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亲历者讲述-民国的资本家族

编号:
9787503436055001
销售价:
¥31.84
(市场价: ¥39.80)
赠送积分:
32
商品介绍

他们是名声显赫、富甲一方的财富家族,他们各自经由不同路径踏上了财富之旅,演绎着一个个白手起家与“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财富传奇;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许多资本家族所面对的难题不仅仅是外部的险恶环境,常常还有意想不到的内部恩怨纷争……作品的作者都是以亲历者的特殊身份,用回忆史实的口吻,追述了民国时期几大资本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所发生的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具有相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本书是《亲历者讲述》丛书之一部。

目录
“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家族(1)

荣氏家族,是在二十世纪初崛起于江苏无锡的中国最著名的一个现代工商业家族。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就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1986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自海内外的荣氏亲属时说:“你们荣家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对发展民族工业作了贡献,是有功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出,荣氏家族的事业成就和历史地位的确非同一般。
荣氏家族虽然后来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但其最初却是从零开始一步步书写财富传奇的。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无论从事什么事业,“头三脚”都是最难踢的。在荣氏兄弟开始兴建厂房之初,就遭遇到当地封建势力的重重阻挠。例如,有人造谣中伤说:工厂的高大烟囱要用童男童女“祭造”,否则是竖不起来的,而且烟囱破坏了当地的“文风”,等等。除了因民智未开所遇到的困难外,他们还要经常面对来自帝国主义和政府的压榨和盘剥。凡此种种,都反映出荣氏家族创业之不易。
诚所谓“苦心人,天不负”,荣宗敬、荣德生及其家族成员在种种艰难险阻面前并未被吓倒,反而迎难而上,愈战愈勇,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当然,这和他们卓越的经营管理智慧也是分不开的。由于时代的局限,荣氏虽然未能完全脱离家族企业的窠臼,常以“昔年老友,都为经理”为自豪,但他们在经营管理企业上确实也有其令人称道和借鉴的独到之处……
一荣氏兄弟从四个洋石磨起家的内情(2)
二封建势力的一再阻挠和斗争的胜利(4)
三我父亲和伯父经营管理企业的特点(7)
四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发展历程(12)
五我进入荣氏企业上层组织的缘由(13)
六在内忧外患中寻求发展机遇(15)
七荣家企业所经历的几次危机的内幕(19)
八抗战胜利后的遭遇和应对措施(25)
由官入商、兼具学人智慧和商人头脑的周氏家族(28)
周家是中国北方最为著名的实业家族,其开创者周学熙与状元实业家张謇齐名,当时号称“南张北周”。周学熙的父亲周馥是李鸿章的得力干将,曾任满清王朝的封疆大吏。周学熙本人早年也曾跻身官场,尤其深得袁世凯的信任和器重,历任候补道、通永道、津河兵备道、长芦盐运使等官职,直至署理按察使。
1905年,周学熙被袁世凯派往日本考察工商等事宜,虽往返不过两个月的时间,但对其一生事业却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曾在《东游日记》中如此论述日本走向富强的原因:“日本维新最注意者练兵、兴学、制造三事。其练兵事专恃国家之力,固无论矣。而学校、工场由于民间之自谋者居多,十数年间顿增十倍,不止其进步之速为古今中外所罕见,而现在全国男女几无人不学,其日用所需洋货几无一非本国所仿造,近且贩运欧美以争利权。”与此同时,他也对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做了反省,从此日益坚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民族工业的决心。
周学熙一生所创办的企业十分之多,其事业也被子侄、儿孙辈承袭,堪称一代资本望族。不过,毕竟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且其本人也在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里为官多年,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难免带有浓重的官场作风。比如,周学熙非常注意“抓权”,他曾告诫他的后代说:“要搞实业,首要的是抓权。”他把企业的人权、财权总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甚至连一元钱的开支也要他亲自审批。
一我父周学熙弃官办实业的原因和经过(29)
二周学熙的一生及其所办实业(51)
三启新洋灰公司的初期资本和资方的派系矛盾(77)
四我们所知道的启新洋灰公司内幕(106)
五周学熙所办中国实业银行的兴衰(121)
六周志俊自述家世渊源与个人经历(129)
聚兴诚企业集团与杨氏家族的恩怨情仇(157)
有道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照理说,家族企业因其天然的血缘纽带而应该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有凝聚力,更具优势。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家族企业里的是是非非往往比其他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原因究竟何在?
