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

编号:
wx1201928384
销售价:
¥56.44
(市场价: ¥68.00)
赠送积分:
56
数量:
   
商品介绍

王建华著的《散居在祖靠前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二。书稿对散居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内地省份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历史来源、发展变迁、生活现状、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讨和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图片、族谱等史料予以佐证。
本书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出版价值。

孛儿只斤?苏和,蒙古族,1950年5月出生,内蒙古扎赉特旗人,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30世嫡孙。不错工程师,特聘教授,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后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在近四十年的学校工作中,有多篇论文在靠前各种刊物上发表,有多项科研项目获奖。20世纪90年代被学校派往俄罗斯工作,研究布里亚特蒙古人历史文化,并开始研究蒙古学。2009年著有《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自2011年起担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编委会主编,从2012年起分别著有《蒙古三大部》《散居在祖靠前地的蒙古族及后裔》《蒙

前言
概述
河南省
一、南阳王姓蒙古族――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的后人
1现状
2王姓蒙古族民风民俗
3揭示王姓系蒙古族的碑刻、家谱、史籍资料
4王姓蒙古族来到河南省的历史
5对南阳王姓蒙古族几个问题的讨论
二、南阳忽姓蒙古族及后裔――忽必烈第十子忽都鲁帖木儿王
的后人
三、安阳、濮阳、许昌董、李、马、关、陈五姓蒙古族及
后裔
1五姓蒙古族及后裔现状
2五姓蒙古族的历史和遗留的史证
3五姓蒙古族民风民俗
4滑县元朝四拖王墓地
5五姓蒙古族始祖豫王
四、濮阳郭姓蒙古族及后裔――元朝驸马郭庸的后人
五、安阳市林州申姓蒙古族后裔――窝阔台汗的后人
1申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2申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3对申姓蒙古族后裔谱系的探讨
六、新乡市和安阳市可、冯、张三个姓氏蒙古族――成吉思
汗宗室可反反的后人
1可、冯、张三个姓氏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2可、冯、张三姓蒙古族风俗习惯和现状
七、洛阳和南阳李姓蒙古族及后裔――木华黎的后人
1李姓蒙古族现状
2李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3李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八、许昌市黄姓蒙古族及后裔――元成宗铁穆耳的后人
1黄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2对许昌黄姓蒙古族历史的说明
九、驻马店市梁姓蒙古族――忽必烈之孙也先帖木儿的后人
十、郑州市校姓蒙古族后裔――术赤之孙撒里答的后人
1校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校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史料
3校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十一、平顶山市马、宣两姓蒙古族一一元朝重臣马秃塔儿和
宣贴木儿的后人
1马姓、宣姓蒙古族现状和遗留的风俗习惯
2马、宣两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十二、开封市蒙古族――清朝蒙古八旗驻防军的后人
河南、山东苏姓
苏姓蒙古族后裔――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的后人
1.苏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来源
2苏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3苏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山东省
一、烟台市都姓蒙古族后裔――元军五部探马赤军帅必里海的
后人
1都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都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来源
二、淄博市刘姓蒙古族――斡罗那歹氏的后人
1刘姓蒙古族的现状
2刘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河北省
邢台市脱姓蒙古族后裔――元朝右丞相脱脱的后人
1脱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脱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3脱姓蒙古族后裔历史探讨
