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乌卡时代(VUCA)
从优选、企业与个人三个纬度分析未来经济、教育、科技变革
《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近期新思考力作
新冠肺炎疫情的优选传播,颠覆了国家治理、企业经济运行和个人交往的方式,革新了人们的固有认知。人们不禁会问:人类社会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模样?世界又该何去何从?职场中的个人又该如何应对工作的未来?
疫情时代让每个人都对乌卡(VUCA)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乌卡是Volatile(波动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和Ambiguity(模糊性)的集合。在我们身处的21世纪20年代,理解乌卡并超越乌卡,成为必须。
书中从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未来世界的新格局。个维度分析了不确定性给优选主要国家经济、教育、环境和科技带来的反思;第二个维度深入微观层面,展现了企业和组织的变革与创新;第三个维度关注个人,探讨疫情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及未来工作的影响。
作者认为,面对越来越来的黑天鹅事件,唯有拥抱长期主义,以不变应万变,才是这个多变时代的生存指南。
吴晨
《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曾任欧洲金融(亚太区)总编辑,《财务总监》杂志主编。研究范围涵盖国内外的科技趋势,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自动化,及它们对商业的影响;创新的驱动力,以及管理领域里的实践。已出版《聚变:商业和科技的前沿思考》《转型思维: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快速应变》。
形势篇:注定不平凡的20年代
危机识韧性
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如何迎击全球化的挑战?
贫富差距拉大是贸易战的根本原因
应对危机的思维框架
英国脱欧话德国
英国,在帝国想象中迷失:从苏伊士运河说起
如何应对优选变暖?
从大分流看制度创新
创新篇:科学、教育与变革
科学态度,创新的基础
科研与创新,追寻“无尽的前沿”
私人航天新纪元,商业推动应用创新
斯坦福,“发财大学”的产学研之路
美国精英教育的盲点与颠覆
组织篇:拥抱长期主义
剧变时代,需要拥抱长期主义
巴塞罗那圣家堂的启示
如何造就迅速应对剧变的组织文化
企业帝国舵主的谢幕
战略冗余的重要性
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个人篇:20年代,职场的剧变
工作的未来
多元视角的重要性
成名秘诀
高管教练是黏合剂和祛病师
企业文化相对论
代跋:2021,需要拥抱长期主义!
危机识韧性
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优选冲击之后,世人对“黑天鹅”有了全新的认知,它的可怕,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以及它带来巨大灾害的可能性,而普通人对潜在灾害的严重性根本无法想象。经济在面临一场突如其来而又有巨大杀伤力的冲击之后,会如何应对,考验的其实是它的韧性。经历灾难的经济会以什么方式重启,政府该出台什么样的政策组合,市场又会涌现出什么新物种?这些问题也是后新冠疫情时代经济研究最核心的问题。
有名科幻作家吉布森有一句名言:未来已来,只是呈不平均分布。戴维斯也像一名很好的科幻作家那样,转换时空,深入不为人知的场景和角落,为当下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找寻答案。
自然界给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莫过于地震和海啸。2011年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地震引发的海啸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而海啸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除了发生时产生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破坏之外,更严峻的其实是对优选供应链的冲击。丰田汽车是“零库存”生产方式的鼻祖,海啸过后,它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的汽车厂一度停产,就是因为供应链上一家关键的零部件厂在海啸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了尽快填补供应链的短板,丰田汽车向主要供应商发出邀约,希望他们能尽快调整生产线赶制出短缺的零部件。经历冲击之后,丰田对自己发明的“零库存”管理做出重大修正,建立了强调在运营过程中增加“战略冗余”的RESCUE(灾备)体系。而这种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从应对灾难过程中汲取教训,不再一味追求效率,而是更强调平衡和应对多变复杂环境的能力,增强了经济的韧性。
什么是经济的韧性?韧性就是抗打击能力,是经济从外部冲击中迅速恢复的能力,也是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和劳动者——能够迅速重新组织、恢复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我的前同事、曾经担任《经济学人》杂志编辑的理查德·戴维斯在2020年出版的《特别经济:韧性、复苏和未来》一书中花了许多篇幅去描摹这种韧性。他的足迹遍布同样遭受过海啸侵袭的印尼的亚齐、因为叙利亚内战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在约旦的难民营,以及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绰号“安哥拉”的监狱,去寻找存在于社区和人性中的韧性,同时思考应该怎样充分利用这样的韧性,甚至什么时候实行管制和规划为这样的韧性让路,好让经济能更充满活力又茁壮地重启。
无论是流离失所还是圈禁在高墙之内,身处其中的人无不面临巨大的外部困难,但也恰恰是这种外部困难的压力,反而激发起惊人的适应性与创新力。
这种适应性与创新力,首先源自社会本身自组织的能力。社区需要有非正式的社交网络,甚至是非正式的财务网络,民间发展出来的人与人之间多样化、多层次、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是经济拥有韧性的基础。比如亚齐当地就有一种兑换黄金的传统,黄金是当地人储值资产的主要方式,在丰收的年份,家里的主妇会把收成换成黄金,在欠缺的年份,黄金又可以换成金钱来补贴家用。由于黄金属于优选定价,就排除了因为当地供求关系变动所导致的价格剧烈波动。2004年印度洋海啸摧毁了当地经济,也摧毁了正式的银行网络,但是每个家庭都能依赖当地非正式的黄金交易网络快速地把自己的积蓄换成灾后重建的资金,确保了社区后续发展的韧性。
其次,知识和新思想比财富的积累更重要。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大转型的当下,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奠定了创新韧性的基础。日本之所以在二战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摊子,却在十几年内就实现了经济腾飞,除了美国援助之外,能够把日本二战之前培养的人才派上用场是重要的推手。灾难冲击的另一好处是会淘汰一批老人,为新一代的“后浪”扫除前人的束缚和负担,反而可以让他们更开放、更迅速地拥抱未来。这种拥抱新思想的开放,也是危机的“副产品”。
再次,需要为自下而上涌现出来的创新创造出宽松的环境,同时要牢记,很多自上而下的设计可能与当地的现实脱节。约旦的利比亚难民营就是一个很特别的案例。
P3-5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8218702 |
| 条码 | 9787308218702 |
| 编者 | 吴晨 |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2-03-01 00:00:00.0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精装 |
| 页数 | 235 |
| 字数 | 165000 |
| 版次 | 1 |
| 印次 | 1 |
| 纸张 |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