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编号:
wx1201972028
销售价:
¥24.48
(市场价: ¥36.00)
赠送积分:
24
数量:
   
商品介绍

(1)当你面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时,当你迷失在十字路口之时,当你翻山越岭而无所得之时,你质朴的心是否会有所改变?你是否仍旧坚定当初的理想?你是否坚持着来时的方向?你是否能够跪着走完自己选择的道路?你是否在一无所有后仍旧有所信仰?
(2)10个独立的心灵乐章,91个关于生活、旅行、爱、寻找的思考,很多很多关于自我与初心的心灵告白。伴随你走进思想的瑜伽之旅。
(3)写给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迷茫的年轻人。写给每一位追梦人,献给每一个坚持者。只要理想不死,我们就会在初心里坚持自己的方向,努力奔跑,不断前行,直到用行动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充满意义的生命轨迹。
(4)一本让人变得优雅、温暖、从容的读物。优美如诗的文字,充满正能量的故事,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喧嚣的世界里,活得安宁而自在。

诗人席慕蓉说:“饱经世故的我们,如果能够在沧桑无奈之中还坚持不肯失去天真,恐怕是更为可贵的吧。”岔路口多了,容易迷茫。离初心远了,容易惘然。这个世界喧嚣、繁杂而多变,让人变得无法坦然。
本书教你遇见初心,读懂经历,更让人学会如何不逃离,不躲避,不奔赴,不遗失。这是一本寻找自己、遇见自己的书,更是一次抵达自己、回归自己的旅程

西楼月,本名宿春礼,山东青岛人,曾用笔名问道、大美吾疆、宿清宣、清宣、游一行等,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曾策划我国部很完备的靠前化管理丛书《企业靠前化管理丛书》(77本),为中国企业参与优选竞争提供了一整套操作型靠前化管理实践方案。另外,他还策划与编写知名图书《思路决定出路》《责任胜于能力》等,其多部图书被众多大型机构列为培训员工职业素质的典范。

图书目录(录一、二级目录)
目录
Chapter 1
道路漫长,别忘记出发的模样
生活是一场因果法则 // 002
一只聋蛤蟆 // 004
荷兰女孩吉拉 // 006
奴役我们的不是金钱,而是对金钱的迷恋 // 008
你占有的东西终究只是工具 // 009
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 011
人本身是没有可比性的 // 013
生活中没有非此即彼 // 015
生活里的“快进键” // 018
Chapter 2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所谓命运,不过是我们失去的自我 // 022
每个人都是自己思想的产物 // 024
让一切重新开始 // 026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 // 028
卖鱼的年轻人 // 030
博物学家拉马克 // 032
未来是一个概率问题 // 033
梦想遥远时,看看当下的衣食住行 // 035
行动派和拖延症 // 037
只看我有的 // 039
Chapter 3
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
追逐梦想的365天 // 044
过去的努力,都会成为传奇 // 046
《闯入者》 // 048
“疼痛”不是青春的外衣 // 051
美人迟暮并非一件可怕的事情 // 053
最该为自己认真地老去 // 055
痛苦和抗拒痛苦的武器 // 058
不停奔跑的阿甘 // 061
你可以选择哀伤,也可以选择超越哀伤 // 063
伍德的乐谱 // 064
Chapter 4
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正确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 068
对自己的人生主动出击 // 070
独立行走,让猿终于成为万物灵长 // 072
沉重的十字架 // 074
量着自己的力量缓缓而行 // 076
生命只是经历过程,不需要寻求结果 // 078
严冬过后必是暖春 // 080
等待是一个放弃的借口 // 082
最后一刻,你才是胜者 // 084
Chapter 5
在丧失的世界里,给自己一个信仰
当生活没了信念 // 088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 // 090
用意志的力量让上天改判 // 093
生活是一种选择,复杂或简单 // 095
驴子和野牛 // 097
身体知道答案 // 099
成熟就是懂得不抱怨任何人和任何事 // 102
三观VS情结 // 104
死和生都是自然而然的 // 106
Chapter 6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特殊的鱼市 // 110
总会有些美好的东西伴随着伤痛走来 // 112
做一个树一样的人 // 114
不管生活再怎样破碎,本能地生存下去吧 // 117
谢谢你,不完美的自己 // 120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 // 122
把生活中的小麻烦当作上天的礼物 // 123
Chapter 7
去你梦想的方向,过你想过的生活
自我的迷失和寻找 // 128
按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 // 130
做自己想做的事 // 132
烦恼伤害的是一个空虚的人 // 134
不要让无谓的人和事占用你的空间 // 136
造物之神 // 138
平凡,但不平庸 // 140
别总将自己定位为受害者 // 142
Chapter 8
你的孤独,不辜负走过的路
周星驰的童话故事 // 146
和自己相处 // 147
时光会记得,路上的孤独与温暖 // 149
在日历中留些空白 // 152
不要在丛林中迷路 // 154
被不确定性吞没的人 // 156
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爱上了生活 // 158
离快乐越来越远 // 160
感谢你让我成为更好的人 // 163

