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婚姻的意义+谢你不娶之恩:离开你真是太好了 套装2册

编号:
wx1201297770
销售价:
¥61.56
(市场价: ¥76.00)
赠送积分:
62
商品介绍

《婚姻的意义》
已婚者,单身者,基督徒,非基督徒
2015情人节*佳图书
《谢你不娶之恩:离开你真是太好了》
1.练习离开一个人,放下心中的忿恨和伤痛,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渴望相爱相聚,也不惧怕离别。
相爱在一起,是美好的;从离别之痛中破碎重生,也是美好的。
我们不能只是痛诉离别,更要从离别中得到成长,不能让自己白白受伤。
每一次离别都是破碎重生,每一次孤单都是对自己更好的完善。
这本书,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如何才能不让离别之痛毁了自己,在感情的失败中破碎重生,燃起生命力,拿回被爱偷走了的自己。
2.如果你的感情出现以下困扰,请阅读本书:
感情成为一根鸡肋,却该放不放,被折磨得痛苦不堪;
想要的生活被感情扰得一团糟,想去做的事情被无限耽搁;
在感情中迷失自己,活成恋人的附属物;
莫名其妙被人分了手;
失恋后长时间失去精气神;
总也走不出前任的阴影;
无法确定该爱还是该恨;
总也找不到合适的恋人。
3.离别心理5步练习:
失恋的人,一般会经过5个心理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顺利通过每个阶段,才能使自己走出失恋的阴影。本书将告诉你顺利通过这五个阶段的有效练习方法。
4.本书故事生动好读,英国《真爱》杂志评价本书:
抚慰千万欧美女孩的心灵,比《》 更令人上瘾,比《BJ单身日记》更有趣,比《上帝是只小兔子》 更感人至深,触动心弦。

《婚姻的意义》
现代文化让人以为:每个人都有个灵魂伴侣;成功婚姻中*重要的部分是浪漫爱情;配偶是为了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婚姻不过是暂时的,而非一生一世的;离婚后重新开始才是解开婚姻难题的*佳途径。这些现代假设接近是错误的。凯勒指出,婚姻是一种荣耀的关系,同时也是*容易被人误解和*神秘的关系;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更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与妻子凯西三十六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本书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谢你不娶之恩:离开你真是太好了》
本书讲的是女生在爱情的世界里自我成长的故事。
女主人公凯特是个遭遇情伤的女生。她为了治愈自己的伤痛,利用在杂志社工作之便,在杂志上刊登了一条别出心裁的情感广告。她呼吁所有女生一起从爱的迷梦中醒来,看清双脚踏上的是怎样的爱情征途。
她认为人们要学会渴望相爱相聚,但也要学会不惧怕离别。相爱在一起,是美好的。从离别之痛中破碎重生,也是美好的。

《婚姻的意义》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美国当今有名基督教作家,被誉为“21世纪的C.S.路易斯”。神学家、护教学家,纽约救赎主长老教会牧师。其著作《为何是他》和《一掷千金的上帝》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其他作品包括《中心教会》、《诸神的面具》、《慷慨的正义》等。
凯西·凯勒(Kathy Keller),提摩太·凯勒的妻子,毕业于戈登-康维尔神学院。
《谢你不娶之恩:离开你真是太好了》
莱尔·加柏(Claire Garber),英国*受欢迎的女性心理作家,媒体口中盛赞的“英国所有女人的好闺蜜”。
两性心理学领域的怪才,早期为英国某有名情感杂志写专栏,一炮而红。她的文字幽默深刻,对恋爱中的女性心理体察入微,不仅能引人共鸣纾解情绪,更能提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备受英国女性读者欢迎。

《婚姻的意义》
《谢你不娶之恩:离开你真是太好了》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婚姻的意义》

