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其研究方法采用三重证据法,即以纸上之材料、地下之实物以及口述史料互相释证的考证方法。其资料来源:一为典籍文献,包括通史、断代史、典志、野史、札记、方志、类书、丛书、档案、图籍、诗词歌赋以及现代学术论著;二为出土文物和地面遗存文物,包括各类铜铁器、玉石器、陶瓷器、碑刻、古墓、古建筑与名人故居等;三为口碑材料,主要从坊间调查访问获得。这后一部分材料尤为宝贵。本书各版撰写者、修订者及编辑人员为了获取手资料,几乎踏遍了成都主城区的各大街小巷,揆度丈量,绘图摄影,拜访耆老及其他相关人员(如考古工作者、文博档案人员),记录佚闻传说,又详加甄别考辨,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间甘苦,寸心自知。
成都历史悠久,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周代已为古蜀政治中心。后经李冰大兴水利,千里平原尽为沃野,遂获天府之称。西汉文翁兴学,人文蔚起,成都又成为巴蜀文化之重心。该书记事上起公元前311年,终于1949年,对成都两千多年来之发展与变化作了较为系统之考证与论述。同时,成都城坊的布局又十分独特而出彩:那大城套小城、居中又三分,形制如龟行、街坊似棋局,且二江环抱的格局,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是少见的。该书从1959年开始编写,1960年完成初稿,定稿在1984年,出版已是1987年。2006年曾修订再版,此次系再次修订出版。
作者:作者系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皆为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专业知识的文史学者。
目录
前言(001)
·建置篇·
章古蜀简述(00)
第二章秦设蜀郡与成都县(00)
第三章秦代以后建置沿革(00)
节秦及两汉(00)
第二节六朝时代(00)
第三节隋唐及其后(0)
·城垣篇·
章秦城时代(0)
节秦创筑大城少城(0)
一、筑城前后的形势
二、先筑大城
三、次筑少城为县治
四、开凿二江双流城南
第二节汉代扩展成都城(0)
一、少城西南之发展
二、少城西南之南市
三、立成都十八郭及州郡分治大城少城
四、锦官城与车官城
五、蜀汉之大城少城
六、秦汉大城少城形势
第三节晋代平夷少城(0)
一、州郡分治及据城争战
二、李特据蜀与筑赤涂城
三、桓温平夷少城
第四节隋代展筑城垣(0)
一、展筑后之形势
二、隋城的名称
三、展筑西南二隅之推测
第五节唐代发展都市东南(0)
一、秦隋旧城概略
二、大城东南郊之发展
第二章罗城时代(0)
节唐代扩筑罗城(0)
一、扩筑罗城缘由
二、扩筑罗城经过
三、扩筑罗城情况
四、罗城扩筑后之形势
五、对于罗城东北两面所至及周围里数之异说
第二节前后蜀宫城与羊马城之兴废(0)
一、改子城为皇城并改罗城、子城诸城门名称
二、前蜀建新宫城,扩宫城
三、后蜀新建羊马城
四、关于羊马城之各种说法
五、羊马城与芙蓉城之关系及其废没
第三节宋元两代成都面貌(0)
一、宋代罗城与子城之培修
二、宋代城门概略
三、宋代成都盛况
四、宋末之成都
五、元代之成都
第四节明代大城与蜀王府城(0)
一、筑大城
二、蜀王府之建筑
第五节清代大城与满城(0)
一、清代大城之重建
二、新筑满城
第六节历代官署所在之变迁(0)
一、唐以前官署宫殿
二、唐代及前后蜀官署宫殿
三、宋元两代官署
四、明代蜀王府及官署
五、清代及民国官署
·水道篇·
章早期之成都二江()
节李冰建堰时二江形势()
第二节二江上之七桥()
第三节内江与外江()
第二章晚唐以来之二江()
节扩建罗城改变格局()
第二节新凿西濠()
第三节郫江故道之探索()
第三章古代其他水道()
节古代二江旁支()
第二节解玉溪()
第三节金水河()
第四节城区小溪及疏浚()
第四章近代水道()
节元明以来水道演变()
第二节清水河锦江()
第三节府河()
第四节西濠水系()
第五节贯穿南城之金水河()
第六节环绕皇城之御河()
第七节郊区支流()
一、西南支流
二、西北支流
三、东北支流
附录新中国成立后水道及桥梁的变化()
·街坊篇·
章中城()
节皇城内()
第二节辕门线()
四街:大西巷、板桥街、皮房前街、东辕门街。另支街一
第三节南城线()
二街:西御街、东御街。另支街巷十一
第四节东华门线()
四街:东华南街、东华北街、小红土地庙街、大红土地庙街。
另支街巷四
第五节东城线()
四街:顺城街、皮房街、中西顺城街、上西顺城街。另支街
巷七
第六节御河线()
二街:东御河沿街、西御河沿街。另支街巷二
第七节北城线()
二街:西玉龙街、羊市街。另支街巷十一
第八节西华门线()
三街:平安桥、马道街、西华门街。另支街巷三
第九节西城线()
三街:东城根中街、东城根上街、东城根南街。另支街巷六
