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等发展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伴随城镇化浪潮涌入城市,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难以将乡村治理主体有效的整合起来。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对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可见,乡村治理共同体是适应国家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治理方式创新,也是顺应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本书基于如下逻辑探索主体性重构路径: 内化顶层设计, 厘清乡村治理共同体内涵; 重构责任主体, 培养治理主体主人翁意识; 形成利益关联, 使机械联合向有机联合转变。基于以上主体性重构路径, 本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构建主体性重构的生成路径。在宏观层面, 以德治为主, 完善国家和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 形成价值共同体, 夯实价值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党建统领, 发挥党组织的价值引领功能; 乡村建设,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乡规民约, 凝聚治理主体价值共识, 最终形成治理主体共同价值。在中观层面, 加强组织建设, 构建组织共同体, 以法治为主, 凝聚组织联动势能; 明确主体责任, 培育治理主体主人翁意识; 以经济互动为契机, 释放组织实践活力; 以政治互动为抓手, 激活组织社会责任。在微观层面, 推动村民自治, 构建行动共同体, 以自治为主, 提升村民公民意识。
李忠桥,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为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家服务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基层社会治理。
第一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 1第一节 乡村治理的新时代 / 1一、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 1二、 关键矛盾变化 / 3三、 全球视野下的乡村治理 / 8第二节 乡村治理的新理念 / 10一、 价值导向革新: 重塑乡村治理根基 / 10二、 理论创新突破: 拓展乡村治理视野 / 11三、 文化治理转向: 激活乡村治理灵魂 / 12第三节 乡村治理的新格局 / 13一、 主体关系重构: 多元协同, 激活乡村治理 “新引擎” / 13二、 空间治理创新: 优化布局, 拓展乡村发展 “新空间” / 14第四节 研究乡村治理的现实意义及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一、 研究乡村治理的现实意义 / 15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第二章 国内外乡村治理研究梳理 / 23第一节 国内乡村治理研究梳理 / 23一、 近代之前的乡村治理思想 / 23二、 近现代的乡村治理研究 / 24三、 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 / 26第二节 国外乡村治理研究梳理 / 34一、 国外关于乡村治理问题的研究 / 34二、 国外关于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的研究 / 37三、 研究评述 / 39第三章 乡村社会治理理论 / 41第一节 乡村社会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 41一、 乡村社会治理的概念 / 41二、 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 / 47第二节 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 / 51一、 乡村社会治理工具 / 51二、 乡村社会治理结构 / 53三、 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 56第四章 多学科视野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分析 / 58第一节 乡村社会学理论 / 58一、 乡村社会学的起源与巴特菲尔德的共同体思想 / 58二、 社会治理共同体 / 60三、 乡村治理共同体 / 61第二节 公共管理理论 / 63一、 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与早期范式 / 63二、 新公共管理 (NPM) 与新公共服务 / 64三、 治理理论的多维拓展 / 66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70第五章 乡村社会治理现状 / 74第一节 乡村社会治理取得的成就 / 74一、 政治层面: 党建引领与治理制度完善 / 75二、 经济层面: 产业创新与资源配置优化 / 76三、 社会层面: 权益保障与基层自治创新 / 77四、 文化层面: 移风易俗与村民素质提升 / 79五、 生态层面: 绿色转型与人居环境整治 / 80第二节 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81一、 制度体系不健全 / 81二、 治理资源短缺 / 83三、 治理理念创新程度不足 / 85四、 基层政治参与两极分化 / 88第六章 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 91第一节 治理主体单一, 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 / 92一、 治理主体单一问题的根源 / 93二、 多元治理主体的互动困境 / 94第二节 治理主体能力不足、 责权不匹配 / 96一、 基层政府的角色职责虚化, 领导能力不足 / 97二、 集体经济组织的角色职责弱化, 发展能力不足 / 100三、 社会组织的角色职责存在偏差, 自治能力不足 / 101四、 志愿组织的角色职责模糊, 服务能力不足 / 103五、 村民的职责权力模糊, 参与能力不足 / 106第三节 治理主体管理机制不健全, 治理成效不佳 / 108一、 管理制度执行力不足 / 108二、 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 109第四节 人才流失严重, 乡村治理人才匮乏 / 111一、 乡村治理人才流失的表现 / 112二、 乡村治理人才流失的影响 / 113第七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 / 116第一节 内化顶层设计, 厘清乡村治理共同体内涵 / 117一、 社会治理的历史路径 / 117二、 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 / 118第二节 重构责任主体, 培育治理主体主人翁意识 / 118一、 加强党建统领,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 119二、 发展县域经济, 