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精装豪华版、内附二百多幅精美彩色图片;作家写史的典范之作、生活史和艺术史的完美结合、写尽一个时代的繁华和苍凉……
园林、戏剧、书画、茶、酒、香料、古董、家具、雅集、爱情……
董其昌、文徽明、汤显祖、唐寅、陈洪绶、项元汴、李日华、柳敬亭、张南垣、罗龙文、薛素素、王微、杨云友、林天素、柳如是……
《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讲述的是一个动荡、混乱的大历史背景下,一群被时代的激流推到了一边的人的一些闲闲散散的生活故事。文徵明、董其昌、吴其贞、项元汴、李日华、屠隆、汤显祖、董若雨、祁彪佳、吴梅村、陈洪绶、髡残、周亮工、计成、张南垣、柳敬亭、苏昆生、罗龙文、汪然明、商景兰、薛素素、钱宜、王荪、王微、杨云友、林天素、柳如是……园林、戏剧、家具、雅集、茶、酒、香料…… 与正史的书写不同,本书作者还原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存在,这种存在无关乎柴米油盐、婚丧嫁娶,而是与艺术、与美学、与艺文息息相关,生活的艺术化或者说艺术的生活化,这条美学原则在他们那里发挥到了很好。
于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了时光收藏者们如项元汴,在古物的肌理中书写他们自己的艺术史;“为爱痴狂”的汤显祖,在自己营造的情幻世界中体验人生的多重况味;嗜酒成“狂”的黄周星,在醉意醺醺中寻找到自由的真谛;近似颓废的董若雨,在重重的梦境中编织属于他自己的真实;古心如铁的陈洪綬,在高古、幽旷的丹青笔画中寄寓生命的向往:以爱为生的柳如是,在情爱的探险中寻找生命的根基,还有深具君子之风的“文先生”(文徵明),慷慨豪爽的“护花使者”(汪然明),温厚如玉的“沙龙男主人”(周亮工),琴瑟和鸣的诗人夫妇(祁彪佳、商景兰)……他们,是一个文化盛放到了很好的时代的精神贵族,也是捍卫那一点烛照历史幽暗夜空的艺文之光的文化英雄。然而,风流蕴藉终为时代的罡风吹散,当时间一点点地迫近1644年,他们的寄寓更加深沉,选择更加艰难,而结局,读来也更加令人震撼。提升生活品位,像古人学习如何风雅地生活。1. 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很精致、很优美的一面:园林、戏剧、书画、茶、酒、香料、古董、家具、雅集……
2. 笔下的人物对目标读者而言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董其昌、文徵明、汤显祖、唐寅、陈洪绶、钱谦益、柳如是……
3. 作家笔法,文笔典丽、叙事生动、抒情婉约、议论深沉;
4. 图文并茂,装帧大气、雅致,适合于高收入阶层阅读、收藏。
本书标题中的“南华”在这里不是地名(南华县、南华寺),不是人名(南华真人),不是书名(南华经),而是取字面上的意思:“南方的精华”。作品描绘的是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的故事:梦境,戏剧,园林;文士,才女,奇人……这是明万历后南方中国的一部士人生活史。出没其间的有文徽明、董其昌、吴其贞、项元汴、李日华、屠隆、汤显祖、董若雨、祁彪佳、吴梅村、陈洪绶、周亮工、张瑶星、龚贤等致力于私人空间营建的画家、曲家、鉴赏家,有计成、张南垣、柳敬亭、苏昆生、罗龙文、汪然明等来自民间草根的艺人和匠人,也有商景兰、薛素素、钱宜、王荪、王微、杨云友、林天素、柳如是等命运各异的传奇女子。这些玩赏家与隐士,与同时代抱有家国情怀的政治家、行政官僚一起,构成了儒家中国传统的两翼。
本书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出入园林、戏剧、书画、茶、酒、香料……通过一个个人物、器物和词条,在散点式的勾勒和铺陈中呈现一部明代江南的物质文化史和精神文化史。
赵柏田,当代作家,学者。1969年8月生于浙江余姚。著有长篇小说 《赫德的情人》 《买办的女儿》,短篇小说集《万镜楼》 《站在屋顶上吹风》,文集《历史碎影: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 《岩中花树:16至18世纪的江南文人》 《帝国的迷津:大变局中的知识、人性与爱欲》 《双重火焰》 《时光无涯》 《远游书》等十余部。