第二章东城()
节东门线()
七街:下东大街、中东大街、上中东大街、城守东大街、
西中东大街、西东大街、盐市口
第二节东一线()
九街:提督西街、鼓楼南街、鼓楼洞街、鼓楼北一街、
鼓楼北二街、鼓楼北三街、鼓楼北四街、新开寺街、
新开寺侧巷子。另支街巷十一
第三节东二线()
九街:提督街、太平街、玉石街、忠烈祠南街、忠烈祠西街、
升平街、内北巷子、横通顺街、北通顺街。另支街巷三十一
第四节东三线()
十街:暑袜南街、暑袜中街、暑袜北三街、暑袜北二街、
暑袜北一街、冻青树街、拐枣树街、帘官公所街、狮子巷、
小巷子。另支街巷十九
第五节东四线()
九街:春熙南路、春熙北路、商业场、纯阳观街、隆兴街、
竹林巷、七家巷、福德街、石马巷。另支街巷二十八
第六节东五线()
十街:城守街、科甲巷、福兴街、梓潼桥街、双栅子街、
桂王桥南街、桂王桥北街、育婴堂街、北书院街、长巷子。
另支街巷十四
第七节东六线()
四街:下北打金街、中北打金街、上北打金街、书院正街。
另支街巷七
第八节东七线()
十一街:南纱帽街、中纱帽街、北纱帽街、书院南街、
书院西街、惜字宫南街、惜字宫街、庆云南街、庆云北街、
五世同堂街、五昭路。另支街巷三十七
第九节东八线()
九街:南糠市街、北糠市街、和尚街、长胜街、毛家拐、
天涯石南街、四圣祠南街、四圣祠北街、东较场街。另支
街巷十三,较场一
第十节东九线()
七街:油篓街、笔帖式街、东顺城南街、东顺城中街、
东顺城北街、水东门街、马道街。另支街巷二十一
第三章北城()
节北门线()
七街:青果街、北大街、上草市街、下草市街、上锣锅巷、
下锣锅巷、玉带桥街
第二节北一线()
四街:东打铜街、正府街、西府街、青龙街。另支街巷三
第三节北二线()
六街:武圣街、文圣街、文庙街、厅署街、江汉路、宁夏街。
另支街巷十五,较场一
第四节北三线()
五街:通顺桥街、楞伽庵街、红石柱街、白家塘街、洛阳路。
另支街巷四
第五节北四线()
四街:酱园公所街、五岳宫街、文殊院街、白下路。另支街
巷三
第六节北五线()
二街:西珠市街、珠宝街。另支街巷四
第四章西城()
节西门线()
三街:西大街、八宝街、东城根下街。另支街巷一
第二节西一线()
五街:长顺下街、长顺中街、长顺上街、通顺桥街、小南街。
另支街巷二十三
第三节西二线()
三街:上同仁路、中同仁路、下同仁路。另支街巷二十五,
较场一
第五章南城()
节君平线()
三街:石牛寺巷、君平街、半边桥街
第二节南一线()
九街:陕西街、梨花街、锦江桥街、古卧龙桥街、学道街、
督院街、东升街、红石柱横街、镋钯街。另支街巷十七
第三节南二线()
四街:红照壁街、状元街、西丁字街、东丁字街。另支街
巷十四
第四节南三线()
十街:汪家拐下街、文庙后街、纯化街、盐道街、南府街、
东府街、中莲池正街、前卫街、王家坝街、下莲池街。另支街
巷二十五
第五节南四线()
四街:复兴村、文庙西街、文庙前街、东桂街。另支街巷十七
第六章外东()
节外东线()
十四街:月城街、新城街、天福街、芷泉街、紫东楼街、
正紫东街、牛王庙上街、牛王庙下街、一洞桥街、一心桥街、
大田坎街、德胜上街、德胜下街、牛市口。另支街巷二十八
第二节外东一线()
十街:水井街、双槐树街、金泉街、星桥街、伴仙街、
王化桥上街、王化桥下街、古佛寺街、宋公桥街、石佛寺街。
另支街巷十三
第七章外北()
六街:天星桥街、簸箕上街、簸箕中街、簸箕下街、豆腐街,
驷马桥街。另支街巷十
第八章外西()
节外西线()
六街:西月城街、石灰中街、石灰下街、乡农市前街、乡农市
正街、犀角河街。另支街巷二十三
第二节新西线()
一街:十二桥街。另支街巷二
第九章外南()
节外南线()
六街:桥北正街、桥南正街、浆洗上街、浆洗中街、浆洗下街、
洗面桥街。另支街巷十四
第二节外南一线()
三街:黉门街、小天竺街、大学路。另支街巷十三
第三节新南线()
二街:建国路、西北路。另支街巷十
第四节新南一线()
三街:致民路、龙江路、新生路。另支街巷十三
附录一成都街道改造略况()
附录二清同治十年(1871)成都县属街道名称()
附录三1950—1984年成都市区街道之重大变迁()
附录四1983年东、西城区路、街、巷、居民区标准名称()
·杂考篇·
章重大考古发现()
节金沙遗址()
第二节羊子山土台与十二桥文化()
第三节商业街大型船棺群()
第二章古蜀遗踪()
节武担山与石镜()
第二节石笋()
第三节天涯石、地角石、天牙石()
第四节支机石()
第五节五块石()
第六节李冰石犀()
第三章汉唐旧迹()
节古代集市()
第二节严君平宅及卜肆()
第三节文翁石室与周公礼殿()
第四节司马相如宅与琴台()
第五节子云亭与墨池()
第六节张仪楼与散花楼()
第七节摩诃池与宣华苑()
第八节筹边楼()
第九节合江亭与合江园()
第十节碧鸡坊与金马、碧鸡祠()
第十一节縻枣堰与縻枣亭()
第十二节铜壶阁与西楼、东园()
第十三节学射山与江渎庙()
第十四节前后蜀及明蜀王府苑囿()
第十五节回澜寺与回澜塔()
第十六节鼓楼、碑林与煤山()
