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坐看流年轻度:潮白观影记(辑1)

编号:
wx1201819480
销售价:
¥31.54
(市场价: ¥38.00)
赠送积分:
32
商品介绍

不同于一般的影评文字,作者将电影单纯地作为民族志材料加以使用,“六经皆我注脚”。作者从时事以及对身边事物的感悟着手,从电影中择取到相应的素材,通过文化比较研究,为读者提供了另外一种了解、认识世界的途径。

田东江,河北三河人,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成长于京郊潮白河畔。1978年初中毕业考入技工学
校,读铸造专业。1980年进富拉尔基靠前重型机器厂当工人。1985年自该厂考入中山大学人
类学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起供职广东省政协机关。1997年起供职南方日报,
现任该报社委,不错编辑。2010年获得广东新闻“金枪奖”。2016年荣获“广东省很好共产
党员”,入选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以及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目录
无法回去的故乡/008
当自行车成为谋生工具/012
“空巢”是一种必然趋势/016
乡村女教师/020
罗马,绝美之城/024
电影总不会让爱情失望/028
高仓健,岂止是“杜丘”/032
旧书店/036
原节子:有些单调的“女神”/040
笑声中的鞭挞/044
忠犬/048
电影院/052
一个人的车站/056
彻底的“角色转换”/060
成了塞尔维亚演员的“瓦尔特”/064
家族史折射社会史/068
最漫长、最关键的一天/072
印象派那些画作/076
广岛,长崎/080
八一五/084
数学不仅拥有真理/088
没有我的生活/092
穿越,游戏与增趣/096
被美化了的出轨/100
我是古巴,我是……/104
偷袭珍珠港/108
小津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112
正常人也会做可怕的事情/116
失业者/120
“多重”刺客/124
所有动物之中,猫离人最近/128
朗读者/132
普通人为二战反思什么/136
社会需要的“理想主义者”/140
“丛林法则”与“公正审判”/144
打工者/148
有些神秘的哈萨克斯坦/152
布达佩斯之恋/156
开战日/160
《敦刻尔克》之外的敦刻尔克/164
济州岛不仅承载浪漫/168
“冲绳”原来叫“琉球”/172
“神剧”有亵渎意味/176
大师们的最后时光/180
寻找幸福的起点/184
生命的守望者/188
那些干“手艺活儿”的人/192
邮递员/196
文工团/200
情窦初开的时节/204
生活仍在继续/208
皮影戏/212
后记/216

    无法回去的故乡
乡愁,是当下流行的一个热词。文化界对之不断展开探讨,出版界对此类图书高看一眼。究其原因,大抵该是“仓廪实”之后,人们开始重视精神世界的追求了。然而对“乡愁”的理解,恐怕已步了“文化”的后尘。“文化”有两百多个定义,“乡愁”究竟是什么也并无定论。我们都熟悉余光中的《乡愁》,在他那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有个“愁”字在内,再加上先入为主的因素,这个“定义”多少占有上风。
在我看来,乡愁还应该是一种心灵寄托,平日里魂牵梦绕,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的时候,回到甚至每当想到故乡,就能够得到慰藉。这份恋恋不舍的故乡情怀,用电影的手法表现出来便可视为乡愁电影。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则乡愁电影数不胜数。以我经眼的而言,美国的《大河之恋》(1992)、意大利的《天堂电影院》(1988)、韩国的《记忆中的风琴》(1999)、我国霍建起导演的《暖》(2003)等等,都可归为此类。这里重点推荐两部日本的:《小岛之恋》(2003)和《天国的来信》(2005)。
《小岛之恋》讲的是在东京出版社工作的“木村佳乃”,忽然回到了故乡——濑户内海的濑之岛。当初,她显然也是忽然离开的。此时回来,面对错愕不已的父母,“木村佳乃”并不解释,甚至话也不多说,她每天要么在岛上到处拜访亲朋戚友,要么慵懒地坐在防波堤上眺望大海。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知道,她在挂念一个曾经与自己关系微妙的人,那是她的初恋;而她之所以挂念,是因为她就要结婚了,在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同时,更想知道与自己曾经有过交集的那个人现状如何、是否安好。回到故乡的这几天,她达成了自己的心愿。片尾,“木村佳乃”和赶来接她的未婚夫乘船离去,先前始终挂在脸上的淡淡哀伤已经全然不见。
《天国的来信》讲的是,生活在小岛上的女孩“苍井优”酷爱摄影,18岁中学毕业后来到东京成为一名摄影师的助手,同时她也想方设法寻找自己的妈妈。因为在“苍井优”小的时候,妈妈去了东京,于是从7岁开始,每年生日她都会收到妈信,其中一封说,当她20岁时就会将所有的真相都告诉她。其实,妈妈早已经不在了,那些信都是她在生前准备好的,等同于
来自天国。“苍井优”知道真相后,风风火火地跑回故乡,故乡的邻里以特有的方式抚慰了这个沉浸在悲痛中的姑娘。
关于《天国的来信》,插入两处闲笔。其一,从时间关系上看,《天国的来信》或是翻拍西班牙、加拿大合作的《没有我的生活》(2003)。在那部电影里,一名罹患癌症的24岁妈妈,正是利用生命的很后三个月为孩子精心准备了每年的生日寄语。其二,去年7月我到冲绳旅游,某日先从那霸机场坐一个小时的飞机到达石垣岛,再搭半个钟头的渡轮到了竹富岛。按理说那是一个偏僻所在,然而甫一登岛,我竟然觉得眼熟,骤然间正想起《天国的来信》。问当地人,电影果然是在这里拍的!很有意思的是,我还找到了电影海报上“苍井优”在村街站立的地方!