Chapter 9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你所谓的个性,不过是消费主义附庸 // 168
带着伤口,积极生活 // 170
不要急于证明自己 // 172
它依旧是20美元 // 174
钱变成负担,就失去了追求的意义 // 176
喜欢炫耀的人没有成熟的价值观 // 178
渴望成为别人 // 180
社会价值就是一种心理食物链 // 182
懂得生存的轻重 // 184
亲近自然 // 186
Chapter 10
最终,你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Shelby Swink的故事 // 190
一封咖啡店的邮件 // 192
从一颗心抵达另一颗心 // 194
我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你 // 196
你配得上最好的幸福 // 199
有一种英雄主义,是了解生命且热爱生命 // 200
“你好啊,银河” // 203
中途的美丽景致 // 205
一场战争 // 208
《闪光少女》和油腻中年 // 210

    道路漫长,
别忘记出发的模样


蒙田:“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从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
生活是一场因果法则
因果法则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发挥着作用,因果法则中所讲的一切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显然,如果我们想收获幸福人生,就一定要学会播种幸福的种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因果就是有意识的选择行为。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拥有无限选择的选择者,在生活中面临着众多的选择,每做出一种选择,都是在决定我们以后的人生。在我们做出的选择当中,有些是有意识做出的,有些是无意识做出的。做出有意识的选择是我们理解因果法则以及优选限度运用它的优选办法。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此刻的生活正是你过去做出的选择的结果。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的选择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他们不认为那是选择,但事实上,那就是选择。假如我要辱骂你,你很可能做出受到伤害的选择;假如我要拍你的马屁,你很可能做出接受奉承的选择。想一想,你的反应虽然是无意识的,但是它仍然是一种选择。我可以伤害你,但是你可以做出不受伤害的选择;我可以恭维你,但是你可以做出不买账的选择。换句话说,我们虽然是无数选择的抉择者,但是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却成了只能进行条件反射的人体器官,不断受到外界人和物的影响做出可以预见行为结果的选择。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作为条件反射的结果,对外在环境中的刺激物都能做出重复的反应和可预见的反应。从表面上看,我们的反应似乎是被外在环境诱发的,但事实上我们忘了,这些仍然是我们在自己存在的每时每刻里做的选择,只不过我们是在无意识中做出了这些选择而已。
如果你能在做出那些选择的时候见证一下的话,那你的见证行动就会把你从无意识拉回到有意识,这有意识的选择和见证过程是极其有作用的。
在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我做出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你的内心会立刻给你明确的答案;第二,“我做出的选择会给我和我周围的人带来幸福吗?”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那你就大胆地选择吧,但如果你得到了否定的答案,请你立即终止这个选择。
当你做出决定的时候,你的身体能够体验到两种感觉:舒服和不舒服。它可能是很微弱的感觉,但确确实实就存在你的体内。对于有些人来说,舒服和不舒服这个信息存在腹腔那个部位,不过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在“心”那个部位。
唯有心知道正确的答案。人们认为“心”是情感丰富、多愁善感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心”是有直觉的,它会考虑问题的方方面面,探求事情的前因后果,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它不在乎胜负,并会对一切事物明察秋毫,也许有些时候“心”会显得不那么理性,但是它所拥有的计算能力比一切其他的理性思维都更加精准。
你可以利用因果法则来挣钱、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让一切美好的东西源源不断地喷涌而至。但是首先你必须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你的未来是你此刻选择的结果,你越是能够做出有意识的选择,你就越能够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做出自发而正确的选择。
一只聋蛤蟆
一个人遭遇的很糟糕的事情就是不能成为自己,不能在身体上与心灵中保持自我。你不必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也不必总是效仿他人,要相信自己。如果你能确定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不要犹豫不决,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一群蛤蟆在进行比赛,看谁先到达一座高塔的很好。周围有一大群蛤蟆在看热闹。比赛开始了,却听到围观者一片嘘声:“太难为它们了!这些蛤蟆无法达到目的,它们不会创造奇迹的!”一些蛤蟆开始泄气了,可是还有一些蛤蟆在奋力摸索着向上爬去。
围观的蛤蟆继续喊着:“太难了!你们不可能到达塔顶的!”其他的蛤蟆都被说服停了下来,然而在这个时候,只有一只蛤蟆继续向前似乎没有听到大家的嘲笑声,并且更加努力地向前。
比赛结束,其他蛤蟆都半途而废了,只有那只蛤蟆以令人不解的毅力一直坚持了下来,竭尽全力到达了终点。
其他的蛤蟆都很好奇,想知道为什么就它能够做到。大家惊讶地发现——它是一只聋蛤蟆!

