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经济史是人类历史的基础,研究我们是怎么从昨天走到今天的。
这是学问意义变化的时代,这是学术见解纷歧的时代。如果你想了解某一门学问,这是你的书架;如果你想进入某一学问,这是你的向导;如果你想分享某一学问的心得,这是你的园地;如果你想成为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乐道之人,这是你的文库。这里有所在学科的基本规划,却不仅意在普及,更希望有所提高,给读者开拓一片专业的想象空间。
经济史,是历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结合的产物,也是这两大学科的共同学科基础。经济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连续性与过去连结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因此了解经济史,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认识经济史这门学问,就必须对它的前世今生、学科性质、学科属性、研究方法、研究范式、话语体系等,都需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在经济史这个广阔的领域里大展身手。
李伯重, 1949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先后供职于浙江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理工学院、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客座教授,以及美国国会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美国全国人文学中心、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客座研究员。自1974年以来,在海内外出版中英文著作16部(其中英文5部,韩文2部),论文多篇。
前言
第1章 经济史与经济史学
一、什么是经济史:一个含义不清的概念
二、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史?
三、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经济史?
第2章 经济史学的前世今生
一、经济史学的前世
二、经济史学的兴起
三、经济史学为什么会兴起
第3章 经济史学的学科性质
一、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二、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三、延绵不断的“新史学”运动:现代史学的科学化
四、作为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现代史学
五、经济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第4章 经济史学的学科属性
一、学科分类的历史和经济史在今天学科分类中的位置
二、经济史学:属于历史学还是经济学?
三、学科交融是大趋势
四、本是同根生
第5章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一、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历史学与经济学之外的方法
第6章 经济史学的研究范型
一、什么是范型?
二、历史学与经济学的研究范型
三、历史哲学与经济史学基本研究范型
四、社会演变规律与经济史学基本研究范型
五、中国经济史学的基本研究范型
第7章 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
一、什么是话语体系
二、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
三、建构“中国自己的经济史学话语体系”:有必要和有可能吗?
四、中国经济史学话语体系的本土话语资源
五、改进而非拒绝: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第8章 计量、计量史学与“新经济史(学)”
一、经济史学与计量
二、计量史学的兴起
三、“新经济史”
四、“新经济史学”存在的问题
五、计量经济史在中国
第9章 中国经济史学的兴起
一、源头
二、萌芽(1904—1931年)
三、形成(1932—1949年)
四、转型(1949—1978年)
五、繁荣(1978—2010年)
第10章 经济史学未来发展之途
一、经济史学在学界的地位的变化
二、破除门户之见
三、扬长避短
四、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经济史学的发展方向
五、创新: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之路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108081506 |
| 条码 | 9787108081506 |
| 编者 | 李伯重 著 著 |
| 译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5-09-01 00:00:00.0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精装 |
| 页数 | 418 |
| 字数 | 338000 |
| 版次 | 1 |
| 印次 | 1 |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