序言

神,普天下婚姻的成全者,

使你们的心合而为一。

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一本适合已婚者的书

这本书是一棵靠三支深根滋养的大树。**支根是我与妻子凯西三十七年的婚姻生活。我在她的帮助下写作这本书,第6章“拥抱‘他者’”更是由她本人所写。章提请读者注意,当代文化把“心灵伴侣”定义为“接近合得来的人”。然而,一旦开始过日子,双方都发现对方并不称心如意。我*早认识凯西是通过她姐姐苏珊,当时苏珊和我都在巴科内尔大学读书。苏珊常对凯西说起我的事,又常向我提起凯西。凯西很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基督信仰,带她信主的是C.S.路易斯(C.S.Lewis)的名著《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mia)。凯西催苏珊向我推荐这个系列作品。我读了以后深受感动,接着又读了路易斯的其他作品,同样感到震撼。1972年,我和凯西考进同一所学校,就是波士顿北岸的戈登一康维尔神学院。我们很快就发现彼此有路易斯所说的“神秘之线”,就是那条让不同的个体成为密友乃至爱人的“神秘之线”。

你可能已经发现,有一条“神秘之线”把自己特别爱读的书串起来。你心里知道,这些书有一种共同的特质,让你忍不住喜欢它们,尽管很难讲清楚……你终于遇见一个与你心有灵犀的人——你生来就喜欢的东西,他也颇有感触——一生不变的友谊不正是在你们相遇之时诞生的吗?。

我们的友谊逐渐发展成爱情,然后又从弱不经风的新婚成长为久经考验、牢不可破的“金婚”。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先后经历了“投珠于猪”谈话、“脏尿布”冲突、“砸结婚纪念瓷碟”事件,还有这本书里所讲的家庭史当中的许多糗事——这一切都是通往美满婚姻崎岖道路上的里程碑。和很多当代年轻夫妇一样,我们也发现婚姻要比原先想象的困难得多。婚礼结束,当我们唱着赞美诗《稳固根基》走出教堂大门的时候,接近不知道这首歌的某些歌词多么切合现实生活,根本没料到培养稳固的婚姻竟然如此艰难。

虽然有患难,经过火试炼,

我必赐给你,丰足的恩典;

患难与试炼,无法将你害,

你必成精金,必永不朽坏。

所以,这本书适合那些认清现实的夫妇:他们发现每天的婚姻生活**艰难,并且想寻找实用的资源来帮助自己经受住婚姻中排山倒海般的艰巨考验并借此成熟。我们这个社会对婚姻的看法总体上是悲观的,所以有句俗话说,“蜜月结束了”。这本书正适合那些亲身体验到“蜜月结束了”的人,适合那些从爱情天堂“砰”地一声摔回地球的人。

……

本书的结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依据圣保罗在《以弗所书》5章关于婚姻的有名经文,因为这段经文不仅本身既丰富又完整,而且联系并解释了圣经关于婚姻的另一段经文:《创世记》2章。在本书章,我们把保罗的话置于今天的文化处境中,并列举圣经关于婚姻的两个*基本教导:婚姻是神设立的;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反映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救赎之爱。所以说,福音帮我们理解婚姻,婚姻又帮我们理解福音。在第2章,我们提出保罗的论点:所有夫妻都需要圣灵作工。圣灵让我们认识基督救赎的工作,以超自然的方式帮助我们抵挡婚姻的大敌:罪恶的自我中心。我们需要被圣灵充满,才能各尽其责,彼此服侍。 第3章让我们进入婚姻的核心:爱。但爱是什么?第3章讨论爱的感觉与爱的行为的关系,以及浪漫的激情与盟约的献身的关系。第4章讲的是婚姻的目的:婚姻是为了让两位属灵的朋友彼此扶持,同走天路,变成合神心意的样式。这里,我们会看到一种崭新的、深刻的幸福位于基督徒圣洁生活的远端。第5章提出三套彼此服侍的基本技巧,我们可以用这些技巧来彼此扶持,走完这条爱的旅程。

第6章的内容是两种不同的性别如何在婚姻里彼此接纳,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第7章帮助单身者利用这本书的建议来过好单身生活,并且用正确的心态来寻求婚姻。*后,第8章讨论性爱的主题:为什么圣经把性爱限于婚姻之内,以及如果我们接受圣经的观点,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过单身生活和婚姻生活。