可见一味听信别人的话,便会丧失自己,而与成功无缘。要走自己的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你是要成功还是要听别人的话?如果有人说,你无法实现你的梦想!你,就做一个“聋了的人”!
梦想与坚持,再加上自己的主见,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公式。一个勇于选择自己人生走向的人,往往具有顽强的意志力,能在一连串的挫折中经受住考验,从而锤炼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勤奋、勇敢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有一位年老的智者,他有个儿子因为觉得自己长相不佳,所以不愿出门。有一天,智者对儿子说:“你和我一起出去。”
他们一大清早就离开家门,年老的智者骑着驴,儿子走在他身边。这时有人就开始议论:“看看这个人,他骑在驴上休息,却让他可怜的儿子走路。”
第二天,他儿子骑驴,智者在一旁走着。这时又有人说:“你们看看这孩子,一点教养都没有,自己骑驴,让父亲走路。”
第三天,智者和他的儿子都走路,驴则用绳子牵着。“瞧瞧这两个傻瓜!他们居然在走路,好像不知道驴是用来骑的。”那些人又在议论。
第四天,当他们离开家时,两个人都骑在驴上。那些人又大声表达他们的愤怒:“真是可怜啊!看看这两个人,他们对这头可怜的驴丝毫没有同情心!”
于是,智者立刻对他的儿子说:“你听清楚了吗?不论你做什么,人们总是能找得到理由批评你,这就是你不应该担心他们的看法,而应该做你认为对的事,走你自己的路的原因。”

