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伶人是中国戏曲的创造者。先秦以来的两千余年,伶人的故事难以尽述。本书展现了历代伶人谱写的戏曲神话。他们在极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演绎了异彩纷呈的戏剧人生。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李渔、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有多长的中国历史,就有多长的伶人往事。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作为戏曲的主角伶人,从古至今两千年,有着难以尽述的故事。本书对伶人的起源、各个时代的剧场以及代表性剧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讲解。中国戏曲萌起于先秦,初成于汉唐宋金;元代达于鼎盛,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佳作迭现;明清两代承继演变,汤显祖、李渔、王国维等剧作家、理论家和戏曲史家成就斐然;京剧二百年的兴盛与起伏尤其令人扼腕唏嘘,特别是谭鑫培、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齐如山、阿甲等很好艺术家和剧作家的往事,读来让人思绪万千。
序 言
章 伶人的起源与演化
节 先秦优伶
第二节 汉代百戏
第三节 《兰陵王》
第四节 《踏摇娘》与梨园子弟
第五节 喜欢戏曲的李隆基、李存勖
第六节 猴戏
第二章 伶人的剧场与剧本
节 瓦舍、勾栏
第二节 杂剧来由与脚色行当的形成
第三节 诸宫调与讲唱文学
第四节 杂剧与讥讽、政争
第五节 南戏代表剧本《张协状元》
第六节 《赵贞女》与《琵琶记》
第三章 元代伶人剧作的鼎盛
节 元杂剧的作者、剧本、题材
第二节 为民众说话的关汉卿
第三节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节 马致远的《汉宫秋》
第五节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第六节 爱情神话剧
第七节 公案戏《陈州粜米》
第八节 水浒戏
第九节 首部戏曲论著《录鬼簿》
第十节 元代后期杂剧作品
第十一节 “荆、刘、拜、杀”
第四章 明代伶人剧作的演变
节 明代戏曲形式变化
第二节 明初杂剧的作家作品
第三节 明初传奇作品
第四节 声腔改良与魏良辅、梁辰鱼
第五节 明代中后期剧坛之繁荣
第六节 明代“三大传奇”
第七节 徐渭的剧作与《南词叙录》
第八节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第九节 沈璟的创作与“临川”“吴江”之争
第十节 明末的戏曲评论
第五章 清代伶人剧作的延续
节 李玉与苏州派戏曲家
第二节 李渔的戏剧理论
第三节 弋阳腔与昆山腔之争
第四节 《长生殿》与《桃花扇》
第五节 焦循与《花部农谭》
第六节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第六章 伶人与京剧的兴起
节 四大徽班与京剧的形成
第二节 老“三鼎甲”
第三节 “同光十三绝”
第四节 从民间到宫廷
第五节 早期剧作家
第六节 净行演员
第七节 南方名家
第七章 伶人与京剧的兴盛
节 谭鑫培与新“三鼎甲”
第二节 王瑶卿与旦行的崛起
第三节 民初三大贤
第四节 改良运动与时事新戏
第五节 四大名旦
第六节 老生名家
第八章 京剧伶人的教育和戏曲理论
节 京剧科班
第二节 京剧戏校
第三节 京剧戏院
第四节 京剧剧作家与剧评家
第五节 京剧论著与期刊
第九章 伶人与京剧的起伏
节 国统区京剧概况
第二节 根据地京剧概况
第三节 傲骨耐岁寒
第四节 南林北李话关公
第五节 南北猴戏流派异同
第六节 南北武生名家
第七节 四小名旦与旦行名家
第八节 花脸与丑行名家
第九节 小生与老旦名家
第十节 剧作家
第十章 伶人与京剧的再度兴衰
节 百花齐放的年代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戏一枝独秀
第三节 近年来京剧的演变与发展概略
第四节 新中国的京剧表演名家
第五节 新中国的编剧家、导演及戏曲史家
第十一章 伶人创造戏曲的种类与流布
节 京剧
第二节 昆曲(昆剧)
第三节 评剧
第四节 河北梆子
第五节 晋剧
第六节 沪剧
第七节 锡剧
第八节 越剧
第九节 绍剧
第十节 黄梅戏
第十一节 闽剧
第十二节 赣剧
第十三节 山东梆子
第十四节 豫剧
第十五节 汉剧
第十六节 楚剧
第十七节 湘剧
第十八节 粤剧
第十九节 桂剧