古物的精灵
时光收藏者项元汴和他的时
昙花一梦,遍地虚空
《爱河》难回头的屠长卿
终为水云心
汤显祖的情幻世界
墨侠寇
墨工罗龙文的海上传奇
与古为徒
魔鬼附体的画商吴其贞
感官世界
芳香年代的伪风雅史
南方庭院
祁彪佳和他的《寓》园
梦醒犹在一瞬间
万镜楼中的董若雨
雨打风吹絮满头
《制造》柳敬亭
九烟
黄周星的幻想花园
醉眼青山
古心如铁陈洪绶
不系之舟
巨商汪然明的西湖梦寻
一个时代的艺文志
周亮工的记事珠
跋:我的南方想象
参考征引书目
雨打风吹絮满头
渡江
15岁那年,曹姓少年在泰州老家犯了事,被官府列入缉捕名单,从一个叫打鱼湾的村子里跑出来,在江苏北部的泰兴、如皋一带游荡,后来他来到了凤阳府泗州所属的盱眙小城。
此人体格魁伟,身躯高大,做苦力、打短工,什么样的活儿都难不住他。又性喜听人说书,走到哪儿,行囊里总带着一册稗官野史或小说之类的读物。生计逼迫之下,他竟然也想吃开口饭,做一个说书艺人了。靠着阅读,也靠着出入书场用心揣摩,再加天生大胆,他很快就无师自通,书说得出人意表又扣人心弦,不多时就轰动了满城听书客。但此人好赌,又性情豪爽喜欢结交朋友,说书赚得的几文钱,立马都让他挥霍尽了。看着再待在小地方也不是办法,他就决定渡江去南方,开始新的生活了。
渡过了长江,他躺在一株大柳树下休息,醒来,看着漫天飞扬的柳絮,他攀着柳枝大哭,说:从今以后,再也没有曹某人了,我已决定改姓柳了!同行十余人,听他这么说都嘻哈不已,管你姓曹姓柳,天生一个草根,还想逆天不成?
因他醒来靠前眼看到的就是宁国县的敬亭山,就把新名字取作了柳敬亭。
苏州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儒生,是个说书高手,见他口齿伶俐,人又聪明,是个可造之材,就决定帮他以演技出名。于是让人把他找来,对他说:你不要以为说书是一门微不足道的艺术,真要学好它,也不容易,要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必须先熟悉历代的典章文物、各地方的风土人情,才能明白他们的立身行事,还要像春秋时楚国的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莫后光还提醒他说,登台献艺时很忌浮光掠影,务必入木三分,一定要把很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出来,讲到形势紧迫的关节,要迅雷不及掩耳般神速,讲到应该放慢节奏的地方,则要细细琢磨其中情味,以徐缓安详的态度导出,还要注意布局整洁,层次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等等。
这莫先生乃是当时很好有名的说书大家,曾经在一个大三伏天,数百人聚在一处古寺听他说《西游》《水浒》,外面大太阳都要把石头给晒爆,听他说书的却没有一个人抬手擦汗,就好像他有魔力般的声音把所有人的汗毛孔都塞住了一般。柳敬亭把莫先生这些话都一字不落地记了下来,回到自己住的地方,闭门不出,悉心揣摩人物的喜怒哀乐,一个月苦练后,他高高兴兴跑去找莫先生。莫先生听他说了一段,说:“你说书,已能使人欢快喜悦,大笑不止了,但你的技艺还没到精致圆熟的地步。”
柳敬亭回去又苦练了一个月,再来见老师。莫先生这一回告诉他:“你的确进步了,听你讲到惊险的地方,听的人好像身临绝境一般,浑身颤抖,毛发尽竖,听你讲到悲壮的场面,又令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但这还不是说书的优选境界。”
莫先生说:“你要明白,说书其实是遗忘的艺术,忘记时间,忘记身处何地,忘记座有权贵,忘记自己的烦恼,甚至要把自己的名字都忘了,这样,你就是古人,古人就是你,嬉笑怒骂也都能由心而发了。”
柳敬亭依照莫先生的教导,回去又琢磨了一个月光景来见老师。这次莫先生一见他就不赞叹说:“你一近前,还没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让听众一见你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随你的喜而喜,随你的忧而忧,你的技艺已经成了,就是行遍天下,也很少敌手了!”
