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

编号:
wx1201799941
销售价:
¥273.00
(市场价: ¥350.00)
赠送积分:
273
商品介绍

★精美包装,名家定制评点,值得三国迷入手的版本;★三国值得一生重读,评点不在于观点正确,重在独到,全国能熟读二十四史再来评三国,且数十年四次重评三国的,恐怕唯李国文先生一人,在阅读中与他切磋、争论,趣味盎然。

本书是李国文评点版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毛氏父子原书基础上,综合现行多家版本的优势,全文呈现原文。评点以逐页旁评的形式,对原文有一一对应的“陪读”效果。此外,每一回的开篇和结尾,亦有李国文先生的整体性批语。李国文先生数十年来熟读《三国演义》,并且通读二十四史,两相对照,对于“三国”多有不同见解,同时结合当代人的生活,评点犀利独到,不同于一般性的名著点评本。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李国文,上海人。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第六、七届名誉委员。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其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月食》《危楼纪事》(之一)分别获全国第三、四届很好短篇小说奖。后潜心读史,研读三国,多有新评问世。

第 一 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 0003第 二 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 0014第 三 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 0027第 四 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 0039第 五 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 0049第 六 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 0062第 七 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 0072第 八 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 0083第 九 回  除凶暴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 0093第 十 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 0105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 0114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 0127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 0137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 0150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 0164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 0179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 0193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 / 0203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 0212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 0226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 0236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 0247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 0259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 0272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 0280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 0291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 0301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 0312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 0325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 0336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 0349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 0360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 0372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 0384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 0394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 0403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 0413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 0425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 0437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 0448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 0459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 0473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 0482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 0494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 0505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 0517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 0528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 0537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 0546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 0558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 0567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 0577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 0587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 0598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 0610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 0620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 0631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 0644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 0656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 0668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 0684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 0695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 0707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 0720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 0732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 0745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 0757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 0769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 0780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 0791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 0802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 0814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 0824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 0835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 0845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 0854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 0864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 0874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 0883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 0892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 0903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 0913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 0923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 0936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 0948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 0960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 0972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 0984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 0995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 1007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 1021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 1034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 1045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 1057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 1069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 1082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 1093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 1104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 1115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 1128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 1140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 1153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 1167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 1179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 1188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 1200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 1212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 1224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 1233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 1243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 1253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 1262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 姜维斗阵破邓艾 / 1272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 1282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 1291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 1301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 1311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 1322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 1331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 1342

