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视觉人类学论坛》(靠前辑)是一部视觉人类学、影视人类学学科论文集,收录了近年来该学科的主要学术论文与田野报告。从学科历史研究、学术理论探索、田野工作方法与影像民族志分析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与民族志创作风貌。
朱靖江,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现执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曾出版《*国独立纪录片档案》、《田野灵光: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历时性考察与理论研究》、《民族志纪录片创作》等书籍。
【史论·学理】
影视人类学季春鲍江
民族调查与电影传统——“民纪片”渊源初探郭净
“藏边影像”:从“他者”窥视到主体表达朱靖江
北方狩猎民族文化变迁的记录——制作方式与观念对影视人类学实践的影响
梁君健雷建军
“文化*国”的想象与视觉人类学的“乡愁”: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国》为例张慧瑜
叙事:民族志纪录片深藏的秘密(英)保罗·亨利著庄庄,徐菡编译
卡什纳华印第安人的感知观念、视觉实践及图案艺术(秘鲁亚马逊区域)
(德)芭芭拉·艾菲著蔡芳乐,钟小鑫编译
人类学电影中的亲密性、完整性和包容性吉恩·莱德尔著周婕译
电影、媒介、感觉:试论当代西方影视人类学的转向与发展徐菡
【田野·影志】
从观察到分享的民族志影片过程——以影像解读彝族传统习惯法庞涛
电影不同环节与文本意义的生产转移---以具有人类学色彩的实验电影《翻山》为例
雷建军杨慧
民族志纪录片《让灵魂回家》的摄制动机胡台麗
以花腰傣个案谈人类学纪录片意外事件拍摄的几点经验和教训吴乔
纪录片的寓意性追求——《献牲》创作谈刘湘晨
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尝试及其意义——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为例
马祯
社区影像在云南的实践章忠云
星星之火——广西民族博物馆乡村影像培训与影展纪实梁小燕陆文东
当影像的直观性遭遇文化的敏感性——“影像中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项目反思
陈学礼唐松源
视觉人类学中影像田野调查解析樊宇胡媛
风土影像田野笔记鬼叔中
前言:视觉人类学的繁华与寂寞
朱靖江
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又译为影视人类学)是国际人类学体系之中方兴未艾且交叉广泛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既通过影像载体(如影视、图片等)记录与描述人类社会的文化变迁,也对浩瀚丰厚的人类学视觉文化进行学术研究与理论阐释。视觉人类学从影像创作的维度,可以追溯至近百年前的图片摄影与早期无声电影,如美国摄影师爱德华?柯蒂斯(Edward Shriff Curtis)于20世纪初叶拍摄并出版的20卷本图文巨著《北美印第安人》(North America Indian)及其担任导演的影片《在猎头者的领地上》(In the Land of Headhunters),或者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摄制的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但如果从学科创立的维度,则只能上推至1973年的第九届芝加哥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大会,与会者以通过宣言的方式,宣告了这一将影像创作为研究方法的分支学科在人类学体系当中的初步确立。
*国视觉人类学的学科建立,更是迟至上世纪80年代末才悄然起步。1985-86年,国际视觉人类学界的重要学者埃森?巴列克西((Asen Balikci))与蒂莫西?阿什(Timothy Asch)先后访华,向*国学界介绍这门基于影视摄制的人类学新兴学科,1988年,于晓刚、王清华、郝跃骏三位学者在《云南社会科学》发表名为《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之论文,首次将这一学科译名在*国学术界传播。1994年,作为*国民族学学会二级分会的“*国影视人类学学会”成立,则在官方设置的学术体系中给予了这一新兴学科一席之地。自上世纪90年代始,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置影视(视觉)人类学课程,讲授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工作方法。
然而迄今为止,20多年的*国视觉人类学发展史却并不顺遂:以视觉人类学为主要教研领域的专门人才屈指可数,论文、专著、教材以及影像民族志等学术成果乏善可陈,课程单薄、零散,在人类学教学体系中可有可无,极为边缘化。视觉人类学在人类学的学术科研体系中更是身份尴尬:很少有重要学术刊物提供该学科的论文发表空间,在学术出版界,有一定科研水准的视觉人类学著作*常罕见,以影片形态呈现的影像民族志更是从未被纳入到学术评价系统之中,也就是说,即便某位视觉人类学者的影像民族志文本足以展现其学术功力,但是在科研主管部门的评估表中,仍然是毫无意义的闲篇或聊备一格的视频资料而已。这种在教学领域和科研领域的双重困境,极大地限制了视觉人类学在*国的发展动力,正因如此,许多高校的视觉人类学教师尽管在名义上仍司其职,但大多已经在学术上另辟疆场,反倒对于这门“鸡肋”式的边缘学科丧失了研究的兴趣和表达的力量。