这本书理清了基督徒的婚姻观。前面说过,基督徒的婚姻观基于对圣经文本的忠实解读。这意味着,我们把婚姻定义为一男一女、一生一世、一夫一妻的关系。根据圣经,神对婚姻的心意是:婚姻要反映神的救赎之爱,就是他在基督里对我们的救赎之爱;婚姻是为了塑造品格;为了生育儿女、创造稳定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并且要通过两性之间彼此互补、牢固持久的连合来成就这一切。因此,必须强调一点:基督徒的婚姻愿景不可能通过两个同性实现。这是圣经所有作者接近一致的观点,也是这本书始终坚持的观点,尽管我们不直接讨论同性结合这个话题。

圣经关于婚姻的教导不仅反映某个文化或某个时代的观点。圣经的教导挑战当代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叙事——当代西方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实现幸福的**道路。与此同时,圣经也挑战传统文化的观点——传统文化认为不结婚的成年人是不完整的。《创世记》有效批判了古代社会中的一夫多妻制,尽管这种制度在古代社会得到普遍接受;圣经生动地描述了一夫多妻在家庭关系中所造成的悲剧和混乱,以及一夫多妻所导致的痛苦,尤其是对妇女的伤害。新约作者赞美长期单身是一种合宜的生活方式,这种说法让当时的异教社会深感震惊。。总之,圣经作者的教导总是反对所在文化的主流信仰:圣经的教导绝非古代伦理和古代人社会行为的衍生品。因此,我们不能嗤之以鼻地说圣经的婚姻观有效落后,只是过时的文化。正好相反,圣经充满了**实用且高度现实主义的论述,以及许多激动人心的应许。而且,圣经提出这些论述和应许,不是通过死板的系统神学命题,而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和感人的诗歌。因此,如果你透过自己的恐惧、自己的浪漫想法、自己的经历,或自己所在文化的狭隘观点来认识婚姻,你的婚姻观必定是扭曲的。你必须透过圣经这副眼镜来认识婚姻,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谢你不娶之恩:离开你真是太好了》
    壹  我 娶 不 你 谢
    世界上*伤女人的话是自己所爱的男人说  “我们分手吧!”这句话听下来,人世间*  狠毒的词语也难表女人的心情,更不必说再  回应一句“谢谢你离开我”。

