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风光摄影的美学表达

编号:
wx1201999812
销售价:
¥66.36
(市场价: ¥79.00)
赠送积分:
66
数量:
   
商品介绍

*这是一本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解读和展示摄影作品,进而明证风光摄影价值所在的书。作者认为风光摄影的创作,只有扎根中华大地这块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才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即应从中国美学倡导的人格、平和、总体、兼容四个方面进行传承与创新。

*本书以中国美学原理为基础,借鉴西方艺术理论,从构图、光影、色彩、气势、意境五个方面入手,帮助中国摄影人提高美学修养,进而提升风光摄影创作水平。书中没有枯燥乏味的大篇幅的理论知识,而是以作者创作的近百张风光摄影照片为例,通过对创作背景、技法要点和美学思想的分析,将美学理念循序渐进地传授给读者,对风光摄影创作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以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为指导,阐述了风光摄影的美学表达。就创作手法来说,本书比一般就拍摄技巧技法的图书多了一层理论上的思考,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对读者学习风光摄影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本书以中国美学为指导思想,以作者创作的近100 张风光摄影照片为例,每幅照片都有详细的理论阐述,将创作背景、技法要点和美学思想合为一炉,将美学理念循序渐进地引入到每幅照片中。特别是书中系统提出的塑造“气势之美”的三大法则、“意境之美”的六大法则以及若干创作手法,是作者以中国美学思想为主、兼顾西方理论,结合创作实际,反复锤炼的结果,对读者的风光摄影创作极具指导意义。
本书由“构图之美”“光影之美”“色彩之美”“气势之美”“意境之美”五篇组成,前三篇内容适合摄影初学者和中级水平的人阅读,也可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进行课余补充;后两篇内容适合具有专业水平的读者作为进阶,也可供立志探索中国美学的读者作为参考。

作者李凡(笔名:凌鹰)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20 年的风光摄影经历。在翻阅、通读了近100 本中外哲学、美学著作的基础上,作者结合自身的理解与创作体会,历经数年写成本书,值得有志于探索风光摄影的广大读者阅读借鉴。