第十七节洗马池与黄忠墓()
第十八节禹庙与川主庙()
第四章游览胜地()
节武侯祠与惠陵()
第二节杜甫草堂与百花潭()
第三节望江楼与薛涛井()
第四节永陵与孟知祥等墓()
第五章宗教寺庙()
节道教宫观()
一、严真观
二、玉局观
三、青羊宫
四、二仙庵
第二节佛教寺院()
一、石犀寺
二、大慈寺
三、万佛寺
四、多宝寺
五、宝光寺
六、金绳寺
七、金沙寺
八、延庆寺
九、净居寺
十、昭觉寺
十一、文殊院
十二、近慈寺
十三、尧光寺
十四、爱道堂
附成都佛学社
第三节清真寺()
一、皇城清真寺
二、清真东寺
三、清真西寺
四、清真七寺
五、清真十寺
六、清真鼓楼寺
第四节基督教礼拜堂()
一、天主堂(旧教)
二、福音堂(新教)
第六章明、清及民国各种重要文教事业()
节书院()
一、潜溪书院
二、尊经书院
三、八旗少城书院
附存古学堂
第二节清贡院()
附一帘官公所
附二成都府试院
第三节清末及民国时重要学校()
一、军事学校
二、新式学校
三、教会学校
第四节印刷业与书店()
第五节报刊()
一、戊戌维新后之报刊
二、辛亥民初及以后之报刊
第七章清季各种新政旧址()
节造币厂()
附四川纸币
第二节兵工厂()
第三节铁路公司()
第四节警察总局()
第五节劝工总局()
第六节总商会()
第七节新式商场()
一、商业场
二、锦华馆
三、昌福馆
四、春熙路
第八节邮局()
附麻乡约
第九节领事馆、洋务局与交涉署()
第八章近代各种重要行业()
节银行()
一、山西票号
二、大清银行与濬川源银行
三、四川省银行
四、四行
五、私营银行
第二节与生活有关之各种重要行业()
一、粮食业
二、食盐业
三、食油业
四、柴炭业
五、丝织业与蜀锦、蜀绣、蜀笺及蜀扇
六、棉纺织业
七、栏杆业
八、皮裘业
九、酿酒业
十、烟草业
十一、木材业
十二、砖瓦业
十三、猪鬃业
十四、银器业与金饰业
十五、铜器业
十六、中药材业
十七、花轿、彩帐、竹棚业
十八、启明电灯公司
第三节投机市场、典当业、荒市()
第九章社会风貌()
节联谊与慈善组织()
一、各省会馆概略
二、宗祠
三、土地会与清明淘沟
四、慈善组织
第二节游乐()
一、东大街夜市
二、花市
三、出行、游草堂、游百病
四、公园
五、饮食业
六、茶舍
七、剧院
八、电影院
九、书场
附录成都市主城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后记()
清《光绪五年图》
民国《成都市区图》(民国31年5月)
章古蜀简述
旧时史籍与各种方志咸谓:《尚书·禹贡》《周礼·夏官·职方》《尔雅》所言九州为三代行政区域。故言及四川沿革,皆据《禹贡》之说,谓巴蜀在夏代为梁州。据近代史学家考证:《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尚未构成完整之九州概念,至战国后期成书之《尚书·禹贡》《周礼·夏官·职方》等篇,乃出现完整九州名称;然细观其内容,所言九州乃地理区域。总之,地理区与行政区各为一事。成都之地,古代乃蜀国疆域,与《禹贡》所言梁州并无牵涉。
兹再根据旧文献简述古蜀情况。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正妃有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史记索隐》曰:“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之国也。”《五帝本纪》又言:“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是为帝颛顼。”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叙述古蜀史事,并列《史记》与谯周《古史考》所言古蜀帝来自中原;扬雄《蜀王本纪》所载生于本地。依据前者则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又谓:武王克殷,封宗姬于巴,爵之以子。见《华阳国志·蜀志》。
《尚书·牧誓》记周武王语曰:“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春秋》及《左传》屡记巴事,殷墟卜辞所言“蜀射”“蜀御”“至蜀”“征蜀”“享蜀”见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八卷,1913年初版。及近年出土之周文王时卜辞所记“伐蜀”二字见《文物》1979年10期。,近世发现之巴、蜀铜器等均可互相参证,足证《牧誓》与常璩之言实非虚构。《华阳国志》有沿袭《蜀王本纪》中神话者,然剔除神话,仍是信史。
近世史学家复考明:(1)巴蜀在商、周两代与中原交往频繁。(2)蜀人尝奄有今四川、重庆之地;巴人兴起后,蜀乃退处川西。见徐中舒:《论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又据成都市文管处石湍(刘宗贵)见告:1978年成都南郊一环路发现具有殷、周青铜器特征之铜罍。
