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精编版)

编号:
wx1201827728
销售价:
¥49.56
(市场价: ¥59.00)
赠送积分:
50
商品介绍

《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是一本具有极高理论价值的音乐评论文集。这些文章在内容上有对当今一些有名的演奏家的采访(如和斯特恩的交谈),也有对音乐唱片的评论,甚至还包括乐器的演奏史的阐述(如400年小提琴演奏史)及相关音乐作品(如马勒内心的交响世界)的评论等等。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郑延益先生对音乐历史、作品及演奏等方方面面充满了深刻认识。其论述范围宽泛,观点深刻,富有启发。靠前的音乐评论文集有如此之高价值的并不多见,是一本雅俗共赏的音乐文集。

郑延益(1923.5.2—2011.7.28)有名弦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原上海音乐学院资深教师、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奠基人、室内乐教育及重奏训练课创始人。他为我国培养出一代全面、很好的提琴人才。郑先生被誉为“亚洲靠前乐评人”,其乐评文章曾发表于各大媒体、报刊。他的乐评不仅对艺术工作者、学习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且对大众的音乐普及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 录
踏入艺术之门
400年小提琴演奏史……………………………………………………………3
谈“主观”与“客观”的演绎…………………………………………… 34
弦乐器是否必须从小学起………………………………………………… 39
关于奏鸣曲式……………………………………………………………… 43
浅谈音乐的节奏…………………………………………………………… 47
灿烂的古琴………………………………………………………………… 51
漫谈音乐教育……………………………………………………………… 56
艺术和技巧的顶峰………………………………………………………… 59
走近艺术家
随风逝去的孤帆…………………………………………………………… 73
20世纪小提琴界最大的损失… …………………………………………… 81
小提琴家中的“外交家”………………………………………………… 90
琴弦张着的大师…………………………………………………………… 96
关于林昭亮的琴艺……………………………………………………… 102
关于克莱斯勒…………………………………………………………… 106
关于托斯卡尼尼………………………………………………………… 110
两次专访穆特…………………………………………………………… 114
从福特文格勒谈起……………………………………………………… 118
可爱的美岛莉…………………………………………………………… 122
齐默尔曼印象…………………………………………………………… 127
华丽、潇洒的法国小提琴大师………………………………………… 133
帕尔曼是否为海菲茨的继承人………………………………………… 139
品读经典唱片
小提琴史上的一位奇才………………………………………………… 145
昙花一现的小提琴奇葩………………………………………………… 150
永远的海菲茨…………………………………………………………… 155
两个相反的典型………………………………………………………… 165
一个小小孩的奇迹……………………………………………………… 169
你喜欢哪一位…………………………………………………………… 176
英姿飒爽和柔情似水…………………………………………………… 180
从帕尔曼谈到小提琴的技巧…………………………………………… 186
苏俄派小提琴神童——列宾…………………………………………… 190
时运不济的奇才………………………………………………………… 194
米尔斯坦的奇迹………………………………………………………… 199
超越自我………………………………………………………………… 207
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再论克莱斯勒………………………………… 212

    浅谈音乐的节奏
“节奏”这两个不起眼的字眼不但对初听古典音乐的乐迷可能陌生即
使是学音乐专业的学生,甚至于教师都可能对它注意不够、理解不够。但
实际上说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毫不为过,尤其是流行乐和爵士乐,甚至于可
说是节奏的化身。
很多学院派古典音乐的工作者都认为只有古典音乐才是正统的音乐,
流行乐和爵士乐都不能登大雅之堂。这是大错特错的看法,因为事实上
就节奏来说,一般学古典音乐的人都比不上玩流行和爵士乐的人,这是
由于节奏既看不见,又说不大清楚;但它却又是清楚地可感觉到的一种
直觉,流行乐和爵士乐的天王明星很少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因为强烈
的节奏感是一种天生的直觉,古典音乐却都是老师教的,而节奏恰恰是