010点的表F——画面中的碳心要

012点的表形式——空间里的联结

014点的表现形式起点、特点、中心点

016线的表现形式直线的庄重与

018的表现形式——曲线的动态与感

020线的表现形式气韵线的气势与韵律

022面的表现形式——方向和延伸

024面的表现形式情绪和基调

026面的表现形式—烘托和衬托

028点线面的综合表达——奠定基调,引导视线,画龙点

030点线面的综合表达——点的拼合是面,面的切割是线

032点线面的综合表达——从空间到意境的体验

034×形构图活力、放射和伸展

036A形构图稳重、静谧和正直

038V形构图对称、次序和舒展

040S形构图中国的天道象征

042对角线构图静止的扩张动感

044对角线构图延伸的历史岁月

046对角线构图流动的虚实空间

048主体与陪体视线正中呈主体

050主体与陪体稳定底部置主体

052主体与陪体阳光分割显主体

054主体与陪体光线明暗现主体

056对称与均衡前景对称显均衡

058对称与均衡左右对称显均衡

060对称与均衡上下对称显均衡

062对称与均衡视觉心理显均衡

064对称与均衡计白当黑显均衡

066对比与和谐冷与暖

068对比与和谐近与远,小与大,永恒与短暂070对比与和谐静与动,虚与实

072对比与和谐刚与柔,明与暗

074对比与和谐人与自然

076统一与变化统一色调中补色的变化

078统一与变化统影调中光线的变化

080统一与变化统一空间中深度的变化

082统一与变化统一要素中形状的变化

084统一与变化统一色调中层次的变化

00与—直线节时之气

092与韵自然生品时动流

04与韵—盘风的动感张

096第二篇光影之

098光纵深与冷照对比

100光明度变化与色调对比

102光——主体动感与虚实结合

104侧光—正侧光的立体空间与序

10侧光—的侧光的明暗反差与次

108侧光后侧光的理质感与轮

110光色背景凸主体

112顶光远望其势近取其

114顶光的与天空的强化

116逆光侧逆光的光明与灿烂

118逆光顶逆光的情调与透视

120逆光—正逆光的壮丽与壮122射光萧之

124敝射光之美

126敝射光枯之

128天光短的灿烂与辉煌

130天光色彩与细节的结合

132天光圣光逝去的瞬间

134影中间调为基调

13影调—高调为基调

138影调低调为调

144红岁月的阳刚与沧

146—宇的与

14—生的灿烂与热

150静的生机与活力

152青——雪城的庄与望

154蓝天地的冷与广

1160宇本归一162万物气空间

16自然威力严166第四气之美

172气自然的与峻

174气—自然的悲与凉

176气势自然的浑与健

178气势自然的浩与神秘

180气势—自然的清奇

182气势—自然的与情感

184气势自然的胸怀与包喜

186气势—自然的秀与

188气势—自然的奔腾与流动

190气—自然的阳刚气度

192气势自然的象征与精神

202意——自然的静与悠远

204意—自然的天工与天

206自然的寒与

20B自然的三古与延

210意—自然的和谐与友好

212意填—自然的萧与疏

214意—自然的时空与味

216意——自然的空灵与淡

21之—中国学的主干与核心

220之中国学的根基与222记

22作品作者简介

    意境之美

意境之美,为中国美学专享之词,是艺术创作的很高层次。《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意境”的解释较为简单:“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中国美学的优选特点是不将其表现为一个明晰的专门领域,而是把美学论述散存于各个领域之中,在文化的总体上表现出来。因此,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虚实相

生的逻辑特性,就无从真正理解意境的本义和精髓。这里,我们以中国美学原理为基础,结合风光摄影的创作理念,将意境原理和营造意境的手法合二为一,归

纳提炼出营造“意境之美”的六大法则——淡逸自然、气韵生动、中和一体、时空合一、虚实相生、诗意移情,让读者能较快领悟,并运用于风光摄影的实际创

作中。

一、淡逸自然

? ? 淡,指淡泊或淡远;逸,指萧散或疏野。“淡”和“逸”是唐宋以后中国诗画等文艺领域所追求的很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当代有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

厚先生在其代表作《美的历程》中认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虽首列‘雄浑’,其客观趋向却更倾心于‘冲淡’、‘含蓄’之类一样……《画论》中把‘逸

品’置于‘神品’之上,大捧陶潜,理论上的讲神、趣、韵、味代替道、气、理、法,无不体现出这一点。”①在中国古代艺术“四品”鉴赏标准中,逸品排在能品、妙品和神品之上,处于很高的位置。要注意的是,“淡”和“逸”只是表象,通过这两者体现出师法自然、规避人工秩序,才是很终目的。在老子“大巧若拙”“大制不割”“而贵食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等思想中,都在强调一般的美丑是虚假判断,自然才是至高的美、保证的美。真正对美的欣赏要超越人的知识判断和情感活动,而返归天地自然之中。庄子提出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藏是非美恶”的重要观点,也指出美的创作就是归复自然之道,人为的美是局限的、片面的美,是相对的美,无言之美才是保证的美;人为之美要与自然之美相对应,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美”或“不美”的结论,其实就是不同的人在眼光、知识层次等方面差异的反映。只有返归于自然天成,摒弃工巧机心,超越具体的美丑分别,才是美的很高境界。淡逸自然是营造意境之美的个法则,在风光摄影创作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体现:? ?

,色彩要统一。过于繁杂和浓烈的色彩,是人为的美,因而是局限的、片面的。色彩要统一,指的是本书第三篇“色彩之美”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是要舍弃其他色彩,回到中国古代绘画黑、白、灰的色彩中去,而是指学习古人从现象中看本质的方法,从浮华回本真,变复杂为简单,辩证地看色彩;通过事物的运动分析色彩,在情感与自然的互动中体验色彩;色彩的简洁中要蕴含丰富,色彩的统一中应寻求变化。”

第二,光影不能过于强烈。风光摄影创作中,光影是不可或缺的,但过于强烈、过分雕琢光影,甚至将光影上升至很高准则的做法,则是对自然之美的根本违背。

当然,从光学与几何学的原理来看,追求光影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从中国哲学自然万物平等的原则来看,其缺陷则是十分明显的,在过于强烈的光影下,对于

