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追溯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起源:该概念是经过缜密思考后提出的,而不是在浪漫想象中随意提及;其背后是欧洲学者对东西方相互依存的透彻理解,而不是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的野心。为追溯“丝绸之路”概念的起源,并澄清有关学者的学术贡献,作者认为迫切需要从历史学的角度来揭开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本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将这一概念与19世纪末的地缘政治学撇清关系,并揭示其与启蒙思想的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洞悉其本质,从而避免对目前“丝绸之路”复兴的误读。 作者精读精译多种外文文献,抽丝剥茧,论证严谨,运用历史比较法,结合语言人类学方法,首先讲述了李希霍芬缔造这一概念的传统观点在数字时代是如何破产的,以及李特尔才是这一概念的发明者,是他完成了“丝绸之路”概念的权威定型。随后,作者回顾了18世纪和19世纪初作为李特尔思想主要来源的东方学和史学著作,特别是为丝绸之路概念提供经典原型的学者阿诺德·赫伦的著作,并阐述了丝绸之路一词如何在李希霍芬处得到进一步发展,随之在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中得到接受的过程。作为副线,本书亦提供了“丝绸之路”概念所涉东方学知识发展的脉络梗概。
本书聚焦“丝绸之路”概念的起源与定型,指出丝绸之路概念并非李希霍芬首创,而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在19世纪完成权威定型,其前身为德国历史学家赫伦提出的规范原型。书中梳理从18世纪法国东方学(以德经、唐维尔为代表)到19世纪德国地理学(以克拉普罗特、李希霍芬为代表)的学术脉络,结合古典文献与近代研究,揭示丝绸之路概念从萌芽到定型的过程,强调其兼具抽象隐喻与具体路线的二重性,展现地理学对东方学的扬弃,从而还原了这一概念在西方学术史中的生成轨迹。
万翔,独立学者,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曾在包括丝绸之路历史与考古、语言人类学等方向作一系列研究,任教国内知名大学,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方古典中世纪文献中的丝绸之路研究”,发表中英文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映像与幻想——西方古代作家笔下的中国》(商务印书馆,2015)。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250719 |
| 条码 | 9787100250719 |
| 编者 | 万翔 著 著 |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10-01 00:00:00.0 |
| 开本 | 其他 |
| 装帧 | 精装 |
| 页数 | |
| 字数 | |
| 版次 | 1 |
| 印次 | |
| 纸张 |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