至于古蜀国名,乃汉人用汉文蜀字所作音译,故又或译曰徙(斯),或译曰叟,古蜀语原义不可知。
再言及蜀都所在。征诸史籍,蜀之国都,迁徙无常。《蜀王本纪》谓“本治广都樊乡(今成都市中兴场),徙居成都”《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引。。《华阳国志·蜀志》谓“开明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据传统说法,开明所徙之新都在今成都市上南大街一带。任乃强及温少峰认为在成都市北郊。王家祐、李金彝认为在凤凰山南大平坝。。
秦灭巴蜀后,以其地为郡;又于古蜀旧都所在另筑新城曰成都。本篇当于次章考述之。
第二章 秦设蜀郡与成都县
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苴(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当时秦臣张仪主张伐魏,司马错则主张伐蜀。司马错认为:“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民,不伤众而彼已服焉。”《史记·张仪列传》。秦将司马错率秦军自石牛道(由陕西眉县、斜谷、勉县、阳平关,四川青川、广元,入剑门关)伐蜀,冬十月灭蜀。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四川广元西南昭化)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四川彭山东北)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彭州北六十里白鹿乡),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周赧王元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秦王封公子通于蜀,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守。周赧王三十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秦王诛蜀侯绾,仅置蜀守。秦之郡县制在蜀地接近建立。
成都筑城,在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即公元前311年。筑城之前,已设有成都县,衙署暂设于赤里(秦人所筑居民点)。秦于公元前316年灭蜀,设县当在此年以后、公元前311年筑城之前。《水经·江水注》谓汉武帝元鼎二年始有成都县者,误。设县时仍存蜀国之名,唯改王号为侯。秦又为蜀侯置相,继增置蜀国守,以此两官控驭蜀地,蜀侯则徒拥虚名。在此期中,成都城兼为侯、相、守、县治所。县隶于侯国。至公元前285年,不再置侯及相,仅置蜀郡守。于是古蜀之地,在名义上亦变为秦之一郡,郡治在成都城。原隶属于侯国之县,改隶于郡。以上见《史记·秦本纪》《史记·张仪列传》《华阳国志·蜀志》。
至于秦国前后所封三蜀侯,按照传统说法,均为秦国公子。日本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及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则谓三蜀侯皆古蜀王之后。此可备一说。
成都得名由来,置县在先,则成都城当是因县得名,县何以名成都?参证先秦古籍,《庄子·徐无鬼》曰“三徙成都”,《尸子》曰“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录其语。,足证成都者,成为都也。都字之涵义,《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所言诸侯国都以外之城,凡有宗庙者为都,无者为邑之东周制度,以描述太王避狄居邠后之盛况。“都、邑”既为东周制度,亦必为筑成都之张仪所习知。则当时名新筑之城曰成都,乃目此城为重镇,特地位低于秦之国都咸阳耳。见《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又《方舆胜览》卷五十一谓取意于古公亶父避翟南迁三年成都。此为传统说法。现代史学家又有新说,李思纯谓成都二字为西南民族语言之译音。见李思纯《成都释名》。又任乃强《四川地名考释》持论与李略同。此外,温少峰《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及任乃强《赞同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均载《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期。,则谓成都二字乃用汉文对兄弟民族语言所作音译兼意译。