一方面,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各家族成员在先天秉性和后天经验上的差异,必然导致相互之间产生矛盾;而当矛盾出现以后,彼此间在处理矛盾时所依据的“游戏规则”却不是明确的协议或法定的条文,而是笼罩在“朦胧亲情”之下的种种“潜规则”。这样一来,不但无法有效解决已有的矛盾,反而很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复杂,造成更多、更深的矛盾。
另一方面,中国还有一句俗话是“亲戚不共财,共财合不来”,无论多么亲密无间、深厚绵长的感情关系,一旦掺杂了利益因素在内,也会变得极其脆弱,甚至不堪一击。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经验之谈或是切肤之痛,所以中国人便总结出了另一句俗话:“亲兄弟,明算账。”
当年在“川帮银行”中首屈一指的聚兴诚银行及其所属企业的创办者杨氏家族,其内部就曾轮番上演过一系列的明争暗斗。这里不但有封建传统思想与资本主义理念的激烈交锋,更有兄弟之间为争权谋利而展开的种种内部倾轧,再加上官僚军阀的压迫,使得杨氏家族的事业不但未能完全如其当初所梦想的那样顺利发展,反而屡屡遭受挫折和磨难。凡此种种,至今仍然发人深省,值得后世引以为戒!
一与众不同的聚兴诚银行(158)
二杨氏家族从一贫如洗到百万富翁的商业传奇(159)
三杨希仲学步三井、效法三菱的雄心及其失败原因(162)
四杨粲三接手整顿业务,另辟蹊径挣扎发展(169)
五杨季谦出面理事以至被迫出走的经过(186)
六杨氏父子兄弟的人生履历与个性特色(190)
七我所了解的聚兴诚银行曲折发展史(193)
八聚兴诚外国贸易部经营始末及其内部权力之争(198)
刘氏资本集团及其领衔主演刘鸿生(214)
刘鸿生是从买办转变为民族资本家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早年在英商开滦矿务局做煤炭推销工作,因其能够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经年累月到处奔波,为开滦煤炭打开了销路,故而深受英商赏识,二十四岁时即被提升为买办,人称“煤炭大王”。而他在发迹之后,并没有甘心为洋人服务,而是积极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立志为“实业救国”做出贡献。
凭借敏锐的眼光、聪慧的头脑和不凡的胆略,刘鸿生先后涉足许多行业,包括煤炭、火柴、水泥、毛纺织等,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资本集团。他十分善于结交关系,能够巧妙地与国民党政府里的达官贵人们周旋,相互勾结,彼此利用,并成为孔祥熙、宋子文等豪门的座上客和一等红人。
不过,刘鸿生虽然长袖善舞,多财善贾,但后来仍不免沦为了四大家族的小伙计,甚至受到“太子”蒋经国的敲诈勒索。既然如此,难怪刘鸿生气恼而又悲愤地对他的儿子说:“我忠心耿耿为蒋、宋、孔、陈工作了十余年,结果落得一场空。需要我们的时候,甜言蜜语;不需要的时候就一脚踢开,翻脸不认人。我已把他们看透了。”
一刘鸿生发家致富的经过及其身份的演变(215)
二从办工厂到办银行,经营手法与众不同(222)
三抗战开始,逃出上海奔赴重庆(227)
四在重庆筹划建厂,滇缅路上抢运机器(232)
五总经理变成了四大家族的小伙计(238)
六崇敬党的领袖,对党又半信半疑(240)
七依附美蒋,相互利用(242)
八得罪美帝受到警告,惨遭敲诈慰劳蒋军(248)
九在“留乎走乎”之间踌躇不定(253)
十从被迫逃港到毅然回国(255)
创办上海永安纺织公司的郭氏家族(260)
永安集团是中国一家规模大、历史久、名气响亮的资本集团。该公司的资本构成既包括商业方面,如在旧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中位居榜首的上海永安百货公司,还包括工业资本,如在当时纺织行业声名卓著、在永安集团的诸多联号企业中居于重要地位的上海永安纺织公司。
永安集团是以郭氏家族为核心的华侨资本创办的,而郭氏家族的兴起则经历了一个辛勤耕耘、艰苦创业的过程。作为这个家族“领头羊”的郭乐,十八岁时即背井离乡,远赴澳洲谋生。他从帮人种菜开始干起,不久又改做蔬菜批发生意,后来与同乡的侨民合资创办永安果栏,批发和零售水果,直至发展到经营水果进出口贸易。就这样,郭乐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终于在异国他乡闯出了一片新天地。随后,他把自己的四个弟弟也陆续带到澳洲,共同发展。
然而,正如古人所说:“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其实很多华侨在海外事业有成之后,仍然心怀故土,渴望回国发展事业,报效生养自己的桑梓之地。郭氏家族也是如此想法。于是,他们便返回祖国,从开办商业到进军工业,陆续上演了一幕幕创业大剧。郭氏家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过程及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创富故事……
一从赴澳洲谋生到集资回国创业(261)
二转商业资本为工业资本,创办永安纱厂(265)
三向纺织联合企业进一步发展(271)
四在艰难时世中苦渡难关(273)
五劫运难逃,元气大伤(276)
六在去留之间的艰难选择(279)
从商业走向实业的山东苗氏家族(282)
从开油房起家的苗氏家族工商业,是近代山东全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资本集团。苗氏家族的“发祥地”是山东省桓台县,他们从1899年进济南经商,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旧中国走过了一条先商后工的道路。其先后创办过十几个企业,总资本多达五百万元之巨。
苗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自然是有其一套特殊的经商方法和手段的。例如,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他们把那些来济南采购生米生油的广东客商“封锁”起来,不使其与外界接触。苗家对广帮客商百般殷勤招待,每天山珍海味,并提供上等烟酒。虽然这样做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相比于每年从交易中获得的数万元纯利来说,则是微不足道的。