智者与儿子无论怎么做,都会有人来议论,那么他们该按照谁的意见去做呢?其实优选的方法就是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
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但是后来呢?当我们的年岁增长到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四面八方的压力汹涌而至。我们的耳边不断萦绕着别人的议论:“别做白日梦了,你的想法不切实际、愚蠢、幼稚可笑。”在这些议论的连番轰炸之下,你要么接近放弃,要么半途而废。不是事情保证不可能成功,而是太多的消极意见使你丧失了成功的勇气。只有那些真正意志坚定的人能冲破这些消极意见,走向成功,而且是接连不断的成功。
荷兰女孩吉拉
Instagram(一款分享图片的社交应用软件)上有个荷兰女孩吉拉分享了多张她在东南亚旅行的照片,在泰国海岛潜水、参观寺庙,在曼谷街头坐嘟嘟车,住东南亚风格旅馆,品尝泰国路边美食……
看到这些照片,对于她在东南亚旅行这件事,朋友和家人都深信不疑,直到她说出真相,大家才明白被骗了。这些照片其实是她躲在自己阿姆斯特丹的卧室里PS出来的。
其实,这个善意的“谎言”是吉拉大学毕业设计的一部分。为了证明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的定位信息和照片并不一定能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她详细地设计了整个“旅行”方案。
在Facebook上发布自己将去东南亚旅行的消息,定时在Instagram上发布新照片,写书介绍她的旅行,半夜发信息给朋友和家人,将自己的房间装扮成泰国的酒店,买一些东南亚风格的纪念品送给朋友和家人。
除了从始至终都了解她计划的男友,没有人看穿她的“谎言”。
“我做这些是为了告诉人们,我们可以巧妙地修改上传到社交网络上的信息,然后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完美人生。”吉拉说。
能拥有不同于现实的完美生活,听上去多让人心动啊。就像你可以随便按一个按钮,一股神奇的力量就立刻能带你飞抵理想的圣土,那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风景温柔。
现实生活的苦不堪言、平淡无奇、无聊透顶,在网络社交媒体上都像是经过一层魔幻的滤镜,继而转变成了五光十色、活色生香。
有一种生活,叫Instagram,这种生活还有另一个耻于说出的名字,它叫虚荣。
为了获得来自朋友或陌生人的一个赞,一句“你好幸福,好羡慕你”,为了营造一个别人眼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赢家,很多人都会在社交媒体上晒男朋友送的品牌包包,晒自己在星巴克喝咖啡,晒自己的土豪男朋友,晒自己在某个富丽堂皇的餐厅吃西餐。
你不知道的是,品牌包包是朋友的,她只是借来拍照而已;去星巴克是跑腿给领导买咖啡;男朋友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好不容易咬咬牙去精致的餐厅吃一顿饭也只点很便宜的比萨,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刀叉。
一个在现实世界中默默无闻或是千疮百孔的人,也许在社交媒体中是人人艳羡的对象。
我们都耻于承认自己虚荣,听到别人用虚荣评价自己时,必定据理力争,直到对方哑口无言俯首认输为止。这个叫“虚荣”的标签,被人们当作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奴役我们的不是金钱,而是对金钱的迷恋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的驱动下,不少人只有一个目标:为金钱而活。但是如果有人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与准确定位,从心理角度上说就会显得异常脆弱、敏感,稍遇“诱惑”就会屈服盲从。
那些容易被金钱控制的人,内心世界是无序的。他们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受到权力的控制,很容易在心理上失控。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说:“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高尚的人把钱当作一种流通的货币,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也可以用在公益事业上;堕落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把金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因此在缺少它的时候,不惜将手伸向肮脏的罪恶深渊。
刚走入社会的人们,尝到了钱的“滋味”,欲望就紧跟着席卷而来:想要买品质的化妆品,想要买昂贵的品牌服装,想要过高人一等的品质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卡奴”“月光族”。在当今社会,很多人有很多张信用卡。信用卡泛滥的局面使一些人不由自主地充当了“假贵族”。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信用卡奴役了。试想一下,我们想买几千元的东西,只需要按几个数字就可以得到;信用卡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虚荣心理,还能让人们从心理上占有优势。
