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幸福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 套装2册/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编号:
wx1201534789
销售价:
¥74.70
(市场价: ¥90.00)
赠送积分:
75
商品介绍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
人活着是为了获得幸福,但为什么“幸福的人”却很少?
日常生活中究竟要如何实践阿德勒的思想?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爱人”吗?
为了幸福,人人都必须做出的“人生大的选择”究竟什么?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吗?

如果您也像故事中的青年一样,对于阿德勒思想这不切实际的“鸡汤”充满怀疑。
《幸福的勇气》就有您需要的答案。

★亚洲总计销量超350万册的“勇气两部曲”完结篇、《被讨厌的勇气》正统续作——《幸福的勇气》隆重上市!
★蔡康永、樊登、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联袂推荐!
★日本亚马逊蝉联**,继续雄踞销售靠前!
★阿德勒思想不是容易践行的学问,真正的考验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连续300天雄踞销售靠前!
★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 作序推荐!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著的《幸福的勇气》是“勇气两部曲”的下卷、完结篇。同样以百年前有名心理学者阿德勒的思想为核心,以“青年与哲人的对话”故事形式展现。《被讨厌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自由?”而《幸福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幸福?”
在青年与哲人对话的三年之后,青年已经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挫败让他对阿德勒的思想感到绝望。“猛药”级的哲学对谈,将再度开始……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
渠海霞(1981.1- )女,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现任教于山东省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曾翻译出版《感动顾客的秘密――资生堂之“津田魔法”》和《平衡计分卡实战手册》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    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他创作的极具现场感与节奏感的采访稿广受好评,采访集《16岁的教科书》系列累计销量突破70万册。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青年:直到决定今天再次登门拜访,也就是下定抛弃阿德勒思想这一决心之前,我真是相当苦恼。那种苦恼实在是超出你的想象,因为阿德勒思想是如此充满魅力。但事实是我自己也真是满腹疑问,这种疑问与“阿德勒心理学”这一名称本身直接相关。
    哲人:哦,是怎么回事呢?
    青年:正如阿德勒心理学这一名称一样,阿德勒思想被认为是心理学。而且,据我所知,心理学属于科学。但是,阿德勒所提倡的主张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当然,因为是研究“心灵”的学问,不可以等同于那种一切都用算式表示的学科。这一点我很清楚。
    但是,麻烦的是阿德勒思想谈论人的时候太过“理想化”。简直就像是基督教提倡的“邻人爱”一样不切实际的说教。好,所以我要提出**个问题。先生认为阿德勒心理学是“科学”吗?
    哲人:要说它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也就是那种拥有证伪可能性的科学,那应该不是。虽然阿德勒明确表示自己的心理学是“科学”,但当他开始提出“共同体感觉”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人就离他而去了。与你一样,他们断定“这种东西并不是科学”。
    青年:是的,对于志在研究科学心理学的人来说,这也许是**自然的反应。
    哲人:这一点也是至今依然存在争议的地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不具有证伪可能性这个意义上,三者都与科学的定义存在矛盾之处。这是事实。
    青年:的确如此。今天我带了笔记本,准备好好记下来。您说阿德勒心理学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那么,先生您三年前曾用“另一种哲学”这种说法来形容阿德勒思想,对吧?
    哲人:是的。我认为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一样的思想,是一种哲学。阿德勒自己也这么认为。比起心理学家这个称号,他首先是一位哲学家,一位把自己的主张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哲学家。这是我的认识。
    青年:明白了。那么,接下来进入正题。我认真思考并全力实践了阿德勒思想,根本没有任何怀疑。深信不疑,简直可以说是热情高涨。但是,特别是当我想要在教育现场实践阿德勒思想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大大的排斥。不仅仅是学生们,也有来自周围教师的排斥。想想倒也理所当然。因为我提出了接近不同于他们原来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并试图抢先发售进行实践。于是,我一下子想起了某些人,并和自己的境遇联系起来……您知道是谁吗?
    哲人:是谁?
    青年:大航海时代进入异教徒国家的天主教传教士们!
    哲人:哦。    青年:非洲、亚洲以及美洲大陆。天主教的传教士们进入语言文化甚至所信仰的神都不相同的异国去宣扬自己信奉的教义。这简直就像去学校宣传阿德勒思想的我一样。即使那些传教士们也是既有传教成功的情况也有遭到镇压并被残忍杀害的情况……不,照常识想想,可能一般也会被拒绝吧。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些传教士们究竟是如何让当地民众抛弃原有信仰接受全新“神”的呢?这可是一条相当困难的道路啊。带着强烈的疑问,我走进了图书馆。
    哲人:然后呢……
    P3-4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从前,在被誉为千年之都的古都郊外住着一位哲人,他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有一位青年无法接受这种观点,于是他去拜访这位哲人一探究竟。在这位被诸多烦恼缠绕的青年眼里,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沌,根本无幸福可言。
    青年:那么,我就重新向您发问了。先生主张世界极其简单,对吧?    哲人:是的。世界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人生也是一样。
    青年:您这种主张是基于现实而并非仅仅是理想论吗?也就是说,您认为横亘在你我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也是简单的吗?    哲人:当然。
    青年:好吧。在开始辩论之前,请允许我先说明一下此次造访的目的。首先,我冒昧造访的首要缘故就是要和先生充分辩论,以见分晓;其次,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让先生您收回自己的主张。
    哲人:呵呵呵……    青年:久闻先生大名。据说此地住着一位与众不同的哲人,提倡不容小觑的理想论——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对我来说,先生的这些论调我都无法接受。所以,我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确认,哪怕是微小的不当之处也要给您纠正过来。不知是否打搅您了?    哲人:没有,欢迎之至。我自己也正期待着倾听像你这样的年轻人的心声以丰富学问呢。
    青年:**感谢。其实我也并非是想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先生。首先,假定先生的说法成立,我们从这种可能性开始思考。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如此。假若这种命题中含有几分真理,那也是对于孩子的世界而言。孩子的世界没有劳动或纳税之类的现实义务,他们每天都在父母或社会的呵护下自由自在地生活,未来充满无限希望,自己也似乎无所不能。孩子们的眼睛被遮盖了,不必去面对丑恶的现实。
    的确,孩子眼中的世界呈现出简单的姿态。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便逐渐露出真面目。人们不得不接受“我只不过如此”之类的现实,原以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可能”都会变成“不可能”。幸福的浪漫主义季节转瞬即逝,残酷的现实主义时代终将到来。
    哲人:你的话的确很有趣。
    青年:还不仅如此。人一旦长大,就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被诸多的责任所牵绊。工作、家庭或者社会责任,一切都是。当然,孩提时代无法理解的歧视、战争或阶级之类的各种社会问题也会摆在你眼前,不容忽视。这些都没错吧?    哲人:是啊。请你继续说下去。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
引言