第二十节 川剧
第二十一节 黔剧
第二十二节 滇剧
第二十三节 秦腔
伶人创作的戏曲(原始戏剧)起源于生产劳动、战争与家庭生活。青海出土的一个新石器的陶盒上,绘有三组舞蹈人像,每组五人,连臂踏歌;舞人头上有下垂的饰物,身后还拖着一个小尾巴,似是扮演《尚书·舜典》中所说的“百兽率舞”的场面,反映了当时的狩猎驯兽生活。
伶人创作的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世界古老并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古代诗歌、音乐、舞蹈这些文学艺术形式已相当发达。
那时候还没有戏曲,但出现了优伶(伶人),亦可以说是中国很早的戏曲演员。优伶:先秦时代祭神时用舞蹈戏谑来娱神的人,其职务分工细致:从事歌舞者叫做倡优,从事笑谑者叫做俳优,负责吹打器乐的是伶优。
优伶很初活动于民间,后来有的进入宫廷(待戏曲产生后,即大多戏曲论者谓宋朝开始,直至清朝末年,戏曲始终是走了民间、宫廷两个渠道,戏曲艺术也沿着一条为社会民众服务的“高台教化”和为历代封建帝王统治服务的混合路向艰难前行),专为统治者服务。但也有优伶利用其身份,用戏谑的形式来讽谏统治者,表达人民大众的愿望。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就记载优伶孟和旃的故事。
楚庄王有一匹喜欢的马死了,庄王要像殡葬大夫一样的隆重葬礼去葬马,下令如有劝谏者或违抗者处死。优孟对庄王说:“用‘大夫’的礼仪葬马,规格还不够高,用‘人君’的礼仪岂不更好?要用玉雕的棺材,要大宴诸侯,让诸侯都跟在死马的后面送殡……”听了优孟的话,庄王觉得自己“贱人贵马”的做法实在过分,便取消了这个决定。
楚相孙叔敖死后家境贫困,优孟便打扮成孙叔敖的样子,穿着孙的衣服来见庄王。优孟的举止与孙叔敖十分逼真,庄王惊异不能分辨,要封官给他。优孟回答要回家与妻子商量一下。三天后,优孟回话:“内人认为官还是不做为好,像孙叔敖那样做了一辈子的官,死后儿子穷到要去卖柴,楚国的官有什么好做的呢?”楚庄王于是封地给孙叔敖的儿子。“优孟衣冠”的故事流传后世,成为后世喜剧扮演的同义语。
优旃讥讽秦二世的故事是这样:一天,秦二世心血来潮,想要油漆长城。优旃假装逢迎说:“好极了,把长城漆得漂亮光滑,敌人来了爬不上来,真是好主意!不过,长城油漆后不能暴晒,要搭个棚来让它阴干,这么长的棚可不容易搭成呀!”秦二世一听乐了,只好取消这个荒唐可笑的想法。
中国戏曲艺术有一套独特的表现方法——唱、念、做、打,实际是歌舞并重,集歌唱、舞蹈(包括武打)、念白、身段、动作于一身。述其起源之一,当与战争、决斗有紧密联系。
若从“戲劇”两字本义分析:两字都从“虎”,前者从“戈”,后者从“刀”,即披着虎皮用刀枪进行决斗;但它不是真的战争,而是一种用以娱乐的表演方式,谓之角觝戏,亦称百戏、散乐,是汉代民间演出的歌舞、杂技、武术、戏曲等娱乐杂耍节目的总称。
兰陵王是北齐文襄王的第四个儿子,作战勇敢,曾任并州刺史,《旧唐书·音乐志》谓其“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兰陵王》是中国戏剧目前很早的历史剧目。在唐代,除了“大面”戏《兰陵王》外,亦有歌曲《兰陵王》,舞蹈《兰陵王入阵曲》;到了宋代亦有《兰陵王》的词牌。
《兰陵王》一戏在中国失传,却于唐代时流传日本,至今日本的雅乐还有《罗陵王》的剧目(据说即中国传去的《兰陵王》)。日本学者盐谷温著《中国文学概论讲话》有兰陵王摹绘图(见周贻白著《中国戏剧史长编》),其扮相为:鹰嘴式的钩鼻,凶狠的目光,头顶上盘着一条似龙非龙的怪物,形象可怖。
中国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1956年随中国京剧代表团访问日本时,曾向日本艺术家学习过《兰陵王破阵乐舞》,回国后内部演过几次,十分精彩。
古代皇帝中与中国戏曲发展有较大关系者有两人:一位唐玄宗李隆基;一为五代时后唐的庄宗李存勖。
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千百年来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题材,较知名者如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清代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李隆基不擅治国,却喜欢歌舞艺术,《旧唐书》谓“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叹,玄宗必觉而正之。……玄宗又制新曲四十余,又新制乐谱”。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位昙花一现的皇帝,他在位仅三年,没有什么政治成就,但在戏剧目前却负盛名。史书记载他“有宫婢二千人,乐官千人”。
