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编号:
wx1201972030
销售价:
¥24.48
(市场价: ¥36.00)
赠送积分:
24
商品介绍

每个人,
都是要付出才有收获,
要迷茫过才拥有笔直目光,
要受过许多伤,才能让那些受伤的地方成为自己不错大的地方。

你不能在像夏花一样绚烂地活过之前选择平凡,这样的平凡,只是平庸;
你不能在经历黑暗和毁灭之前选择平凡,这样的平凡,只是逃避;
假如你真的走上了平凡之路,那一定不是有意的选择,而是在你走过璀璨之路和荆棘之路以后,再必然不过的抵达。

如果可以,我们都希望人生不必经历那些山高水长、怎么也走不出去的绝望,不必见识这个世界不由分说的、谁也无力改变的残酷,不必在优选的年华里,爱不了想爱的人,做不到想做的事,青春灰暗,梦想搁浅……
但我们终有一天会发现,岁月给予我们的一切:所有的伤痛,磨难,磕磕绊绊,跌跌撞撞,都是优选的厚待。

林默,本名王光波,苍茫北国中的江南男子,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善吟唱,好写作,喜流浪。带着摩羯座的执念,希望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目录
part1 许诺自由的灵魂给自己
单纯的人,做单纯的事?<<?002
若是马儿,就奔跑?<<?007
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014
你要相信黎明终会抵达?<<?018
要有多努力,才能显得不在意?<<?023
Part2 若你有梦,此生就值得庆幸
你的归宿是自己?<<?028
云淡风轻,自信微笑?<<?032
人生原是残酷的冒险?<<?036
去做让你义无反顾的事?<<?041
尽力去滋养你的梦想?<<?046
有些事要趁早去做?<<?051
Part3 成长了自己,便是好结局
别害怕迈出脚步?<<?058
你想成为怎样的女人?<<?063
人生在世,好好感受?<<?068
一切恐惧都来源于想象?<<?072
强大是最狠的报复?<<?077
为自己的人生早做规划?<<?083
愿无岁月可回首?<<?089
Part4 不在别人身上寄托梦想
脚踏实地,闯劲十足?<<?100
内心的疯狂莫枯萎?<<?105
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去试?<<?111
生活就该如此尽兴?<<?115
幸运是满满的实力?<<?117
Part5 每一步,都由你来决定
在暗夜里独行?<<?122
用尽最后一丝力量?<<?126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131
走向更广阔的世界?<<?136
时光不会亏欠任何人?<<?140
Part6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等待
一点一滴,终有未来?<<?146
谁的青春不迷茫?<<?151
慢下来的时光?<<?157
不随波逐流就好?<<?163
人生最好是一个过程?<<?167
领受命运的百般滋味?<<?173
睡醒后再重新开始?<<?176

Part7 我们都会变成更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在活自己的人生?<<?184
与你的软弱握手言和?<<?189
平凡是必然,不是选择?<<?194
我们都会变成更好的自己?<<?199
停不下来小姐?<<?204
如同少年不惧岁月长?<<?210

    正文样节

part 1

许诺自由的灵魂给自己

单纯的人,做单纯的事
2010年的盛夏,我在北京当记者,在一个帐篷剧的剧场里帮忙。
剧组里有来自国外的,如日本人等,也有来自靠前各地的人,如北京人、台湾地区人,还有……武汉人。当时我是比较惊讶的,可能因为看小剧场戏剧虽然已是北京的一种都市文化,但是在武汉却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娱乐方式。
是的,那个时候,武汉人艺“1001戏剧沙龙”才刚刚兴起,口号也是要打造武汉“城市社交圈的新贵”。而顾晓曼想要做的,恰恰相反。
她想要做一个跟北京胡同里遍地开花的小剧场一样的,让和她一样的年轻人,过周末除了去看电影或者在酒吧里摇摇骰子唱唱歌,还可以去看话剧。
为此,她查过很多资料,上海大剧院小剧场专门对两万会员做的统计给了她很初的印象:观众多集中在25~35岁,月薪4000元的人群,其中70%为未婚青年,70%为女性观众。当时武汉的人均收入和物价水平都不高,两张电影票就60元,但是看场小剧场俩人可能就要200元。
不过当时的顾晓曼还是很乐观:乔老爷子不是一直都在告诉我们,客户从来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吗?何况武汉的小剧场还是空白,简直就是为她顾晓曼留出来的机会。
那个时候,她的小剧场才刚刚开始筹备,还在北京、上海等地“取经”,但是提起她的“小事业”,眼神就开始发光,拉着我说起她的各种想法和蓝图,没个把小时根本停不下来。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和顾晓曼失去了联系,因为当初忘了问她小剧场的名字,甚至连剧场是否真的成立起来,都无从得知。只因工作关系,偶尔关注到武汉很多民营小剧场在那两年里都处于亏损状态,连“名家”都常常是“义务劳动”。演员工资也不过只有3000元,和当地一名普通白领的工资差不多。

