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姚真敏/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编号:
wx1201921563
销售价:
¥50.46
(市场价: ¥58.00)
赠送积分:
50
数量:
   
商品介绍

为学校各学院和附属医院浙江省省级名中医和全国名中医指导老师,以及学校老中医专家。三、统一编写内容与体例以名医成长、成才之路为主线,结合名医学术思想形成、学术经验体会等从不同视角进行撰写,尽量避免与已出版著作内容重复。每本字数要求在10-15万字。

章 中医萌芽
节 幼承庭训磐石情
第二节 风雨飘摇医心定
第三节 学岐黄蔚然成风
第二章 名师指引
节 老骥伏枥钟师情
第二节 重德轻财福安意
第三节 勤学苦练云泉心
第三章 声名鹊起
节 医者仁心轻名利
第二节 胸怀仁术救死生
第三节 临危受命技艺彰
第四章 高超医术
节 巧用经方理沉疴
第二节 活用药灵治疑难
第三节 师古不泥善思辨
第四节 妙用针麻传乡里
第五章 学术成就
节 辨证论治姚心谙
第二节 古为今用证医道
第三节湿热证治有章 法
第四节 老年之疾《金匮》悟
第五节 学习先贤智慧通
第六节 经方为主时为流
第六章 桃李天下
节 桃李不言自成蹊
第二节 春风化雨润无声
第三节 术精岐黄育新花
附录一 大事概览
附录二 学术传承脉络