很难教的东西。
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节奏和节拍不是同一回事。节拍是死的,节奏却
是活的。华尔兹、小步舞曲、玛祖卡都是三拍子的音乐,但读者只要仔细
听听,它们的节奏却接近不同。节奏是一种脉搏的律动或推动,它给予人
一种有生命的、活的“动”感。任何音乐演奏,如果只是节拍准确,节奏
却处理得呆板,它就会变成“死”的东西。举一个很明显浅近的例子。任
何流行或爵士乐乐队的领班或天王明星在选人手时,很重要就是鼓手和低
音贝斯手,因为他们是整个乐队节奏的灵魂和基础,鼓手稍差,乐队立刻
逊色。而且一名鼓手或低音贝斯手,主要好坏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基本节奏
感,技巧还是次要的。很近在爵士夜总会听到朗尼?斯科特,鼓手是颇
有名气的马丁?德鲁。马丁的技巧可以说已出神入化,但比起去年听大卫?桑伯恩的黑人女孩鼓手卡林顿却仍然逊了一筹;快的乐曲感觉还不一定那么明显,一到慢的、轻的,就立判高低。区别就在节奏,卡林顿的节奏即使在演奏慢曲目时仍然内部结构坚到如磐石,只有这样大卫?桑伯恩的独奏才能自由地即兴发挥,马丁却显然差了些。桑伯恩说随着不同的鼓手,他的演奏也跟着不同,可见鼓手地位的重要,因为每一个好的鼓手节奏都有他自己的节奏感和变化。很多乐迷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中国香港的歌星与乐队比起英国、美国的总是差了一截,很主要原因就是鼓手的节奏。一个真正的鼓手敲起来鼓可以使你不由自主地脚底发痒,身体跟着摆动。中国香港就没有一位鼓手有这个本事,虽然听起来似乎是同样地一下
一下地在敲。歌星亦然,惠特尼?休斯顿唱同一首歌每次都不一样,却一
样动听,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她的节奏千变万化。
关于林昭亮的琴艺
林昭亮是目前世界小提琴新秀中的佼佼者,英国人尤其把他捧上天,
红得发紫,而他也的确能奋发图强、谦虚好学,几年内有很大的进步,从
唱片上听,与几年前在中国香港的演出已有很大的不同。
林昭亮很大的优点是和郑京和一样,有自知之明,知道技术不过是为
音乐服务的工具,不企图在技术上与帕尔曼等人争一日之长,因为事实上
如讲硬技巧(Gymnastics),他是稍逊于帕尔曼、明茨等一筹的。相反,
他却在音乐表现上力求有所突破,树立他个人的气质和风格,这一着,他
走对了,这和傅聪、郑京和一样,这两人今天之所以在世界乐坛上占有一
定的地位,也是由于在音乐表现上有自己的一些个人气质。当然,一定程
度的硬技巧是必需的,他们也具有这种技巧。但是林昭亮似乎比郑京和更
聪明,因为他抓住了音乐表现所必需的一项工具——发音。林的发音已不
仅仅是漂亮,而且在所有新秀中,是很具有个人标志的,虽然还没有像大
师们那样突出,但如果仔细听,还是有点与众不同的。
林昭亮还有一点很重要的长处,他谦虚、好学。他曾在上海公开说,
他知道在换弓时手指动作太多,老师也这样说,不过一时改不过来。但是
从他的唱片听来,换弓时手指动作的痕迹已很少,这说明他在不断地改进
自己,这点很不容易。他又说,偶然他也会懒,不想练琴,但当他想到还
有海菲茨在前面时,他又拿起了琴。对一个每年要开两百多场(现在可能
还不止)音乐会的独奏家来说,能持续不断刻苦练琴是很不容易的。即使
是海菲茨在当年,练琴少了,演奏就有所逊色。有一位评论家亨德尔森指
出了这点,海菲茨看到了,及时引起了警惕,恢复了练琴,说:“我永远
感谢亨德尔森,是他及时地提醒了我。”但话又说回来,演奏过多是近代
小提琴家很大的敌人,因为它容易在演奏上导致缺少新鲜感。克莱斯勒曾
解释为什么他不练琴,说:“我要感动听众,首先就得感动自己,但如果
一首曲子拉得太多了,是会厌倦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即使是贝多芬协
奏曲,听多了也的确会厌倦。奥依斯特拉赫就曾说过,有一时期他实在不
想再听到贝多芬协奏曲,因为有一次在德国,他曾连续六个晚上公演这首
曲子,结果导致有一段时期他实在不想再听到这首曲子。贝多芬协奏曲况
且如此,遑论其他?因此使我想到像卡拉扬这样的指挥家,要他演绎贝多
芬第五并带有新鲜感,实在是有困难,因为实在听得太多了。克莱斯勒可
以说是稀有的天才和幸运儿,因为他可以不练琴。实际上可以不练琴的并
不止他一个,据可靠传记记载,伊萨伊和帕格尼尼都是不怎么练琴的。这
是一个技术方法问题,值得每一位小提琴家研究,如何解决演奏新鲜感问
题就要靠林昭亮自己了。


大约是十多年前,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在当时香港的一本杂志上看到
一篇乐评,内容是对当时苏联的两位钢琴新秀的评论文章,文章深深地吸
引了我,其中深刻的分析和精妙的评解令我折服,并以其十分专业的眼光
和极其大度的长者风范,预见了这两位在当时并不出名的年轻人的远大前
程和光明未来。另外,从文章中我感到作者虽然身处香港,但对我们内地
的文化教育发展情况一点儿也不陌生,这又引起了我的兴趣。随着时间的
推移,时至今日文章作者当时的预言完全应验了,吉莫菲耶娃,当年那个
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如今多次在国际大赛获奖并跻身世界著名钢琴
家的行列。而另一位普列特涅夫,这位柴科夫斯基比赛金奖获得者,现在
也已是集钢琴家与指挥家的头衔于一身,成为世界乐坛十分显赫的人物之