直到有一天我从报纸上看到了她的名字,和她的小剧场——谜仓艺术剧院。
报道上说,这是武汉目前热门的小剧场,火到什么程度呢,用顾晓曼接受采访时的话说就是:有姑娘跟她抱怨,如果不是手上拽着票,大概很难再在人群中找到男朋友的身影。
通过那家报纸,我重新联系上了顾晓曼。再见她简直跟时空穿越一样,许多年轻女孩儿在毕业几年中变化都很好大,从穿着打扮到爱聊的话题,像脱胎换骨一样。但是顾晓曼几乎和我初见她一模一样:穿着舒适的蝙蝠袖T恤、哈伦裤,一见面就兴奋地跳过来拉着我的手说热乎话。
“没想到,你的小剧场真的做起来了。”还没等我说完,顾晓曼就迫不及待地打断我:“嘿,想听听当年我们分开以后我的经历吗?”也没等我答应,她就自顾自地把这些年里发生的事吧啦吧啦全倒出来了。
那个时候,虽然顾晓曼在豆瓣电影圈里已经小有名气,但是大伙儿一听到在武汉这个没有先例的城市,做这样一个费时费事费钱还看不到盈利的东西,始终有点怯懦,都打着哈哈,说自己有正职工作,晓曼要是需要资源或者临时搭个手尽管说。
因此,在小剧场的整个前期筹备过程,几乎是顾晓曼一个人完成的。租场地花去了爸妈给她的找工作“基金”,自己的房租都交不起,也不敢告诉父母,蜗在一个好心同学的小书房里搭个沙发床睡了大半年,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以光速找了份工作,也不敢计较理不理想。“总之,养活自己,吃饱了才有力气伺候梦想!”

要做的事情太多,她几乎忙疯了。白天有工作要做,只能下班了才回到小剧场做事,又打不起车,每天到了末班车发车时间就飞奔八百米赶上趟,因为太累,常常在车上就沉沉睡去。有时候看着车窗外熄灭大半的路灯,想起曾经在北京看完小剧场,高兴地坐末班车回家哼着歌的心情,真有点儿恍若隔世。
剧场刚装修完,为了早点散味儿,她听人介绍买了一大堆洋葱,放在小剧场里,没工具,拿起砖头就拍,那个鼻涕眼泪横流哟,她却很好兴奋,一边抬起袖子抹眼睛一边咧着嘴傻乐。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完的那一天晚上,武汉下起了漫天大雪。她把外宣视频看了两遍,按下发送键,发给熟识的同城媒体记者后,心想,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正在她感慨今天不用再坐末班车回去的时候,接到了场地安全问题审查不通过要延期开张的通知。
一股巨大的委屈伴随着愤怒瞬间淹没了顾晓曼的头脑,长久以来支撑着的信念轰然倒地,她一屁股坐在刚刚收拾干净的地上,放声大哭。
“从来没有觉得这么难过。以前有盼头,什么事咬咬牙就扛下来了,以为跟升级打怪一样,苦就苦了,总有看得见的甜头在前面,而且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就能到达目的地,但其实不是,真实生活里永远有着意想不到的烦。”

