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中国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协同战略与政策

编号:
wx1202292263
销售价:
¥81.34
(市场价: ¥98.00)
赠送积分:
81
商品介绍

巩固国内大循环,发挥内需动力规模优势,推进高质量改革发展;协同内外双循环,挖掘外需动力正面效应,拓展优选化开放共赢

本书以构建中国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协同战略与政策体系为目标,层层深入地完成了七个相互关联的专题研究。
1.主要依托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历程的回顾,完成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动力结构的识别。2.主要立足中国的大国经济特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内需扩容受到的规模性、结构性和流动性约束,并寻找破解各类约束的途径和对策。3.从凯恩斯提出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出发,探讨交易性持币需求、预防性持币需求、投机性持币需求对潜在消费购买力的分流,并通过量化研究三大货币需求动机的影响因素,寻找引导居民有序释放消费潜能的途径和对策。4.以发挥投资内需的长效机制为目标,聚焦产业投资领域,围绕投资对象、投资重点和投资主体三大命题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5.主要立足于中国所处的开放经济环境,研究经济优选化背景下外需显著的经济调节效应以及过度依赖外需可能引发的经济失衡风险,并由此实现外需动力的利弊协调,形成合理利用外需动力的策略主张。6.面向中国经济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基于中国经济内联外通的整体框架,探讨内外需协同的必要性和经济影响机制,研究内外需之间互促互斥的复杂联动关系,并据此确立内外需合力机制的构建原则和实施标准。7.以构建中国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协同战略与政策体系为目标,在内外需合力机制的构建和实施原则框架下,搭建了体系完整、重点突出、依据充分、实施有力的内外需协同发展战略和内外需调控政策体系。

李智,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流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青年论坛召集人、工信部全国中小企业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暨中国靠前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社会事业领域)。主要研究方向覆盖流通产业经济学、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企业社会责任与战略公益等领域。近年来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中国软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国内外非常不错杂志上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流通产业技术装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机制与推进方略研究》、《外资商业竞争行为研究》等9部专(译)著,并连续主持发布《中国消费品市场监测与分析报告》,连续2年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流通研究院《政策建议》(每月两期)方式向商务部及中央领导建言献策(曾得到副、副总和副批示);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以及来自科技部、商务部、工信部、财政部等的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编制了56个城市的产业和流通发展规划,实施了40多个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咨询;曾荣获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很好著作奖、“建国65周年中国流通发展与改革”很好论文奖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等科研奖励。马龙龙,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流通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流通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流通三十人(G30)副理事长、商务部内贸专家委员会副组长。近年来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财政研究》等国内外非常不错杂志上发表了60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出版了《流通产业经济理论研究》(荣获全国商务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中国流通改革:批发业衰落与崛起》(中英文优选发行)、《批发商品流通论》、《商业学》、《流通产业政策》、《流通产业组织》、《流通产业结构》等16部专著、译著和教材;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等4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连续10年主持发布《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研究报告》,连续3年在《靠前商报》发表专栏。