    ○一 我离不开你,你抛弃了我
    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
    “她是要打算这么一直打下去吗?”    费德里对我奶奶说。    我用眼角的余光看了看他们,他们 45 分钟前已经没在我耳边唠叨。    奶奶走过来,弯下腰,试图把我手里的电话拿过去。我的手就像某种动物的爪子,紧紧地握着电话。    “亲爱的凯特,你必须把电话给我。”她试图说服我把电话给她。    我仍旧紧紧地抓着电话,似乎当成了救命稻草。不一会儿,我们的旁边竟围上来一小群人。    是的,我作为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女人,坐在希思罗机场五号候机大厅,身旁堆着行李,在那儿哭哭啼啼,显然不是什么正常之举。
    “再拨一次成吗?”我向奶奶恳求道,而费德里则向围观者讲解着我为什么哭得稀里哗啦。    “我早跟你说了,嗯,我真的早跟你说了。”奶奶说,“你不能相信那个法国人。    “他怎么能劈腿呢?”我对着周围十几个不同年龄的女人和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的保安喊道。而另一个叫吉姆的保安则去找英国边境管理员去了,他担心我的皮箱里装有炸弹。    “怎么会呢?”我再次问他们,“我们是天生一对,没了我,他应该感到生活少了点什么,做什么都不自在。我尖声大叫,脸涨得通红。    “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继续大叫着。    “也许还可以让她再试着拨打一次那人的电话?”一个女人紧张地向奶奶建议。    我四下看了看围成一圈的人,他们全都点头表示同意。奶奶叹了一口气,翻了翻白眼。于是,我把电话放到扬声器那儿,*后拨了一次。我将电话高高扬起,这样,所有人都能听见了。    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    接下来,所有人都沉默了一会儿。谁也没看我的眼睛。我关掉手中的法国手机,总算死心了,顺手把电话递给了奶奶。奶奶什么也没说,直接把电话扔进了垃圾桶里。    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不停地哭泣,周围堆着我的行李。    每一滴眼泪都是我的灵魂,我想,我以后再也没办法把自己拼凑在一起,我再也不会是个完整的自己了。    六个月后……    我每天工作的时候,失恋的隐痛总是阴魂不散。    在希思罗机场五号候机楼被人甩了后,好友费德里请我去《真爱》杂志社跟他一起共事,也许是治愈隐痛的良方。    寄情于工作,是奶奶约瑟芬的主意。她说,要是感情受挫了,或者内心觉得空落落的,那就得让自己忙活起来。她从来不是一个被恋情这点事儿牵着鼻子生活的女汉子。    我现在每天都去上班,费德里成了我的跟屁虫。到了那里后,我的耳朵里每天都会充斥着各种吃东西的怪声,每日被来自天涯海角的各种情伤求助所扰。    我们会瞒着读者,显得我们杂志社的每一个人都是合格的“知心姐姐”。总之,杂志社会用满满的爱意粉饰。我讨厌这样,我讨厌用满满的爱意粉饰情伤。    “这也太奇怪了。”査德怪声怪气地说。    这会儿,他正围着一张巨大的心形桌子转着圈踱着步,桌子放在一间巨大的心形会议室的中间。    “咱们上次收到这么多信是什么时候?”他在房间里转第二圈的时候说。    他那个爱管闲事的 24 岁美国女助理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飞快地翻着笔记本,活像一个讨人嫌的边裁。    “2001 年,査德。”她终于翻到了那一页,“‘9?11’事件后。”    “你们到底有什么瞒着我?”査德看着房间里所有人说,“为什么会收到 27 袋信?上个月咱们到底在杂志上写了什么?”    所有人都知道,査德从来不看自己的杂志。这家伙在杂志付印前甚至都懒得检查清样。    “上面到底登了什么广告?”他问房间里的人,“敢情是皇家邮政公司瘫痪了,过去十几年的信都忘记送来了不成?”他挨个盯着每张脸问道,“上月的杂志到底登了什么,怎么会弄出这么大动静?”    此时,房间里所有的脸都转向我,活像涂成白脸的小丑,一个个都露出了极为惊恐的表情。    我说错了,不是所有的脸都转了过来,查德是个例外。    “不只是信,查德。”露西翻到笔记本的另一页,她蹙着眉头看着我。听露西这么一说,费德里终于按捺不住了,在房间的另一头发出奇怪的声响。    当邮差拿着 27 袋信到公司来的时候,我下意识就知道,这肯定出大事了。我特地选在会议室出口的一个位子坐着,情急之下,我好从会议室跑出去。    没想到的是,马上所有人的矛头都会指向我,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害臊。也许,自从上次被精神病医生强行从希思罗机场拖走后,我的脸皮已经厚成一堵墙。    不知露西张开嘴说了句什么,费德里整个身子瞬间缩成一团,好像是这房间马上要爆炸似的。    我往前倾了倾身子,将脑门搭在那张危险的心形桌子冰冷的玻璃面上。想逃脱干系是不可能了,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在《真爱》杂志社的工作,本应该是极其简单的。