于是柳敬亭就到苏州、扬州、杭州等大城市去说书,很快他的名声就显扬于达官贵人之间。在豪华厅堂的欢宴中,在亭榭、楼台文人的雅集里,人们都争着请他说书,听过他登台献艺的没有一个说他演得不好。当时江湖上与他齐名的说书名家,扬州有张樵、陈思,苏州有吴逸,同行聚在一起总要打听对方师出何门,柳敬亭总这样告诉他们:这一行里我没有认真拜过老师,算是自学成材的,我的老师只有一个,那就是儒者云间(云间是松江府的别称)莫君后光。
1624年前后,柳敬亭来到了南京。三山街、大通街到西华门一带热闹的酒肆茶楼,都曾响彻着他声遏行云的大嗓门。有时他也会应客人之邀,去秦淮河桃叶渡一带精致的河房、旧院说书。张岱说的“画船箫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栏疏绮,竹帘纱幔;夏月浴罢,露台杂坐,两岸水楼中,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女客团扇轻纨,缓鬓倾髻,软媚着人”,说的就是这地儿罢——人说他“曲中狎客”就是这么来的,其实他是献艺去的,又不是去嫖的,这么说于他实在不公。
河两岸那两排在外人眼里颇显神秘的建筑,一到傍晚,朱漆栏杆、缤纷的流苏和次第亮起的灯笼倒映入水,华丽的帷幔后,时时传出洞箫声、琵琶声、十番鼓声和歌女的婉啭歌声,几让人疑为天上人间。更有桃叶渡一带,寻欢者、卖春者,争渡声喧腾不绝。入夜后,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的满河灯船,如火龙蜿蜒,光耀天地。这里是17世纪初叶享乐者的天堂,也是管保让你有去无回的销金窟。柳敬亭经常说书的所在,桃叶渡边的“长吟阁”,很快就成了秦淮河上的一处重要地标,他经常去说书的还有名妓李小大、李十娘家和顾媚的“眉楼”。
和秦淮河上许多姐妹一样,李小大性豪侈,有须眉气,人称侠妓,她曾自夸说,世上的游闲公子、聪明俊秀的少年,“至吾家者,未有不荡志迷魂、没溺不返者也”。略有洁癖的李十娘“娉婷娟好、肌肤胜雪,既含睇兮又宜笑”,善鼓琴清歌,这二李虽妙,论姿容风度比之小字眉生的顾媚还逊上一筹。被浮浪少年们推为南曲靠前的顾媚,“鬓兵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 她家还有精美的小点心可品尝,少年们“座无眉娘不乐”,余怀甚至把她的居室称为“迷楼”。这些河边的妖精们所居曲房秘室,无一例外都绮窗绣帘,装饰楚楚有致,极尽华丽之能事。每当夜色降临、狂欢开始,红妆与乌巾、紫裘相间,喝酒的、弹琵琶与古筝的,打十番鼓、吹笙管、唱时曲、听说书的,吃流水席儿一般尽情享乐,不知东方之既白。曲终人散,每场狂欢的花销,平均都要在百两银子之上。
长把山河当滑稽