委屈积压太久,也全在那一刻都如潮水一样倾泻出来。也不知道在地上坐了多久,顾晓曼才慢慢起身,揉揉发麻的腿,打开笔记本电脑,给各家媒体重新发送了邮件,道歉和通知暂缓开张的消息。在那个时候,什么时候开张,还要不要做下去,其实在顾晓曼看来都是未知数。
那天晚上,还早,她漫无目的地在街上乱逛,不知不觉走到了武汉人艺。她抬头看见当日的演出表,买了票,进去看了场《谈谈情、跳跳槽》。
一个半小时的剧目,她旁边看起来是自己一个人过来的姑娘,哭了3次,恋人要分手、公司要倒闭……那个姑娘一直在掏纸巾抹泪。很后演员出来谢幕,顾晓曼还呆呆地坐在原地,任周围从掌声雷动到剧场清场。
当她起身的时候,发现那个姑娘也还没走,甚至也没注意到她的存在。她走到剧场门口,回头看见姑娘孤零零拭泪的背影,才突然如大梦初醒:话剧演完了,梦也完了,人们又回到了现实世界,而现实的遭遇竟然和话剧里一样,这感觉又真实又让人疑惑。
也是从那个时候,她意识到,话剧的优选作用,是呈现身边的生活,从演员身上,近距离地看到自己,而跳出那个囹圄,自己才会知道要怎么走。
“我们这个年龄,都是社会的夹心层,如果你不知道那些同龄人想看到的就是自己的生活,你也永远只会在影院门口买张票,带上3D眼镜,看一场过目就忘的炫技大片。”
当初坚持要做小剧场,或许冥冥之中,就是由着这样的初衷牵着线领着走到今天。只是暂缓开业而已,又不是一棒子打死,为什么要放弃?!
顾晓曼从人艺走出来,雪还在漫天飘着,但她已经不觉得寒冷和无助了。
“谜仓”这个名字也是在那个时候很终定下来的。

如果说以前的顾晓曼只是个单纯的文艺青年,想把那种文化氛围和消费习惯带回自己未来朝夕相处的城市,希望能够就此聚集起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那么随着现实的困难一层层推进和解决,她心中关于这个梦想的初衷反而抽丝剥茧地愈发清晰。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庞大的世界里,在工作中碰了壁,在恋人那受到了不信任,就像在一个巨大的仓库里迷路了,未来、过去、现在如蚕丝一样绞成了迷局,我们都需要暂时的沉醉,也需要适时的点醒。”
“那,谜仓开始盈利了吗?”我忍不住抛出一直想问的问题。
“还没有,不过已经快要收支平衡了。”
顾晓曼告诉我,等到小剧场进入平稳运营发展后,她就开始招兵买马,也会辞掉现在的工作,再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小剧场不是你一直以来的梦想吗?为什么还要做别的?”我十分不解。
“是梦想,但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大部分,我想要的,不过是像瓦尔登湖里那样,一种接近属于自己的,无论是垂钓还是锄地,只要能够沉浸在其中并且感到快乐和骄傲的生活状态。”顾晓曼说得很笃定。

让梦想照进现实,听起来着实美妙无比,让许多个梦想照进现实更是美得像励志书案例,不过,其中的艰苦未必每个人都尝过。
我也曾看见过一些人,他们告诉自己,和外面世界的疲惫与风险相比,偏居一隅的日子已经能称得上“幸福”。事实上,久而久之,他们会越来越难以分辨快乐、骄傲、满足、惊喜等情绪的分别,那才是真正令人在深夜里蓦地感觉到恐惧的来源。
若是马儿,就奔跑
上大学时,睡我下铺的女孩是闻名全系的“强迫症女孩”,热衷于为自己制订各种计划,作息计划、学习计划、读书计划、运动计划……她的床头,永远贴着写得密密麻麻的计划表。
早上起床的时间必须准确到秒,洗漱的时间严格控制,要掐着表完成,吃早餐、喝咖啡的时间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说好学习一个钟头,就保证是一个钟头,哪怕捧着书什么也没看进去,也绝不做其他事,计划好要去操场跑步,哪怕下雨,也保证不去室内网球场打球。
在她的计划表里,没有娱乐,不允许任何享受。
你若问她目标是什么。她会很明确地告诉你,成为更很好的人。
若你继续追问,怎样才是更很好的人?她会回你一个白眼,一副“这还用说”的表情。
如此严苛的计划,如此不靠谱的目标,当然很难实现,所以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她没完成计划中的事沮丧焦虑的样子。
冬天的早上会赖床,偶尔会失眠,导致白天上课的时候打瞌睡,有些事情超出预计的时间,导致没空运动——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常事,对她而言却是天大的变故,她总是骂自己,怎么可以连这点意志力都没有?怎么可以浪费时间浪费生命?骂完之后,又将下一次的计划制订得更严格,然后陷入新一轮沮丧焦虑的循环。
大学四年,她几乎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度过,直到大四,终于精神崩溃。