自那之后的再次登门本该是更加愉快而友好的访问。那天临别之际,青年也确实有这样的话脱口而出:“今后我一定还会再来拜访!是的,作为一名无可替代的朋友!绝不会再提什么驳倒之类的事情!”但是,时光流转,三年之后的今天,他怀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再次来到这个男人的书房。
哲人:那么,开始咱们今天的谈话吧?
青年:好的。首先,我为什么再次来到这个书房呢?遗憾的是我并非是来与先生悠然自得地叙旧。先生您很忙,我也不是无事可做的闲人。所以,再次造访自然是因为事情紧急。
哲人:那是自然。
青年:我也思考过了。极其充分地苦苦思考过。苦思冥想之后我下定了重大决心,今天就是专程来告诉您这件事。我知道您很忙,但请务必给我这一个晚上的时间。因为,这恐怕将会成为我最后的拜访。
哲人:是怎么回事呢?
青年:……该结束了吧?一直令我苦恼不已的课题。那就是“是否抛弃阿德勒思想”。
哲人:哦。
青年:我的结论就是——阿德勒思想是一场骗局。彻头彻尾的大骗局!不,不得不说它是一种影响恶劣的危险思想。先生自己信奉这种思想是您的自由,但是,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您保持沉默。怀着这种想法,同时也为了当着您的面彻底抛弃阿德勒思想,我下定决心进行今晚这次最后的访问。
哲人:你产生这种想法一定有什么缘由吧?
青年:我这就给您从头道来。您还记得三年前咱们分别的最后一天的事情吧?
哲人:当然记得。那是一个白雪皑皑的冬日。
青年:是的。那是一个皓月当空的美妙夜晚。受到阿德勒思想感化的我自那天起便踏出了重大的一步。也就是,辞去之前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在我的初中母校谋得一份教师的职业。我决意践行基于阿德勒思想的教育,尽己所能为孩子们带来阳光和温暖。
哲人:这不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决定吗?
青年:是的。当时的我满怀理想。如此可以改变世界的伟大思想决不能一人独享,必须传播给更多的人。那么,传播给谁呢?……结论只有一个。适合了解阿德勒思想的人并不是复杂的成人。只有传播给将要创造下一个时代的孩子们,这种思想才会向前发展。这就是我被赋予的使命……就这样,我的心中激情澎湃,不能自已。
哲人:果然不错。但你一直用“过去时”来叙述这件事啊?
青年:正是如此,这已经完全是过去的事情了。不,请不要误解。我并不是对学生们失望,也不是对教育本身失望灰心。我只是对阿德勒思想失望,也就是对您失望。
哲人:为什么呢?
青年:哈!这其中的原因您也可以摸着胸口问问自己啊!阿德勒思想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发挥不了任何作用!特别是其提倡的“不可以表扬也不可以批评”的教育方针。事先声明一下,我可是严格按照阿德勒的主张去做,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考试得了满分不表扬,卫生打扫得好也不表扬。忘了做作业不批评,课堂上捣乱也不批评。您认为结果会怎样呢?
哲人:……教室里应该会一片混乱吧?
青年:正是。唉,现在想来,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都是我的错,不应该被恶俗的骗局所蒙蔽。
哲人:那么,你接下来又是怎么做的呢?
青年:自不必说,我选择了严厉批评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当然,先生您肯定会轻轻松松地断定我这是个愚蠢的对策。但是,我并不是那种一味醉心于哲学、沉溺于空想的人。我是一名时刻生活在现实中必须对自己的职业以及学生们的生命和人生负责的教育工作者。并且,眼前的“现实”在一刻不停地发展变化着!情况实在是刻不容缓!
哲人:效果如何?
青年:当然,事情发展到这般地步,即使批评也无济于事了。因为学生们已经认定我是一个软弱可欺的人……老实说,我有时甚至羡慕以前允许体罚时代的老师们。
哲人:你有些不平静啊。
青年:为了避免误会,我还要补充一句,我这并不是冲动之下的“发怒”。这种“发怒”仅仅是基于理性的教育最终手段。可以说是在开一种名为“斥责”的抗生素。
哲人:所以,你就想要抛弃阿德勒思想?
青年:哎呀,这只不过是简单易懂的一个例子。阿德勒思想的确很棒。它大大颠覆传统价值观,让我们感觉人生似乎豁然开朗,看上去简直是无可非议的世界真理……但是,它只有在这个“书房”里才能行得通!一旦走出这扇房门进入现实世界,阿德勒思想就显得过于天真。它只是一种空洞的理想论,毫无实用性。您也仅仅是在这个书房里虚构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世界,整日沉溺于空想之中。您根本不了解外面那个乱象丛生的真实世界!
哲人:的确有些道理……然后呢?
青年: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教育,借着自主性的名义对学生们放任自流的教育,这些只不过是在放弃教育者的职责!我今后要以完全不同于阿德勒思想的方式来面对孩子们。这种方式是否“正确”都无所谓。但是,我必须这么做。既要表扬也要批评。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必须得给予严厉的惩罚。
哲人:我确认一下,你不打算辞去教育工作吧?
青年:那是当然。我绝对不可能放弃教育事业。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对我来说它不是职业而是“生活方式”。
哲人: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青年:难道您还认为这没什么吗?!假如要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我今天就必须在这里抛弃阿德勒思想!否则就等于是放弃教育者的责任,对学生弃而不顾……看呀,这就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您要如何解答呢?!
人们误解了阿德勒思想
哲人:首先,我要更正一点。刚才你用到了“真理”一词。但是,我并没有把阿德勒思想说成是绝对不变的真理。这就好比是在配眼镜。很多人通过镜片可以开阔视野。另一方面,也有些人戴上眼镜之后视线更加模糊了。我并不想把阿德勒思想这副“镜片”强加给这些人。
青年:等等,您这是在回避问题吧?!
哲人:不是。我这么来回答你。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最容易被误解也是最难理解的思想。那些声称“了解阿德勒”的人大半都误解了他的教导。他们既没有拿出真正去理解的勇气,也不想正视阿德勒思想背后更广阔的风景。
青年:人们误解了阿德勒?
哲人:是的。假如有人一接触阿德勒思想便立即感激地说“活得更加轻松了”,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大大误解了阿德勒。因为,如果真正理解了阿德勒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那就一定会震惊于他的严厉。
青年:您是说我也误解了阿德勒?
哲人:就你目前所说过的话来看,是这样。当然,也并不是只有你这样。很多阿德勒信徒(阿德勒心理学的实践者)都是从误解开始慢慢踏上理解的阶梯。你肯定是还没有找到应该继续攀登的阶梯。年轻时候的我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方向。
青年:噢,先生是说您也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
哲人:是的,有过。
青年:那么,我向您请教一下。通往理解的阶梯在哪里呢?所谓阶梯究竟是什么?先生又是在哪里寻找到的呢?
哲人:我很幸运。了解阿德勒的时候,我正作为“主夫”在家里照看幼小的孩子。
青年:怎么回事呢?
哲人:通过照看孩子学习阿德勒,与孩子一起实践阿德勒思想,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得以确证。
青年:所以,我想知道您学到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样的确证!
哲人: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爱”。
青年:您说什么?
哲人:……没必要再重复了吧?
青年:哈哈哈,这真是笑话!您是说“爱”?要了解真正的阿德勒思想就必须了解爱?
哲人:之所以认为这话可笑是因为你还没有了解爱。阿德勒所说的爱是一个最严肃也最能考验人们勇气的课题。
青年:哎?!总归就是说教式的“邻人爱”吧?我根本不想听这个!
哲人:这恰恰说明你现在对教育已经无计可施,对阿德勒思想充满了不信任感。不仅如此,你甚至想大声地喊出“放弃阿德勒思想,你也不要再说了”。你为什么如此气愤呢?原本你一定感觉阿德勒思想是魔法一样的东西,挥一挥魔杖,所有的愿望瞬间实现。
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你真该早些放弃阿德勒思想。你应该抛弃之前对阿德勒的误解,去了解真正的阿德勒。
青年:不是的!第一,我原本也没有期待阿德勒会是什么魔法。第二,您以前应该也这么说过,也就是“任何人都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哲人:是的,我的确说过。
青年:您这话本身不就像是一种魔法吗?!您这好比是一边忠告人们“不要被假币所骗”,一边又让人们持有假币。典型的欺诈模式!
哲人:人人都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并不是什么魔法,而是非常严肃的事实。你也好,其他什么人也好,都可以踏出幸福的第一步。但是,幸福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在幸福之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这一点我有必要指出。
你已经踏出了最初的一步,踏出了重要的一大步。但是,你不但勇气受挫止步不前,现在甚至想要半路返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青年:您是说我耐力不够吧?
哲人:不,你尚未做出“人生最大的选择”。仅此而已。
青年:人生最大的选择?!您让我选择什么呢?
哲人: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是“爱”。
青年:哎呀,这种话怎么能让人明白呢?!请您不要用抽象的说辞来回避话题!!
哲人:我是认真的。你现在所烦恼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爱的问题。无论是教育问题还是你自己人生方向的问题都是如此。
青年:……好吧。这一点似乎有些反驳的价值。那么,在进入正式辩论之前,我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先生,我认为您完全就是“当代苏格拉底”。不过,并不是在思想方面,而是在“罪责”方面。
哲人:罪责?
青年:据说苏格拉底是因为有教唆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年轻人堕落之嫌才获判死罪的吧?并且,他制止了要助其越狱的弟子们,服毒自尽……这岂不是很有意思?依我看,在这座古都宣扬阿德勒思想的您也犯了同样的罪过。也就是巧言迷惑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教唆他们堕落!
哲人:你是说自己被阿德勒思想蒙蔽而堕落了?
青年:所以才再次造访做一个了断。并且,我不想再有更多的受害者,这次一定要从思想上打败您。
哲人:……夜已经深了。
青年:但是,今晚黎明之前一定要做一个了结。也没有必要反复来访了。究竟是我登上理解的阶梯?抑或是击碎你十分珍视的所谓阶梯,彻底抛弃阿德勒思想?两者之中必择其一,没有折中的结果。
哲人:明白了。这将会是最后的对话吧?不……好像你势必要让其成为最后的对话。

