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山居杂忆+我与地坛

编号:
wx1203959014
销售价:
¥99.06
(市场价: ¥127.00)
赠送积分:
99
数量:
   
商品介绍

《我与地坛 纪念版》
   
《山居杂忆》
? 1999年《山居杂忆》首次初版,畅销一时,各种版本销量总达30余万册!
? 近30年“九大女性回忆录”!《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好书奖,《中华读书报》30部女性自传之一。
? 豆瓣8.8星高分经典,多所大学教授联袂推荐!初版20年后再度刷爆小红书+抖音,成为年轻人口口相传的人气爆款!读者称之为“半部红楼梦,半部金粉世界”。
? 一位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老人用一本书盛放下家族故事,再读传统中国之温情记录,文字似无华之水,细节皆温情。
? 黎戈推荐!“《山居杂忆》之味,就是人情味,是高诵芬蕴藉含蓄的朴厚之美,百年岁月中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人和人之间,有着散淡但绵实的关系。这些细碎隐晦的人情得失,将永远牵系着我们,夯实笃定,地久天长。”

《我与地坛 纪念版》
《我与地坛(纪念版)》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两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山居杂忆》
作者高诵芬出身名门,家族命运在历史中起落沉浮。她的回忆更像是历史尘埃落定后的闲谈。
书中记录有上百人,她细细写下记忆里的食物、风俗习惯、长辈、师友、医生与面目鲜活的仆人。有一年四季的风俗,有出嫁的礼仪和制作的点心、糕饼与桂花糖,也有哄孩子入睡的故事……
笔下大家庭的旧时日常、满目繁华,虽家声显赫、佣人众多,却从不见骄矜辞色,反而有种穆穆闲闲的素洁之美。她写经历过的那些普通人的普通事,这些熙熙攘攘、承平风物,是“一个闺房小姐和家庭妇女眼中、历经半世纪的生活看到的世界”,更像一部生动的地方志。一个世纪的往事如过眼云烟,充满了人生悲凉和慨叹。这位大家闺秀记忆在温婉如水的文字中浸透心扉,令人彻夜心静。

《山居杂忆》
高诵芬(1918-2005),女,浙江杭州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南宋武烈王高琼后代。自幼在家延师授读。年十八,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同乡的徐定戡。相夫教子,克尽厥职。一九九四年一月,夫妇定居于澳大利亚始写作回忆文字。其中与其子徐家祯合著之《山居杂忆》三十余万言。 徐家祯(1942―),上海人,祖籍杭州;语言学家、散文作家;曾任教于澳大利亚南澳洲阿得莱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他1990年任澳洲华文作家协会首届理事会理事,并历任该会副秘书长等职;1993年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历届理事至2003年;1999年,汕头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出版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对他有专篇评述;他的散文文风质朴、清新,文句通顺、流畅,描写细腻、逼真,议论大胆而有新意;善写生活琐事,自称受周作人、丰子恺散文的影响大。

