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公司诉讼类型化专题24讲(二):公司大数据实证分析与裁判规则评述

编号:
wx1202658093
销售价:
¥92.88
(市场价: ¥108.00)
赠送积分:
93
数量:
   
商品介绍

1.股东查阅会计账簿的“不正当目的”规则2.“实质性剥夺”股东知情权的公司意思效力规则3.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中的公司意思4.有限公司章程股权转让条款的效力5.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6.股东双重派生诉讼制度7.公司对外关联担保合同效力8.公司决议撤销之诉的裁量驳回

卡尔?拉伦茨说,“当抽象——一般概念及其逻辑体系不足以掌握某生活现象或意义脉络的多样表现形态时,大家首先会想到的补助思考形式是‘类型’”。类型化案例研究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之分,主要是后者。定量研究需要借助于大数据,方能成为有力的论证途径。面对海量的裁判文书,一要相对迅速地发现其裁判焦点或者找寻到研究者所需要的信息,二要具备必要的比较法知识储备和恰当的研究视角,三要依赖研究者基于专业素养与职业敏感性而预先设定的问题意识。类型化案例研究的一个功能是求得法律规范的规范性、准确化解释,另一功能是服务于法律的漏洞补充。这意味着类型化案例研究在通常情形下是必要的,但在裁判依据相对模糊的法律领域更具优势。类型化的案例比较过程在法律解释活动与在漏洞填补活动中以同样的方式展开,秉持对实质上相同案例同等对待、对实质上不同案例不同对待这一原则进行权衡比较,以窥追求同案同判、类案类判之艰难与宏奥。对公司法这一强实践性的学科而言,实证研究是不能忽视的,甚至是位的,无论对于理论界、实务界都是如此。本书以大数据、实证研究、类型化研究、案例研究等为基本研究路径,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引领;本书关于8类公司诉讼的基于大数据裁判规则研究而发现的共识性裁判规则,对于立法完善具有借鉴作用,对于推进同案同判、类案类判具有启发意义,对于实务界尤其商事审判法官、律师具有借鉴作用。本研究系列计划在两年内出版3本,涉及24类公司诉讼的类型化实证研究,本书为第二本。