此外,苗氏家族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广泛结交富商,联络官场,可谓使用了种种解数。看一看他们的各种做法及其创业经历,或许对世人有所裨益。
一控制广帮客商,结交上海巨富(283)
二跻身社交官场,调用车皮运粮(285)
三了解情报信息,及时掌握主动(287)
四走向实业,创办面粉厂(289)
五从面粉业向纺纱业持续扩张(295)
六抗战时期的“军管”与“合作”内幕(298)
在东北实业界独树一帜的邵氏家族(301)
邵氏家族在1861年创立的天兴福,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在其创办后的最初二三十年间一直没有什么发展,所得只能维持家人生活而已。但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邵家突然时来运转,大发洋财,后来事业越做越大。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居然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千万元产业的邵家资本集团,在东北民族工商业中也是屈指可数的独家资本。
邵氏家族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创富历程?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家族内部又经历了哪些波折和变故?掌握这个庞大资本集团经营管理大权的人物,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从天兴福杂货店起家(301)
二设立分支店铺,投资兴办油房(305)
三开办粮栈,涉足制粉行业(307)
四邵氏家族走向分裂的缘由与内幕(311)
五哈尔滨天兴福第四制粉厂的形形色色(314)
六我的父亲邵乾一其人其事(325)
在无锡首开创办纱厂先河的杨氏家族(330)
杨氏家族是无锡最早创办棉纺业的望族,其创业时间比荣家还早。而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开办纱厂的先河,则与杨艺芳、杨藕芳兄弟和李鸿章的世谊关系是分不开的。杨氏兄弟早年曾经同入李鸿章幕府,彼此之间交谊甚笃,并被李鸿章委以重任,担当要职。
在帮助李鸿章兴办工厂的过程中,杨氏兄弟也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于是,他们便借机涉足近代纺织业,走上了实业之路。后来,杨家又借助和周学熙的深厚关系,与北方周氏家族携手再创新业,共谋发展。然而好景不长,杨氏家族很快就被接踵而至的危机困扰。
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杨氏家族先后取得了很大的业绩。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遭遇了外部的种种打击和磨难,且其家族内部也多有纷争,屡屡产生矛盾、引发事端。所有这一切,无疑都颇值得人们深思和警醒。
一从总办官厂到自办私厂(331)
二与周学熙家族携手创业,共谋发展(334)
三周、杨交恶,事业发展屡陷困境(338)
四我和荣氏家族的关系(341)
揭开无锡六大资本家族的内幕(346)
江苏无锡是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四大米市之一,并有丝市、布码头、钱码头之称;跨入近代以后,这里又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在无锡当地,许多私人都纷纷把他们从地租、官囊、商业利润等方面积聚起来的资本投资于民族工业。自1885年至1934年,近五十年间无锡已有一百九十二家工业企业,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资本总额总计一千八百多万银元。
那么,无锡的工商业为什么会如此发达?当地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投资工商业?有人说,这是因为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临长江,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直穿其境,沪宁铁路横贯其中,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所以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诚然,这种说法可谓不无道理。但是,“地灵”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则是“人杰”因素。
在无锡众多的企业和资本中,有六家最为著名,即杨、荣、周、薛、唐蔡、唐程等。他们拥有的资本额多达一千三百多万元,占全市工商业资本的70%左右;如果再加上他们在外地经营的工商业资本,则远远超过无锡全市工商业资本的总额。当我们揭开无锡六大资本家族的种种内幕之后,也可以从中发现当地工商业之所以发达的深层原因。
一业勤纱厂和杨家资本(347)
二荣家在无锡兴办的民族工业(351)
三买办起家的周家企业(358)
四薛家父子经营的缫丝工业(362)
五唐、蔡所经营的工商业(367)
六布商唐、程所经营的纺织工业(371)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品牌/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03436055
条码 9787503436055
编者 文昊
译者 --
出版年月 2013.01
开本 小16开
装帧
页数 359
字数 350
版次 1版1次
印次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