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与张氏家风/名人家风(第2辑)

编号:
wx1201757510
销售价:
¥25.73
(市场价: ¥31.00)
赠送积分:
26
商品介绍

张謇通过自己的一生,为我们展现了那一代儒者为人儿子、为人夫君、为人父亲的作风;走近张謇,你能看到一个老者望子成龙的固执,也能看到单凭借一番学识和人品闯荡考场的书生,更能看到顶着状元盛名大干实业的慈善儒者……很后,留给我们印象很深的应该还是这纯朴小农之家如何在中国近代生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努力做了一番弄潮儿。

本书为“名人家风丛书”之一本,重点介绍了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张氏家风,重点介绍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家风领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本书共分7章,主要有“田舍之路”“科考之路”“幕僚之路”“辞官创业”“治家训诫”“故居业绩”“世人评价”。从书中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张謇家族读书明理、帮助乡邻、艰苦创业、教育子女等方面形成的家风,这些家风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家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引言

第一章 田舍之家 5

第一节 追溯先祖 7

第二节 父母之教 18

第三节 慈善大德 24

第二章 科考之路 29

第一节 开蒙读经 31

第二节 登塔之旅 34

第三节 难忘师恩 49

第三章 幕僚之途 57

第一节 初为幕僚 58

第二节 朝鲜之行 70

第三节 协助乡务 76

第四章 辞官创业 79

第一节 辞官缘由 81

第二节 回乡创业 105

第三节 教育和慈善 124

第五章 治家训诫 139

第一节 家言家书 141

第二节 碑刻家诫 159

第三节 儿孙后代 167

第六章 造福乡梓 175

第一节 故居遗址 177

第二节 地方业绩 179

第三节 大事年谱 202

第七章 世人评价 213

第一节 当时之评 215

第二节 后世之评 220

第三节 成败重评 223

参考文献 225

后记 229

    追溯先祖

张謇是一位很好严谨的书生,在自己功成名就时,他本可以借此机会好好地炫耀一番,但他经过细致考察和整理家族的历史,实事求是地根据有限材料,追溯到了平凡的祖先。不过张謇没有像某些名门望族那样,依据蛛丝马迹或是一个简单的姓氏就将自己家族的历史追溯到三皇五帝,以强调家族系出皇族名门的历史渊源,相反,张謇以一介书生一贯的严谨治学风范和朴实唯物的历史观念作为出发点,依据可靠的史料,将自己家族的历史追溯到了元朝末年。按照他的看法,家族历史想要再往前延伸,再远如若没有史料依据,那也就无从说起所谓的“认祖归宗”。

看看当时人的看法,如果自家能有一个显赫的祖先,或是成为某个祖先的分支,那就可以让自己的宗族在社会上立稳脚跟,得到神圣祖先的庇护。但依据张謇的一番家谱考察,张氏一族实际上能追溯到很早的一代是江南常熟县的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名门祖辈的荫泽可以炫耀。元朝末年,据说当时有一个叫作张建(字惟贤)的人,为了躲避兵荒马乱,从苏南常熟土竹山渡江来到了通州金沙场,而这个人,正是张氏迁往南通一族的始迁先祖。后来这一族人丁逐渐兴旺,子孙也就四处散居开来,张氏宗族于是分出了很多支脉,按照张謇的说法,渐渐就弄不清楚了。

张謇家族祖上真正有据可考的,只能从第十一世祖开始。但由于历史久远,按照目前张氏家谱中有据可查的真实资料来看,只大概知道第十二世张元臣,第十三世张文奎,更为翔实的生活历史只能从第十四世张朝彦开始。根据张謇的记录,他的父亲张彭年是第十五世,而张謇则是张氏一族的第十六世,张謇的独子张孝若是第十七世,此后子孙后代因为年代很近,世袭脉络,资料就十分翔实了。张氏祖上,没有留下什么记录,一直以来他们应该过的是那种中国很为朴实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可以说,好几代人都是靠种田度日,这是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农耕者的生活常态。

根据张謇对其祖籍的考察,他的祖父张朝彦自然也是出生于农耕之家,不同之处则是到了张朝彦这一辈,凭借辛勤耕作,家境竟已略微富足,积攒了些许田宅。幼年的张朝彦曾在母亲姚氏的鼓励下,读过几年书。不过世事难料,张朝彦9岁时,父亲就早早过世,尽管如此,母亲依旧坚持供他读书。可是好景不长,在私塾里读书读到16岁时,张朝彦从村塾被紧急召回家中,原因是姚氏病危。不久之后,母亲去世,张朝彦成为孤儿。至此,年纪轻轻的他,孑然一身,世上再无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十分惨痛的遭遇。毫无疑问,悲痛之余的他此后也就无心挂念读书之事,人生将要何去何从?暂无更多想法。张謇曾在自述时谈到父辈们成长的境况,感慨道:余家自先君子少孤中落。也就是说,自祖父张朝彦开始,这个农耕之家从未有过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总 序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 “家风”就往往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校风、班风,而校风有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 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徐梓

2018年1月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 9787534798221
条码 9787534798221
编者 江露露
译者 --
出版年月 2017-06-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精装
页数 231
字数 16300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一般胶版纸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