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从青年人的爱情、亲情、友情出发,揭示了剧中情感话语的发展流变,分析了情感凝聚、认同与疗愈的多元机制。
本书不仅指出了当前青春剧存在的情感迷茫、数字化与压力等问题,更提出了注重现实表达、加强情感教育等切实可行的对策。
本书以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为研究内容,运用西方的情感研究和中国的情感哲学观照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以情感社会学相关理论和梅斯特罗维奇的后情感主义理论为分析工具,采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探讨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特征、情感逻辑与情感功能,进而指出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所存在的问题,为青年群体的情感与价值引导提供策略与方法。
田晔,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电视与新媒体艺术研究。现已在《中国文艺评论》《中国电视》《当代电视》《电影评介》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参与撰写书籍10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界说
第一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中华传统美学中情感研究的理念变迁
二、西方情感研究的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内涵与外延
一、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概念界定
二、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内涵
三、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外延
第三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话语的发展流变
一、萌芽阶段:青年话语抢占与风格凸显(2000—2013年)
二、生长阶段:抵抗收编与同质化青春图景(2014年至今)
第二章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特征
第一节 青年人的爱情:两性关系的再思考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高中校园与大学校园的不同爱情观念
第二节 青年人的亲情:家庭伦理的新秩序
一、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
二、从“小家”到“大家”的家庭关系
第三节 青年人的友情:建立拼搏进取的社交关系
一、亦敌亦友的镜像人物
二、团结友爱的群像人物
第三章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逻辑
第一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青春景观与多元情感
一、情感与后情感并存的情感状态
二、跨媒介语境下的“在线青春”
三、参与式文化下的情感共同体
第二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内核与心理征候
一、拟态环境下的青春追溯与怀旧
二、甜宠情感与青年人焦虑
三、励志精神的正向激励
第三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后情感表征与意义
一、消费社会下情感的“快适”与情感“展示”
二、数据库思维与情感碎片
三、“游戏化”介入与“爽感”机制
第四章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功能
第一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凝聚
一、媒介作为内容的情感再生产
二、界面的拼贴叠加与情感表达
三、情感符号的建构与情感中介
第二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认同
一、时空认同的共情机制
二、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消解
三、社会身份认同的缺位与补位
第三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疗愈
一、创伤的寓言化表征与书写
二、创伤的话语表达
三、创伤的疗愈过程
第五章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问题
一、青年人的情感迷茫与困惑问题
二、青年人的情感数字化问题
三、青年人的情感压力问题
第二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对策
一、注重现实表达,深入青年群体的真实生活
二、加强情感教育,弘扬新时代青年精神
三、强化情理互融,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四、增强互联网思维,满足青年群体的情感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主要剧目选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 ISBN | 9787507857467 |
| 条码 | 9787507857467 |
| 编者 | 田晔 著 |
| 译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5-09-01 00:00:00.0 |
| 开本 | 16开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
| 字数 | |
| 版次 | 1 |
| 印次 | |
| 纸张 |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