那些被隐晦与遮蔽的物体来说是不公平的,仍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

第三,构图应简洁。除了色彩统一和适度的光影,在构图中通过合理配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构图的简洁,也是营造意境之美的重要手法。这在本书篇“构图之美”中已有过详细阐述。自然之美是质朴之美,过于繁乱的构图、过于具体的形式、过于复杂的物体大量出现,会引发观者对各类实体物质的是非之想,从而忽视去探寻自然的本真。

二、气韵生动

? ? 气韵生动,是指象征生命之力的气势形成的生命节奏韵律,是一种活泼感人的生命力量。因此,它的首要原则是突出生命感,在本书第四篇“气势之美”中

已有过详细论述。

第二个原则是要注重人格与人品的综合修养与锻造,做到生命盎然与人格境界的合一,也就是生命的道德感,这与气势之美仍然是相通的。

第三个原则要重点阐述,即气韵并非是单纯的禅意之美,那种认为意境是由禅宗而来、为禅意所专有的思想是极其错误的。 气韵生动,是气势之美和自然之美的结合,气势之美是雄健之美,自然之美是雄浑之美,其实就是儒道之美的互补。至于两宋以来很多人推崇的禅意之美,在内在的实践中仍然遵循着中国的传统。禅与儒的区别很明显,儒家重视静中之动,强调动,以雄健刚强为美,以“气”胜;但禅与道的区别相对含糊,很多人常将庄子与禅相联系,这是以讹传讹。庄子是通过对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的树立和夸扬,通过追求超然自由的“逍遥游”,来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是以辽阔雄浑为美,以“拙”胜。而禅却是一种“悟”的心灵体验,其审美表现不是辽阔、雄浑和拙大,而是突出虚幻、韵味和精巧,以“幻”胜。有学者认为,禅是对庄子和屈原的承继,继承了庄子的性格、屈原的深情,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悟”,将三者融合在一起,从而变成了一种可供长久咀嚼的“韵味”。

通过仔细研究禅宗美学的代表人物和艺术作品,你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禅很终又回到了儒和道。那些历目前以“禅意”闻名的大家,不论是王维还是苏轼,不论是严羽还是倪云林,在他们的代表作中,无论有何种的“冲淡”和“韵味”,很终还是要以儒、道(又特别是儒)作为自觉的起始和归宿。他们所追求的“窥

于天地之道”的终点并非禅,而仍然是儒和道。

因此,风光摄影中对意境的营造,如果没有雄健的气势(儒)、雄浑的自然(道),只一味突出“韵味”(禅),就会沦为一种虚幻美;而过于强调虚幻,则容易走

向消极和虚无,是与中国主流生命哲学相违的,在主题表达和艺术手法上容易陷入隐晦,让观者难以领悟。气韵生动,是以儒、道为主体,以禅为辅助的,禅是

锦上添花的,而不是艺术创作的很实质核心。禅之美,是“脱世”之美;道之美,是“避世”之美;儒之美,则是“入世”之美。

风光摄影中,气势(儒)能营造雄健的意境,自然(道)能营造雄浑的意境,如果加上韵味(禅)精巧的意境,会冲淡前两者的雄健和雄浑。这个冲淡作用到

底好还是不好?没有确切的答案。艺无定法,只能根据作品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来作调整,需要突出雄健和雄浑,冲淡就应少一些;如果需要弱化雄健和雄浑,

冲淡就应多一些。如何把握尺度,这就涉及以下的中和之美了。

三、中和一体

中和之美,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灵魂,更是塑造意境之美的重要法则。《礼记·中庸》中抢先发售提出“致中和”的概念,从狭义上理解就是做事情要适中,把握一定的度,无偏无颇;从广义上理解是指它反映着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包含了天与人、内容与形式、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当代有名美学家、中国生态美学奠基人曾繁

仁先生认为中和之美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宏观的协调关系,是人类对待自然和社会应持有的一种亲和态度,是天与人、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