有的时候,我们花钱只是凭一时的喜欢,因而盲目地买回去很多东西后,又觉得这些东西不是生活必需的,常常会觉得后悔。与其过后后悔,倒不如在开始时就自制。人们对金钱的迷恋让人们有了花钱的欲望,这也是人们炫耀自己强大的方式。然而,花钱或许能证明这个人在金钱上富足,但并不是内心强大的证明。
人们对金钱的迷恋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当面对琳琅满目的物品时,很多人都会动心,觉得这个不错,那个也很好,但正是这样才导致了家里没用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用金钱获得的战利品会成为人们炫耀的资本。从我们的本能意识出发,面对一个豪华的大房子和琳琅满目的衣服,总会对其拥有者产生羡慕之意,这就是拥有者要达到的目的。他们需要人们对这些物质的膜拜,利用金钱,产生强大的心理效应。
然而,金钱只是财富的一个“代表”,却不是财富的全部。虽然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却买不来很多东西。有人曾调侃道:“我用一袋子的钱买了一袋子的书,而把这些书卖了,却买不起一个袋子。”这句话很可笑,因为它把知识与金钱的关系放在一种不平衡的位置上。但是当这些书本中的知识填补了大脑的空白以后,无论再多的金钱都买不起用知识武装过的大脑。
我们不该把金钱看成是做好一件事的很高报酬,因为金钱并不能带给人们所需要的一切。钱只是钱,一张能够换取某些东西的纸,我们不能为了这样一张纸扰乱自己的生活,毕竟,这张纸不是多能的。
你占有的东西终究只是工具
“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
这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著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对主人公葛朗台的细致描写,将一个贪欲膨胀的吝啬鬼形象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葛朗台将每一枚金币都当作自己的生命,割舍金币,无异于要了他的命,他自然要拼尽全力保全自己的金币,每天看到它们,确定它们还在,他才能安心地睡觉。
像葛朗台这样,将占有的东西与自我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人有很多。以典型的占有物——金钱为例,我们都知道,金钱是一般等价物,是人们用来交换生活必需品的媒介物质。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可是很多人却与它在心理上建立了亲密关系:金钱属于我,金钱越多,我越强大。所以他们不断敛财,还不用这些金钱来换取什么东西,只是占有它们,看着它们,就得到了满足,心理结构中的自我地位也得到提高。渴望占有金钱、将金钱看作是自我的一部分的人,他们占有的东西被夺走时,他们就会立刻感觉自我被人贬低了,受到了他人的侮辱与打击,自尊狠狠地被摔碎了,他们的情绪失控,心理会立刻崩溃。请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看起来很体面的人,名下的财产数不清,对你很好谦虚有礼,可是当你从他那里拿走一枚硬币后,他马上愤怒地对你破口大骂,无情地攻击你,仿佛你是他的仇人一样,先前的好形象接近破灭了。这是因为你是在挑衅他的自我,他在心理上承受不了,当然会不顾一切地攻击你。
由此可见,虽然占有的东西让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感很强烈,让他在人群之中感到很有面子,可是同时也破坏了他内心强大的指数,他所占有的东西哪怕遭遇一点点的风吹草动,他的精神就会立刻紧张起来,他的担忧也会马上产生,他会进入警戒状态,防范一切危险。如果占有物不幸被夺走了,这意味着他的自我也被打败了,此时他会做出更加过激的事情来,就像前面描述的那个场景一样,展现出一个内心虚弱的人是如何被占有欲摧残的。
因此,想让内心强大的指数重新回升,我们必须割断自我与占有物的联系,自我是自我,物品是物品。此时我们即使失去拥有的东西,可能也只是稍稍感到惋惜,不会动气伤神,更不会形成心病。
占有欲是接近可以克服的,在明白自己占有的东西终究不是自己的,不能凭借占有的东西获得他人真正的尊重时,我们就能立刻回归生活的真挚淳朴。一辈子被占有欲控制的葛朗台,即使在临死时都希望所有的金钱在自己身边,在死掉的那一刻,还是什么都带不走。
可见,想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被占有欲折磨,必须在思想上有这样的认识:每一样占有物都只是让我们生活更舒适、更方便的工具,而不是凌驾于思想之上的、自我的一部分。
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世界一样,但人的眼光各有不同;做人,不必花大量的心思去让每个人都满意,因为这个要求基本上不可能达到。如果一味地追求别人的满意,不仅自己累心,还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失去自我。
哲学家尼采说:孤独是美的,因为它纯净生活。雕塑家罗丹的说法有些不同,他说: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丰富人的情感。还有很多人更喜欢鲁迅说的那句话: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不满意而烦恼不已,我们费尽了心思去让更多的人对自己满意,我们小心翼翼地生活,唯恐别人不满意,但即便是这样还会有人不满意,所以我们为此又开始伤神。很多时候,我们忙工作或者生活花不了太多的时间,我们只是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如何使别人满意这件事情上,所以身体累,心也累。