    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开篇这首脍炙人口的序词,为明代嘉靖朝翰林学士杨慎作品,但一直被认为是小说作者罗贯中所写。很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是没有这卷首词的。直到毛宗岗父子校订评点这部小说时,才加了这首《临江仙》。随着《三国演义》的普及,遂误以为罗贯中所作。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是诗、词、曲无一不工的明代文人。这首回顾千古、高屋建瓴的词,将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风云变幻、盛衰兴灭、沧桑代谢、人间万象的中华民族历史全过程,统揽笔下,用“笑谈”二字一语道破,人生有限,江水长流,从容看透,何其泰然。不能不说是一篇发人深思,启人悟解之作。第 一 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三国演义》靠前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似江水由三峡出,浩浩荡荡,蔚然成势。虽然魏、蜀、吴的历史并非由此发轫,但确实系由黄巾举事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形势,然后才有群雄并起、相互割据、征战频仍、动乱不已的局面,很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架构。由此来看,从黄巾起义开篇,写这本演义, 开门见山,主人公马上登场亮相,确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开头。从写小说的角度看,这样入手,来得直接些、痛快些。《三国演义》的作者,尤其是整理者,是毫不掩饰其刘汉正统思想的。所以开宗明义靠前章,刘、关、张理所当然地作为主角出场。紧接着才是作为从属的魏之曹操、吴之孙坚露面。正朔观点,不言自喻,爱憎态度,泾渭分明。罗贯中和嗣后的整理者十分明白地告诉读者,刘备是怎样的人,曹操是怎样的人;谁是英雄,谁是奸雄。虽然扬爱抑憎得未免有失偏颇,从文学角度来看,如此的不隐讳,自是此书的瑕疵,但这等迫不及待, 旗帜鲜明,使全书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导向,也构成了此书的一大特色。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一本权谋教科书或计谋大全,那么,靠前回的“结义”,便是未标明为计的靠前个权谋: 歃血为盟,契结金兰的结义,也称拜把子,是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现象。多半因为需要而结义,亲密是次而次之的考虑,通常流行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之间。这种以感情色彩来掩盖其政治目的、阴谋意图的集结方式,多不为具有教养的阶层所取。在《三国演义》那个时代,袁绍、曹操、孙策这些大人物,用不着和谁结义。相反,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小人物,既无权势本钱,又无人望背景,要想在群雄纷争的混乱局面中,出人头地,冲决而起, 只有用这种结义手段聚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点声势。作为处在社会底层的单个的人,只有同声共气,相互援引,生死以助,不分你我地抱成一团,才能立足挣扎,也才能奋斗求生。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言“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说的什么人和什么人能在一起,什么人和什么人不能在一起的原因。整部《三国演义》,就是从这个“在一起”曰“合”、“不在一起”曰“分”的两个字而开端发轫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 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 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 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馀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在中国,凡标明为“末”的王朝,都是很为黑暗的日子。末,对末代帝王而言,当然是末日来临,丧钟敲响,可对人民大众来讲,那可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无以聊生的灾难岁月。桓帝永寿二年(156), 全国总人口为五千万, 到了晋太康元年(280),魏蜀吴有效打完以后,全国总人口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一千六百多万,可以想象汉末的这个“末”字,中国人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公元12世纪的宋、辽、金,和公元3 世纪的魏、蜀、吴,其版图正好颠倒了过来。同是三国,同为老大, 魏在不停地扩张地盘,宋则不断地江山日蹙,尤其,南宋高宗有一阵子连块国土都没有,只好在海上漂泊,这你就明白,为什么三国故事兴于北宋而盛于南宋了。无论如何,国大于家,无论如何,亡国奴不好当,于是, “说三分”,定正朔,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戮力悉心,同仇敌忾,正是因此,《三国演义》便应运而生了。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馀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 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角与二弟商议曰: “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 诚为可惜。”遂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谞。唐周乃径赴省中告变。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狱。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 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 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 ◎中国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但过去也是个亿万国民的文盲大国。所以对于书本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心理,更何况是天书乎?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又有哪一部天书,能救得了中国的贫穷愚昧呢?相反,倒是这些该死的天书,把老百姓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罢了。 ◎造反洪流,滚滚而来,鱼龙混杂,杂以乌龟王八,势所难免,但委以重任者竟是一个叛徒,用人如此不善, 黄巾之败必矣! ◎既然都造反了,统率四五十万人马,只敢称“将军”,而不敢称“元帅”,真是小人物,小家子气,成不了气候。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奏帝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儁,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 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 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 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 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馀,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很好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及刘焉发榜招军时, 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 ◎《 三国志》卷三十二说刘备“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此书给略去了。其实,为先贤讳,本大可不必。刘邦还往儒冠里撒尿呢,但并不因此把这位很具流氓气的开国之主看低了。文人之笔,很容易形而上,是正面人物,则唯恐其不正面,拼命贴金;是反面人物,则生怕其不反面,必使其一无是处才罢手,不坏也坏,坏则更坏。在文学上,这种手段就是伪典型化,于是,人物也就变成了寺庙里的木雕泥塑,毫无生气。“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 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 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 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 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 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 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这一声震耳的喝问,便点画出一个活生生的莽张飞来! ◎他就这点皇亲国戚可怜资本。所有没落子弟,都要打出先人招牌唬人。 ◎有钱能办事,自古亦然。 ◎关羽的身高、刀重,均系作者杜撰,为突显其高大英武形象。汉末的一尺,等于二十三厘米,要没有两米出头的身材, 怎么拿得动那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汉代的一斤,等于二百五十克至三百克,所以,这四十来斤的武器,后来就专门由周仓替他背着了。