须知,那里并无任何特殊标记,接近是凭借两侧的民房、电线杆乃至院墙缺口都一模一样而判断出来的。斯时真觉奇妙不已。
在情感出现巨大波动的时候,“木村佳乃”和“苍井优”都想到了故乡,很让人艳羡的,是她们可以“回到”故乡。所谓回到,就是精神层面的确得到了依归。我们呢?耳闻目睹,很多人的故乡恐怕已面目全非,无法回去。我自己也是这样,每回一次,故乡的陌生感就增添几分。2013年岁末在北京刚参加完一个培训,我便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整整10年未回的故乡——顺
义区李桥镇南庄头村,照例去村东的潮白河边去站一站,步行只要10分钟。上数第二回来,河面上多了很多挖沙船,两岸也堆积着大量挖上来的河沙;上数靠前回来,上游几公里处修筑了水坝,倘若他们不开恩放水,那些因挖沙而变得异常丑陋的河床就毕现无遗,且可以徒步走到对岸。这一回,吃惊又非同小可:对岸原本一望无际的田野,居然建成了几十座十层左右的住宅楼!那时那刻,接近可以借用鲁迅先生的描写:我的心不住悲凉起来了。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故乡当然不会因为满足我们的乡愁而止步不前,如果那样,这乡愁将是极其自私的。况且,中国乡村发展正处于剧烈变迁甚至是重构期。但是,故乡一旦变迁得过于有效,物不是,人亦非,就难免令游子产生精神上的陌生感,就会逼迫我们逃离,以期保留住记忆之中的那份美好。看了人家的乡愁影片,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2015年4月12日


乡村女教师
前几天,一篇2006年的新闻《很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被网友翻出,使我们发现,这名“很美乡村女教师”的经历有相当悲惨的一面。原来,1994年端午节前夕,在河北打工的郜艳敏在石家庄火车站买回家的车票时,被两个以“招工”为名的妇女骗走,很后以2700元的价格卖给了河北曲阳县下岸村一个大她6岁的男人。郜艳敏因为曾经初中毕业,是村子里学历优选的人,便成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2006年5月,郜艳敏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报道;2007年1月,郜艳敏成为“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2009年,她的经历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但是,人贩子的罪恶始终无人追究,郜艳敏也仍然是代课教师。
乡村女教师,原本是一个十分诗意的称谓。这感觉的由来,相信是苏联同名电影的功劳。上一点儿年纪的人都会记得他们的那部《乡村女教师》(1947),“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我叫瓦尔瓦拉……”,即便记不全电影情节本身,恐怕也会记得舒绣文配音的这句台词。圣彼得堡沙皇中学毕业的美丽女孩瓦尔瓦拉,在毕业舞会上告诉要好的男生,她要到西伯利亚教书去,因为“那里很需要教师,却没有人愿意去”。男生很好感动,自愿到那个“同胞犯罪充军的地方”去,他觉得她的“志愿是崇高的”,因此后来他成了她的丈夫。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乡村女教师如何白手起家,以其无私的爱心不仅吸引孩子们来到学校、喜欢学校,而且也让村民由敌视学校转为支持学校。电影时间跨度相当之大,一战、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在影片结尾,瓦尔瓦拉获得了政府的优选奖赏——列宁奖章,沉浸于桃李满门的幸福之中。
据说,这部电影影响了新中国早期的一代毕业生,很多人因此选择以乡村女教师作为职业,的侄女周秉德就是这样,报考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但《乡村女教师》这部电影本身,应当说人物塑造单线条了一些,且诸多台词像极了口号。比如女教师的丈夫临终前说:“为人类幸福,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孩子们听写课的内容是:我们村里有集体化的农场了。作文题目是:活着就是为祖国服务。在我的视野里,艺术水准优选的关于乡村女教师的电影,当推日本有名导演木下惠介拍摄于1954年的《二十四只眼睛》。
20世纪20年代,骑着新型自行车、穿着优雅西装的大石老师,一面欢快地和路旁劳作的村民打招呼,一面前往小豆岛小学的分校。大石老师的到来,给这个贫困村落带来了相当清新的气息。班上共有男女12名学生,大石老师从点名开始,在欢快中拉开了教学的帷幕,一颦一笑充满了浓浓的母性,孩子们也与她建立起了深厚情感。影片的主题音乐极其动听,简直是在敲击人的心弦,尤其是全班旅行时在船上的那曲女生独唱。影片同样跨越了二战,结尾同样是老师和同学聚会,但与《乡村女教师》大异其趣,虽然或许有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因素。在这里,从战场上归来的双目失明的男生,摸索着那张当年他们和老师的合影,如数家珍地道出谁在哪个位置,回味着那段虽然贫穷但幸福的时光。其中的好几名男生,已经死在他们所侵略的国土之上。很后一个镜头,上了年纪、着装臃肿,与片头形象判若两人的大石老师骑着学生们赠送的自行车,艰难地前行在去往学校的路上,控诉着侵略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大石老师的扮演者,清新纯美、庄重贤淑的高峰秀子,与她此前在《卡门还乡》(1951)中在东京“从事艺术”的脱衣舞女形象判若两人。亦庄亦谐到如此出神入化的程度,我以为那一代日本女演员中的靠前人不是田中绢代,也不是原节子,正应该是高峰秀子。