我一直记得那一幕。
那天早上,她照常起床,洗漱,吃早餐,喝咖啡,当时,她正在做毕业论文,却被导师批评观点太老旧,于是她打算去资料室找一些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近期新资料,补一补知识。就在她掐着表准备出门时,另一位室友开玩笑地帮她即将开始:5、4、3、2、1,好啦,时间到,该出门啦。
她却站在那里,半天不动。室友觉得奇怪,过去看她。忽然,她毫无预兆地大叫一声,瘫坐在地上,开始是喃喃自语,然后又手舞足蹈,放声大笑,眼泪却哗啦啦流了满脸。我们怎么都劝不住,只好叫来辅导员,把她送到校医院。
在医院,她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我们都以为这件事已经结束了,以为她只是因为毕业论文没做好,压力过大,才突然情绪爆发。
谁知这只是开始。
回到宿舍,她不知用了什么方法,居然从宿管那里申请到一间空置的寝室,独自搬了进去,从此把自己关在那里,足不出户。去敲门,她也会应答,却不肯开门,总是说自己忙着做论文,没时间。
我们担心她这样下去会很危险,和老师商量后,通知了她的父母。很后,她被父母接回了家。
父母帮她收拾行李时,瘦了一圈的她站在一旁,双眼无神。
没有看我们一眼,也没有告别。

那段时间,寝室的几个人都很难过。
这四年来,我们眼见着她对自己强加逼迫,眼见她沮丧焦虑,却从不曾放在心上,只当笑话看,满不在乎地调侃她。
谁也没有料到事情会变成这样。
那时我们还太年轻,不知道人真的会被自己逼迫到崩溃的地步。

重新见到她,是在两年后。
她在医院和家里休养了很久,才终于恢复正常,开始出来工作。
工作虽然是父亲为她安排的,但总算做得顺利,而她也终于可以平静地回忆起过去的时光。
只可惜她回忆里,是漫无边际的灰暗。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时,她曾和我一起去看,缩在电影院的座位上哭成了泪人。散场后,她抱着我:“你说,我的青春去哪儿了?”
她说,大学四年,她优选的青春,全都白过了,既不快乐,也不精彩,没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没有一起疯闹的死党,连一场恋爱都没有谈过,只是一直重复着那样严苛的自我要求,直到她用“很好”为名,差点毁了自己。

想要变成更很好的人,并没有错。谁都想变成更很好的人,所以我们才在人生这条河里逆流而上。
但当你问自己什么样的人才是更很好的人时,千万不要像我下铺的朋友那样,翻个白眼,不做深究。
也千万不要活成他人眼中的“很好”模样。
要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不是这个世界、父母、他人、习俗灌输给你的答案,而是独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这个世界有它自成一套的话语和规则。它告诉你,从小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它告诉你大学四年该如何度过,30岁之前你一定要完成几件事,一生推荐阅读哪些书,必去哪些地方旅行,多少岁结婚优选,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于是我们将人生活成了一堆数字和标准。
30岁还不能出人头地,30岁还不能嫁出去,完了,人生无望。
有个女孩子甚至算过一笔账,如果想要生两个小孩,30岁前生完,小孩相差3岁,那27岁就得生个,26岁就得怀孕,想怀孕之前二人世界过两年,那24岁就得结婚。订婚后,见家长,旅行,准备婚礼要一年,那23岁就得订婚,订婚前要拍两年拖,那21岁就要遇到这人。
这么算下来,顿时觉得人生好紧迫,也好无趣。无趣到有一天你回想你的21岁,只记得自己像个嫁不出去的哀怨剩女,强迫自己到处找男朋友的样子,却不记得那一年你的青春是否有过自由的奔跑,是否绽放过美丽硕大的花火,让你可以在未来的人生里止不住地怀念。

讨厌过去的自己,抹杀过去的时光,我总觉得这是一件格外悲哀的事。
仿佛那亲历的青春,所有历历在目的岁月,都如船过水无痕,连回响都没有,就虚度过去了。
谁都只能活一辈子,若每一寸光阴不能尽情尽兴地活过,岂不是辜负人生?