序李国文读《三国演义》,约法三章在先: 第一,它是历史小说,不是历史。作小说读,当故事听,可以;千万不要视为正史, 尤其不可据作信史。第二,它的尊刘抑曹思想,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和需要者的一厢情愿,并非历史定论,而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听听,无妨;信之,不必。第三,它是数百上千年来,先由“说三分”的艺人话本形式出现,逐渐经文人加工润饰,而成为有说有唱的演义文本。宋代陆游那首《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里提到: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个蔡中郎, 便是此书开端的大文人蔡邕。可见从南宋起,“说三分”这些专讲三国故事的说书人就出现了。直到元末明初,经罗贯中(约1330—约1400)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修改加工,凝练完善,拾遗补阙,雅正文字的《三国志演义》,正式定型,后又经清人毛宗岗(1632—1709 以后)与其父毛纶,再度增删修正,整顿回目,遂成定本。因此这部作品,可以称作真正的集体创作,由于其大众参与程度相当高,因而精芜并存,薰莸同在。认识到这一点经纬,对于《三国演义》的阅读,可谓得其门矣。《三国演义》被称作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本奇书,不仅因为它是流传最广泛, 影响最深远,内涵最丰富的历史小说;而且问世以来,印刷数量之大,读者受众之多, 普及范围之广,在中国自有书籍版行以来,为当仁不让的出版物冠军。而最奇者,此书一直受到上至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到士农工商,以及倡优皂卒、引车卖浆之流的一致欢迎。因此在中国,无一人不知此书,无一家不藏此书。上一代读完了,下一代接着读, 代代传诵,无穷不已。这部杰作,初读起来,难免有古老陈旧之感,但荡开浮沙,便现真金,这部书中强烈的文化承载,道德关注,乃是最能震撼中国人,最能凝聚中国人的力量所在。拿起《三国演义》这部书,最有分量的两个字,为忠和义,以及延伸出来的仁义礼智信,虽然其中有被封建统治者和迂腐儒生歪曲、篡改、错解、误读而产生的缪误,但近百年来,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判断识别能力,在道德情怀上,仍万变不离其宗地继承着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庭的承担,对朋友的责任,对生活的热爱,对正义的支持,对弱小的同情,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慈悲之心……所以,《三国演义》从其萌芽状态起,直至今天,一千多年,其中最闪光的部分,正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精神。什么是《三国演义》所宣扬的中国精神?一、想做成什么事时的那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意志;二、哪怕碰到天大的困难,也要生存下去奋斗不止的决心。所以,数千年来, 在这样的意志和决心下,中国人所养成的智术、学问、体魄、技能,恰恰与《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旨不谋而合,这部六十余万言的《三国演义》,就是告诉我们,中国人能够立足这个世界五千多年,生存何艰?智慧何来?扎根何难?力量何在?因此,很值得读者朋友下一番功夫,从中求取教益。其实,自公元184 年汉灵帝黄巾之乱起,到公元280 年东吴孙皓降晋为止的96 年, 通常被称作“三国”的这段历史时期,在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只能算是短短的一瞬。然而,这段不足百年的三国鼎立时期,那生死决战、权谋纷争、忠贤奸愚、风云变幻的史实,传播得如此家喻户晓,遐迩知名,比之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人们都更能津津乐道,娓娓而谈。从“说三分”到《三国演义》的这部小说传奇,为最有功焉。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到中华民国,算起来该是二十六史或是二十七史了,但哪一史也不如魏、蜀、吴被中国老百姓所熟知。要说打仗,比三国的仗,打得大者,不可胜数。要说杀人,历朝历代,由古至今,加在一起,死亡亿万, 三国死的人,顶多是个零头。要说称王称霸,大忠大邪,文治武略,英雄美人,哪部史中找不出来呢?独是三国,经罗贯中演义之后,三国历史,便成了普及度最广、知名度最高的一段历史。当然,这是文学的能量,也是文学的成就。因为中国有记史的传统,中国人更有讲史的习惯。凡中国人,在其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交往言谈、工作学习之中,往往会因涉及这部伟大作品的一言半语、一枝半叶, 而感受到它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甚至从小到老,伴随着我们。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部书,像《三国演义》这样与每个人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说到底,历史小说终究不是历史。然而,这部书对三国时期的若干历史事件的评价, 对若干历史人物的判断,竟能起到浸润正史而超越正史的作用。政治家读它的权谋,军事家读它的韬略,士农工商被它的传奇故事所吸引,道学家则抓住了它的仁义道德大做文章,底层社会视桃园结义为千古楷模,至今仿效不绝。大人物以史为鉴,把《三国演义》俨然当成一本施政教科书;老百姓饭后茶余,《三国演义》又是一份消遣的佳品,聊天的谈资。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者,看其王道,霸者,看其霸业;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千秋赏鉴,品评不已。所以此书问世数百年来,盛行不衰, 一代又一代的人捧读把玩,爱不释手。在中国,不知道《三国演义》者,不多;在国外, 知道《三国演义》者,不少。《三国演义》漂洋过海,走向世界,这充分说明它长青永存的艺术魅力。所以,史学家讶异它势夺正史的力量,以至于扑朔迷离,莫辨真伪。文学家则不能不佩服这部历史小说的既是历史,又是小说的弥合无缝的统一。无论点头称是也罢,摇头非议也罢,这本书以其自身的政治色彩、艺术价值而传世永存。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历史小说中,至今,它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三国演义》被人誉为“第一才子书”,高于《庄》《骚》《史记》,认为其“扶纲植常”“裨益风教”而顶礼膜拜,也被视作“野史芜秽之谈”“萑苻啸聚行径”而“最不可信”。责之以“太实而近腐”“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以及“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等不足之处。但是,这种据正史标准,或西方文学观点的批评方式,是否适合这部古典传统文学的批评,尚可商榷。不过,这部千百年来由说话人、鼓书艺人和历代文人集体创作出来的智慧结晶,不但拥有观赏性、娱乐性,而且有文学价值、思想价值,还有某种意义的实用价值。所以,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历史小说能比得上《三国演义》这样深入人心。现在如此,若干年以后,仍将如此,因此它是一部真正经过时间考验的艺术精品,值得一读、二读而再读。本书版本是在毛氏父子的原书基础上,综合现行多家版本的优势,自行校点而成,不当之处,敬希指正。两千年来,天变,地变,国变,人变,沧海桑田,无不变的事物,然而构成社会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强弱转换,进步退化的关系总则,好像并未变,至少未大变,或形式变,而实质未变,或语言变口号变,而内容未变。从这个角度来读《三国演义》的话, 这本书真可称得上是具有人生宝典意义的一部不同凡响之书。近半个世纪,三评此书,这是第四评,意犹未尽。可见《三国演义》是部读不完, 而且每读每新的书,它的强大生命力,或许就在这里。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41150289
条码 9787541150289
编者 (明)罗贯中著李国文评点
译者 --
出版年月 2019-01-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盒函装
页数 1356
字数 1380千字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一般胶版纸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