至于成都城之建筑经过,本书《城垣篇》另有考述,兹不再论。
第三章 秦代以后建置沿革
关于成都之建置沿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较早而且较详者是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其文曰:
始皇三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龙游县界,汉高帝王蜀,分蜀置广汉郡。初有汉中、广汉、巴、蜀四郡,武帝遣唐蒙通西蜀夷,又置牂柯、越嶲、犍为、益四郡,因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焉。后公孙述据成都,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郡,吴汉讨述平之,州郡复旧。灵帝末,刘焉为益州牧,初理绵竹,后遇天火,焚烧城阙,府库荡尽,遂迁理成都焉。子璋继立,后以州降先主,独益州置牧,蜀郡置守。魏景元四年,钟会、邓艾平蜀。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以皇子颖为王。惠帝时,李雄窃据,桓温讨平之。简文帝时,苻坚遣将邓羌、杨安伐蜀,益州并没于秦。孝武帝太元八年平蜀,安帝时谯纵又据益州叛,朱龄石讨平之。至梁,武陵王萧纪窃号于蜀,其兄湘东王讨之,斩于白帝。西魏废帝二年,地并入于魏,益州置总管。至周并省。郡与州同理成都。隋开皇二年,置西南行台。大业三年,罢州为蜀郡。(唐)武德元年改为益州总管府,三年置西行台。龙朔三年,复为大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又于边郡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成都为剑南节度理……天宝元年,改蜀郡大都督府。十五年玄宗幸蜀,改为成都府。
近世龚煦春《四川郡县志》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版。关于成都之建置沿革亦有记述。兹参证历史文献详述于下。
节秦及两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尽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蜀郡及成都县仍因先秦之旧。成都城仍为郡县治所。见《史记·秦本纪》《汉书·地理志》《云梦秦简·迁子爰书》。
秦亡后,项羽封十八王。刘邦为汉王,都南郑,有巴、蜀、汉中三郡。见《史记》《汉书》之《高帝本纪》。自是蜀郡及成都县均为汉王所有。
汉初,蜀郡北部析为广汉郡,余地仍曰蜀郡。成都县属蜀郡,仍为郡治所。见《汉书·地理志》。武帝时又析蜀郡南境置楗(犍是后代讹体)为郡,所余之地仍名蜀郡,并辖有成都县。郡之治所如故。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置部刺史十三人,分区监察畿辅以外各郡。其中之益州刺史部辖巴、蜀等九郡。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及《汉书·地理志》。又西汉刺史,《汉书·百官公卿表》谓无固定治所。然就《汉书·朱博传》观之,刺史有治所,非迁移不定。陈直《汉书新证》中关于刺史一条复据《居延汉简》肯定有固定治所。今据《汉书》中《王褒传》与《何武传》所载益州刺史王襄命王褒作《中和乐》,选童子歌之,作乐与歌咏皆在成都行之,则益州刺史治所亦当在成都。
西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刺史部为州,成为郡以上之大行政区。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州牧治所在成都。成都之名称及治所如故。
王莽代汉,更易制度,下诏曰:“州从《禹贡》为九。”是莽之初年尝改益州为梁州。然细考其后诏书,全国但有八州,又出现庸部之名,足证莽先改益州为梁州,继又改名庸部,部牧治所当在雒县。《后汉书·公孙述列传》谓莽之庸部牧史熊在雒县被杀似可证明。至于蜀郡,则改为导江郡,治所迁于临邛县。见《汉书·王莽传》《华阳国志·公孙述志》《后汉书·公孙述列传》。又据出土铜铭文,知莽尝改蜀郡曰成都郡。成都县名则无更改凡王莽更名者,《汉书·地理志》皆注明莽曰某某。于成都县无此类注语,是莽未尝改名。
王莽败后,公孙述据成都称帝,以此为国都,改庸部为司隶校尉部,导江郡为成都尹。成都县名及治所未变。见《华阳国志·公孙述志》《后汉书·公孙述列传》。又,公孙述好更易地名官名。见《后汉书·公孙述列传》。其详情不可考。