    章 中医萌芽
     人生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人一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姚真敏(以下简称“姚老”)一生颇为传奇,其生于枫泾,得赵氏夫妇悉心哺育;长于嘉兴,幸姚氏家人抚养成.人;学于杭州,由浙中医大培养成才。别具一格的家风熏陶,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波澜壮阔的社会改革,促使姚老做出了为祖国医学传承发展奋斗一生的重要选择。“穷毕生之力,探岐黄奥秘,发侧隐之心,施效方灵药,起沉疴疑难,挽生命之逝”成为姚老的座右铭。
     节 幼承庭训磐石情
     赵维乔夫妇、姚伯琦二老是影响姚老一生很为深远的四个人。姚老的成长与成才,得益于四位至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备至的照顾。姚真敏在人生的选择路口之所以选择从医这条道路,与他的家庭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一、芙蓉花开麟儿落
     公元1939年3月22日,农历己卯年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一个男婴诞生在枫泾一户赵姓小商户人家,这是赵家的第三个儿子。生父是赵维乔,在枫泾以开麸皮店为业。赵家老三的出生,给家里平添了弄璋之喜。老三上面有年长4岁的大哥和年长2岁的二哥。赵氏夫妇在枫泾镇开了一爿麸皮店,麸皮是小麦加工面粉后得到的副产品。过去麸皮主要是用作饲料,经济价值不高。实际上,麸皮可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深加工潜力大,其使用途径多。麸皮也是一味中药,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有润肺、滋润皮肤、防癌抗癌、健脾和胃、乌发固发、清理肠胃等作用,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现代研究发现其对氨基苯甲酸的含量是植物中很高的,对氨基苯甲酸是人体细胞分裂的必需物质,并有恢复皮毛颜色作用。食用麸皮纤维有多种食疗保健作用,可添加到食品中食用,广泛用于面包、饼干等的制作,也可直接食用。赵氏夫妇一家五口,全赖这爿麸皮店谋生。而麸皮市场压力大,经济效益低。为了养家糊口,赵家两口子起早摸黑,忙里忙外,苦心经营着这爿小店,日子虽有些艰苦,却也其乐融融。
     枫泾镇是姚老的人生站。其位于沪浙一带的松江、青浦、金山及嘉善、平湖五县、十镇交界处,历目前有“吴跟越角”之称,历来为江南商贸重镇。枫泾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已有百姓生息。1500年前,已成集市,名白牛市。唐宋以来,这里寺院道观遍布,人烟渐多。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镇,谓白牛镇,地跨吴越两界。元末明初时与浙江的南浔、王江泾,江苏的盛泽合称为江南四大名镇。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枫泾镇南北分治,以镇中界河为界,南属浙江省嘉兴府嘉善县,北属江苏省松江府华亭县。直到1951年3月,经新中国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南镇并入北镇,枫泾镇才结束分治历史,全镇统属松江县现松江区管辖。1966年10月起,划归上海金山县(1997年5月起为金山区)管辖。2005年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枫泾古镇区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均具传统江南粉墙黛瓦的特色,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前后进房之间有厢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仪门及厅堂等,前后楼之间有走道相连,称走马堂楼。屋面多为观音兜和五山屏风墙。庙宇建筑多为宫殿式。古民居建筑群中有9处已列为上海市批不可移动文物。古镇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沿河古街绿树成荫,古镇水巷幽静;39座古石桥横跨河上,其中元代建1座,明代建11座,清代建21座。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区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枫泾地处东经121度,北纬30度54分,属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物产丰富,在枫泾人民辛勤努力下,商贸发达,富庶一方。明清时,枫泾税课兼管王店(现为嘉兴市)、钟棣(现平湖)等地,作为管理中心,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市场繁荣。仅布庄可达200多家,布匹年销售量达200多万匹,长度约1400万米。清朝后期,米麸业取代日渐衰落的土布业,使枫泾工商业再度兴盛。清末民初,随着农业的发展,枫泾的米、麸、黑土猪、耕牛贸易发展加快,苗猪成交量达每年20万余头,枫泾的米麸业可执江南米业的牛耳。整个一条生产街均是米店、麸皮店,河里停满装满货物的驳子船,足见枫泾商业贸易的兴旺发达。到近代,枫泾薄稻和枫泾猪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副业品牌。20世纪30年代起,枫泾又成为中国黄酒业的重要产地。黄酒和一百多年来盛销不衰的枫泾丁蹄、桂花状元糕、天香豆腐干三大土特产被今人称作“枫泾四宝”。
     枫泾近代曾出过一位名医陶芑生(1885~1965年)。少年时跟随父亲学医,他聪明好学,十几岁已通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并拜中医外科名医倪云桥为师,同时刻苦攻读《外科正宗》《洞天奥旨》等中医外科专著;尤其对《疡科心得集》潜心研究,医术越发精湛。陶芑生20岁时已在枫泾设立诊所行医,他医德高尚,遇到贫苦人求医,不仅不收门诊费,而且无偿赠药,四方乡民交口称赞。有一个故事很能体现他的医术和医德,当时有位富人叫汪周南,得了对口疮,因久治不愈而生命垂危。后来慕名请陶芑生诊治,竟然很快治好了。这位富人为了感谢救命之恩,拿出300元银洋来酬谢。陶芑生一边婉拒,一边劝汪周南行善积德,汪周南便将贫困者赊欠的债券当众烧毁,陶芑生高尚的品德感动了很多人。
     陶芑生在医学理论上,主张内外统一,坚持辨证求因,做到审因论治、内外兼顾,因而在处方上十分重视病者的体质强弱等因素,以辨证施治。他积累了不少验方,如骨痨丸、克疴膏,内服外敷并用,治骨痨效果显著。又如治瘘疾的纪雄散、治疔疮的回疔丹、治湿疹的蠲疮散,及喉科吹药西瓜霜精等,均为对症良药。他还培养了不少医学人才,对学生授课严谨,注重学生们实践,对疑难杂症的病理机能和施治用药,详加分析、详解,阐明病因病机。经他所带教的徒弟有20多人,都已在医学上取得成就,其中很为出众的弟子是王彬容,从医60多年,是金山区枫泾医院(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中医外科的创始人。陶芑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到了晚年,还将临床实践经验汇编成《外科临床总结》《喉科秘要》两部专著(医稿已在“”中被毁)。1965年,他病逝于枫泾,享年81岁。
     P1-3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617255
条码 9787030617255
编者 张俊杰
译者
出版年月 2018-05-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简装
页数 164
字数 163千字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