《我与地坛 纪念版》
《山居杂忆》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我与地坛 纪念版》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溅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
     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问,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了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问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问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
《山居杂忆》
     贰拾壹章
结婚之二——准备嫁妆
因为第一次定在我十七岁时结婚,所以那时我母亲已亲自同家里的一个账房先生一起去上海采办了一部分嫁妆了。买的主要是床上用品、衣料,福建漆器,如茶盘、果盘、缎盒之类,还有当时的新产品,是用叫“电木”的一种材料制的杯碗、盘具,绿色夹白,像玉的样子。她也买了一只黄铜的火油炉,上配不锈钢两托蒸锅。因为她想,徐家是大家庭,吃饭由大厨房送到各小房里去,如果想吃自己喜欢的菜,一定不能自由烧煮,所以她备了这套炉具,说以后我可以在新房里烧制自己喜欢的小菜、点心。后来我嫁过去才知道,每房的用人都可以去大厨房做自己的添菜,很自由的。以后搬到上海,每房更有自己的小厨房做添菜,所以这套小炉子一直没有用过。
后来,因为徐家老太爷的故世,婚事延期,父亲觉得准备我的嫁妆有了更充分的时间,于是就大规模地张罗起来。
准备嫁妆是很复杂的事,因为女家从穿到用几乎一切都要准备好。大致来说,可以分为木器家具、床上用品、四季衣着、杯盘碗碟、铜锡银首饰等六类。
先说木器家具。我父亲先问媒人,新房有几间,以便按新房的大小准备木器家具。媒人去问后答复说:新房在二楼,前面四间,后面四间,共有八间。前一时期,我父亲偶然看见媒人朱君家有几只书桌前用的、能转的
红木椅子,很是喜欢。问其由来,乃知是一熟识的红木匠做的,而且这个木匠有新房用全套家具的图样,在当时很新潮,共计一口三门大橱、镜台、五斗橱、洗脸台、书桌、搁几、大方桌、四只茶几、八张靠背椅子、两只挂衣架、一张麻将桌,共一千银洋,已经给几家人家做过了。父亲听了很满意,就托朱君去把木匠找来我家,与他面谈,要他照样做一套,并且还要他加做一张叫“马鞍桌”的桌子,可以放在新房窗前,以便做缝纫时用;
再加做四只小型的有背转椅、两只书桌前放的较大的转椅和两只腰圆茶几,另外加钱给他。木匠在家中做了几个月。谁知他平时爱赌博、酗酒,结果入不敷出,于是偷工减料,省下来的钱都落了袋。比如,所有的橱,凡有镜子的都应装头号镜子,可是他装了三号的,看起来像哈哈镜一样。父亲看了甚为生气,当场训斥他一顿,叫他重新调换头号镜子。木匠无言以对,只好照办。但在重新装配五斗柜的镜子时,不慎把那面好镜子打破了。木匠无钱再第二次调换。还好,五斗柜上的镜子平时不用,也很少人会注意,父亲就原谅了他,允许他把三号镜子装了上去。但我母亲心里不大高兴,认为打碎镜子是不吉利的事。
临近喜事,父亲又去买了沙发、茶几、太湖石的圆桌、红木圆凳之类的家具,说是放在客厅里用的。再叫木匠在家里做了四只被柜,专门放被子用;还有两只菜橱,放在厨房用的;八只箱橱,专放箱子;两只叠橱,专放铜镴锡(在浙江一带也叫“镴”,这是指锡和铅的混合金属)器。这些家具都漆成花梨木的颜色。母亲说,这些普通木器不好看,等喜事过去之后让男仆杨海师傅送到男家去,可以放在新房的四个后间,储放杂物。
为了准备被子,我母亲派账房先生到苏北去采购棉花,因为苏北出产长绒花,即纤维很长的棉花,质地好。然后叫弹工来家里定弹棉胎、垫被共三十条,又配上绣花被面和各色绸被面。再定做了几条丝绵被,也配上
春冬适宜的被里子。
江西的瓷器是世界有名的,所以杯碟盘碗当然去江西定制。先定制了平日用的山水菜碗、饭碗、调羹、碟子、酒杯各十只,红木筷十双。另有花果缸、茶壶、茶杯、痰盂等,不知其数。除了日常使用的,还买了两套准备
请客时用的古玩盘碗:一套是水仙、梅花、樱桃、绿叶、金边的花色,大小共一百多件,是清朝光绪年制的;另一套是绿梅花、月亮的图案,上写黑的隶书“锄月山房”,也是清朝制品,每一只盘碗的形式都不一样,全套也是一百多件。光这两套碗具就装满两大木箱。事实上,这些碗具一直都没有机会整套拿出来用过,还是放在箱子里的时间多。后来我们从杭州搬到上海,在上海从大家庭搬到自己的小家庭,这两套碗碟一直用绵纸一只只裹得好好的,装在箱里。1966年被抄家,我们觉得这些古董几十年来舍不得用,现在迟早会被人拿去,还不如自己用掉。于是每套杂乱地拿出二三十只来当日常用的菜碗和饭碗。果然,不久我们被“扫地出门”,除了已在使用的杯盘之外,这两套碗具中剩下的与其他物品一起全部充公。而我们拿出使用的那几十只古董盘碗,在后面几年也被打破得所剩无几了。这次来澳大利亚定居,我们将剩下的几只随身带来,现在放在书架上,既当文物欣赏,也做一生的纪念。
旧时很多日常器具都用银、铜、锡、竹做成,所以在嫁妆中也要准备大量这类用品。我家祖上开了一家铜锡器店叫“高广泰”,我母亲就去那儿定做了许多铜、锡器,如蜡烛台、铜手炉、铜脚炉、供祖宗用的锡盆、茶叶罐等。其中有一个白铜的熏笼,有小孩子那么高,一托托可拆卸,底下还有一个红木的座子。古时候衣服要用檀香熏过,这熏笼就派这用场;也可以用来生炭取暖。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等
ISBN 9787536097117
条码 9787536097117
编者 高诵芬等
译者
出版年月 2022-10-01 00:00:00.0
开本 32开
装帧 精装
页数 536
字数 47000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