推荐序一 没有足够勇气,你就无法幸福
在很多人印象里,幸福是一件慵懒的事,就好像学佛是一件随性的事一样。然而恰恰相反,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磕头、烧香、持咒、念佛都只是邪道,不得见如来。现代人学佛常常有买保险的心态。已经衣食无忧了,也买了足够的商业、意外、人寿、财产各种险,但还是隐隐约约觉得不安稳。因为总有一个无常悬在头顶,所以再找个信仰吧!可能那些缭绕的香烟能够带来安慰剂的效应。真正的修行,首先是放下对于恒常的追求,坦然接受无常的发生。这种勇气,没有足够的智慧和福德,是难以拥有的。
幸福也是一样。如果你所理解的幸福就是什么不开心的事都尽量不发生,平安喜乐地过一辈子,那么多半你是要失望了。就像这本书中的青年一样,了解了一点阿德勒的理论,就希望药到病除,魔术一般地改变周围的环境。那跟烧香拜佛、回头还愿实在是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无法“学会哲学”,我们只能“从事哲学”。哲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有勇气的人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阿德勒所发现的哲学路径显然是影响巨大的。我最近阅读的多本书都不约而同地指向阿德勒的理论。张五常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学术中的老人与海》,一个学者的价值不在于写了多少书和文章,而是你的理论被引用的次数和时间。阿德勒距离我们也有将近100年了,在这100年里很多理论和技术都过时了,但人性没变,人们对于自卑与超越的矛盾没变。因此在今天读阿德勒的理论依然觉得切中要害。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德勒的痴迷者,这一辈子就研究这一个人,这种事我是做不来的。所以他对于阿德勒的理解又比我们这些门外汉更接近真相。
在哲人与青年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青年之口,把一切世人常见的贪嗔痴慢疑惧都呈现了出来。这种写法是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因为能够毫无保留地接受一个理论也是需要勇气的。大部分的人爱质疑。当你获得了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却发现原因是你需要面对自己童年时受过的伤、用爱而不是恨来对待这个给过你伤害的世界,这种感受是令人震惊的。不是理论没用,而是你自己的病还没治好。
相对于爱,人们更愿意选择恨。因为恨比爱容易,操作简单而且责任不在我,甚至让我更有力量!但恨的结果就是相互对抗,两败俱伤。你内心的伤痛永远得不到疗愈的机会,一遇到风吹草动就会沉渣泛起、雷霆万钧。
要选择爱,首先要过伤害这一关。明明遭遇过伤害,却要报之以琼瑶。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知识和智慧。理解了,才能接受。很多情侣宁愿吵架也不愿意剖析内心的伤痛,因为愤怒比心碎好过得多。如果你相信真正的幸福不是假装没事的云淡风轻,如果你想要追求明白通达的幸福感,你第一个要具备的就是直面自己内心伤痛的勇气。而这,才是阿德勒哲学之路的第一步。
所以,没有足够的勇气,请不要跟我说你渴望幸福。
    樊登
    2017年3月24日