方怡刚毕业1年,她有着充满干劲的拼搏精神,她喜欢画画,喜欢设计,喜欢一切自己欣赏的美好。但是,她并不是艺术专业毕业的,因为当年她高考的时候,听从了家里人的建议,报考了师范类学校。她的父母都是老师,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成为一名老师。因为是独生女,父母希望方怡能够在自己身边待着,他们的愿望就是能够近距离照顾自己的女儿,看着她,保护她。而方怡的理想是做一个设计师,但是她不想让父母失望,很终还是决定成为一名老师。

这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姑娘,毕业后就进入了一所学校,带一批初中学生。教学生和她一开始想的并不同,她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点多,她要批改作业,要备课,甚至还要考虑如何处理学校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她没有时间再接触自己的画,也没办法再享受那种沉迷于音乐和电影中的美好感受。她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试卷和调皮的孩子。她想着,既然已经做出选择了,就该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但是,她似乎在教学方面天赋甚少。她的课是学生们熟悉的照本宣科的类型,她本身不是特别活泼的人,所以,并没有和其他的老师、教的同学相处得十分亲密。她意识到了这一点,极力想要表现得与人亲近些,所以,她总是谈论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话题,参加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社交应酬,不过她的反应过于木讷,所以社交效果并不好。她与同一批进来的年轻老师差距甚大,所以也有人对她的入职进行议论,颇为诟病。学生们也没有当她是一个老师,天真且残忍地嘲笑着她。
每当不知情的人羡慕她休息时间多、福利好、工作稳定的教师职业时,只有她知道自己是在痛苦中挣扎。
她想让爸妈高兴,看见自己有一份不需要他们操心的工作;她想让同事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讨人开心的姑娘;她想让学生欣赏,认为自己具备一个很好教师的风趣。但是,都没有,她什么都没有。
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错误了,她似乎离快乐越来越远了。

谁都希望自己在这个社会如鱼得水,但你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对你展露笑容。通常的情况是,你以为自己照顾到了每一个人的感受,可还是有人对你不满意,甚至根本不领情。每个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每个人的立场、主观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想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讨好每一个人,那是保证不可能的。
做人无须在意太多,不必去让每个人都满意。凡事只要尽心,简简单单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
人本身是没有可比性的
人本身是没有可比性的。不会有人将自己多长一根手指当作炫耀的工具,也不会有人因为自己头发多而沾沾自喜。人们的比较大多来自身外之物。襁褓期间,婴儿运用触觉比较谁的疼爱多,借着哭声表达自己的不满;上学读书时,又比较谁的分数高,计较老师是否偏心;踏入社会以后,则比较谁的待遇好,计较老板是否公平;父母去世了,还要比较谁的财产分得多,计较遗嘱是否公正。比较、计较多了,纷争也就随之而来。自古以来七国之争、八王之乱等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惨剧比比皆是,这些悲剧莫不是由比较、计较引起的。
不恰当的比较会让人的心理产生扭曲,它产生的错觉会导致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一系列变化:或自高自大,或自暴自弃,或妄自菲薄。这些不恰当的心理对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极为不利,对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妨碍。
一个人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就容易让自己停滞不前,甚至后退;若自暴自弃,则永无成功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因为比较而失去了信心,使自己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他就会处于自卑感和失败感的控制之下,长此以往,他就会变得胆小,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形成消极的性格,很终导致出现心理疾病。