有一次,李存勖来了戏瘾,便穿起岳父刘山人医卜时的服装并背上药袋,叫儿子继籍拿着破帽跟在身后,到刘皇后宫中探望“女儿”。适逢刘皇后和其他的后妃争宠,正在宫中显摆自己门第如何高贵,冷不防李存勖装扮出身寒微的父亲前来奚落自己,大怒中令仆从把儿子继籍痛打一顿赶出去。
李存勖有一个艺名,叫“李天下”。有一次,他和演员们在宫中排练新戏,只见他顾左右而连呼:“李天下!李天下何在?”名演员镜新磨闻言近前来打了李一个耳光,周围的人大惊失色,问“你干吗打天子?”镜回答:“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干吗要呼两次,难道可以有两个人来治理天下吗?”周围的人都笑了,李亦逗乐了,不但未加责怪,反而重赏了镜新磨。
清末民初以来,杨月楼、杨小楼父子;昆剧南派郑法祥,北派郝振基;京剧李少春、李万春、叶盛章、李盛斌;浙江绍剧六龄童、六小龄童(章金莱)父子都表演创造了戏剧舞台上的孙悟空。其中,李少春在海内外享有“美猴王”之誉,章金莱主演电视剧《西游记》亦深入人心,博得好评。
其实猴戏早在吴承恩写作《西游记》之前就有了。《汉书》有云:“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猴戏是当时“百戏”中一项技艺杂耍,主要内容包括猴子爬杆、翻跟斗和猿骑(骑马)。晋朝作家傅玄《猿猴赋》描述当时的猴戏:“遂戏猴而纵猿,何瑰瑰之惊人!戴以赤帻,袜以朱巾。先装其面,又丹其唇。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既似老公,又类胡女。或低眩而择风,或执掌而胡舞。”
猴戏与戏剧沾边是在五代时期。后唐有个叫侯弘实的侍中,恶名远扬。四川艺人杨于度以侯弘实为题材编个猴戏《猴侍中》,在戏中让猴子穿上衣服,扮一醉汉卧在地上。杨唱:“街使来了!”猴子并无反应;杨又唱:“御史中丞来了!”猴子依然没有反应;杨再唱:“猴侍中!”猴子一跃而起,张惶逃窜,引得观众大笑。
民初以来,京剧旦行的位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旦行演员从以前的配角、演垫场戏逐渐成为主角,演压轴或大轴戏,结束了多以须生或武生为主演、大轴的演出记录。这与以梅兰芳为首的京剧旦行艺术家不断地创演新戏有很大关系。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北京的京剧舞台上,已逐渐形成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驾齐驱,竞演新戏的局面。
梅、尚、程、荀四人,既是竞争对手,又是互相学习的榜样。无论在北京,还是外地演出,他们互相谦让,如梅兰芳总是首先考虑错开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如实在错不开,在戏码安排上也尽量不和人家唱重。同样,梅兰芳演《贵妃醉酒》,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皆能此戏,却让开不演。他们在舞台上是竞争对手,但在舞台下却是很不错的朋友,梅兰芳并不计较曾经是自己学生的程砚秋在艺术上别具一格,陆续排演出艺术感染力强、同情民众的戏,如《碧玉簪》《荒山泪》《六月雪》等。梅兰芳自己从1914年到1928年,排演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共22出,尚小云排演了《楚汉争》《风筝误》等,荀慧生排演了《霍小玉》《钗头凤》等。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了一次“首届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让广大观众和读者公开投票,结果梅兰芳的《太真外传》、尚小云的《摩登伽女》、程砚秋的《红拂传》、荀慧生的《丹青引》获前四名,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名列靠前。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ISBN | 9787010212371 |
条码 | 9787010212371 |
编者 | 李仲明 著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19-12-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66 |
字数 |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