面对这片贫瘠的学术土壤与“丢盔卸甲”的学人现状,一些仍然坚守视觉人类学阵地的学者试图通过学术合作与文化传播,推动这一学科继续发展。从2013年开始,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文化人类学中心、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云南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视觉人类学实验室以及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学人与同道联合编辑的电子期刊《影视人类学论坛》开始发布,至今已推出六辑刊物,刊登了信息量十分丰富、学术水准亦达较高程度的论文、田野报告、文化资讯、学人访谈等文章,成为国内视觉人类学界*一的专业学术期刊。随着电子期刊的影响力日增,《影视人类学论坛》的编委们进而希望通过组织“高概念”、“多领域”的大型学术活动,重新激活视觉人类学的活力,将这一原本具有无限生机,却受制于学术评估体系而难以舒展的人类学分支,纳入到更为广阔的文化场域之中。
2014年6月21-2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视觉人类学论坛》各主编单位协办的“**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国文化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开幕。正如论坛组委会发布之《会议通告》所言:“在数字影像飞速发展的当代,视觉人类学在*国社会发展与文化实践中起到了*常重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保护、运用影像媒体对*国文化深度表述,以及乡村影像的文化传承与社会赋权等领域,视觉人类学都发挥着深远的学术影响力,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价值。”
正是基于这一立场,“**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国文化论坛”设立了“视觉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视觉人类学与文化遗产保护”、“视觉人类学与影像传媒”、“社区与乡村影像”四场专题研讨会,广泛邀请了来自海内外知名人类学家、政府官员、NGO代表、媒体人士、独立制片人、社区影像作者,共同参与到这些既具理论研讨价值,又直面*国社会与文化现实的议题当中,从各自的角度切入,展开全方位的讨论与交流,达成以视觉人类学为核心的文化共鸣。与会议单元同时举办的,还有“人类学电影的内在动力”、“卡瓦格博地方影像志”、“田野中的人类学家”、“青年行动影像计划”等人类学电影展映单元,许多参展作品,如台湾视觉人类学家胡台丽制作的《让灵魂回家》、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蔡华制作的《摩梭转山节》等,都是在国内(大陆地区)的首映。2013年入选第17届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大会影展*国《相处之道》单元的多部作品,如《克钦难民营》(李伟华,柯晓作品)、《献牲》(刘湘晨作品)等,也参加到本届论坛的展映片目之中,成为引人瞩目的观影亮点。除了人类学者们的民族志影像作品之外,云南省德钦县藏族村民此里卓玛与李卫红拍摄的《卡瓦格博》和《葡萄》等“乡村之眼”作品,更是凸显出视觉人类学所倡导的基于“主位”表达的村民社区影像,已成为当代*国*富于启示性与建设性的一种文化源流。
首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国文化论坛”意在揭示这样一种学科愿景:视觉人类学作为一门将影像实践与学术研究、文化创新、媒体传播、社会教育等领域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不仅与日益影像化、视觉化的当代社会关联日渐紧密,也能够作为共同的交流平台,将相关领域的各方力量聚合在一起,共同探讨富于社会与文化建设意义的重要议题。
《视觉人类学论坛》之编辑与出版,即是对近两年来视觉人类学在学术研究、海外理论新知、影像民族志创作以及社区影像工作等各领域成就的一次阶段性总结。本书收纳的大部分内容,均来自电子期刊《影视人类学论坛》所发表的文章以及**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国文化论坛”的会议论文,亦有少量文章来自民族志作者的导演阐述和田野笔记。虽然这片学术土壤依然荒砾,竟也收获了30万字的文字内容,大致勾勒出当代*国视觉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基本风貌。相信以此为出发点,视觉人类学界的同仁能够团结共进,投身于田野灵光的采摄之中,为视觉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开辟一条虽有荆棘丛生,却风光壮美、视野恢弘,令同道者且行且珍惜的学术通途。
编者
2014年12月31日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 | 9787513034258 |
条码 | 9787513034258 |
编者 | 朱靖江 主编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15-06-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19 |
字数 | 370.00千字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