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书籍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名著可让我们与大师为友、与智者为伴,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古人云:“开卷有益。”当我们翻开一本好书时,总会有所收获。那么,经典名著中究竟蕴藏着哪些价值呢?简而言之,就是能让读者深切体悟到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结晶,以及历久弥新的优良品格,例如善良、勇敢、责任、爱国,等等,从而让读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人生之路多一分平坦,少一分坎坷。就本书而言,我们认为,其中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体会并推崇:一是作者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二是主人公敢于自省的人道主义精神。
1.关于悲悯情怀
在作者的笔下,旧俄京城圣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苦难无处不在,辛酸无处不在,泪水和呐喊无处不在!四周一片漆黑,只有作者心灵深处还残留的一点儿人性在发出幽微的光。作者的同情心无疑是寄托在那些凄惨无告的小人物身上的。例如,主人公在很落魄的时候,出于本能,他曾三次向苦难中的人施以援手。当他突然跪在地上吻索尼娅的脚时,他这样动情地说:“我不是向你跪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痛苦跪拜。”这是一种怎样深沉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价值启示:悲天悯人是人类的一种大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种情怀推动着人类历史滚滚向前,并促使人类不断去追求人性的完善和人间的真理。我们应该具有这种情怀,做一个高尚的人。
2.关于自省
主人公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后,他本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惩罚,但是他很终选择了投案自首;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本意,是想向罪恶的社会发出挑战,但是,他不久就从这种挑战和报复中看出了血腥与残忍,于是他选择自我流放——甘愿到遥远苦寒的西伯利亚去服苦役。即使在服苦役的日子里,他也没忘记思考人类的命运与出路。这一切,无不显示出主人公敢于自省的人道主义光芒。
价值启示:人生在世,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每个人都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事后不知悔改。自省,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勇气!懂得自省的人,才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小说描写穷困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为生计所迫,密谋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并意外地杀死了她的妹妹莉扎韦塔。主人公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事前一度认为自己是个“超人”,有审判天下生灵的权力,因此他认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是为社会除害,也是向罪恶腐朽的社会发起挑战。由于伤及了无辜,事后他认识到事件本身的残忍,在经历了内心痛苦的挣扎后,他很终在基督徒索尼娅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了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俄)陀斯妥耶夫斯基(1821-1881)
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罗斯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罗斯文学的很好代表,也是俄罗斯文学目前很复杂、很矛盾的作家之一,代表作《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鲁迅曾称他是“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又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高尔基曾评价他说 :“就表现力来说,他的才能只有莎士比亚可以同他媲美。”
曾思艺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在苏俄文学研究领域,他是目前靠前很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已出版学术著作《五洲撷英赏析》《丘特切夫诗歌研究》《俄国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等,译著《罪与罚》《俄罗斯抒情诗选》《费特抒情诗选》《屠格涅夫散文精选》等,创作诗集《黑夜·星星》《公子和王子》等。
章 001
第二章 102
第三章 225
第四章 325
第五章 423
第六章 518
尾 声 631
拉斯科尔尼科夫一向不爱交际,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他总是躲避一切应酬,很近一个时期更是如此。然而现在,不知何故他突然特别想与人交往。他身上似乎出现了新的变化,同时深深渴望跟人们接触。整整一个月来,他愁海苦熬,惴惴不安,被弄得疲惫不堪。他迫切希望到另一个天地去透一口气,哪怕只有一分钟,也不论是什么样的天地。因此,尽管小酒馆龌龊不堪,现在他也很乐意待在这里。
小酒馆的老板待在另一间屋里,但他常会从那里走下台阶,进入这间屋子,而且首先让人看到的是他那双十分考究、油光发亮、有着红色大翻口的皮靴。他穿着一件腰部打褶的长外衣和一件油迹斑斑的黑缎背心,没打领带。他的整个面孔仿佛搽了一层油,俨然铁锁上过油一样。柜台里面站着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男孩,另外一个男孩年纪更小,客人要什么,他就端过去。柜台上摆着黄瓜片、黑面包干和切好的小鱼块;这些东西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酒馆里又十分闷热,让人简直无法安坐,而且酒气浓烈,似乎只要呼吸这种气味,五分钟就会使人醉意醺醺。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医生家庭,1843年毕业于彼得堡高等军事工程学院。早在中学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就阅读了大量的俄国和外国文学名著。在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就读期间,他不仅继续大量阅读俄国和外国文学名著,而且自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写出了两部历史悲剧《玛丽亚·斯图亚特》和《鲍里斯·戈杜诺夫》。毕业后,他开始专职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他发表书信体中篇小说《穷人》,受到诗人涅克拉索夫和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的高度评价,一举成名,在文学界引起了注意。后因参加俄国最早的进步知识分子革命组织——彼特拉舍夫斯基(1821-1866)小组,于1849年被沙俄政府逮捕,并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几分钟获得沙皇的赦免,改为流放西伯利亚——先是在鄂木斯克要塞监狱服苦役四年(1850-1854),接着被派到塞米巴拉金斯克的西伯利亚第七常备营当了五年列兵(1854-1859),1859年12月获准回到彼得堡。此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办报刊和文学创作之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从而登上了世界文学的高峰。1881年1月28日因病去世。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作家完全走向自主创作的一个成熟的标志。从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历史中对之进行考察,可以说,这是一部全新的俄罗斯式的长篇小说。