我只需看看读者的来信,然后写点有趣的东西回信给读者就行了。从理论上说,我这种工作出错的概率很低,属于典型的配角。    我们的读者(通常有好几百个吧),会跟我们分享他们的故事:一般是分享他们如何遇见自己真爱的,或者是他们为了挽救自己的真爱,是怎样做出巨大牺牲的,当然也有破镜重圆的故事。    一般情况是,我会选几个*感人的故事,给故事的主人公打电话,顺便采访一下主人公。然后,为了这点微薄的薪水,我会把他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写成千字左右的催泪文章。    其实,我一点写作天赋都没有。在写作这个领域,我优势地位算得上滥竽充数的菜鸟。人们通常把我这样的人称为文化领域的“捉刀人”,也就是个给人代笔的写手。    继续这个话题之前,我只想再次澄清一件事,我泪洒机场绝不是在演戏。本人郑重声明,我优势地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情痴一个,是一位耐心等着我的王子到来的公主,甭管这王子是骑白马的,还是骑黑驴的。    在失恋以前,我一直想着,我的白马王子应该为我鞍前马后,带我去各种不错的场所,告诉我无须担心高得离谱的房价,也不用操心养老的事儿。他得英俊潇洒、幽默风趣、善解人意,每晚都能让我尽情抓床单。    我真是后悔失恋之前没来这里工作。《真爱》杂志的读者不断告诉我,白马王子这档子事不靠谱,只会让你平添烦恼。他们的意思是,白马王子并不会如你所愿。有些读者甚至告诉我,她们现实中的白马王子与对他们的想象相去甚远。    即便如此,她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恋爱了。    她们恋爱的感受是,爱情只关乎投入、承诺和牺牲,爱情很难维持,很难经营,几乎没办法掌控。    事实上,我们所有的读者几乎都失恋过,一次次“沦为”等待新王子的老公主。    也许,我们的读者只属于在爱情中受伤的那一类,但她们似乎又确实不是人数很少的一类。    毫无疑问,我们不见得非要将这些情伤的事情广而告之,终有,她们伤心的碎片总有重新拼好的时候。可我一定要说,在读她们的来信中,我能真切感受到她们一时失去爱情后的那份伤痛,谁让我有和她们一样的经历呢!    我经常会听到读者这样跟我说:上次我跟他分手的时候怎么怎么样;我对他还不够好吗?我为了他,放弃了整整 15 年的个人生活;我为了他,认可他根本不想要孩子;为了他,我连在大学的教职工作都放弃了;为了他,有些我喜欢的事情我一拖再拖,连旅行都没时间;他不吃辣的,所以我 12 年都没吃印度菜了。    他喜欢我的那头金发;喜欢我瘦瘦的样子;喜欢我肥嘟嘟的样子;他喜欢我皮肤晒成褐色;他喜欢我用蜜蜡去掉体毛;他喜欢我毛茸茸的样子……    女人似乎总会为男人做出牺牲,倒不是说是男人有这样的要求,至少我从来没有亲耳听哪个男人说过。很多女人愿意受男人的约束,似乎成了自己的习惯。    奶奶总是说:“不要由着男人来,凯特,你得让他们由着你的性子来!”我觉得她的意思是说,女人得有自己的生活,你得让男人适应你,而不是男人想要什么,你就得屁颠屁颠地去适应、迎合,立马做出改变,牺牲自己去取悦他。    我每每都会有些不解,我们所受的教育是不是让女人如何迎合男人呢?    也许,女人迎合男人的做法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量在作祟,这种力量就像一根巨大的鞭子,或是看不见的力场。
    她写了不少书,发表了不少文章,主题均跟女人、男人,以及男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有关。    小时候跟她一起生活的时候,我就发现我身边都是堆积如山的草稿和书。我经常会跟我*好的朋友彼得围着这些书稿跑着圈儿,我们假装那些堆得高高的书稿是纸森林里的纸树。    现在想想,那些书本来就是树,或许是被某个想养牛的汉堡公司从一片新开发的采伐森林砍了下来的,然后做成纸,再变成现在的“纸树”……也许是记忆的关系,我对书和纸有着天然的好感,这也许是我愿意在《真爱》杂志社待着的奥秘。    《真爱》杂志上的内容跟养牛和砍树无关。于我而言,我现在只想利用《真爱》杂志帮助女人走出困境,让她们重新振作。    我想帮助她们重新拿回被爱情偷走的东西。    我想问问她们,像我这样一个 30 岁的女人,发现自己的感情生活突然坠入万丈深渊,倏地错过了自己的爱情小舟,如果是她们,她们会怎么样。    于是,我向查德建议了,我说:“查德,我想出去把被爱情偷走的梦想找回来。这活儿很像现在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干的—— 引导人们乘坐一条爱情的小舟解决爱情问题。”    “请让我这么做,查德,求求你了。在我的双人床变成单人床之后,请给我一些值得投入的事情去做吧。”你应该能想到的,小员工求领导,永远是一副低三下四的样子。    我苦口婆心吧啦吧啦说了一火车,查德的嘴里只蹦出俩字:
    “不行。”    然后,我开始哭泣。    “所有人明天上午九点到,重新在这里集合。”他大声宣布道,然后大步离开了会议室。    我有一种预感:我将被扫地出门。
    