发挥企业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引擎作用 / 119三、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基层治理 “生力军” / 119四、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激发社会活力 / 120五、 引导村民积极参与, 提升自治能力 / 120第三节 形成利益关联, 机械联合向有机联合转变 / 121一、 党建统领强根基: 激发内生动力, 凝聚价值共识 / 121二、 多元互动促融合: 联动社会行动, 构建利益纽带 / 122三、 在共同价值与共同利益共同作用下, 构建起治理主体间的制度联结 / 122第八章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 123第一节 政治引领: 筑牢共同体的价值根基 / 124一、 发挥党组织政治决策功能, 指明共同体建设方向 / 124二、 发挥党组织价值引领功能, 塑造共同价值理念 / 124三、 发挥党组织组织建设功能, 构建三级治理体系 / 125第二节 组织整合: 激活共同体的协同网络 / 127一、 明确主体责任, 构建治理主体之间的共生性 / 127二、 增加主体互动, 强化主体协同网络 / 128三、 推动制度建设, 将主体活动制度化 / 130第三节 人才培养: 培育共同体的骨干力量 / 130一、 强化政治引领, 拓宽晋升路径 / 130二、 拓宽培育对象, 丰富培育渠道 / 131第九章 发展县域经济, 发挥企业引擎作用 / 132第一节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稳定的基础 / 132一、 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 / 132二、 县域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 133第二节 现代化农业新形态为县域发展赋能 / 138一、 农业产业化 / 138二、 农业智能化 / 141三、 农业绿色化 / 144第三节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激活乡村治理活力 / 150一、 整合农村内部资源, 提高生产效率 / 151二、 赋能农民发展, 提升乡村治理主体能力 / 153三、 经济收益共享,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 / 154第四节 县域经济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的机遇 / 155一、 县域经济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人才支持 / 155二、 县域经济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资源保障 / 157三、 县域经济有利于培养乡村社会治理主体间的共同体意识 / 158第十章 加强乡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基层治理“生力军” / 159第一节 乡村基层治理人才建设现状 / 159第二节 乡村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 160一、 “选”: 基层治理人才选聘 / 161二、 “育”: 基层治理人才培育 / 162三、 “用”: 基层治理人才应用 / 169四、 “留”: 基层治理人才激励 / 170第十一章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激发社会活力 / 173第一节 以解决乡村现实问题为切入口, 促进社会组织在乡村社会生根落地 / 173一、 政策赋能: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基础 / 174二、 内生赋能: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独特优势内核 / 175第二节 以村民互动为依托, 加强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主体的有机联系 / 177一、 加强村民与村民联系, 重构熟人社会 / 177二、 加强村民与组织联系, 促进村民参与融入 / 178三、 加强组织与组织联系, 构建共建共享格局 / 178第三节 以乡村社会发展为抓手, 提升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 / 180一、 坚持党的领导, 锚定社会组织发展方向 / 180二、 拓宽资源来源渠道, 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 180三、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 181四、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提升社会公信力 / 181第十二章 引导村民积极参与, 提升自治能力 / 183第一节 中国人口结构变动下的农村人口现状 / 183一、 少子化、 老龄化是我国当前人口基本特征 / 183二、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发展趋势 / 185第二节 促进村民参与的逻辑与路径 / 189一、 历时性的群体认同是促进村民参与的情感逻辑 / 189二、 提升村民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 / 190三、 拓展村民社区参与内容 / 191第三节 村民社区参与新模式 / 193一、 村民自助: 社会工作者促进村民 “助人自助” / 193二、 村民互助: 时间银行互助模式 / 195三、 拓展参与空间 / 197第十三章 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生成路径 / 198第一节 宏观层面: 完善顶层设计, 形塑价值共同体 / 199一、 党建统领, 发挥党组织的价值引领功能 / 199二、 乡村建设,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 200三、 村规民约, 凝聚治理主体价值共识 / 200四、 以德治为主, 夯实价值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 201第二节 中观层面: 加强组织建设, 构建组织共同体 / 201一、 明确主体责任, 培育治理主体主人翁意识 / 201二、 以经济互动为契机, 释放组织实践活力 / 201三、 以政治互动为抓手, 激活组织社会责任 / 202四、 以法治为主, 凝聚组织联动势能 / 203第三节 微观层面: 推动村民自治, 构建行动共同体 / 203一、 乡村精英,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 203二、 以文化互动为载体, 以文化人、 以文兴业 / 203三、 以社区互动为依托, 推动村民自治 / 204四、 以自治为主, 提升村民公民意识 / 204参考文献 / 206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 | 9787550468658 |
条码 | 9787550468658 |
编者 | 李忠桥著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7-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22 |
字数 | 258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