雅格布是个高大英俊的德国人,曾经的职业是法律顾问,负责给各种企业准备相关的法律文件。这是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但他却在30多岁的时候辞掉了工作,来到中国,成为某公益组织的义工。
不少人对他这种天差地别的人生境遇很感兴趣,也对他的选择感到困惑和不解。有人说,外国人嘛,随性潇洒得很,肯定是心血来潮就做了决定。反正人家不愁吃穿,不像我们,生存压力这么大。
他却说,辞掉工作并非心血来潮,因为他想了很久很久。
当然,契机也只是一个忽然而至的念头。
有一次他为一家公司拟一份购买卡车的合约,在完成所有法律条款之后的某个时刻,雅格布想到,那家公司想必已经买到了他们想要的卡车。在那一刻,他忽然很想知道那辆卡车是什么颜色。是红色的吗?还是其他颜色?是崭新的吧?漂亮吗?可是他的职业并不需要他知道这些。
他就这样辞了职。听起来相当任性,却无端让人觉得浪漫。
对他而言,他只是不希望自己的一生仅仅作为旁观者而存在罢了。
他说自己快40岁了,人生很快就到头了。
将从前制订好的人生计划推翻重来,开始任性地做很想做的事,或许是专享不会让未来的自己后悔的选择。
于是,当所有人都在跟人谈论婚姻家庭孩子丈母娘公公婆婆房子车子的时候,只有雅格布一心念着他心中的那辆红色卡车。
那辆红色卡车,在他的脑海里,一定是好看丽鲜活的风景。

我时常想起下铺的女孩,那个时候的她,心底大概没有任何美好风景,只有一圈圈锁链,把自己的身体和心都锁得严严实实。
不柔软、不强大、不温暖、不快乐,那是一个连她自己都不喜欢的自己。
以为不越雷池半步就足够安全,怎知错过的却是好看好的自己。

我们或许不是她那样的“强迫症女孩”,但也会在意明年的薪水比今年的薪水涨几个百分点,会细数30岁之前需要完成几个人生目标,会掐算着在哪一年必须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他,否则就晚了再也来不及了,会谋划着想找一个有几套房子几辆车的土豪……
这也并没有错。
但倘若有一天,你发现实现这些世人认可的人生目标并不让你快乐,意识到你想走的路和别人不同,你想看的风景在另一片天地,记得要有勇气承认,然后调转方向,拍马而去,绝不回头。

何必强迫自己和别人一样活得整齐划一?若是鱼儿,就游在水中;若是马儿,就奔跑在草原上。
许诺一个自由的灵魂给自己,许诺沿途优选的风景给自己。
问自己:
亲爱的,你有没有很努力地变成你喜欢的自己?
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我的一位女友,是那种长得漂亮,为人又谦和的女孩,很讨人喜欢,从大学到职场,向来追求者众多。其中两位追求者很长情:A君家境好,事业有成,待人温柔,成熟稳重;B君英俊潇洒,才华横溢,性格有些孩子气,却很懂浪漫。
女友很终选择了A君。
周围的朋友都喜欢B君,不免为他抱不平,背着她议论纷纷:还以为她和那些拜金女不一样,看吧,果然还是金钱力量优选,高富帅高富帅,重点是富,帅不帅有什么关系。
女友偶尔听到了这些议论,也只是笑笑,并不生气。
一次去星巴克闲坐,我终于忍不住问她,真的是因为A君更有钱,才选了他?
女友慢条斯理抿了口杯中的卡布奇诺,答非所问地说了一句:“前阵子,他们俩工作上都有些不顺。”
A君是自己开的公司现金流出了点问题,B君则是与顶头上司不和,在工作上诸多摩擦。“工作不顺是常有的事,谁都会遇到,但两个人面对问题的态度,还有对待我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女友说。
那段时间,A君忙得脚不沾地,焦头烂额,与她的联系也变得少了,但他仍然不忘隔天在微信上问候一句,他很坦然地告诉她,公司出了点状况,很近太忙,没有时间见面。女友安慰他几句,他就笑说:“嗯,别担心,我肯定能渡过难关。”
B君因为工作不开心,找她的次数反而变多了。有时在微信里向她抱怨顶头上司性格恶劣,不懂用人,偶尔见面,也总哀叹自己怀才不遇。女友劝说几句,他就耍脾气说:“你说得轻巧,我有什么办法,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啊,机遇全都给了那些会钻营的人……”
听到这里,真相大白。我们都以为她拜金,其实她拜的是生活。
“你知道吗?那天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仅头发没有打理,衬衣里面的T恤也穿反了。”女人真是心细如发,但这些细节已足够说明问题。
人生还长,谁能料到前路上风雨几番?她不愿和一个遇到风雨就满腹牢骚、遇到挫败就理所当然把生活过得一团糟的人携手走过一生,也是理所当然。

