
外文─中文对照表 / 258
参考书目 / 277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 | 9787221188908 |
条码 | 9787221188908 |
编者 | 游淙祺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8-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288 |
字数 | 202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纯质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