推荐序二 “自立”尽头的爱

禅师和青年的故事有两个版本。理想的版本是青年遇到禅师,受了点拨,顿悟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现实版本则是青年受了点拨,觉得自己顿悟了,可回去没多久,发现“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青年或失望或愤怒,再也不相信鸡汤了。如果这时候青年再遇禅师,他会说些什么呢?而禅师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作为《被讨厌的勇气》的续集,这本书就是从自觉受骗的青年再遇到研习阿德勒的哲人开始的。和几年前相比,这个青年可不再单纯了。他从图书管理员变成了一位教师,有了很多自己的实践经验(大部分是失败经验),对人生又多了些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对阿德勒哲学的态度,也经历了从盲目崇拜到满腹狐疑的转变。现在,他来到了哲人的书房。以思想为利剑,代表常识的青年和代表阿德勒哲学的哲人,开始了最后的决斗。
他说了些什么,是否在理,作为读者的您自然会在书中找到答案。青年“质疑”的行为本身,却颇有几分道理。任何一种学说,都要走出书斋,去接受现实的考验和质疑。当初阿德勒的哲学在两个领域应用深广:心理咨询和教育。现在,哲人需要在实践中证明阿德勒哲学的生命力。
与上本书一样,在辩论的刀光剑影下,读者还会有很多观念被刷新的快感。阿德勒思想违背常理,但细思又很有几分道理。那为什么大家都没想到,或者即使想到了,也不愿去践行阿德勒的思想呢?因为这些思想并不让人舒服,相反,它让人有些恐惧。所以哲人才会把阿德勒的思想形容为人生的“一剂猛药”。
比如,你是否能接受:
无论你经历了怎么样的过去,遭受了怎么样的迫害和不幸,你都不该以“受害者”自居。在“可怜的自己”和“可恶的他人”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想“怎么办”……
如果你和老板意见不合了,你要遵循“课题分离”的原则。你以你的方式工作,那是你的事,而老板要骂你开除你,那是老板的事……
对孩子,既不应该批评,更不应该表扬,而应该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不应该鼓励孩子的竞争,也不应该树立家长和老师的权威……
如果你决定信赖一个人,就要无条件地信赖,不计后果,不怕伤害。否则你就不是真的信赖他……
在爱情中不存在所谓对的人或错的人,如果你决定爱他,那就是对的人。所谓的命中注定,不过是你的决定和行动……
我爱他,跟他无关……
是不是怎么看都不觉得这哲人像是结了婚的人?这样的人就该注定孤独一生才对嘛!
阿德勒说自己的理论,也是以教育为目的,归根到底是教人“自立”。如果你能看清阿德勒式“自立”的含义,你就会明白“自立”这简单两字所包含的艰难和沉重。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放弃对他人和环境的控制期待,以换取自己的自主权和控制感!他要有多坚韧的赤子之心,才能在跟人交往时,不计过去,不畏将来,不求认可和回报!
更何况,即使他有了这样的勇气,也未必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这跟车子房子没半点关系,每天该挤公交还挤公交,该挤地铁还挤地铁。他也不会因为信奉了这种哲学就高朋满座受人尊重——相反,他倒是很有可能会成为大家眼里的怪人。而且哲人还说,“自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消除自我,承认我们只是普通人,不从社会序列和他人的认同中去寻求自我价值,而只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去寻找自我价值。
如果说这就是阿德勒式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你还想要吗?
怪不得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位宣扬阿德勒思想的哲人就是古希腊用“歪理邪说”蛊惑年轻人的苏格拉底,活该被处死啊。
可是通过这种自立,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因为我们能够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也在这种选择中获得了一种全然的自由。
一个信奉阿德勒哲学的人,是人群中的隐者。“自立”的背后,是无边的孤独。想想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当他遇到麻烦时,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当然他可以求助,这是他自己的课题。但是亲人朋友是否伸出援手,这是他们自己的课题,与他无关。或者他也可以期待,但这种期待是否被满足,也是他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从自立那天起,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当然他也不再需要对他人的情绪负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也是他们自己的课题。去掉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以控制和期待来相互联系的方式,在一个个彼此独立的课题面前,他怎么能不孤独呢?
看着阿德勒的哲学,我经常想,一个自立的人,应该是很孤独的。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他仍然孤独。但这种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吧。
可是另一方面,正是去掉了这些不纯粹的联系,才能剩下了阿德勒一直在强调的“爱”:作为独立个体,彼此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兴趣,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相互支撑,全情投入的信赖、不求回报的奉献。而这种爱,才是阿德勒式“幸福”的含义。