李建伟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为北京、广州、福州、长沙等十余地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主要研究领域:民商法基础理论、公司法与证券法、公司治理等。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独立董事制度研究》《公司法学》《公司宪治论》等10多部专著、译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科研项目10余项。近来致力于公司诉讼的实证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目  录第一章  股东查阅会计账簿的“不正当目的”规则——以《公司法解释四》第8条的规范解释与司法适用为中心  一、引言  二、不正当目的之制度价值(一)公司法的视角:股东与公司间的利益平衡(二)私法的视角:诚实信用原则(三)经济学角度:信息不对称及其矫正限度  三、不正当目的之规范分析(一)一对范畴的概念界定(二)《公司法》第33条第2款的规范分析(三)《公司法解释四》第8条的规范分析  四、不正当目的之裁判立场(一)《公司法》第33条第2款的裁判规则(二)《公司法解释四》第8条的裁判规则(三)样本一、样本二的实证研究小结  五、不正当目的规则之反思与建构(一)制度的偏颇与缺失(二)更准确的规制(三)规则再造  六、结论第二章  “实质性剥夺”股东知情权的公司意思效力规则——《公司法解释四》第9条的法教义学分析  一、引言  二、股东知情权的公司意思效力规则之教义学构造基础(一)股东知情权的权利属性之争(二)股东知情权规范的定性之争(三)公司(股东)自治边界的一般性描述  三、股东知情权的公司意思之类型整合(一)三种公司自治意思(二)“两类”的比对分析  四、“实质性剥夺”股东知情权的公司意思效力之教义学结构(一)比较法上的经验(二)我国司法的经验(三)“实质性剥夺”股东知情权的公司意思无效之教义构造  五、“实质性剥夺”股东权无效规则的扩张适用(一)类比与区分(二)回应与扩展  六、结论第三章  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中的公司意思  一、引言  二、公司介入股权转让的理论基础(一)股权转让中公司介入的必要性:股权转让的组织法特性(二)股权转让中公司介入的可行性:公司角色的类型化  三、缺少公司介入的股权变动模式及其弊端(一)纯粹意思主义模式及其检讨(二)债权形式主义模式及其检讨  四、修正意思主义模式及评析(一)修正意思主义模式的缺陷(二)确立股权变动中的公司认可意思为生效要件的优势  五、公司认可生效主义模式的构建(一)公司介入股权转让的适当方式(二)公司介入股权转让的适当边界(三)股权转让双方的救济路径  六、结论第四章  有限公司章程股权转让条款的效力——基于《公司法》第71条第4款的解释论  一、引言  二、96号指导案例评析与基础概念界分(一)96号指导案例评析(二)核心概念的教义学内涵及争议  三、“章程得股权转让”的教义学构造基础(一)依据的属性:公司章程性质的教义学归类及其效力来源(二)目的的正当:股权转让触及有限公司人合性的稳定(三)技术的配合:股权变动模式为章程股权转让提供管道(四)转让的界限:股权转让的固有权属性  四、章程股权转让纠纷的实证分析(一)类型化实证分析(二)裁判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五、股权转让条款效力的司法审查体系构建(一)司法解释制定中尝试的调整方案及未来可行的补救措施(二)章程股权转让的合法性标准(三)章程股权转让的合理性标准  六、结论第五章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  一、引言  二、前置程序的制度价值  三、股东启动前置程序的请求对象(一)前提:选择请求对象的考量因素(二)经验: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规范设计的比较法考察(三)反思:来自中国司法实践的基本经验(四)回应:前置程序中请求对象的归一化处理  四、前置程序中的公司意思表达(一)公司对于股东提起诉讼请求的处理(二)公司决定对于司法裁判的影响  五、前置程序适用的豁免(一)作为抑制诉讼与鼓励诉讼调节器的豁免条款(二)中国法的“情况紧急”在司法实践中的不适应性(三)豁免应用的扩大化与类型化取向  六、结论第六章  股东双重派生诉讼制度  一、引言  二、股东双重派生诉讼不能缺位的三个语境(一)股权结构集中语境下的多数股东滥权现象频发(二)营商环境优化语境下的少数股东保护(三)公司集团化背景下的企业资产保护  三、股东双重派生诉讼裁决经验的实证分析(一)样本说明(二)合并分析(三)个案分析(四)一个结论  四、股东双重派生诉讼的制度引入与制度构成(一)美、日的司法及立法经验(二)我国法的制度选择建议(三)双重派生诉讼的基本制度构成  五、结论第七章  公司对外关联担保合同效力  一、引言  二、公司关联担保立法演变与形成中的争议回顾(一)立法变迁再回顾(二)现有规范存在的逻辑问题  三、公司关联担保合同纠纷裁决的实证分析(一)案例总体数据分析(二)关联担保合同效力认定的争点总结  四、公司关联担保裁决中价值判断的组织法逻辑(一)公司关联担保的教义结构(二)司法裁决中多重价值选择的误区及矫正(三)立法规制中的价值判断逻辑及技术落实  五、公司关联担保合同效力规则的教义学诠释(一)越权代表规则的逻辑框架(二)债权人审查义务标准的类型化分析  六、公司关联担保立法规范与裁判规则的完善建议(一)立法规范的完善(二)裁判进路的两处修正  七、结论第八章  公司决议撤销之诉的裁量驳回  一、引言  二、裁量驳回制度的规范分析(一)裁量驳回的基本含义(二)裁量驳回的规范适用解读(三)裁量驳回立法规则的比较  三、裁量驳回制度的法理基础:决议撤销之诉的教义学回正(一)司法的介入:公司决议撤销之诉的双重功能(二)介入的异化:我国客观功能为主的诉讼模式引起股东滥诉(三)异化的矫正:裁量驳回制度股东滥诉  四、裁量驳回的裁判理由之实证分析(一)案例样本基本分析(二)裁判理由的评价:问题与出路  五、裁量驳回制度的教义学诠释及其方法(一)轻微瑕疵的认定:基于程序价值的实质性判断(二)实质影响的认定:基于意思民主的实质性判断(三)轻微瑕疵与实质影响之间的关系(四)个案裁决的适用方法  六、结论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 9787519765750
条码 9787519765750
编者 李建伟著
译者 --
出版年月 2022-05-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平装
页数 432
字数 47200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