4现代资料对脱脱家族的记载和分析
山西省
阳泉市孙姓蒙古族――元代显贵塔海的后人
1孙姓蒙古族现状
2孙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3孙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陕西省
一、宝鸡市屈姓蒙古族后裔――太宗窝阔台的后人
1屈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风俗习惯
2屈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遗迹和史料
二、渭南市拜姓蒙古族后裔――木华黎的另一支后人
1拜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风俗习惯
2拜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甘肃省
一、白银市马姓蒙古族后裔――元裔铁礼棉、铁礼秀后人
1马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史料
2对马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二、白银市赵姓蒙古族后裔――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人
江苏省
一、无锡市李姓蒙古族后裔――成吉思汗女婿嘉那的后人
1李姓蒙古族后裔的现状
2李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二、镇江蒙古族――清代蒙古八旗军的后人
福建省
一、泉州市出姓蒙古族――木华黎在福建的后人
1出姓蒙古族现状和风俗习惯
2出姓蒙古族历史
二、泉州石狮市干姓蒙古族――明朝蒙古族将军干八秃帖
木儿的后人
1干姓蒙古族现状
2干姓蒙古族历史
3干姓蒙古族历史中待考的问题
广东省
一、河源市沙姓蒙古族――元朝达鲁花赤阿里沙的后人
1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二、阳江市沙姓蒙古族后裔――元朝达鲁花赤沙不丁在广东的后人
1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3对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湖北省
一、恩施州鹤峰县部姓蒙古族――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
家族另一支后人
1部姓蒙古族现状
2部姓蒙古族历史
二、黄冈市红安县王姓蒙古族――元末显贵也先不花的后人
1王姓蒙古族现状
2王姓蒙古族历史
3王姓蒙古族民俗
三、荆州洪湖市陆姓蒙古族后裔――阿里不哥的后人
1陆姓蒙古族后裔的现状
2陆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3陆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存疑
湖南、湖北沙姓
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元朝达鲁花赤、沙不丁在
在湖北、湖南的后人
1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3对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蒙古族及后裔――黄金家
族南平王铁木健的后人
1余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史料
2对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3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遗留的风俗习惯
重庆市
彭水县谭、张两姓蒙古族――传说是元顺帝弟兄的后人
1彭水蒙古族的现状
2谭、张二姓蒙古族历史
3谭、张二姓蒙古族历史的讨论
4谭、张二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云南省 (含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
一、通海县旃、官、华姓蒙古族――滇南宣慰使司都元帅阿
喇帖木耳的后人
二、文山州火、伙姓蒙古族――元枢密院虎都帖木儿的后人
三、红河开远市州伍姓蒙古族――元宣德王不答失里的后人
1伍姓蒙古族现状
2伍姓蒙古族历史
3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四、红河州蒙自市汤姓、董姓蒙古族――元朝汤撒喇忽、花
严奴、察杜董的后人
五、昆明市石林县杨姓蒙古族――元朝武德将军普鲁海牙的
后人
六、昆明市辖安宁市马姓蒙古族后裔――元朝池卜花的后人
七、云南朵姓蒙古族后裔――元朝云南行省廉访使朵儿赤的
后人
八、分布在云南的其他姓氏蒙古族后裔
附录
本书所涉及的历史和民族知识
一、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识别
二、成吉思汗和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国
1蒙元帝国的辉煌
2成吉思汗经典箴言
3成吉思汗法典(大扎撒)
4蒙古帝国、元朝、北元汗位排序(1206~1634年)
5与本书相关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世系简介
6蒙元帝国都城简介
7中国境内成吉思汗祭祀圣地简介
三、元朝的基本统治制度
1元朝的行省设置
2元朝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
3元朝的军事制度简介
记热心于民族事业的内地蒙古族人
一、河南省南阳王姓
二、全国热心民族事业的人士介绍
参考资料
后记