动机在杭州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幸福课公众号作者



推荐序三 我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向往

我认为,阿德勒思想的智慧是非常伟大的。
他内容的核心是要为自己负责,并打破一切幻觉和不合理的信念,然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力量,从而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从过去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到现代社会获得心灵感受的满足,这是社会的进步。
老话说,“饱暖思淫欲”。
物质获得极大的满足之后,每一个人都开始了对自己心灵的探索、对优质生活和幸福感的追求。
怎样获得幸福感?
我们都在寻找幸福。有些人特别渴望别人给他幸福。
但不管怎样,幸福似乎无法描述。
阿德勒想表达的概念是:获得幸福真的需要勇气。
这不是说幸福到来的时候,我们无法去承受;只是说,获得幸福的体验需要我们改变自己。
幸福是有公式的。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即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幸福四要素,非常有趣。
第一个幸福要素是,我们总体的幸福感。
意思是对自己总体的生活状态基本满意,如没病没灾,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找到了一段自己较为满意的亲密关系。
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较为完满的生活状态。
第二个幸福要素是,性格必须是快乐的。
性格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如果一个人性格多变,或性格中呈现严重的双面性,便要从自己的性格着手,改变自己。
因此,性格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跟幸福感有关。
幸福的人一般有快乐的性格,他们喜欢社会,喜欢他人,对未来充满着向往和期待。
第三个幸福要素是,积极的情绪。
人生在世,我们总喜欢追求快乐,排斥负面情绪。
但生活中总避免不了负面情绪的到来。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即使在负面情绪下,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情绪产生,能感到幸福,同时内心还有感恩、同情、敬畏等感受。
为什么幸福的人会这样?
其实,这一切都建立在我们跟世界是怎样的关系上。
有时,我们会觉得世界好像是危险的。当我们感到世界是危险的时,往往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也是抗拒的、敌对的、敏感的、想逃脱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很难体会到跟这个世界的良性互动。
所以,情绪影响着我们的幸福。
第四个幸福要素是,愉悦的感觉。
当我们喜欢某件事情时,就去实现,自然而然会产生愉悦的感觉。
例如,当我们吃着自己喜爱的食物时,在沙滩上漫步时,见到了旅途中各种优美的风景时,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时,都能体会到愉悦的感觉。
但不管是哪种因素,幸福一定是诸多元素积累在一起的。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面对不幸,我们总会寻找各式各样的理由阻碍成长。这时,我们的关注点都放在了这上面,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包括能产生幸福感的事件。
人类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是充满好奇和恐惧。
如果我们能对世界或人际关系做出一个非常好的解释,也许就能拨开云雾见月明。尊重自己及世界的规律,这种规律也可以反过来保护我们。
面对真相,我们会害怕。
为了避免害怕,我们产生了很多的迷思和幻想。
阿德勒的伟大在于,他是一个能让我们看到人生真相的人。
这本书,通过描述一位青年和一位老师的对话,慢慢地,抽丝剥茧,让读者一步步接近了解自己的真相。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
但有时,我们会想掌控世界。事实上,这是很不合理的认知偏差,可能也是我们对了解自我真相的抗拒。
我的一位来访者杨女士跟我讨论了,她经常挑剔丈夫给她买礼物的事。每次,丈夫给她买礼物,她都会挑剔,要么是价格太高,要么是质量不好。这导致她跟丈夫的关系非常紧张,也为此闹过不少矛盾。
有一天,她忽然意识到,挑剔是因为自己觉得配不上丈夫买的好礼物。顿时,她泪流满面。
表面上,她对跟自己的关系是非常看重的。实际上,她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别人很好地对待。于是,她用了一些方式,无意识地伤害了自己,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关系。
所以,当她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些事情,抗拒了本来可以获得的美好感受时,她十分悲伤。
这种悲伤,也促使她跟原先的模式告别。
细细地看这本书,你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刚开始确认自己所有的东西,然后怀疑,渐渐地接近真相,最后忍不住悲伤。
当然,在悲伤的那一刻,改变也正在发生。
我经常会跟自己和身边的人讲,生命就是一个淡淡的悲伤的过程。
因为我们要不断地跟过去告别,跟亲人告别,跟很多东西告别。但不管怎样,即使我预见到了前路有许多悲伤,依然愿意前行。这是一种勇气,也是我们开始追寻幸福的勇气。

