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略

编号:
wx11301246
销售价:
¥37.35
(市场价: ¥45.00)
赠送积分:
37
商品介绍

政治文明建设在当下中国不仅具有价值导引功能,更是现实利益诉求之所需。从政党与政治文明发生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路,本书主要阐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规定和经验观察;政党制度框架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政治文明,领导体制、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关系及其面临的问题;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尤其是在执政理念、政策主张、组织结构和微观基础(党员)方面的适应性;政治文明建设的工具可能性――政治技术,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外部因素(尤以靠前共运和优选化为重点)。

段志超,1971年生,云南洱源人,天津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基础理论和中国政治的研究。合作出版《政党论》等若干著作。在《学习与探索》、《社会科学战线》、《科学社会主义》和《学海》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篇文章被转载。《技术的问题之域》(《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7期)和《政治技术的出场路径及基本点》(《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分别获天津市第十届、第十一届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

前言
第一章 理论预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从“文明”、“政治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关于“文明”
   二、关于“政治文明”
  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
  一、自由
  二、民主
  三、政治公正
  四、法治
第二章 实践路径: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探索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探索(l一年)
   一、实现独立自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前提
   二、对新型政治文明――人民共和国理想的追求与探索
  三、建设新型政治文明的实践
  四、对新型国家结构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年)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建设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年政治文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 新时期的政治文明建设(年以来)
  一、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
  二、政治文明与现代化建设
  三、提出政治文明的意义
第三章 政党制度:政党政治与政治文明
第一节 政党政治与政治文明的广义考察
  一、政党政治是典型的政治文明制度
  二、政党政治的中心问题
  三、西方政党政治危机分析
  四、对政党政治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中国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中国政党制度概述
  二、制度框架和以党为主导的多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体复合结构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及相关问题
  一、取得国家权力的形式
  二、与国家权力的系统结构
  三、政治文明建设中党与国家权力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l
第四章 组织能力:执政理念、政策主张、组织与个体
第一节 党的建设与政治文明
  一、加强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二、加强党的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统一的
  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四、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第二节 执政理念
  一、关于执政理念
  二、执政理念的内涵
第三节 政策主张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推进国家建设
  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五、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六、和平崛起和参与国际机制的进程
第四节 组织与个体(党员)ll
  一、组织结构与纪律维护
  二、组织个体(党员):规范分析
  三、组织个体(党员):生活方式及其现代化
第五章 操作转换:对政治技术的探求
第一节 技术问题域中的政治
  一、技术地位的上升及其二重性
  二、技术的问题之域
第二节 技术的前景
  一、E.舒尔曼的思考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技术观
  三、社会主义技术实践的应然逻辑
第三节 技术政治化与政治技术化:以“国际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为个案
  一、技术与国际政治
  二、技术与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节 政治技术的理论思考
  一、政治技术的文献研究
  二、从社会技术到政治技术:政治技术的出场路径
  三、政治技术的本质和特点
  四、政治技术的理论型构
  五、兼顾特殊性与普遍性:政治技术的开放视界
第六章 外部因素:国际共运与全球化
第一节 国际共运的政治历史遗留
  一、国际共运的成败得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参照系
  二、列宁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
  三、苏共实践对列宁政治建设思想的背离
  四、国际共运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
第二节 全球化与政治文明建设
  一、全球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双重影响
  二、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强调政治文明的民族性和阶级性
  三、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政治公正是无产阶级政治的本质要求
    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政治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成为特定的阶级、集团、家族甚至个人进行统治、剥削和管理他人的工具,只有无产阶级政治才能实现国家本质性、人民性和政治公正的统一。
    在社会的利益结构中,很基本的有三种: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对一个特定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由处于知名品牌地位的社会主体所形成的社会利益格局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由这一利益格局所知名品牌和推动的社会利益博弈机制决定了社会的基本属性。正如马思主义所一再强调的那样:“必须到生产关系中间去探求社会现象的根源,必须把这些现象归结为一定阶级的利益。”①在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规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阶级性质,同时也支配着其他利益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现实的社会秩序及其演变也必然要从生产关系的特殊结构中发生和发展。在私有制之下,社会利益是由特定的居于统治地位的少数人来知名品牌和决定的,并且陷入与社会普遍成员的对抗性矛盾中;而在公有制之下,由于从根本上消除了利益矛盾的基础,因而社会利益是统一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具有利益的人民性特征。无产阶级政权由于实现了公有制,并为这一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服务,因此从根本上说,无产阶级政治与人是统一的。正由于如此,政治产生于社会,而国家则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所不可回避的政治系统,阶级社会的国家总是为私利而存在和发展,但是国家只要掌握在社会大多数人手中,它就能为社会进步和和谐提供前进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正是由于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而使其阶级性、人民性和政治公正具有了内在统一性。
    (二)从政治公正到社会主义政治公正
    1.几种典型的观点
    政治公正理论的历史形态大都寓于一般的社会公正理论中。公正命题历来是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热情讨论的话题,政治公正问题往往分散于思想家们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理论探讨中。从古代希腊到近代欧洲、以及当代欧美,政治公正问题一直是历久弥新的话题。 ……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1062907
条码 9787201062907
编者 段志超,邱小玲 著
译者 --
出版年月 2009-08-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337
字数 40000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