这个人就这样开始了以声音征服他所处身时代的途程。那是一个多么喧哗与骚动的声音世界啊!在他的双唇开阖间,吐出了风声、雨声、笑声、哭声、戏谑声、男欢女爱声,也充斥着对当时人来说尚显得陌生遥远的刀声、剑声和风吹旗纛的猎猎声。当听众揪着一颗心,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走了一遭就好像过了几百年,猛然抬头,眼前却只有一个满脸麻点和痘疤的说书人,一桌、一椅、一棋、一把折扇而已。
时人听过柳敬亭说书的,大都过耳不忘。柳敬亭成名后不久,钱谦益正罢官居家,柳常常往来南京、常熟,给他说书解闷,钱谦益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浮大白,酌村,对柳敬亭剧谈秦叔宝,差消魁垒耳”,那是听他说隋唐年间遗事。吾乡周容,平生负才使气,谁都不放在眼里,1653年在常熟虞山听柳敬亭连讲数日《三国》《岳传》,“剑棘刀槊,钲鼓四伏,髑髅模糊,跳踯绕座,四壁阴风旋不已。予发肃然指导几欲下拜,不见敬亭”,眼前唯见关羽、郭子仪、武穆等书中人,不见说书人,可见说书人的技艺已出神出化。1662年仲夏,柳敬亭搭乘汉军正白旗人、漕运总督蔡士英的官船北上京津,那年他七十九岁了,在船上应人之邀,说“隋唐间稗官家言”,当时陈子龙的学生王胜时在船上,说他“危坐掀髯,音节顿挫,或叱咤作战斗声,或喁喁效儿女歌泣态”,一船坐客竦然静听,喜怒由他,直听到满河都漾起了星光,“坐客莫不鼓掌称善”。
1650年夏,复社名士顾开雍在淮安听过柳敬亭说《水浒》中宋江轶事一则,但觉“纵横撼动,声摇屋瓦,俯仰离合,皆出己意,使听者悲泣喜笑”。诗人朱一是早年在柳敬亭由绍兴去扬州路过南京时听他说过一回书,说书人高坐在虎皮椅上,“突兀一声震云霄,明珠万斛错落摇”,是说他连说带唱,先声夺人;到“檐下猝听风雨人,眼前又睹鬼神立”,已是入戏过深,回头无岸了;“座客惊闻色无生”,想说句赞叹话也张口结舌吐不出半句了。
大学士金之俊本来不怎么看得起说书艺人,听了柳敬亭说书,为自己先前的失敬而感慨,“直借说书以谱尽古今得失之政治、忠佞、贞邪之人物”“回世道人心于抵掌纵谈,可嗔可喜、可歌可泣之间”,他眼中的柳敬亭简直成了庄周、屈原、司马迁品质人物,都是以文字及技艺泻忠愤、抒发千载不平之感的人中之龙了。
1666年,阎尔梅在安徽庐江听过他说书,那年柳敬亭已八十开外,还是“声比金石”。《柳麻子小说行》说他穿着绿色上衣,腰系红带,坐在椅上尚有一丈高,说书段落果然与其他稗官不同,“始也叙事略平常,继而摇曳加低昂”,再说他“发言近俚入人情,吐音悲壮转舌轻;唇带血香目瞪棱,精华射注九光灯”,那声音如狮吼蛟舞一般,“江北一声彻江南”。接下来连用十几个比喻句模拟他的声音世界:忽而如一幅农桑图般平和,忽而如乱流出三峡般湍急,忽而如六月一场豪雨,忽而如天狗叫长空,忽而如昭君出塞马上琵琶,忽而如两军对阵人叫马嘶……直叹“柳兮柳兮豪布衣”,真是漫说野史太荒唐,“此翁之史有文章”!