文的协调统一”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中和之美是首要之美。《论语》中对《诗经》的评价有三条标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其实质就是“和”,在各方面都恰到好处。在中国书法中,中和之美更是其灵魂。明末学者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这段话充分道出书法的实质就是中和之美。书法创作是一种变化的艺术,但必须在变化中求和谐,才能达到进退于肥瘦之间,深造于中和之妙的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家们通和谐。这种广大和谐就是中和的精神。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无论是宫廷音乐、文人音乐,还是民间音乐、宗教音乐,都传达着“和”之声。《吕氏春秋》在论述音乐之美时主张:“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太巨则志荡,太小则志嫌,太清则志危,太浊则志下。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为适?……以适听适则和矣。”强调要兼容两极,适度而不走特别,才会取得中和的审美效果。

中国人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中国的艺术创作、艺术鉴赏极为注重整体意识,并不追求部分或全部的“形似”,而是通过对气势、神韵、意境等的把握,来给予观者总体的美感。风光摄影如何

通过“中和”来把握意境?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近年来,以展现自然风光为主要题材的艺术摄影作品在蓬勃发展、异彩纷呈的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质疑和批评。人们认为雷同的景观、浓艳的色彩、被复制的光影随处可见,就是“风光糖水片”,有人甚至断 定风光艺术摄影①已是穷途末路。 这种观点虽有偏颇,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众多的风光摄影人是该静下心来 思索了:人们对风光摄影的态度,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归结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使得欣赏各类自然风景变得相对容易。 ——摄影门槛的日渐降低,相机功能的日臻完善,后期软件的日益强大,使得一张曝光准确、色彩艳丽、 影调丰富的风光摄影照片唾手可得。因此,传统的“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已近模糊。 ——风光摄影队伍急剧扩大,但由于部分人员缺乏职业修养和操守,以至于不时出现“摄影师们每到一个 地方,就破坏一个地方的风景”等负面消息。 ——信息交流日益快捷方便,社会进入“读图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涌现,人们面对着 海量重复雷同的照片,审美日渐疲劳。 但风光摄影是否就应该停止发展呢?当然不能,否则就是因噎废食。 首先,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摄影这种媒介,赞美、歌颂祖国的自然风光和大好河山, 能培养摄影人家国情怀的博大胸襟,是爱国主义的广义延伸。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心目中, 热爱山河就是热爱祖国。远有“还我河山”“山河破碎”的呐喊与悲愤,近有“江山如此多娇”的千古豪情。 放眼中华大地,无论是北疆大漠傲然挺立的胡杨,还是徽州古镇宁静祥和的村落,无论是喜马拉雅雪山的 绵延天际,还是南海西沙的万顷碧波,都是无数中华儿女心中萦绕不去的梦。正如《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所 唱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其次,风光摄影作为审美的一个重要实践手段,在国内现阶段大众美学修养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情况下,还 应该大力提倡。如果说中国目前的风光摄影大军已初具规模,那当务之急则是夯实基础,科学引导。假以时日, 才有可能涌现出引领世界风光摄影艺术的大师。否则,没有群众基础,何来杰出人物? 再者,按照西方当代艺术教父杜尚“艺术应该回到生活,没有什么比生活更重要,生活就是艺术”的观点, 任何一个摄影人进行风光摄影创作,无论风格的迥异和水平的高低,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而都是一种艺术。 风光摄影实践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合理选择,也是对艺术的另一种诠释。 在一个世纪前的五四时期,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中曾发出过热情洋 溢的号召:“我们常常走到自然境界流连观察,一定于我们的人格心襟很有影响……日间的花草虫鱼、山川云日, 可以增长我们的神思幽意,夜间的星天森严,寥廓无际,可以阔大我们的心胸气节,至于观察生物界生活战争的剧烈,又使我们触目惊心,启发我们大悲救世的意志……所以,我向来主张我们青年须向大宇宙自然界中创 造我们高尚健全的人格……”②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高尚健全的人格”更具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风光摄影是实践性极强的艺术,摄影师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认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力求在繁杂无序中发现美的规律。这是塑造“高尚健全人格”一种极好的方式。 因此,中国的风光摄影没有理由停下发展的脚步。 但是,我们必须在继承中创新。 首先是继承。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当前,传统文化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以文 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文化强大的创造力和辉煌的成就,是我们自豪和 自信的源泉。风光摄影的创作,只有扎根中华大地这块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才能“观古今于须臾,抚 四海于一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外来文化,而丢弃了自己的根本,是不会得 到世界其他民族尊重的。 