关系心理学家  著名心理咨询师
胡慎之



推荐序四 勇者不惧,不惧者幸福

手上捧着《幸福的勇气》译本样稿,思绪回到了两年前初读《被讨厌的勇气》并为之作序的时光。如今再次进入哲人的房间,聆听青年和哲人的长谈,感觉还是那么熟悉,那么如师在侧、如友在邻。
如后记所引岸见先生所言:“假如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生活在当今时代,也许他们会选择精神科医生之路,而不是哲学。”这句话可能会冒犯到学院里的职业哲学教授们,他们习惯于、专精于具体的哲学问题和哲学论证,而会对诸如“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幸福?”之类的问题不屑一顾。殊不知苏格拉底就是把眼光从宇宙拉回到人世,才开创了西方哲学的传统的。今天的哲学文本几乎没有柏拉图对话录那样的表述形式,而惯于大部头的著作或结构严格的论文,这使得哲学离个人的生活越来越远,无法为人们的痛苦提供理解和出路。
而这部著作如同其前篇一样延续了对话体的写作方式。在读书的时候,我常常有种就坐在哲人和青年的对面的感觉,甚至好多次都想要“插嘴”。这可能是由于我自上一次写序以来读了几部阿德勒的著作,所以内心中已经与其有了不少“内隐”的对话了吧。这次阅读其实有很多次我都发现自己蛮认同发问的青年,而且发现比起上一部次,这次青年有更多的勇气质疑哲人的观点,可见《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的确是能增加我们“被讨厌的勇气”,使得作为读者的我也增添了几分质疑的勇气。
坊间有很多有关“幸福”的书籍。诚然几乎没有人不想过幸福的生活,尽管对幸福的定义各自不同。阿德勒的半个前辈和曾经的好友弗洛伊德怀疑纯粹幸福的存在,在他看来幸福不过是痛苦的减少,而减少的方法不过是:“如果我们能把神经症性的痛苦转化为寻常的不愉快,收获就相当可观了。”阿德勒在这一点上似乎有相当乐观的立场,如书中所引“幸福即贡献感”,而贡献的出发点是“共同体感觉”(Gemeinschaftsgefühl)!别忘了阿德勒所开创的学派名为“个体心理学”。(这里容笔者提醒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弗洛伊德提出了“死亡本能”的概念,而启发阿德勒提出的却是“共同体感觉”。)个体的幸福出发点居然在于共同体,这不由得让深受浓厚儒家文化影响的我们感到几分亲近。而书中的哲人进一步引申到:“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这几乎快要成了禅宗了!然而正如哲人反复提醒青年的是,阿德勒的心理学并非是一种宗教,我们也并不需要把阿德勒的见地视为信条。我想,这也许是阿德勒和岸见一郎先生都希望我们拥有的勇气吧!
本人长期受训于弗洛伊德所开创的传统,后来也受到荣格的部分影响。弗洛伊德走向人的内心,而荣格走得更深,从个人无意识走向了集体无意识。这固然对理解人性很有帮助,但如果只持“越深越好”的视角,难免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外界社会几乎不存在的“负性幻觉”,而阿德勒的心理学实在是一帖针对“内向病”的良药。其实在弗洛伊德的后继者当中,多人都受到了阿德勒的间接影响,如书中多次引用到的弗洛姆。而存在主义疗法的创始人之一罗洛梅曾经直接受教于阿德勒。如此说来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同道,最好是能处于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边三角形的中心才不至于偏颇。
然而本书并不是一本临床心理手册,相反,本书非常适合于一般读者阅读,尤其是教师和为人父母者。阿德勒有关教育的真知灼见,想必各位读后自有体会。