我们关于乡村女教师的电影也有几部,除了这部因为郜艳敏才知道的《嫁给大山的女人》,还有《一个都不能少》(1999)、《美丽的大脚》(2003)等等。《美丽的大脚》是金鸡奖很好影片,但片名近乎恶搞,不过是因为倪萍饰演的乡村女教师名叫张美丽而已。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尽职尽责,与其脚之大小可有半毛钱的关系?如果说大脚是象征、比拟什么的话,也未免太抽象了些。这五个字眼本身,直接说吧,构成的是与辜鸿铭“拗颈”的意象。综观国外那两部关于乡村女教师的电影,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揭示的共同特点是:贫穷,“而回也不改其志”。很遗憾,我们的只是单纯地展示贫穷,展示乡村女教师可怜巴巴的处境,目的当然是呼吁有关
方面、全社会要关爱乡村教育;他们的却是在展示乡村女教师的人格魅力,尤其《二十四只眼睛》,贫穷就是贫穷,读书就是读书,渗透其中的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郜艳敏的人生经历被披露之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图景:人贩子靠她赚钱,丈夫靠她传宗接代,剧组靠她的故事拍片,当地靠她提升美誉度。对于前二者,“夏虫不可语冰”;对于后二者,则只盯住了郜艳敏乡村女教师身份的一面,而丝毫没有意识到其所折射出的我们社会的另一面。从这个角度出发,虽然对这部电影没有好感,倒也有看看的必要了。
2015年8月15日

自序: 徜徉于光影与现实之间
对于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小时候看电影,是一件像过年一样高兴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初,我寄居在北京市顺义县潮白河畔的姨家,在那里读了小学和中学。彼时,不要说本村,便是附近十来里路远的村子演电影的话,都要结伴去看,虽然来来回回看的就是台词都已然稔熟的那些。回想一下,情形该像意大利《天堂电影院》里的多多一样,他和小伙伴们目的就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在公共场合凑凑热闹。
按照定义,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
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在我看来,电影还可以是民族志材料。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是读了文化人类学之后。
1985年至1992年,我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度过了整整七年时光。惭愧的是,毕业后没有直接从事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知识更渐渐飞去了爪哇国,所幸还记得几个零星的概念,比如民族志,比如田野调查,比如文化比较研究。所谓民族志,就是人类学工作者在田野调查之时,所记录下来的其所观察的那个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当然不是确切的定义,至少包含了那些内容吧。
无可否认,电影的主要功能在于娱乐消遣,属于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以为还可以做些提升。提升些什么呢?再卖弄点儿半生不熟的文化人类学,就是可以做些浅层次的文化比较。美国的罗杰?伊伯特,因写影评而在1975年成为首个普利策艺术评论奖获得者,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盒子里,电影则是盒子上的窗口。电影允许我们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意味着融入银幕上的角色,也意味着用另一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