《婚姻的意义》

后记

婚姻不仅包含某种形式的人类之爱。婚姻不仅是浪漫的激情,也不仅是友谊、责任与服侍。婚姻包含所有这些东西,并且还有更多。婚姻的挑战真是让人难以招架。我们到哪里才能找到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婚姻那排山倒海一般的要求呢?

十七世纪基督徒诗人赫伯特(George Herbert)写了三首关于爱的诗,但最有名的是最后一首,诗名就是《爱(三)》:

爱在款款相迎,我却踌躇不定,

因我尘垢满面,罪污满心;

爱却洞悉分明,

怜我进门之初,沮丧之情;

爱便殷殷走近

向我柔声问询,有何求禀?

“唯有贵客,配得莅临!”

“非你莫属,为我贵宾。”

“忘恩负义,无颜视君!”

“岂非我造,你之眼睛?”

“君言极是,但我已玷污自己!”

且让我蒙羞到底,罪得报应!”

“你之罪债,岂非我已承受?”

“君言极是,且让我为仆伺候!”

“你应坐下,且吃我肉。”

于是,我坐下,

于是,我吃肉。

爱(主人)请诗人(客人)进去坐席,可是,由于诗人晓得自己的罪孽,便自惭形秽,“踌躇不定”,并且退到门口。然而,主人却“洞悉分明”,看见诗人驻足,就来对他讲恩言,好像古时候客栈掌柜问客人:“您还需要什么?”客人回答说,他需要一样重要的东西——他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不配得到爱。主人的回答既切合实际又充满信心:他要赋予客人价值。他并非因客人可爱而爱之,而是要用爱让客人变得可爱。

客人还是半信半疑,说他甚至不敢抬头正视主人。

这时候,这位神秘的主人终于显明自己的真实身份。“我就是那位造你眼睛的,你知道,并且我造它们本是叫你认识我。”客人现在晓得爱是谁了,所以称爱为主,但他心里还是感觉没有希望。

“且让我蒙羞到底,罪得报应!”

“你之罪债,岂非我已承受?”

即使客人怀有最深的恐惧和疑问,也无言以对这句回答。于是,主慈爱而坚定地命令他坐下。现在,宇宙的主宰,这位曾谦卑地为门徒洗脚的主,在桌前服侍他这个不配的宠儿。

“你应坐下,且吃我肉。”

“于是,我坐下;于是,我吃肉。”

法国哲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薇依(Simone Weil)是一位犹太人和不可知论者。在1938年的一天,当她默想赫伯特这首诗的时候,突然感到基督的爱排山倒海一样袭来。“基督来到我面前,”她描述当时的情景,“一把抓住我。”此后,她成了一位承认信仰的基督徒。她从来没有想过、也没追求过这种体验。她也从来没有读过任何关于神秘主义的书,作为一个持不可知论的犹太人,她当然从未指望基督给她这种体验。然而,借着这首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活化在她面前。“基督突然抓住了我……我在痛苦中感觉到一种爱,就好像一个被爱的人绽放笑脸那种自然流露的爱。”。

我们审视赞佩里尼信主的过程,发现基督爱的洪流让他可以立刻饶恕那些曾经折磨他长达几年的敌人。我们应当注意,属灵的成长并非总是如此。也要指出,薇依的体验并非普遍性的。赫伯特的诗是属灵文学的杰作,启迪了许多人,我自己也深受感动。但是,如果你想靠这首诗得到一劳永逸的属灵体验,消除一切怀疑和恐惧,那你很可能会失望的。

然而,归根结底,基督的爱是美满婚姻最坚实的基础。有些基督徒感到基督的爱好像狂潮,汹涌奔腾在他们枯干发硬的心田上;而有些人则觉得基督的爱温柔地渗入心田,如同细雨润物,薄雾袭人。但无论如何,人心都是一片土地,基督的爱浇灌在上面,各样的美德就纷纷生长出来。

亲爱的,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那里来的……不爱人的,就不认识神。……神的爱就在我们中间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而是神爱我们,差遣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赎罪祭,这就是爱了。亲爱的,神既然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应当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他的爱也在我们里面得到成全了。(约—4:7,8,9—12)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等
ISBN 9787505735354
条码 9787505735354
编者 克莱尔·加柏
译者
出版年月 2015-11-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简装
页数
字数
版次 1
印次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