遗民诗人王猷定和顾开雍等人一起听过柳敬亭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一段,不说听小说,偏说听的是“史”,赋诗四首,第四首尤好:“英雄头肯向人低,长把山河当滑稽;一曲景阳冈上事,门前流水夕阳西”。1638年后,张岱寓居南京桃叶渡,也听过柳敬亭说打虎这一段,只觉其所说白文,与本传大异,“哱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感叹闲中着色,细入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真正“天地间另一种笔墨”。只是张岱接下来的话有些不着调了,他说,当时南京有两“行情人”,一个是内桥西侧珠市的名妓王月,一个是一上台“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的柳敬亭。柳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银子,请他的人在十天前送去请帖、定金,约好时间,他也常不得空;那王月颀身玉立,皓齿明眸,面色如建兰初开,长得异常妖艳,富商和勋戚大佬如要约她,都要早早送去定金,故两人声价行情相等。
他说“楚汉”,说“三国”,说“隋唐演义”,又说《精忠传》《水浒》,记述中很传神的,当数说“三国”和《水浒》。说三国《当阳长坂坡》一段,说至张飞大吼一声,骇退追赶的曹军时,柳右手持扇,以当长矛,直指座客,大张巨口,良久不闭。座客问其故,柳答:张飞一吼,曹操全军人马辟易奔退,如我出声学张飞一吼,诸君都要跌下座来。又如说李逵下酒店吃人肉包子一段,先埋伏门徒作听客,张口要吼时,座中桌椅杯盘响声大震,柳曰:李逵先声已经夺人,设若手执朴刀,一声大吼,屋瓦都要飞去,那还得了。
人称柳氏说书,“段落不与稗官同”,他秘而不宣的说书到底有无稿本传世?民国时武昌人刘成禺在《世载堂杂忆》里说,他家楼上的杂物间鞋柜曾有《柳下说书》一套八本。1922年,他回到武昌,执教于国立师范,,同事黄侃来家找他,他正好有事出去了,黄侃便与刘母边聊边等。当时黄侃正为离婚一事烦恼,刘母见他神色不展,就说,季刚,汝心中难过,可取予鞋柜中小说阅之,消汝闷。黄侃从楼上取来这套书,看了一会,提出告辞,说,请借我此书,缓日奉还。黄侃一直没有把这套书归还刘家,刘成禺问起,则支吾应答。后来刘成禺到了南京,有朋友告诉他,你家传的那部《柳下说书》,是天下靠前孤本奇书,黄季刚藏在床下铁箱中,非破箱不得见。刘成禺问朋友,你怎么知道的?朋友答:中央大学的汪辟疆先生说的,汪教授曾有幸见过此书,他花钱请季刚喝酒,趁其醉熟,打开了床下那只铁箱,拿出一本,读毕,再出一本,读了几本,季刚醒来,铁箱已落锁矣。待抗战一起,中央大学撤至重庆,时黄侃已殁,他的儿子黄念田带着父亲的部分遗书流寓西南,刘成禺曾问他,箧中有没有发现《柳下说书》,黄说未见,可能是他隐下不表,也可能西迁时真的遗失了。
刘成禺回忆说,这部被黄侃有借无还的《柳下说书》,共约百篇,分装八册,是书刊于康熙十年前后,为大巾箱本,以竹纸装订。凭着记忆他还能说得上来的篇目有《杜孟米三老争襄阳》《元白二人争湖》《宋江气出梁山泊》《程咬金斧头很恶》《隋炀帝来往扬州》《金银瓶两小姐斗法宝》《黄巢杀人八百万》《赵家留下一块肉》等。全卷文章典雅,掌故纵横,特别是《杜孟米三老争襄阳》、《元白二人争湖》两篇,“文采纷披,天衣无缝,妙处全以诗句穿插之……很奇者,合唐宋各家而一炉冶之……因知此书必经当代名人过目,润色涂改而成,藏书家皆目为奇书孤本。”刘成禺说:“季刚藏书,今全出售,愿见此本者,善宝斯册,公诸当世。”