是一个十分爱比较的人。每次朋友聚会,他都会在心里与朋友暗暗比较,听说朋友的工资不高,他就十分开心,大肆炫耀自己的工作好,待遇高。听说朋友住的条件不好,他就和朋友炫耀自己住得舒适。日子长了,朋友们都不愿意再和他来往。觉得朋友都不如他,也不再与朋友往来。
与朋友比来比去,其实是想通过外在事物的差异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这种比较只是一种物质的比较。人的生命和价值是不能比较的,能拿来比较的是那些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事物以及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等。
喜欢压制不如自己的人,这是因为他内心弱小,害怕别人比他强大,才会拿物质来炫耀自己。如果他遇到比他身份高贵、挣钱多的人,他自己在心理上就会弱下来,立马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前言
作家席慕蓉曾经在她的文章里写道:

“诗人向明说:‘诗人越可爱,写出来的诗越可贵。’我深以为然。‘天真无邪’如夏日的芙蓉,可贵的就是那瞬间的饱满与洁净,但是,人生能有几次那样的幸福?只要是不断在成长着的人,心中就会不断地染上尘埃。读诗,写诗,其实就是个体在无可奈何的沉沦中对洁净饱满的‘初心’的渴望。我逐渐领悟,这‘渴望’本身,也能成为诗质。饱经世故的我们,如果能够在沧桑无奈之中还坚持不肯失去天真,恐怕是更为可贵的吧。”

如同席慕蓉所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满怀着理想、信念、抱负,踏上了走向世界的旅程。不过,生活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理想、温暖,它也有残酷、冷漠、麻木、痛苦的一面。
当我们面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时,当我们迷失在十字路口之时,当我们开始质疑自己的情结之时,当我们翻山越岭而无所得之时,我们质朴的心是否会有所改变?我们对欢乐的感知是否一如既往?我们是否仍旧坚定当初的理想?我们是否坚持着来时的方向?我们是否能够跪着走完自己选择的道路?我们是否在一无所有后仍旧有所信仰?
这就是我们对于自己初心的思考。保持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的品性,在爱情、事业、生活等方面自然流露,时时感恩,时时关照自身。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说我们应该活得像个孩子,保持最本真、最原初的信仰与坚持。我们之于人生,没有以假乱真,只有去伪存真;没有本末倒置,只有详略得当,最终结果安然,就像这个故事中的孩子一样。

从前有一个老者,他和一个小孩子生活在一起,奇怪的是,这个老者从来不教孩子各种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让他自然而然地健康成长。
有一天,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在老者的家中借宿,见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很多礼仪。
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晚上,孩子见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问安。老者十分惊讶,就问孩子:“是谁教给你这些东西的?”
孩子如实回答:“是今天来的那个僧人教我的。”
老者马上找到僧人,责备说:“僧人你四处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这孩子被我捡来养了两三年,幸好保持了他天然可爱的本心,谁知道一下子就被你破坏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欢迎你!”

之所以讲这个故事,不是让我们真的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那样摒除社会法则、人情规矩,而是要保留童真和天然的心性。
人们初临人世的时候,都只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以一颗纯真的初心,新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每一丝欢乐。但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能保留这些纯真的人却很少。世事沧桑,我们都变得自私自利或整天愁眉不展或费尽心机想得到一些东西,所有属于人本身的纯朴逐渐地不留下一丝痕迹。
我们可以懂得人情世故,也可以变得成熟稳重,更可以成为一个气定神闲的勇者,但是,不要忘记最初的方向,不要忘记人生道路的航向,不要忘记曾经义无反顾的决心,不要忘记坚持到底的努力,不要忘记最本真的信仰,不要忘记生命中总会出现的快乐和微笑,不要忘记原来的梦想和想过的生活,不要忘记我们的孤独为谁而来为何而去,不要忘记生命中的诗和远方,不要忘记翻山越岭后寻到的温暖和爱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ISBN 9787516913178
条码 9787516913178
编者 西楼月著
译者
出版年月 2018-04-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平装
页数 0
字数
版次 1
印次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