光武帝灭公孙述后,复益州及蜀郡之名。郡治仍在成都。统州者曰刺史,治所在广汉郡雒城。成都县无更易。见《续汉书·郡国志》。东汉末,改益州刺史为益州牧,由刘焉任之。焉暂治绵竹,后徙治成都。刘璋继任无更改。见《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华阳国志·刘二牧志》。
蜀汉时益州、蜀郡、成都县均治成都。此地又为蜀汉京师。见《蜀书》之《先主传》《后主传》《诸葛亮传》及其他有关各传。
第二节六朝时代
魏景元四年(263)灭蜀汉,继以其地为梁、益、宁等州。蜀郡及成都县仍旧,郡属益州。见《华阳国志·大同志》《晋书·地理志》。
晋太康(280—289)初,分天下为十九州。州由大行政区变为监察区,州置刺史为监察官。巴蜀之地为益州,统郡八,蜀郡即其一。州、郡皆治成都,县仍旧。见《续汉书·郡国志注》引晋武帝《诏》及《晋书·地理志》。
晋太康十年(289)以蜀郡为成都王司马颖封地。颖未尝来此,置成都内史一官领其地,驻成都。后仍为蜀郡,其长官仍曰太守。见《晋书》中之《武帝本纪》《地理志》《成都王颖列传》及《水经·江水注》。置成都内史时成都县及其治所无变更。
又,《汉书·陈胜项籍传》谓陈胜封张敖为成都君。陈直《汉书新证》已判明成都二字乃封名,非地名,成都未尝为张敖封地。又,《华阳国志·南中志》谓西晋封宁州刺史孙辨为成都县侯,亦属虚号。成都县未尝因此变为侯国。以成都及蜀郡为封地,实始于司马颖封王时。
晋永兴元年(304),李雄据成都称成都王,继称大成皇帝。咸和元年(326)李寿改国号为汉。见《华阳国志》《晋书·载记第二十》以及《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引崔鸿《十六国春秋》。终成汉之世,蜀郡及成都县无改。
晋永和四年(348)范贲称蜀帝于成都,次年为东晋所灭。见《晋书·穆帝本纪》。宁康元年(373)苻坚攻占益州。淝水战后,晋规复旧壤。见《晋书》之《孝武帝本纪》及《载记第十三》。晋义熙元年(405)谯纵称王于成都;九年(413)晋灭之。见《晋书·安帝本纪》。终东晋之世,虽屡经战乱,蜀郡及成都县名称及治所均无更改。
宋、齐、梁时,蜀郡、成都县仍东晋之旧。见《隋书·地理志》及《宋书》《南齐书》《梁书》中有关各帝本纪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
西魏于废帝二年(553)攻占巴蜀之地,于成都置益州总管府,以辖州郡。北周取代西魏,仍有斯地。见《北周书·文帝纪》、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及《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
第三节隋唐及其后
隋取代北周后,于开皇三年(583)在成都改置西南道行台,益州为其辖境。大业三年(607)改天下之州为郡,益州改为蜀郡。成都县如故见《隋书》之《文帝本纪》《地理志·蜀郡》自注、《庶人秀传》及《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又隋文帝子杨秀虽封为蜀王,然并未以蜀郡为其封地。彼驻成都时先后以柱国益州刺史及西南道行台尚书令身份统辖蜀郡等地。
唐武德元年(618)改西南道行台为益州总管府;三年(620)罢府,仍置西南道行台;九年(626)罢行台,改置益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罢都督府,分天下为十道,原益州都督府辖地为剑南道。龙朔二年(662)复置大都督府。开元二年(714)置剑南经略使,七年(719)改为节度使。以上治所均在成都,且辖蜀郡。开元二十一年(733)改十道为十五道,剑南道仍旧。天宝元年(742)改天下之州曰郡,益州改名蜀郡,成都县无更易。玄宗入蜀驻跸成都。肃宗至德二载(757)升成都为南京,蜀郡为成都府,成都县仍旧。新置成都尹一官以统辖成都府所属各县。成都为其属县。成都尹一官,名义上为京官,所统各县在名义上为中央直辖地。上元二年(761)罢南京,不废成都尹,名义上仍为中央直辖地;但成都尹一官,始终未设专人,例由节度使兼任剑南道后分设东川、西川两节度使,西川节度使驻成都。。又,贞观十七年(643)析成都县东境,置蜀县;乾元元年(758)改名华阳县,治所在成都城内(据民国《华阳县志》之说)。垂拱二年(686)析成都县西境及郫县东境置犀浦县;至宋熙宁五年(1072)县废,属地仍还成都及郫县。以上见《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旧唐书·地理志》、欧阳忞《舆地广记》、王存《元丰九域志》及《宋史·地理志》。
五代时王建、孟知祥皆以成都城为京师,县仍旧。见张唐英《蜀梼杌》及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