世界。”(据殷宴译文)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借助电影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每一部电影都有其相对完整的叙事,剔除那些科幻的、无厘头的,亦即并非凭空编造而建立在编导对社会一定了解和感悟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电影,在我看来都相当于创作者们的一次田野调查,都相当于呈现出了一份相应的民族志材料。比如关于蒙古草原的《小黄狗的窝》、关于西伯利亚的《德尔苏?乌扎拉》等,我以为径直可与民族志材料画上等号了。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对业界学生而言是一门必修课,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1988年5月到7月,以及1991年11月到12月,学生时代的我和同学们,在广西贺州富川县、广东梅州平远县从事过两次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前者是瑶乡,后者是客家人聚居地。我们每天走村串户,对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作进行了直接、第一手的参与观察,记下了不少文字材料。这些材料的价值存在可以忽略不计的一面,然而价值的大小实际上是相对的,倘若有研究者关注到这些地域,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研究,那么这些基础性材料可能就还真是不可或缺。电影所提供的种种素材,正相当于此。如同人类学者不可能也不必要踏遍田野一
样,即便是有必要的旅行家,也不可能走遍世界,就算是去到了每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遍及每一个国家的角角落落,而电影世界的丰富多彩,却正有展示世界角角落落的可能。只要我们的视野不是仅仅盯着他人界定的经典或者时尚热门的那些,就会发现浩如烟海的国内外电影,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各类素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认识世界的便捷途径,而且为相应的文化比较提供可能。
文化比较研究,可谓文化人类学方法论的重心,旨在研究不同文化系统的类同和差异,探寻其同或不同的规律。尤其我的本科专业民族学,正是建立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运用电影中的材料呢?可以比较其中的一个文化侧面。作为新闻工作者,我是本能地从时事以及对身边事物的感悟着手。如某些新闻事件、某些重要时间节点,或者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都可以从电影中择取到相应的素材。如果是某些社会问题,比如空巢现象、失业现象等等,“先行一步”的国家已经先期遇到,他们的面对态度、解决办法更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借鉴。总之,只要看过的电影亦即“占有”的数量足够多,足令我们在徜徉于光影与现实之间,进行文化比较之时,游刃有余。
我向来不大喜欢宏大叙述。记得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时候,关于文化的“概论”“通论”满天飞,我就颇不以为然,当然这与自家视野的局限、驾驭能力的不济密切相关。我的比较素朴的想法是,与其泛泛而论,不如从具体的“文化特质”(另一个还记得的专业概念)关注入手。我一直以来在写作的“今古齐观”就是这样的思路,因而举凡《喷嚏》《吃瓜》《腊八粥》,那些平时司空见惯的、貌似做不出文章的“零零碎碎”都可以成为切入点,升华出相应的内涵。实际上,即便是普通电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人类的生存模式和因之产生的“三观”,往往也都能够至少提供一个侧面,纵然各国各地的情形千差万别,而换个角度来看,正是这千差万别,为文化比较提供了可能。
费孝通先生晚年有个著名观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谓既要欣赏自己的文化,也要欣赏他人的文化;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达到古人所说的理想社会了。按我的理解,这个观点不妨视为“文化相对”的通俗阐释版。也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价值,我们都应当予以必要的尊重。见之于对电影这一“民族志材料”的运用,就是必须摒弃“文化中心主义”的潜在思维,如此才能着眼并汲取异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影评类文字没人会感到陌生,在各类媒体上几乎每天都有呈现,已经出版的文字也数不胜数。粗览了不少,大抵聚焦于电影的艺术或技术层面。将电影单纯地作为民族志材料加以使用,“六经皆我注脚”,呈现在此间的文字则是我的一个粗浅的尝试。起步而已。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 9787549119431
条码 9787549119431
编者 田东江
译者
出版年月 2018-12-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平装
页数 0
字数
版次 1
印次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