柳麻子与高超的说书技艺同为世人瞩目的,是柳敬亭奇丑无比的相貌。此人小时出过天花,脸上长满麻点和痘疤,时人大都不客气地称他柳麻子。张岱说他“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钱谦益说他“长身疏髯,谈笑风生,臿齿牙,树赜颊”。吴伟业说他“长身广颡,面著黑子,须眉苍然,词辩锋出,饮啖可五六升”。综合各家记述,可知:1.其人身材高大而肥胖;2.皮肤黑里透红,满脸黄豆粒大的痘疤;3.两条眉又粗又短,还有一个肉感的大鼻子;4.食量惊人,有一个好胃口。“波臣派”巨匠曾鲸画的柳敬亭像,让柳敬亭着明人儒生衣冠,戴平顶小方巾,形像也欠枯瘦了些,倒不如清王素临的柳敬亭像,一个市尘中的胖子,手持一把微开的折扇,一脸白须,眉眼生动,扑面一股郁勃不平之气。
张岱说,这柳麻子行动随随便便便,走路也不甚稳当的样子,脾气却老大,听他说书,主人一定要不声不响地静静坐着,集中注意力听他说,他才开口。稍微让他看到奴仆附着耳朵小声讲话,或听的人打呵欠伸懒腰露出疲倦的样子,他就不再说下去。每到半夜,仆人们抹干净桌子,剪好灯芯,静静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给他,他才从容不迫开口说将起来。声音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断或续,或高或低,说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要是集世上其他说书人的耳朵,让他们仔细听柳敬亭说书,怕是都要咬舌自尽了!
到后来,他的排场是越来越讲究了,说书前,设几,焚一炉香,桌上置一壶,一杯沏好茶,座上铺虎皮或豹皮锦茵,足下铺紫色氍龠毛地毯,待场内清净无哗时,他才手持折扇,袖笼手帕,缓步登场入座,一声咳嗽,轻拍止语,然后开讲。这时听众中如有人交头接耳、打盹、欠伸、不耐烦者,他不赶你走,自己却拂袖下场。
那时节,大顺军已经把陕西、河南一带闹成了一锅粥,南方尚称太平,南京城里一下子涌入了数万人家,大都是逃难的官员和富商,这些有产阶级一下子把南京城的娱乐业给带动了起来。当时城中,与柳敬亭的说书并称双绝的还有苏昆生的唱曲。此人本姓周,名如松,原籍河南固始,对昆曲的音律、曲谱深有研究,天生一条好嗓,据说能把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唱得板眼一字不差。这一说一唱两大名家之外,当时南京城里有名的艺人还有:善吹笛的张卯官,善吹箫的张魁官,打十番鼓的盛仲文,善于串戏的丁继之、沈公宪、王公远、宋维章、张燕筑等。柳敬亭经常和沈公宪、张燕筑三个人一起喝酒,饮到半酣,他们就各自唱的唱,说的说,有时甚至使酒骂座,或当堂大哭。当时复社子弟声名盛于江湖,号称“四公子”的侯方域、冒辟疆、陈贞慧、方以智和一帮全身每个毛孔都散发着荷尔蒙的少年动不动就在桃叶渡置酒高会,连宵达旦,要是没有了这些旧院的艺人们到场,他们的宴集不知要寡淡枯索多少,慷慨激昂之后,名士们各自搂着佳人、在亭台楼榭的暗影里上演的一场场情爱故事,也势必少了许多旖旎风光。
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避难涌入南都,柳敬亭已不只去妓家说书,有时他也会去看得上眼的公卿家献艺。1631年,他成了致仕的东阁大学士何如宠的座上客。三年后,南京右都御史范景文升任兵部尚书,以本兵开府南京,他又成了范大司马家的常客,并因此结交了执掌范府文书的有名作家余怀和范景文的部将杜弘域。上面说的柳和两位歌唱家朋友喝醉了酒,“张、沈以歌曲,敬亭以谭词,酒酣以往,击节悲吟,倾靡四座”,就是余怀亲见并记录下来的。在年轻的余怀眼里,这个满身风尘味的老头是与东方朔和传说中的乐人优孟一样有趣的人物。
