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1.西方小说概念传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外来思潮的影响侵袭,促使中国本土的小说概念发生了沿革变化。本书正体现了当时学人对两种概念互融的努力。并促使当时学人做出了新的界定。本书的宏观架构、主导观念是新的,但是细读全书,却又处处可以看到“旧”的存在,通过古代文献的摘录、前人精彩论述的引用,这些旧学知识,经过作者的巧妙点化,又一一活灵活现地被赋予了生命。2.根据善本校注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本书1947年5月由正中书局初版,随后多次再版。为了更好地向公众普及国学最基本的思想观念、知识架构、人文精神和美学气韵,便于读者阅读,我们约请了当代青年领军学者,择取现存较好版本(1960年台二版),考校了版本源流、对文本逐字逐句对校,根据“只校是非,不校异同,尽量保持民国学术论著的原貌”的原则,谨慎地订正底本、撰写校记。 3.当代优秀学人精心撰写导读。所出校记皆有所本,文末详列了整理时征引文献。最后又根据整理工作撰写了“导读”,主要介绍了本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经过、内容、学术价值、对当下读者学习欣赏诗歌的指导意义、版本源流以及本次整理采用的底本及缘由等。
本书内容讲述小说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文体, 也是非常受下里巴人喜爱的读物, 但在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 小说又一直不能登大雅之堂, 或者成为子部的收容站, 或者干脆被传统文化的目录体系所摒弃。直到西方小说概念传入, 国人又开始对小说进行新的界定。然而, 这种界定与认识却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之下, 本土概念的沿革进化、外来思潮的影响侵袭, 在小说文体的接受上折射出复杂的光影。这部《小说纂要》正体现出当时学人对两种概念互融的努力。
编著者蒋祖怡(1913-1992),蒋伯潜之子,著名学者。曾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著有《文心雕龙论丛》《诗品笺证》等。整理者李小龙,1976年生于陕西麟游,20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为教育部青年人才称号获得者,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著有《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必也正名: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异闻集校证》《日本访书志校证》等专著及古籍整理类著作二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导读 / 1第一章 小说的领域及其本质 / 1第一节 小说与戏剧之关系及其分野 / 3第二节 小说与诗歌内容上之关连性 / 11第三节 小说与历史 / 19第四节 时代、地域与文章 / 25第二章 中国小说之源流及其形态 / 41第一节 中国小说名称与涵义之商榷 / 44第二节 神话与传说 / 49第三节 小说形态之完成 / 62第四节 小说之独立的发展 / 68第三章 中国小说内容之演化 / 78第一节 从神化到人化 / 80第二节 宗教意识、道德意识、社会意识 / 93第三节 侠义与性爱 / 104第四节 小说主题之因袭性 / 113第四章 中国小说外形之嬗变 / 127第一节 口语与笔录 / 128第二节 短制与长篇 / 140第三节 文体与结构 / 148第四节 翻译与创作 / 156第五章 中国小说之整理与研究 / 168第一节 历代小说书目之记录 / 170第二节 小说之分类 / 199第三节 小说之批评 / 208第四节 小说之考证与史料之整理 / 214本次整理征引文献 / 227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
ISBN | 9787522206660 |
条码 | 9787522206660 |
编者 | 蒋祖怡编著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9-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35 |
字数 | 151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70g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