一。当然我也记住了那篇乐评作者的名字——郑延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张欣老师,但意外的收获还是通过她使我
知道了郑延益先生的情况,也了解了这位我敬慕已久的老音乐家的许许多
多,他一直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并不是我想象当中的那么遥远。
郑延益1923 年5 月2 日出生于浙江慈溪,从事商业经营的父亲一生
热爱音乐。郑先生6 岁学习小提琴时就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天赋。8 岁时举
家移居新加坡,刻苦的学习使得他的琴艺有了长足的提高。11 岁就上台
演奏《门德尔松协奏曲》。抗战爆发后他辗转香港、上海、重庆等地,其
中在上海停留的两年时间里他进入国立音专随艾德勒(Adler)学习并加入
了工部局的管弦乐团,在当时清一色的外籍演奏员中只有他和黄贻钧、谭
抒真三位是中国人。后来又在林声羽指挥的重庆中华乐团中任副首席(首席为黎国荃先生),1948 年郑先生再赴新加坡。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根据
国家的倡议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这时
年轻的郑延益应谭抒真先生之邀,怀着一腔爱国热血于1954 年回国任教。
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专业是以人才的实力雄厚而著称于世的,它拥
有当时我国最优秀的小提琴教师——谭抒真、窦立勋、陈又新、赵志华和
郑延益,他们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我国弦乐演奏
事业培养了无数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上针对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方法和技巧,郑先
生也不例外。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别具一格的方法主要表现在根据学生
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教授方法强调逻辑性与合理性,其中堪称一绝的
是他“妙手回春”的指导。学习弦乐的年轻人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生理
条件的先天性、早期训练方法的科学性等等)在学习上碰到各种各样的困
难,有的可能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甚至毁了一个年轻人从事音乐事业的
梦想。而郑延益先生的绝活也在于此,他指导过许多有过这种“病灶”的
学生,并运用合理的调整手段使之恢复了信心,并且在学习上跨进了一个
新的层次。林涛由于挟琴紧,手指痉挛,在学习上碰到很大的困难,郑先
生让他双肩放松,自然松弛地拉琴,声音一下子出来了,在毕业考试上演
奏的曲目是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光彩焕发,以至于跑过来对
郑先生深深一鞠躬说道:“郑老师我服了你了!”沈冠恩的手又小又软,在
练习上很费劲,自己也很苦恼,郑先生对她强调两个支点、指根起落,培
养起良好的感觉,她自信心也增强了,结果能自然流畅地演奏《柴科夫斯
基协奏曲》(篇幅所限,我只能举几例)。另外郑先生在上音的特殊贡献是
以敏锐的眼光和高雅的趣味开创并建立了上音的室内乐教育和重奏训练
课,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个女子四重奏组(初始成员为俞丽拿、丁芷诺(后
为沈榕)、吴菲菲(后为沈西蒂)和林应荣)并于1960 年在前民主德国的
弦乐比赛中获奖,并让这一优秀的传统在上音一直保存至今。它延续后的
辉煌时期是1985 年,上音由李宏刚、李伟刚、王征、马新华组成的四重
奏组在英国朴茨茅斯国际比赛中荣获第二名。郑先生又在上音开设了中提
琴专业,他调整了中、小提琴不分的混乱局面并使这个“灰姑娘”恢复了
它原来的面貌。这个专业除了沈西蒂外,后来又陆续培养出了张立国和肖
红梅等人,这些成绩都和郑先生的努力分不开。郑延益先生一直都是一位
智慧型的教师,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专治疑难杂症的“专家”,他热爱自
己的学生也从不计较报酬,许多人都还记得他披着雨披推着“老坦克”去
为学生上课的情景。由于家庭和各方面的影响,他在教学之余的另外一大
爱好就是收集唱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郑先生倾其所能,用他自己不高
的收入购置了大量的唱片资料,据当时去过他在淮海路寓所的人所回忆,
当时郑先生收集的唱片不下数千张,堆满了几个大橱柜,都是他的挚爱,
可惜在“”中毁于一旦,至今令他耿耿于怀。
和许多正直的人一样,郑延益先生在“”中遭受了磨难,受到了
不公正的待遇,身心俱疲。连他强调学生要像海菲茨那样拉琴、追求银子
般的音色和葡萄酒般的韵味都成了所谓的罪证,不过相信如果当拨乱反正