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于16至17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已经相当成熟和繁荣。纵观这几百年间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认为它经历了从情节小说到人物小说再到心理小说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情节小说是16至17世纪欧洲长篇小说萌芽时期的一种形态,由于它受到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和中世纪骑士传奇等文学式样的影响,更注重描写离奇的情节和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其中情节是压倒一切的因素,甚至主宰着人物的性格,人物性格则往往是简单的、概念化的,一出场就已定型,其代表作品是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1532-1564)、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1605-1616)。
17世纪以后的小说,逐渐转变为人物小说,法国小说家拉法耶特夫人的代表作《克莱芙王妃》(1678)首开纪录,到18世纪这类小说才趋于成熟。人物小说不再过多关注异乎寻常的带有幻想色彩的人和事,而把普通的甚至是平庸的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并让主人公的活动与性格起主导作用,而情节则成为人物逼真的活动背景和场所。在这里,人物是独立的、有血有肉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同时人物与情节开始融合起来,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法国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1715-1735)、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等。
心理小说虽然最早脱胎于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但到19世纪后期才出现繁荣的局面。心理小说在追求逼真的情节与环境的基础上,更注重在人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种种冲突中揭示人的内心情感与灵魂深处的微妙世界,它简化了人物小说对环境与事件过分详尽、逼真的描写,而把笔墨主要集中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一种从外化到内化的转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无疑是最早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尽管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十分喜爱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其创作也受到他们较大的影响,但在艺术形式方面他又大大地突破和超越了他们,并且其创新之处还直接与20世纪的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的文学相通。上述的艺术创新也是俄罗斯式的,并且对俄国小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罪与罚》是一部揭示人物心灵道德冲突、善恶交战的心理小说,具体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它淡化了西欧小说逼真的环境与人物描写,缩小描写的空间范围,以便集中笔墨深入细致地揭示主人公的心灵冲突。书中,作者尽可能地把描写生活的面集中到一个比较小的空间,小说虽然也写到外省的人物,如斯维德里盖洛夫、杜涅奇卡等,但他们在外省的活动是通过书信和回忆交代出来的,而后来作家干脆让他们来到圣彼得堡。因此,这部小说的空间和场面较之西欧小说狭小得多,主要集中于圣彼得堡的下层区域。小说的时间也高度集中在短短的几天里。这样的处理,使小说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和紧张感。对读者而言,则是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作者在这方面做出的独特而深刻的贡献,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为了更好地集中笔墨揭示人物的灵魂深处的微妙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艺术上还独具匠心地采用了戏剧化的手法。将戏剧化的手法运用于小说创作,在西欧并非没有先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独创之处在于,他完全以戏剧的方法来结构小说,安排人物,展开情节,揭示心灵。《罪与罚》在结构上采用了西欧戏剧中最典型的锁闭式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往往运用因果倒置的叙事手法,从故事接近高潮的前夕进入情境,然后直奔高潮,走向尾声,展示事件的结果,而把事件的起因用追叙或插叙的方法交代出来,这样既能造成悬念,吸引观众,在写法上既经济又集中,很能增强戏剧效果。
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艺术方面颇具俄罗斯特色的创新有以下几点:,在心理描写方面,从此前的单一性走向多角度。在保留突出的内省性(主人公的自我分析、自我解剖)的同时,进而展示人物心灵的自我斗争,最终发展为多声部的挖掘人物深层心理的“解剖室”;第二,在文体特征方面,从此前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诗与散文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走向戏剧化;第三,在叙事方法方面,则表现为把对外部生活的叙述与心理的揭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叙事系统和由定点到多角度的叙事视点。
综上所述,《罪与罚》的确是一部全新的俄罗斯式的长篇小说,它完全实现了作家自己预期的目的,不仅在俄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确立了他作为伟大作家的名声,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本书译自1984年莫斯科“俄语出版社出版”的《罪与罚》。这个本子是俄罗斯人为外国读者出版的一系列俄国文学经典名著中的一种。全书的每一个单词都标有重音,并且附有详细的注释——不仅说明了书中涉及的俄国和外国的一些历史、文化背景,而且介绍了俄罗斯的某些风俗民情,更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了简要的注析,这对更准确、深入地理解该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在翻译本书时,译者曾参考了国内出版的若干个译本,受益匪浅。在此,谨向各位前译者表示感谢。由于能力有限,译本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2年6月,译者在圣彼得堡时,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过的地方以及《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所住”的公寓等处进行过实地考察,这对作品的理解、修改和翻译大有助益。2018年译者有幸到圣彼得堡大学访学,先是住在圣彼得堡芬兰湾涅瓦海湾边的卡比丹斯卡娅街圣彼得堡大学的留学生楼,后来又在瓦西里岛的5线住了一段时间,并且买到了俄国学者列夫·卢里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彼得堡》(圣彼得堡,2017)。该书颇为详细地介绍了陀氏在圣彼得堡的所有住处以及其作品中重要主人公的“住地”,这使我能在对圣彼得堡的重要名人故居、有名景点、重要街道等进行观赏的同时,按图索骥,对陀氏所住的地方,尤其是《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和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住地”,以及拉斯科尔尼科夫“活动过”的一些主要地方(如干草市场、伊萨大教堂、瓦西里岛等),进行多次详细的实地考察。这样,我对圣彼得堡了解更深更全面,对小说也理解得更为准确和深入,于是又对小说进行了校勘,对某些地方又进行了修改。
2018年8月16日于圣彼得堡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伟大的社会心理小说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ISBN | 9787563739523 |
条码 | 9787563739523 |
编者 |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18-06-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680 |
字数 | 650000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一般纯质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