从前总以为,我们需要满身金银,才可以把生活打理得美好有趣;以为需要流浪到世界的尽头,才证明自己活得自由。
后来才知,真正的美好和自由是什么呢?应该是你哪怕在人生大力度优惠的低谷里,脸上也仍有笑容,心底仍有希望;是你哪怕活在尘埃里,也可以坚韧地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活得美好和自由的前提是,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自己主宰自己的心情。
网上有一组很火的照片,发照片的人贴出了她的两个同学,一墙之隔下两个姑娘不同的生活:
“墙左边的姑娘每天的生活是看泡沫剧,看累了就叫外卖,手头上偶尔有点闲钱就去逛街买衣服,她抱怨考试很难过,身材不好没人追,去社交场合没话说。她苦笑指着对面,不像她,那么好命。可她不知道,墙右边的那个“好命”的姑娘,已经在她看泡沫剧的时候自学了法、英、西三门外语,好命姑娘在社交场合能侃侃而谈,是因为好命姑娘看过的书比她吃的快餐盒摞起来都要高,好命姑娘还会攒钱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旅行。左边的姑娘跟我抱怨,生活无聊又没趣,好命姑娘却告诉我,夏天的时候托斯卡纳的大波斯菊很美。”
很简单,你现在过得如何,取决于你过去做了什么;而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会一点一滴堆砌出你未来的模样。
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自由的选择。

我经常去的咖啡馆,在鼓楼附近一条外国人扎堆的胡同里。去的时间长了,我就和在那里兼职的女孩成了朋友,人不多的时候就请她喝杯咖啡,聊些闲话。
她告诉我,她是大学生,家境不好,不想增加父母的负担,所以自己出来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她又告诉我咖啡馆的老板夫妇人很好,准许她按照自己的时间自由排班,给的薪水也比别家高。晚上她还会去附近的餐吧兼职,外国客人多,可以顺便练一练英语口语,她很近在考托福,打算出国留学。
我知道和她同龄的人,都在无忧无虑地逛街,看电影,和男朋友约会,可是这个开朗的女孩,说起自己的事时总是一脸甜甜的笑容,让人不自觉地就忘了她的辛苦,只想开开心心为她说声加油。
有一次去餐吧,她不在,我点了店主推荐的手工甜点和滴漏咖啡,坐在那里和老板娘闲聊。聊到兼职的女孩,老板娘笑说:“是个相当不错的孩子呢。她刚来那会儿,咖啡馆生意不好,她那时兼职费也不高,却很费心思地帮我们想了不少提高人气的办法,你看,现在店里的推荐菜单,还有每周的小众电影放映会,都很受欢迎吧,其实这都是她当时出的主意。”
老板娘笑得温柔,我想起女孩说起老板夫妇待她好时感激幸福的表情,觉得自己都变得温暖幸福起来。

她拿到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的那个周末,我照例去咖啡馆,她请我喝我很喜欢的冰激凌拿铁,又送给我一包她亲手烤的巧克力曲奇。
“谢谢你。”她说。
我惊讶道:“我什么也没做啊,全靠你自己努力。”
她却笑着摇头:“其实不仅要谢谢你,对这几年间遇到的所有人,我都心怀感激。”
如今,咖啡馆的墙上贴着她从美国寄回来的照片和信。
照片里的她清瘦了不少,也变得更漂亮了,站在加州明媚的阳光下笑得满脸灿烂。
信上,一字一句,全是感谢:感谢老板和老板娘,感谢这家咖啡馆,感谢她结交的朋友,感谢四年间咖啡馆里所有的客人。

这真是一个太棒的姑娘。
糟糕吗?辛苦吗?卑微吗?艰难吗?从她身上,我一点也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一个坚韧努力的姑娘改变命运的过程,就像在创造一个奇迹。
其实怎么会是奇迹呢,一点一滴的改变,都是她应得的回报。

从来没有糟糕的生活,只有不用心的人。
我们都可以做出选择:选择在拥有健康、美貌、才华、能力时,仍然把生活过得乱七八糟,然后抱怨命运没有给出更好的选择,也可以选择在人生一无所有的时刻,打理好自己,过得像一个真正的心灵贵族。