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成果及代表性观点
1.2.2 国内研究成果及代表性观点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技术路线
1.3.1 模块一:动力结构识别
1.3.2 模块二:消费约束破解
1.3.3 模块三:消费潜能释放
1.3.4 模块四:投资内需调控
1.3.5 模块五:外需利弊协调
1.3.6 模块六:内外合力机制+模块七:内外协同政策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6 本书致谢
第Ⅰ部分 内外关系识别
第2章 内外需动力机制识别研究
2.1 内外需动力机制的主次选择:“大国经济”模式
2.1.1 大国经济公司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经济学家思想集萃
2.1.2 典型大国的经济发展动力结构:三大需求贡献分析
2.1.3 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大国发展道路选择
2.2 内外需动力结构的测度基准:“真实贡献”测度
2.2.1 内外需直接经济贡献的测度基准
2.2.2 内外需间接经济贡献的作用机制
2.2.3 内外需“真实贡献”结构的测度
2.3 内外需动力协同的政策取向:“平等适度”调控
2.3.1 突破内需扩张障碍的政策取向
2.3.2 保持外需审慎扩张的政策取向
2.3.3 协调内外需关系的政策取向
第Ⅱ部分 消费约束破解
第3章 破解规模性约束:宏观因素研究
3.1 消费内需规模影响路径的理论逻辑
3.1.1 人口规模
3.1.2 可支配收入
3.1.3 消费倾向
3.1.4 消费结构
3.2 消费内需规模影响因素的宏观解析
3.2.1 人口规模因素
3.2.2 居民收支因素
3.2.3 消费结构因素
3.3 消费内需规模扩容研究结论与建议
3.3.1 研究结论
3.3.2 政策建议
第4章 破解结构性约束:消费外流研究
4.1 消费外流涵界:理论实质和现实动因
4.1.1 消费外流的理论界定
4.1.2 消费外流的分层对比
4.1.3 消费外流的现实动因
4.2 消费结构升级:经济影响及传导机制
4.2.1 消费升级对经济增长传导机制的影响
4.2.2 消费外流对经济增长传导机制的干扰
4.3 供给结构升级: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
4.3.1 高端消费品产业发展的规范路径
4.3.2 后发国家消费品产业高端化困境
4.3.3 中国消费品产业高端化发展悖论
4.3.4 中国消费品产业高端化发展方向
4.4 消费价格调控:价差来源与调整方案
4.4.1 高端消费品国内外价差影响因素
4.4.2 高端消费品国内外价差调整方案
4.5 消费回流引导: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5.1 消费回流的总体思路
4.5.2 消费回流的需求政策
4.5.3 消费回流的供给政策
4.5.4 消费回流的价格政策
第5章 破解流动性约束:消费信贷研究
5.1 消费信贷的研究基础与技术路线
5.1.1 国外研究综述
5.1.2 国内研究综述
5.1.3 研究基础述评
5.1.4 研究技术路线
5.2 消费信贷对消费升级的经济效应
5.2.1 消费结构的层次性与消费信贷的水平效应
5.2.2 消费结构的阶段性与消费信贷的速度效应
5.2.3 消费结构的合理性与消费信贷的结构效应
5.3 居民消费结构和热点的量化解析
5.3.1 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标的
5.3.2 居民消费结构的时空比较
5.3.3 居民消费热点的量化解析
5.4 消费扩容流动性约束的量化测度
5.4.1 消费行为模型的三级构建
5.4.2 时间序列数据准备与检验
5.4.3 参数量化测度与实证解析
5.5 破解流动性约束的消费信贷战略
5.5.1 消费信贷的水平效应战略与政策
5.5.2 消费信贷的速度效应战略与政策
5.5.3 消费信贷的结构效应战略与政策
第Ⅲ部分 消费潜能释放
第6章 释放交易性持币需求:基于货现率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6.1 研究切入:货现差异
6.1.1 基于消费者最优选择的微观视角研究
6.1.2 基于消费者消费函数的宏观视角研究
6.1.3 基于消费率偏低原因的对策视角研究
6.1.4 基于货现率和供需匹配的新视角研究
6.2 需求分析:消费动力
6.2.1 货现差异性与货现率
6.2.2 变量选择与调查设计
6.2.3 调查数据描述性统计
6.2.4 研究假设及计量分析
6.3 供给研究:规模经济
6.3.1 规模经济理论述评
6.3.2 规模经济产生机制
6.3.3 行业规模效率分析
6.4 供需匹配:规模需求
6.4.1 规模需求的含义
6.4.2 规模需求的构造
6.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5.1 研究结论
6.5.2 对策建议
第7章 释放预防性持币需求:基于不确定性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7.1 预防性持币需求的研究基础
7.1.1 储蓄、消费行为的理论沿革
7.1.2 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国外研究
7.1.3 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国内研究
7.2 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影响因素
7.2.1 预防性储蓄行为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 9787513663519
条码 9787513663519
编者 李智//马龙龙
译者 --
出版年月 2020-09-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487
字数 56200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一般胶版纸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