的春雷响起之时,他也一定会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张开双手迎接那个美好
的春天。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没能等到那一天,1974 年11 月郑先生移
居香港。离开了他生活和工作已久的上海,他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用郑
先生他自己的话说是一路流着泪到的香港。
定居香港后,郑先生一边以授琴为生,一边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文章,
以他的专业资历和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很快在香港树立起了权威地位,
和史君良、孔元诸先生齐名,并以“亚洲第一乐评人”的称号为文艺界所
熟知。
郑先生的音乐评论文章学识丰富、理论精到、分析透彻、言辞锋芒毕
露,读来令人佩服。他在香港发表的乐评文章不计其数,这些文章既有
洋洋大作,犹如江海奔腾、气势如虹;又有寥寥数笔的短文,似谈心、娓
娓而叙、沁人心脾。郑先生的文章既不是某种专业式的叙述,内容枯燥
无味,语意冰冷;也不是某些“发烧友”式的文章,外行得让人不敢恭维。
难怪有人说读郑先生的文章既教育人,又使人信服,一派的长者风范。
郑延益先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外语基础,这使得他一__直对海外的专业音乐活动很了解,能把各种和文化有联系的知识作为有机
的补充。居港这些年,大部分来港献艺的音乐家,郑先生都聆听过他们的
音乐会,和他们自由地交谈过,这其中包括了许多世界性的著名艺术家。
就算把范围缩小,以其专业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大部分的著名
小提琴家郑先生都采访过、交谈过,能够有如此殊荣的人,在亚洲地区我
看也只有郑先生一人。著名音乐家的普列特涅夫(M. Pletnev)在为DGG
公司灌制《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时就曾亲笔写信向郑先生征求意见;
女钢琴家皮尔斯(M.J. Pires)把自己的肖邦练习曲集寄给郑先生请他提些
意见;远在大洋彼岸的钢琴家佩拉希亚(M. Perahia)也专门来信请教并
征询郑先生意见;小姑娘区美玲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随加里?格拉夫曼
(G. Graffman)学了六年钢琴,可是她妈妈说这六年长进不大,她亲自写
信要求郑先生来教美玲钢琴,教她音乐。
郑先生不但熟悉小提琴演奏,同时又精通京剧和民族音乐,这又是他
和别人的不同之处,绝对不是那种沉溺于西方音乐之中“闻乐而三月不知
肉味”的“假洋鬼子”。郑先生虽然身处香港(回归前的情况)但他依然十
分关心内地的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他曾多次回内地进行文化交
流,开设讲座(指导新人)。
我们在郑先生众多的乐评文集中精选一部分,编成这本集子以飨读
者,希望它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东西,新的思考,对内地的文艺评论事
业会有些许启迪和帮助。
在现代小提琴家中,郑先生最为推崇克莱斯勒和海菲茨,这个概念根
深蒂固,这既使人感到他有一些固执,固执得使人“恼火”,又使人觉得
可爱,可爱得让人有开诚相见之感。当然话又说回来,郑先生对以上两位
小提琴家的观点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分析和论断的,有许多毋庸置疑的地
方。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任何事物有争论、有不同观点都是正常
的,更何况是艺术呢?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们更尊重郑先生,更愿意去
和他交朋友,更愿意去倾听他的不同意见。
郑先生热爱小提琴,可以这样说:他的左右手分别是克莱斯勒和海菲茨,海菲茨的完美无缺和精确严谨是郑先生对于做人处事的一贯要求:严
以律己,事事高标准;而克莱斯勒的温暖深意和细致入微又是郑先生对生
活的另一面:云兴霞蔚、春风化雨,永远地热爱生活。
最后请允许我向丁芷诺、张欣和林应荣三位老师致以深刻的谢意,感
谢她们对本书提供的许多资料和帮助,现在文集出版了,感同身受,相信
她们几位和我一样会是十分高兴的,对那些编撰过程中的甘苦也永远不会
忘记。
刘大可
1999年5月4日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44473149
条码 9787544473149
编者 郑延益
译者 --
出版年月 2017-01-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平装
页数 228
字数 480千字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一般胶版纸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