张沛超
哲学博士
资深心理咨询师
香港精神分析学会副
2017年3月28日

译者序

樊登:没有足够勇气,你就无法幸福

在很多人印象里,幸福是一件慵懒的事,就好像学佛是一件随性的事一样。然而恰恰相反,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磕头、烧香、持咒、念佛都只是邪道,不得见如来。现代人学佛常常有买保险的心态。已经衣食无忧了,也买了足够的商业、意外、人寿、财产各种险,但还是隐隐约约觉得不安稳。因为总有一个无常悬在头顶,所以再找个信仰吧!可能那些缭绕的香烟能够带来安慰剂的效应。真正的修行,首先是放下对于恒常的追求,坦然接受无常的发生。这种勇气,没有足够的智慧和福德,是难以拥有的。
幸福也是一样。如果你所理解的幸福就是什么不开心的事都尽量不发生,平安喜乐地过一辈子,那么多半你是要失望了。就像这本书中的青年一样,了解了一点阿德勒的理论,就希望药到病除,魔术一般地改变周围的环境。那跟烧香拜佛、回头还愿实在是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无法“学会哲学”,我们只能“从事哲学”。哲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有勇气的人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阿德勒所发现的哲学路径显然是影响巨大的。我最近阅读的多本书都不约而同地指向阿德勒的理论。张五常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学术中的老人与海》,一个学者的价值不在于写了多少书和文章,而是你的理论被引用的次数和时间。阿德勒距离我们也有将近100年了,在这100年里很多理论和技术都过时了,但人性没变,人们对于自卑与超越的矛盾没变。因此在今天读阿德勒的理论依然觉得切中要害。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德勒的痴迷者,这一辈子就研究这一个人,这种事我是做不来的。所以他对于阿德勒的理解又比我们这些门外汉更接近真相。
在哲人与青年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青年之口,把一切世人常见的贪嗔痴慢疑惧都呈现了出来。这种写法是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因为能够毫无保留地接受一个理论也是需要勇气的。大部分的人爱质疑。当你获得了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却发现原因是你需要面对自己童年时受过的伤、用爱而不是恨来对待这个给过你伤害的世界,这种感受是令人震惊的。不是理论没用,而是你自己的病还没治好。
相对于爱,人们更愿意选择恨。因为恨比爱容易,操作简单而且责任不在我,甚至让我更有力量!但恨的结果就是相互对抗,两败俱伤。你内心的伤痛永远得不到疗愈的机会,一遇到风吹草动就会沉渣泛起、雷霆万钧。
要选择爱,首先要过伤害这一关。明明遭遇过伤害,却要报之以琼瑶。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知识和智慧。理解了,才能接受。很多情侣宁愿吵架也不愿意剖析内心的伤痛,因为愤怒比心碎好过得多。如果你相信真正的幸福不是假装没事的云淡风轻,如果你想要追求明白通达的幸福感,你第一个要具备的就是直面自己内心伤痛的勇气。而这,才是阿德勒哲学之路的第一步。
所以,没有足够的勇气,请不要跟我说你渴望幸福。
    樊登
    2017年3月24日

推荐序二 动机在杭州:“自立”尽头的爱

禅师和青年的故事有两个版本。理想的版本是青年遇到禅师,受了点拨,顿悟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现实版本则是青年受了点拨,觉得自己顿悟了,可回去没多久,发现“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青年或失望或愤怒,再也不相信鸡汤了。如果这时候青年再遇禅师,他会说些什么呢?而禅师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作为《被讨厌的勇气》的续集,这本书就是从自觉受骗的青年再遇到研习阿德勒的哲人开始的。和几年前相比,这个青年可不再单纯了。他从图书管理员变成了一位教师,有了很多自己的实践经验(大部分是失败经验),对人生又多了些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对阿德勒哲学的态度,也经历了从盲目崇拜到满腹狐疑的转变。现在,他来到了哲人的书房。以思想为利剑,代表常识的青年和代表阿德勒哲学的哲人,开始了最后的决斗。
他说了些什么,是否在理,作为读者的您自然会在书中找到答案。青年“质疑”的行为本身,却颇有几分道理。任何一种学说,都要走出书斋,去接受现实的考验和质疑。当初阿德勒的哲学在两个领域应用深广:心理咨询和教育。现在,哲人需要在实践中证明阿德勒哲学的生命力。
与上本书一样,在辩论的刀光剑影下,读者还会有很多观念被刷新的快感。阿德勒思想违背常理,但细思又很有几分道理。那为什么大家都没想到,或者即使想到了,也不愿去践行阿德勒的思想呢?因为这些思想并不让人舒服,相反,它让人有些恐惧。所以哲人才会把阿德勒的思想形容为人生的“一剂猛药”。
比如,你是否能接受:
无论你经历了怎么样的过去,遭受了怎么样的迫害和不幸,你都不该以“受害者”自居。在“可怜的自己”和“可恶的他人”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想“怎么办”……
如果你和老板意见不合了,你要遵循“课题分离”的原则。你以你的方式工作,那是你的事,而老板要骂你开除你,那是老板的事……
对孩子,既不应该批评,更不应该表扬,而应该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不应该鼓励孩子的竞争,也不应该树立家长和老师的权威……
如果你决定信赖一个人,就要无条件地信赖,不计后果,不怕伤害。否则你就不是真的信赖他……
在爱情中不存在所谓对的人或错的人,如果你决定爱他,那就是对的人。所谓的命中注定,不过是你的决定和行动……
我爱他,跟他无关……
是不是怎么看都不觉得这哲人像是结了婚的人?这样的人就该注定孤独一生才对嘛!
阿德勒说自己的理论,也是以教育为目的,归根到底是教人“自立”。如果你能看清阿德勒式“自立”的含义,你就会明白“自立”这简单两字所包含的艰难和沉重。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放弃对他人和环境的控制期待,以换取自己的自主权和控制感!他要有多坚韧的赤子之心,才能在跟人交往时,不计过去,不畏将来,不求认可和回报!
更何况,即使他有了这样的勇气,也未必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这跟车子房子没半点关系,每天该挤公交还挤公交,该挤地铁还挤地铁。他也不会因为信奉了这种哲学就高朋满座受人尊重——相反,他倒是很有可能会成为大家眼里的怪人。而且哲人还说,“自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消除自我,承认我们只是普通人,不从社会序列和他人的认同中去寻求自我价值,而只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去寻找自我价值。
如果说这就是阿德勒式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你还想要吗?
怪不得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位宣扬阿德勒思想的哲人就是古希腊用“歪理邪说”蛊惑年轻人的苏格拉底,活该被处死啊。
可是通过这种自立,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因为我们能够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也在这种选择中获得了一种全然的自由。
一个信奉阿德勒哲学的人,是人群中的隐者。“自立”的背后,是无边的孤独。想想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当他遇到麻烦时,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当然他可以求助,这是他自己的课题。但是亲人朋友是否伸出援手,这是他们自己的课题,与他无关。或者他也可以期待,但这种期待是否被满足,也是他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从自立那天起,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当然他也不再需要对他人的情绪负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也是他们自己的课题。去掉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以控制和期待来相互联系的方式,在一个个彼此独立的课题面前,他怎么能不孤独呢?
看着阿德勒的哲学,我经常想,一个自立的人,应该是很孤独的。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他仍然孤独。但这种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吧。
可是另一方面,正是去掉了这些不纯粹的联系,才能剩下了阿德勒一直在强调的“爱”:作为独立个体,彼此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兴趣,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相互支撑,全情投入的信赖、不求回报的奉献。而这种爱,才是阿德勒式“幸福”的含义。