宋乾德三年(965)以唐剑南道之地为西川路。唐代成都尹之地,五代时仍为成都府,但非若唐代成都府在名义上为中央直辖地。宋初以成都府辖境隶于西川路。路、府、县治所均在成都城。太平兴国六年(981)降成都府为益州,端拱元年(988)复升为成都府,淳化五年(994)复降为益州,嘉祐四年(1059)复升为成都府。府、州之名,虽迭经更易,治所均在成都。成、华两县迄为属县。又西川路之地,于开宝六年(973)分为西川路及峡路。咸平四年(1001)此两路之地又析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益州隶于益州路。嘉祐六年(1061)益州路改名成都府路,辖成都府及其他十二州。见《元丰九域志》卷七及《舆地广记》卷二十九。于是成都府路、成都府、成都县三级行政区划均以成都二字为名,并均以成都城为治所。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省治成都,以辖宋之四路。此前于至元十六年(1279)改成都府路为西川道,仍治成都。成都府及成都、华阳两县无更易。见《元史·地理志》《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玉珍据蜀,国号夏,都重庆,在成都设制使府。见《明史·明玉珍列传》《新元史·明玉珍列传》《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旧有之成都府及成、华两县名称无变更。
明洪武四年(1371)灭夏,改元代四川行省辖地为四川布政使司,其长官曰布政使,治成都;领府八,首曰成都府,仍辖成都、华阳等县。治所仍旧。见《明史》之《地理志》《汤和列传》《傅有德列传》《明玉珍列传》及《新元史·明玉珍列传》《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
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入成都,即王位,国号大西,改成都为西京。见《明史》之《思宗本纪》《张献忠列传》及彭遵泗《蜀碧》。府县名称未改。张献忠败殁后,西京之名亦不存。
清置四川省,以成都为省会,仍置成都府及成都、华阳两县;又分全省为若干道,成都府属成绵龙茂道,省、道、府、县均治成都城。见《大清一统志》及清雍正、嘉庆时先后所修《四川通志》、康熙《成都府志》、同治《成都县志》、嘉庆及民国时所修两种《华阳县志》。
清宣统三年(1911)四川宣告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于成都,蜀军政府于重庆。民国元年(1912)两军政府合并,改名四川都督府,治成都。成都府及属县仍清之旧。民国二年(1913)废府。民初原成绵龙茂道改为川西道,实即监察区,仍治成都。成、华两县迄无变更,分别直隶于省,又受道之监督。民国十年(1921)置成都市,初辖城内,继稍扩展至城之四周。成、华两县治所虽在城内,但均辖城外乡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成都移治外西茶店子,华阳移治中兴场。又,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成都市及成、华两县直隶新设之四川省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川划为十六行政专员督察区。成都、华阳两县属区。成都市直隶省政府,不属于专区。
至于历代官署在城内地址,本书《城垣篇》有详尽考述,兹不再论。
新中国成立后之大变更为:成都、华阳两县撤销,辖地大部划归成都市,余改隶新都县;又将双流、金堂两县隶属于成都市,复划简阳、新都两县辖地各一部分入市区。1982年,成都市共有东城、西城、金牛、龙泉驿、青白江等五区及金堂、双流两县。1984年撤销温江专区,所属各县尽归成都市,市之治所仍设成都。
截至2017年2月,成都市辖十一个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辖四个县: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代管五个县级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简阳市。
前言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李白写过一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以生动的笔触、充沛的感情讴歌唐代成都(唐玄宗时之南京)及周边形胜的壮美和富庶,描绘了当年成都城市的宏伟格局与雄浑气象。其中最有名的两句是:“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李白这一神来之笔,一直为人称赏,至今未过时。作为建城以来从未改变名字的成都完全承当得起这一美誉——仅是它的城市气质与城坊格调,在全国批二十四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十大古都中,便堪称出类拔萃,独具魅力。