名列阉党的阮大铖这时也从家乡怀宁来到南京。此人原系东林党魁赵南星门生,因补官未能如愿,投了魏党,崇祯初年钦定逆案,此人名列其中,已是打入另册不得翻身的人物。此番来到南京,也想蠢蠢而动,来个咸鱼翻身,整日介招纳游侠,谈兵论剑,又亮出其诗人兼戏剧家的招牌,取悦复社中人,与一帮名士诗酒唱和,不只方以智、范景文等人与他交情不一般,甚至杨文骢还与他做了结拜兄弟。他甚至还想出重金撮合爱情遇到了障碍的侯方域与李香君。阮大铖在秦淮河边库司坊(俗称裤子裆)买了块地,所造“石巢园”,花费上万金,由精于叠石堆山的冶园大师张南垣亲手布置而成,又在园中蓄了个家班,教优伶们排演他自己写的传奇《燕子笺》和《春灯谜》,请了旧院的昆曲教师苏昆生来教家班排戏,柳敬亭来做个白相的清客。这也都是苏、柳平素不问政治,不知阮某人底细,才被他拉入石巢园。
南京城里的东林遗孤和复社少年们从来没有放弃过驱逐阮大铖的努力,父执辈惨死天启年间诏狱的惨痛记忆,使得他们几乎把所有怒火都集中到了阮胡子身上。不管此人的戏写得如何之妙,又如何低声下气向他们示好,他们已执意要把这一撮“不燃之灰”赶到风吹不到的角落里去。这样,这帮被道德理想主义烧红了眼睛的少年们才可以一边欣赏着阮大铖派人送来的戏、赞叹着作者的不世才华,一边又恶声噬骂此人人品之不堪。
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回忆崇祯十五年中秋和魏学濂、李雯及董小宛旧院姐妹顾媚、李小大在桃叶渡水阁刘履丁寓馆观赏阮氏家班演出《燕子笺》一剧,对阮的戏剧才华还是赞赏有加:“是日新演燕子笺,曲精情艳,至霍、华离合处,姬泣下,顾、李亦泣下。一时才子佳人,楼台烟水,新声明月,俱足千古。至今思之, 不异游仙枕上梦幻。”到了吴梅村的记述中,阮已经成了一个过街老鼠般的人物,梅村说,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三人置酒白下鸡鸣埭,招大铖家善讴者,歌主人新制新词,大铖初闻之甚喜,既而夜半酒酣,三人大骂:若当儿媪子,乃欲以词家自赎乎?相与狂笑达旦,大铖乃大懊丧。黄宗羲在陈贞慧的墓志铭中也如是回忆,他们经常在一起“连舆接席,酒酣耳热,多咀嚼大铖为笑乐”。公众的怒火终于在1638年燃到了很好,一张由吴应箕、陈贞慧、侯方域、黄宗羲、沈寿民、顾杲等一百二十四名复社同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张贴在了城中各处。这份公揭送抵阮家时,石巢园里正大宴宾客,台上闹哄哄地上演着主人的《燕子笺》传奇,柳、苏二人读了此公揭,“不待席终,拂衣散尽”,一个仍回到桃叶渡长吟阁去说书,一个仍回旧院去教南曲。
后世孔尚任作《桃花扇》,“闹榭”一出,借吴次尾和陈定生的对话,“柳敬亭、苏昆生不肯做阮胡子门客,都是复社朋友了”,说的正是这一本事。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9787301252383 |
条码 | 9787301252383 |
编者 | 赵柏田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15-05-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420 |
字数 | 462.00千字 |
版次 | 1 |
印次 | 6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