动机在杭州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幸福课公众号作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渴望有一片心灵净土,好让现代生活中疲惫的灵魂得到片刻的宁静。然而,繁杂的人际关系常常令人们苦不堪言。特别是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这更是大大增加了人们内心的焦躁。人与人之间貌似随时随地处于“朋友圈”的联系之中,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越拉越远。如此,便产生了许许多多忙碌而又孤独的现代人。
那么,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都市社会中,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灵的祥和与宁静呢?这部继《被讨厌的勇气》之后出版的“勇气两部曲”完结篇将告诉你如何在学会说“不”之后敞开心扉、关爱他人、拥抱世界、融入团体,继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其基本思想已经在“勇气两部曲”第一部《被讨厌的勇气》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本书主要针对阿德勒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进行详细阐释。它告诉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用自己的手一步步获得幸福。
本书沿用上一部作品《被讨厌的勇气》的写作体系,依然采用青年与哲人间“对话”的形式。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了阿德勒思想但倍感困惑的青年再次访问哲人之后的转变与收获,告诉我们阿德勒心理学和阿德勒思想可以令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但它需要我们鼓足勇气、正视自我、直面世界、毫不气馁地坚持实践下去,并具体给出了详细可行的建议,即“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正如阿德勒极其关注教育一样,本书作者也重点论述了教育问题。首先介绍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五阶段”:“称赞的要求”阶段、“引起关注”阶段、“权力争斗”阶段、“复仇”阶段、“证明无能”阶段。然后详细分析了各问题阶段儿童的具体心理动机。最后作者还一一给出了相关对策,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立。作为父母或教育者要想很好地帮助孩子自立,必须懂得尊重,而且首先自己必须成为一个真正自立、充满勇气的人。
本书还对爱情与婚姻问题提出了独到而宝贵的建议。那就是:要想在爱情和婚姻中获得幸福,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把人生的主语由“我”变为“我们”。并且,通过既不是对“你”也不是对“我”,而是对“我们”的贡献感,完成自立、获得勇气、走向幸福。最后,作者还由爱身边的人到爱全人类这个话题入手,详细阐释了“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正如个体会不断成长进步一样,整个人类也应该在“共同体感觉”的引导下不断进步和完善。
如果说上一部作品《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课题分离”获得“做自己”的勇气,那么这部《幸福的勇气》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在“共同体感觉”的引导之下获得作为人的真正幸福。那么,让我们再次随“青年”和“哲人”慢慢走入阿德勒思想,走进自己真正的内心,逐渐获得追求幸福的勇气和决心!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渠海霞
    2017年1月22日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
重要的不是过去的经历,也不是和别人的竞争,而是不断和理想的自我比较,增值自己,升级自己。——富兰林读书俱乐部
有很多人告诉我们爱需要勇气,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幸福也是。——壹心理测评
幸福的勇气,来自于敢于真诚直面内在的真实,敢于用心探索,从心活出自己的力量,允许自己去幸福。——心探索
追求幸福需要的不是五花八门的“方法”,而是“勇气”。上一部《被讨厌的勇气》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这一部会带来更多。——心理学空间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成长意味着独立,青年在面对独立的人生之时,以往的各种存在焦虑会涌现而出。本书是人生路上思想的灯塔,它坚定而让人愉悦的言语,是青年未知世界的一点火种,照亮并引导我们属于自己的未来。
    ——心理学空间    它期许我这一年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继续大胆地许下做自己的愿望,并勇敢实现它!    ——曾宝仪    小心检视,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    ——陈文茜    一部振奋人心又好读易懂的心灵作品。看完之后,你*可以为你无意义的人生增添美丽色彩的意义。好书!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它就藏在每个生命体的某个角落,期待着特别的机遇。作者以超越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心灵的对话,是一本自我成长和疗愈很有帮助的书。    ——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
 国家心理督导师
韦志中    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终解药。    ——知乎专栏作家

动机在杭州    这本书*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也许阅读过程中你会被作者的“犀利”颠覆三观,心生不爽。但不爽过后,抬头看窗外,满目清凉,世界会美好很多……    ——关系心理学家
 有名心理咨询师 胡慎之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既适合作为大众的自助手册,也可以作为专业人员的临床指南。    ——资深心理咨询师
香港精神分析学会副
张沛超    不死不生。对于一个渴望摆脱旧日模式、重新生出一个自己的人来说,勇气总是*位的。这个勇气包括不怕试错、不怕被黑、被死千回还能重新活过来的力量。    ——《心探索》杂志执行主编

赵晓梅    这是一剂烈性药,它会刺痛你的意识的神经。不要抗拒它,一口一口地喝下去。在被你所讨厌的勇气当中,你会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    ——壹心理创始人

黄伟强    成长意味着独立,青年在面对独立的人生之时,以往的各种存在焦虑会涌现而出。本书是人生路上思想的灯塔,它坚定而让人愉悦的言语,是青年未知世界的一点火种,照亮并引导我们属于自己的未来。    ——心理学空间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564522
条码 9787111564522
编者 (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出版年月 2017-05-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186
字数 161千字
版次 1
印次 1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