成都城所在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中心,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公元前311年建城以来的二千三百多年间,成都也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博大而深邃,既拥有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前后蜀文化、移民文化等独一无二、龙腾凤翔的历史记忆(以纸质典籍、地上地下文物及口碑资料为载体),又保有数不胜数、满载沧桑的文化遗迹、遗址,包括名人故里、古建筑、古街坊、古水道以及近现代革命遗迹和工业文明遗址。至于在成都城及成都平原上演过的那一幕幕或威武雄壮、或风流倜傥的历史活剧及其“导演”“演员”(包括帝王将相、文化名人、艺人工匠等),则如星月般深嵌在二千三百多年间的历史天空上,熠熠生辉,朗照今人。它们有如一串串晶亮的珍珠,连缀起成都城市的文脉;又像一部部厚重的大书,记录了成都城市生活与城市精神的轨迹。而成都城坊的布局又十分独特而出彩:那大城套小城、居中又三分,形制如龟行、街坊似棋局,且二江环抱的格局(如清光绪五年、民国31年成都街区图所示),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是公认的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国际城市学权威、美国学者乔尔·科特金在其名著《全球城市史》中文版序言中说,中国的城市传统根基深厚,“其延续性在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文明都无法与之媲美”;中国城市文明区别于其他早期城市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乃是:自创建伊始,就严格遵从“宇宙模式”建造。乔尔·科特金这里所讲的“宇宙模式”,就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天人合一”理念。成都二千三百多年的城市史,便贯穿了这一理念。所谓形如龟行(成都有龟城、龟化城的古称),反映的是成都先民因地(顺江山之形)制宜、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自觉以及在筑城之初攻坚克难、勇于进取的创造活动。成都城坊的城中套城、中分为三模式和棋盘格局,呈现的是成都先民善于解决矛盾的智慧及和合乐群、美美与共的胸襟暨乐观向上、优雅潇洒的性情。而棋格之间、街坊之中,又每每有讲究、有故事,耐人寻味,刻骨铭心。
成都作为全国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西南唯一的古都,在经历了二千三百多年的岁月变迁后,在新时代的风雷激荡中愈加焕发青春。成都人民自古以来就以热爱文化、享受文化、积极创造文化著称于世,这也是当代成都迈向新征程的最好基础、优选优势。我们这部《成都城坊古迹考》(修订本),就是讲成都城市古今面貌和文脉延续的书,是讲成都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与综合交通枢纽的过往情况的书,是讲成都故事、成都经验、成都精神的书。我们的目的,是以文化定位,以文化立城,探寻城市发展规律,开启“大城崛起”的城市传奇;是用深厚扎实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经验,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并展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底气和担当!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2018年12月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
ISBN | 9787220107986 |
条码 | 9787220107986 |
编者 |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19-11-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52 |
字数 | 433千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