    概述
     蒙古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族的骄傲。在蒙古帝国立国以后的八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多年的历史中,蒙古民族的足迹遍布欧界上为数不多的参与改变世界历史的亚大陆,有效改变了13世纪以后的欧亚强悍民族,在这个民族中,诞生了世大陆国家、民族分布的格局。在中国也界伟人――成吉思汗,成为了蒙古民是如此。
     蒙古民族在元朝以武力统一中国,并以武力巩固其统治,在全国各地派驻了大量蒙古军队,以元朝宗王、万户等方式进行统治,在中国历目前首创行省制度,并在内地派驻大量达鲁花赤(地方官员)。根据文献记载,仅在扬州一地,蒙古士卒很多时达万余人,云南梁王统治下的云南亦有十几万驻军,在中原一带,也有大量蒙古驻军。由此可见,在内地各行省、诸王封地上,分布着大量的蒙古驻军、官员和蒙古族属众。
     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妥?帖睦尔(元惠宗)为首的蒙古统治者从元大都(现北京)退回到蒙古草原,使蒙古地区重新成为他们的活动中心,并延续元朝政权为北元。元朝统治崩溃以后,在内地和南方各省的数十万蒙古驻军、官员和蒙古族属民未能返回漠北,大多数被明军俘虏和收降,有的参加了明军。据《蒙古源流》载:“方大乱时,各处转战蒙古人等四十万内唯脱出六万,其三十四万俱陷于敌。”这些元朝蒙古族遗民散布在中靠前地。不过,经过600多年的繁衍,众多蒙古人后裔的绝大部分都已经融进了周围民族里,成为他们的一员。
     明初,又有大批蒙古军民进入内地,有的是在明朝和北元的历次战争中“沈儿峪战役”中,北元官员、将校被明军俘虏或收降的蒙古军民,如在士卒8.5万余人被俘,在“捕鱼儿海之战”中,蒙古贵族、官员、士卒9万余人被俘,其中贵族、官员及家属等被遣送京师(南京),其余部众安置在塞内各卫所屯牧,与汉军杂处;有的是被明军迁徙的居民,如1371年(明洪武四年),明将徐达为封锁北元,将北平山后之民、沙漠遗民19.7万余人迁入塞内各卫府:有的是为逃避蒙古地区的战乱或为穷困的生活所迫,由首领率部主动归降明朝,如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故元将领火里火真率将校41人、部众177户投明朝,1405年(明永乐三年),北元平章把都贴木儿(吴允诚)和伦都儿灰(柴秉诚)率部众5000余人投明朝。即使排除其中跟随蒙古贵族北撤的部分汉族官员和士兵,明初进入内地的蒙古人也有数十万。
     明朝为了分化和瓦解北元,招引更多的蒙古人投降明朝,对内地的蒙古人采取了怀柔和安抚政策。对贵族、首领、官员等,授以显职,给予厚禄,立功者受奖晋职晋爵。明朝前期,有17名蒙古人分别得到王、公、侯、伯的爵位,如1370年(明洪武三年)在应昌战役中被明军俘虏的元顺帝孙买的里八腊,被封为崇礼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被明军收降的北元丞相纳哈出,被封为海西侯,永乐时,火里火真被封为同安侯;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阿鲁台旧部也先土干(金忠)归附明成祖,被封为忠勇王,明宣宗时,加封为太保。在各级文武官员中,也有蒙古人任职,且其俸禄高于同级汉官。文官中,1377年(明洪武十年)被明军俘虏的北元平章安童,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正月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北元丞相咬住、忽哥赤于1390年降明后,咬住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忽哥赤为工部右侍郎。担任军职的蒙古人更多,前述火里火真先后任燕山中护卫千户、都督佥事、右副将军,永乐时投明的把都贴木儿历任右军都督佥事、都督同知、右都督、左都督,伦都儿灰授后军都督佥事;故元知院薛台子薛斌跟随明成祖征战有功,历任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都督佥事、都督同知、骠骑将军,其弟薛贵任都督佥事;故元辽阳行省右丞通伯子玛鲁(吴成)随明成祖征战有功,先后授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1425年(明洪熙元年)进左都督。其余任指挥、总旗、镇抚、千户、百户等职的蒙古人则不计其数。
     在用人上,明太祖在建国初年认识到蒙古人骁勇善战,对归附明军的蒙古将领和官员就提出:“不分等类,验才委任。”一些有才学的内地蒙古人得到任用。明军接管大都后,在故元翰林院、回回司天监中没有北撤的蒙古人、色目人仍然让他们各司其职,有文化的蒙古人也分别安置在礼部主客司、鸿胪寺、行人司、四夷馆等机构担任通事、教习等职务,发挥其专长。……
     P2-4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4114511
条码 9787204114511
编者 王建华
译者 --
出版年月 2013-03-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409
字数 560千字
版次 1
印次 2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