如何在继承中创新?笔者认为,应从人格的完美、平和的思想、总体的美感、兼容的心态四个方面进行。 一、追求人格的完美 对于摄影者来说,进行风光摄影创作,能培养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情怀;能锤 炼自己“人格不高,艺作难求其高”的品德节操。在中国人眼中,人格,人品唯上。一个人艺术造诣再高, 但如果德操不正,品行不端,最终一定会遭到唾弃。摄影艺术创作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不是偶得机巧,而是 作者综合历练的过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通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仁厚还是狭隘,其理想世 界是阔大还是狭窄。只有具备强烈的人文精神,追求人格的完美,才能创作出不朽之作和传世之作。 二、体现平和的思想 平,注重平衡;和,体现和谐。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倡导“过犹不及”的中道观,《中 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风光摄影中,要体现“和”的思想,就要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 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着力塑造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气势和意境。如果一味模仿西方理念 , 过于注重人的“强 势”,强烈主张向外征服、支配自然的思想,最终只会走入死胡同。 三、强调总体的美感 中国哲学视天、地、人为一整体,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中注重的是整体意识,并不追求部分或全部的“形 似”,而是通过对气势、神韵、意境等的把握,来给予欣赏者总体的美感。近年来国内大量的风光摄影作品之 所以广受诟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艺术创作中忽视整体意识,片面追求光影、质感、影调等细节,以至 于越描越像,越像越描,离中国哲学艺术整体思维的本真意义却越来越远。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过于注重纯客 观地描摹自然易造成内在精神性表达的缺失和弱化,耗时、耗力但缺乏艺术感染力。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通过来华耶稣会士为媒介,西方思想家和艺术家们对中国的哲学美学思想有所认识,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中国哲学和艺术的精神实质其实是更高一筹的。“欧洲理性时代的思想 来源,一是希腊,一是中国。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孔子哲学的传播,为其外来条件……不同于宗教家的思想 家们,则以孔子,作为他们启蒙运动的旗帜。”③从远的来说,有笛卡尔、莱布尼茨、歌德、休谟、伏尔泰、狄 德罗,近的则有荣格、雅斯贝尔斯、马丁·布伯、李约瑟等。如 20 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他 晚年悉心研究老子的思想学说并参与《道德经》的德文版翻译;在美术创作领域,西方现代艺术之父、被毕加 索尊称为“唯一老师”的法国著名画家塞尚,其后期作品基本都放弃了焦点透视法,而运用类似中国画中散点 透视甚至是无透视的方法;在摄影领域,以当代欧洲著名画家、摄影家大卫·霍克尼的不少摄影作品为例,无 论作者承认与否,其体现出的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作品整体浮现着中国式的意象性以及无透视等特征, 而非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从而让人们更多感受到作品的意境。西方在向我们学习,而我们自己却把优秀的传 统给丢了,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四、具备兼容的心态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我们敢于、乐于吸收外来 的文化,更善于消化外来的文化,汲取其中的营养,使其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在风光摄影创作中,在坚持 中国传统的整体观、平和观及气势、意境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借鉴西方美术的光影色彩学体系、成像透视 原理以及黑白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法则是有必要的。中西思维方式的贯通融合,必定能使中华文化更 加繁荣昌盛,对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西方的造型艺术理念对当代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很多人的盲目崇拜。究其原因,主要是近 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导致文化艺术从曾经的“领跑”变成了如今的“跟跑”。但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可阻挡,中华文化必将重新领跑世界。作为一个从事风光摄影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优秀成果, 不是迷信对方,不是亦步亦趋,而是要挺起胸膛,坚定自信,融会贯通,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中国风光摄影格局, 引领世界文化艺术的潮流,这才是中国风光摄影的最终发展方向。 当然,要开创中国风光摄影的新格局,在有限的篇幅内难以详尽阐述,也非个人之力所能完成。本书权当 抛砖引玉,热忱希望有志于探索风光摄影的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 9787517909200
条码 9787517909200
编者 李凡
译者 --
出版年月 2019-12-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简装
页数 224
字数 15000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一般哑粉纸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