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维特根斯坦传 天才之为责任+哲学研究

编号:
wx1203839449
销售价:
¥119.19
(市场价: ¥137.00)
赠送积分:
119
数量:
   
商品介绍

《维特根斯坦传 天才之为责任》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传记。与其他相关传记不同的是,本书较多的设计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因而不只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普通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深入的阅读体验。

《维特根斯坦传 天才之为责任》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完整的讲述了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学术成就。本书真实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性格变化、形成的过程,及其深刻的灵魂生活,不仅使读者了解其人,还有助于读者理解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发表的思想是作者过去十六年来进行哲学研究的结晶。它们涉及许多论题:意义、理解、命题、逻辑等概念,数学基础、意识状态以及其他论题。我把所有这些思想写成一些论述,即一些短的段落。它们有时成为关于同一论题的拉得很长的一根链条;但有时我又突然改变,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

《维特根斯坦传 天才之为责任》
作者:(英)瑞?蒙克 译者:王宇光
瑞?蒙克(Ray Monk),南安普顿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哲学、分析哲学的历史,并长期致力于哲学家传记写作。1991年蒙克因《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获得达夫?库珀奖(Duff Cooper Prize)。

《维特根斯坦传 天才之为责任》
《哲学研究》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维特根斯坦传 天才之为责任》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最早的记录就是以此为题。大约八
     九岁时,他在一个门口停下来想这问题。他没找到满意的答案,下结论说:
     在那种情况下撒谎说到底没任何错。后来他如此描述这件事:“这一经历,
     就算不是对我未来的生活方式有决定意义,至少也典型地体现了我那时的本
     性。”
         这件事在一个方面典型地体现了他的整个一生。他之所以转向哲学,与
     (比如说)伯特兰?罗素不同;罗素转向哲学,是希望在之前只有怀疑的地方
     找到确定性,而维特根斯坦,则是上述那种问题激起的强制倾向把他拽进了
     哲学。可以说,是哲学找的他,而非他找的哲学。在他的体验里,那个问题
     的两难是讨厌的侵扰和费解的谜,强加于他、俘虏了他,令他不能好好过日
     常生活,除非哪天能用一个满意的解答将其驱除。
         但在另一意义上,回答这一具体问题的那个少年是极不典型的维特根斯
     坦。这回答轻易地接受了不诚实,根本上不容于成年维特根斯坦身上的令人
     既钦佩又敬畏之处:不留情面的诚实。恐怕也不容于他对哲学家之为哲学家
     的理解。“称我为真之寻求者”,他曾写信对姐姐说(她在一封信里称他为
     大哲学家),“我就满意了”。
         这件事意味着性格的变化、而非观点的变化――他一生许多次变化中的
     第一次;他的一生以一系列这样的转变为界标,它们发生在危机的时刻,而
     维特根斯坦企求转变时抱着这样的信念:危机的根源是他自己。仿佛他的一
     生是一场与他自己本性进行的战斗。他成就了的事情,通常都带着“不顾他
     的本性”的意味。就此意味而言,终极的成就是对他自己的克服――一
     种让哲学本身不再必要的转变。
         后来,有人对他说G.E.摩尔孩子般的单纯值得赞扬时,维特根斯坦提出
     了异议。“我不能理解,”他说,“除非一个孩子也值得为之得到赞扬。因
     为你谈的单纯不是一个人为之拼争的单纯,而是出自天然的免于诱惑。”
         这评论暗藏着一种自我评价。维特根斯坦自己的性格――他的朋友和学
     生在许多回忆录里都提到的那种强势、不妥协、支配性的个性――曾是他为
     之拼争的东西。年幼时,他的性情讨人喜欢和顺从――容易取悦、听话,以
     及(如我们已看到的)愿意牺牲真相。他一生前十八年的故事,首先就是这个
     斗争的故事,是驱动这一转变的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故事。
         他――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于1889年4月26
     日,是哈布斯堡时期维也纳一个最富有家庭里的第八个孩子,也是最小的。
     家庭的姓氏和财富引得一些人以为他是德国贵族“塞恩-维特根斯坦”的族
     人。并非如此。这一家姓维特根斯坦不过三代。路德维希的曾祖父摩西?迈
     尔取了这个姓,摩西是那个王族的土地经理商,1808年拿破仑法令规定犹太
     人要有姓氏,于是他用了自己雇主的姓。
         家庭内部有一种传言,说摩西?迈尔的儿子赫尔曼?克里斯蒂安?维特
     根斯坦是某王子的私生子(那位王子是维特根斯坦的瓦尔德克一族的,还是
     埃斯特黑兹一族的,则取决于传说的版本),但并无牢靠的根据使这传说可
     信。若考虑到以下情况,这故事的真假就更显可疑了:它的最早出现,似乎
     是家族面临纽伦堡法案努力为自身重新归类之时(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努力
     是成功的)。
         这故事对赫尔曼?维特根斯坦本人倒真挺相宜;他取“克里斯蒂安”为
     自己的中名,是刻意切割自己的犹太背景。他完全脱离了自己出生于其间的
     犹太团体,离开了出生地科尔巴赫到莱比锡生活;在那儿成功地做着羊毛商
     生意,从匈牙利和波兰买进,向英格兰和荷兰卖出。他选的妻子是一个显赫
     的维也纳犹太家庭的女儿,名叫芬妮.费格多尔,但1838年他俩结婚之前她
     也皈依了新教。
         19世纪50年代他们搬到了维也纳,那时维特根斯坦家大概已不认为自己
     是犹太人。赫尔曼?克里斯蒂安甚至有了点反犹名声,他坚决禁止子女跟犹
     太人通婚。这是个大家庭――八个女儿和三个儿子,他们大体听从了父亲的
     意见,而且与维也纳新教专业阶层婚配。于是一个法官、律师、教授和牧师
     的网络建立了起来,若维特根斯坦家需要任何传统的专业服务,就能以之为
     依靠。这个家庭的同化如此:赫尔曼的女儿竟问兄弟路易斯,她听到的
     他们有犹太血统的流言是不是真的。“纯种,米莉,”他回答,“纯种。”
         他们的情况与许多其他有名的维也纳家族并无不同:无论怎样同维也纳
     中产阶级融合,无论怎样脱离自己的出身,他们仍然――在某种神秘的意义
     上――是“彻头彻尾的”犹太人。
         维特根斯坦家(不像比如弗洛伊德家)完全不属于任何犹太社群――除了
     在一个难以捉摸但很重要的意义上,而在那个意义上整个维也纳亦如是;他
     们的教养与犹太教也毫无瓜葛。他们的文化是全然日耳曼的。芬妮?维特根
     斯坦来自于一个跟奥地利文化生活联系密切的商人家庭。他们是诗人弗朗茨
     ?格里尔帕策的朋友,是奥地利艺术家眼里热心而有鉴赏力的收藏者。芬妮
     的族弟约瑟夫?约阿希姆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她和赫尔曼在其成长历程中起
     了决定性作用。
         P3-5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等
ISBN 9787308086141
条码 9787308086141
编者 (英)蒙克 著 王宇光 译等
译者
出版年月 2011-06-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674
字数 624000.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