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编号:
wx1202634947
销售价:
¥100.30
(市场价: ¥118.00)
赠送积分:
100
数量:
   
商品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从事文学研究所作论文的选编。着眼于文学理论和评论的“中国话语”建设与探索,从探源“中国”概念的内涵入手,对“中国文学”自身的理论、结构和方法等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提出了“中国文学”之“学”的思路;挖掘中国语境“生活”概念的思想史内涵,对新世纪“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作了独到的探讨;采取中国“新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征、主要思潮与文脉进行了梳理。
精彩片段:
萧红和李泽厚有两种喜爱相同,一是鲁迅,二是《红楼梦》。李曾说鲁迅和《红楼梦》是常置案头的。而萧终其生以鲁迅为师,临终表白“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长恨流水东。他们心中都是立有祖国和民族的。李泽厚评鲁迅,说其“提倡启蒙、超越启蒙”,这同样可以用来评价萧红。和鲁迅、萧红一样,1980年代提倡“重回五四”的李泽厚同样也是走出了“五四”的。如果我们今天“重回80年代”甚至“重回30年代”去寻找或重建萧、李,缘木求鱼不得鱼,最终会发现萧、李的意义正在当代、在新世纪。

中国之读,可从“中国”二字始。从纸书上读“中国”这两个方方正正的汉字,有稳固感,有庄重感,有归属感和神圣感。我们在这两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里边生活了多少个寒暑,奔波了多少的距离与路途,才使这种稳固的、庄重的、有归属感和神圣感的结构沉淀内化成了我们内心的血脉结构?我们只知道中国这两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释其远古历史字源,“中”是一面旗(依于省吾释义),“国”是一座城,而且是居于中心位置的一面旗帜和一座城池。经过血与火、情与理的漫长历史演绎与归纳,中国这两个字才写得方方正正,读得字正腔圆,成为一个方向的共识,一面旗帜的确指,一个偌大的文明空间和民居空间的吸附与归属。

责编推荐

如果中国是一部大书,中国读书人的生涯,可谓中国之读。
本书着眼于文学理论和评论的“中国话语”建设与探索,从探源“中国”概念的内涵入手,对“中国文学”自身的理论、结构和方法等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提出了“中国文学”之“学”的思路;挖掘中国语境“生活”概念的思想史内涵,对新世纪“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作了独到的探讨;采取中国“新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征、主要思潮与文脉进行了梳理。

张未民,吉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文艺争鸣》编辑、副主编、主编等。

根的隐喻——一个中国隐喻的历史文化考察
一个语词的隐喻式根源及其隐喻式产生
“根”的世界掌握:理与情的隐喻分途

超越“国中”——“中国”概念的历史语源学探寻
“中国,即国中”:一个历史语言的阐释学
“中国”:对历史语言阐释的抗拒和超越
“中”:何以前置和优先
“中国”思想:在历史实践中的生成
结语:“中国”,深埋于历史的“中国梦”

何谓“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中国文学”:在民族/国家之间的表述
“中国文学”概念应在“中国观”上加以探讨
“大规模国家”与中国文学的“中国性”特征
从“中国”到“地方”:政治美学和文学的生命个性
区域构成、民族构成、语言构成
“中国”文学的诞生:以《诗经》为案例的分析
结语:共同体观念与中国文学

重建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从文明的角度重识中国文学
问题的由来:中国文学是一个整体
重建汉语文学的整体性
反思现代性
缓解时间的政治
打开文学的文明视界
赘语:想象或穿越,一个注脚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从“天下之文”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化
“中国”的意义:多极化世界文学中的重要“一极”
“世界文学”概念与中国的因缘际会
“天下/中国”与中国文学的“天下之文”论
从“天下之文”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化
中国文明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意义

再论共同体观念和中国文学

《诗经》的“中国”解读——《诗经》所见“中国”形态向审美意识的积淀
所见作为国家认知的“中国”及“中国”主题诗学
风雅颂:由政治共同体通向文学审美共同体
赋比兴:“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基本的语言表现经验
一多模式:“中国”作为思维方法

《木兰诗》的“中国”解读

中国“生活”概念的历史解说
以“生”释“活”
从“生生”释“生活”
以“日用”代“生活”,或“日常生活”

“生活”概念在20世纪中国的兴起——20世纪中国“生活”理论体系的生成
及话语形式简析
“生活”理论体系的生成:重评王国维和梁漱溟
生活话语的兴起:“人生”“生命”“民生”“生存”诸概念的分析与
集合
走向“生活现代性”及其“生活”概念的整体性

生活的心,回家的路——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转向”
引言:是生活不是日常生活
生活转型
生活的心
回家的路

为生活立心——说说萧红,说说李泽厚

一个“生活”主题的百年诗歌简史
生活诗缘
生命焦灼与死亡体验
理想与革命:去日常生活化
诗的“再生活”
感觉、物:走向生活整体性的诗
体物的精神层面
嵌入生活的诗:隐喻之维

中国文学的“批评问题”——“批评”与“评论”的百年“语用”纠葛及其所见
时代风尚
缘起
释“批”与“批评”
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批评”及相关的几个概念
在“批评”与“评论”之间:“Literary Criticism”的汉译
为何是“文学批评”?——激进的“批判”锋芒
“批评家这一类特殊的人应该是没有的”——“批评”的困境
质疑“文学批评”
“十七年”:在“评论”与“批判”之间
20世纪80年代:“评论”淡化而“批评”翱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评”的陷落与“人文精神”坚守
新世纪现状:生活性,“批评”的分化与走向

说“游”解“戏”——中国古代文艺中的“游戏说”
中国的“戏”
“戏”的艺术
“戏”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方式
游戏三昧
虚拟和程式
大团圆和“戏的正义”
游艺和游神
游与戏
一点比较:游戏精神

侠与中国文化的民间精神
墨侠源流
中国文化:儒道互补吗?
武侠小说与古代小说的三种模式
侠在文学中的两种表现
金庸与莫言

中国文学的“时间”——关于“新世纪文学”论述的一个逻辑起点

中国“新现代性”与“新世纪文学”的兴起
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话语讨论
中国现代性三型与新现代性的兴起
中国新现代性与“新时期文学”的疏离
新世纪文学的兴起

写作的时代与新性情写作——有关“80后”等文学写作倾向的试解读
“写作”的时代
新世纪文学中的“新性情写作”
对“80后”等性情写作若干评价上的尴尬
新性情写作的若干特征
传统的复归与“新文学观”的重新审视
趋向老龄化的社会与人生的延宕

对新世纪文学特征的几点认识
“新世纪文学”的三种用法
增量的文学
生长的文学
总体的文学
生活的文学
体物的文学
“文明”的文学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3”——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与文脉
现代文学3:从“现代性”的讨论到“新世纪文学”的讨论
其他主要文学思潮概述
文脉背景下的诸现象
中国之读(代后记)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 9787020156016
条码 9787020156016
编者 张未民
译者 --
出版年月 2022-05-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528
字数 44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一般胶版纸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