出身、家境不能选择,的确如此,但生活真的是一件可以选择的事。
你永远可以去选择:努力,乐观,快乐,温暖。
或者相反。

前言 我们都曾得到过岁月的厚待


上周末,我去咖啡馆闲坐。
点一杯老板自制的炭烧咖啡,一份手工烘焙甜点,整个人倚在二楼大窗户前的沙发上,懒散得刚刚好。
外面阳光明媚,照在胡同深处灰色的树杈和砖墙上,投下生动光影。我忍不住拍了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
很快有人评论:偷得浮生半日闲,羡慕。

我本意是想说,那阳光下的光影,多美,却换来一句羡慕。
这样的阴差阳错,大概也是刚刚好。
我当然也有小小的虚荣心,这浮生的半日之闲,美好如斯的心情,想要被人看见,想让人看了就心生艳羡。
当然,羡慕的人们,并不知道我赶方案赶到昏天黑地焦头烂额时熬过多少夜,不知道我被总监和客户骂过之后躲在哪里独自哭泣,不知道当我拼命努力也没办法得到任何肯定时的悲惨心情。
他们不知道,我是经历了怎样忙乱繁重让人压力大到胃痛的一周工作,才终于有了闲情坐在咖啡馆,看时光和风景沉淀在眼底,无限温柔。

道一句羡慕,多么容易。会让人以为自己不能活得像社交网络里的朋友那样光鲜美好,是因为岁月不曾厚待你,幸运不曾光临你。
其实不是的。

那天有人问我,假如给你一台时光机,你是愿意回到过去,还是去看看未来?
当然是回到过去啊,我说,那么多的遗憾,都想要弥补,如果可以回去指点十年前、五年前的自己,不走那条弯路,不犯下那个错误,人生该有多完美。
但当我坐在咖啡馆里,遥遥看向窗外的湛蓝天空,我忽然想,此时此刻的我,其实已经很完美了。
记得十年前的自己,还是个懵懂的小女孩,见过的世界只有一点点大,梦想的边界也只敢收紧在眼前手边。
也记得五年前的自己,刚刚毕业,以为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却在面对一无所知的未来时,仍然胆怯无措,连去哪座城市,做什么工作都决定不了。
而今天,我在自己最爱的城市里,为生活奔忙,为理想拼命,坐在它的怀里享受时光和生活,一点一点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所以我想,即使真的回到过去,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无论时光倒流多少次,我一定还会做出相同的选择,走同样的弯路,犯同样的错误,在同一个夜晚痛哭流涕,在同一个清晨迎着阳光重新走出去。

岁月并没有厚待任何人。
每个人,都要付出才有收获,都要迷茫过才拥有笔直目光,都要受过许多伤,才能让那些受伤的地方成为自己最强大的地方。
咖啡馆的年轻老板娘,是我熟识的朋友。她从国外留学回来,和男朋友一起开了这家店。我想,对她说“羡慕”二字的人,应该更多。
一问,果然如此。
她笑道:“我也羡慕我自己呢。”
她笑得那样明媚,仿佛生活美好得不带一根尖刺,从不曾将她刺伤。
怎么可能呢?
早年她去欧洲留学时,和父母闹翻,和男友分手,一个人孤零零去了异国,过了整整一年才交到朋友。刚开始拿不到奖学金,找不到工作,生活陷入了绝境,有一周,她每天只吃得起一个面包。学业压力优选的时候,她甚至得了失眠症、厌食症。
有很多次,她都觉得自己绝对撑不下去了。
但如今她和心爱的男友在一起,各自辞掉在欧洲的工作,刚刚结束环游世界的旅行,回来开一家咖啡馆,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
这是她应得的生活。

如果可以,我们都希望人生不必经历那些山高水长、怎么也走不出去的绝望,不必见识这个世界不由分说的、谁也无力改变的残酷,不必在最好的年华里,爱不了想爱的人,做不到想做的事,青春灰暗,梦想搁浅……
但我们终有一天会发现,岁月给予我们的一切:所有的伤痛、磨难、磕磕绊绊、跌跌撞撞,都是最好的厚待。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ISBN 9787516913802
条码 9787516913802
编者 林默著
译者
出版年月 2018-04-01 00:00:00.0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214
字数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