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政治的智慧,权力的均衡,外交的艺术——一部了解近代、现代、当代国际关系的推荐阅读书!
★袁南生、金灿荣作序推荐!
★再现国际问题之波云诡谲,以独特视点讲述有名外交家的非凡魅力。风格演绎,犀利评析,谱写“谍影重重”的外交风云!
★一面是哈佛大学“象牙塔”中面壁苦读20年的“学术隐士”,一面是70年代叱咤国际外交舞台的政界高手,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将几百年间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尽收笔底。
★从十七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到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浩劫,越南战争,直至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网罗古今,议论纵横。
★讲述黎塞留、拿破仑、俾斯麦和梅特涅的治国之道,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外交政策失误,揭示塑造现代世界格局的根本力量。
★观念上的现实主义,方法上的传统学派。提出均势战略的现代意义,具有极高史学价值。既是一部国际关系史著作,又是一部政治学理论的上佳之作。
★59个版本畅销全球,《出版人周刊》《图书馆杂志》倾力推荐!
★豆瓣8.9高分,goodreads评分4.25(5分满分)。
纵观近三百年的历史,从现代国家制度之父红衣主教黎塞留,到罗斯福、斯大林;从德国的统一、德国的两次战败,到战后冷战的开始与结束;本书旁征博引地论述了权利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
亨利·基辛格凭借其致力于国际事务的经验,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智慧幽默的文笔,描述了世界外交目前的重大事件,分析了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美国有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第56任国务卿。
曾获括诺贝尔和平奖、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和国防部很好公共服务奖章。
他于1923年出生于德国,为躲避纳粹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全家人在1938年从英国迁往美国并定居。
1943年获得美国国籍,并应征入伍,编入美军第84步兵师,回到欧洲战场。战后,他获得纽约州政府的奖学金,1947年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
1954—1969年在哈佛大学执教。1952—1966年任哈佛国际论坛主任。
1969年离开哈佛大学,出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至1977年福特总统下台为止,在长达8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他作为白宫的外交智囊和国务院首脑,负责制定美国的外交政策。
1977年退出政界,1982年开办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至今仍以充沛的精力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序一 读读基辛格的《大外交》
序二 基辛格其人其书
第一章 世界新秩序001
最能左右国际关系,作风也最矛盾的国家003
愈来愈分散又愈来愈全球化009
第二章 关键人物:西奥多·罗斯福或是伍德罗·威尔逊015
美国不情愿地涉入了世界局势的旋涡017
老罗斯福,首位坚持美国025
有义务让世界感受其影响力的总统025
威尔逊开创了美国外交政策思想的主流学派030
第三章 由大一统到势均力敌:黎塞留、奥兰治的威廉亲王与皮特041
欧洲均势体系043
黎塞留:现代国家制度之父045
威廉一世:对抗路易十四的先锋056
欧洲均势的出现061
第四章 欧洲协调:英国、奥地利与俄罗斯065
重建国际秩序刻不容缓067
神圣同盟是维也纳和会最值得一提的创举071
东欧的问题不会消失079
保守利益需团结在一起082
第五章 两大革命家: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091
欧洲新秩序093
拿破仑三世:摧毁维也纳体系095
“铁血宰相”俾斯麦109
无人可得以不朽而无须付出代价124
第六章 现实政治自食其果127
欧洲外交起了革命性的变化129
现实政治已成主流136
欧洲文明的自戕155
第七章 步向毁灭的政治机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外交159
失去节制的德、俄两国161
英国的外交政策169
导致战争爆发的一连串外交举动171
第八章 卷入战争旋涡:迈向军事毁灭之路19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令人惊讶之处195
意外的星星之火202
次要的巴尔干危机转变成世界大战204
第九章 外交新面貌:威尔逊与《凡尔赛和约》211
和平的条件213
欧美理念之间的差异216
巴黎和会223
第十章 胜利者的困境239
集体安全的观念241
最不幸的“战胜国”——法国244
苏德的交集252
第十一章 施特莱斯曼与战败国的复兴259
左右20 世纪20 年代外交大势的政治家施特莱斯曼261
德国的逐步复兴266
第十二章 假象破灭:希特勒的崛起与《凡尔赛和约》的毁灭281
世界历史记录大的灾难:希特勒的崛起283
逐步推翻凡尔赛协议285
进驻莱茵区:勇敢的豪赌296
慕尼黑会议305
第十三章 斯大林待价而沽311
希特勒与斯大林313
外交革命317
谁应该为形势如此急转直下负责327
第十四章 《苏德协定》331
假战争时期333
希特勒的愿望335
对德宣战345
第十五章 美国重回战场: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351
罗斯福:由孤立走向参战353
美国的国内气氛355
罗斯福的表现360
第十六章 三种和平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377
如何创造新均势379
战时三巨头382
第十七章 冷战的开始407
杜鲁门其人及外交政策409
分别会谈413
波茨坦会议与冷战揭幕418
第十八章 遏制政策的成功与苦痛431
结束对立的条件433
击败苏联的策略438
遏制理论四十年443
第十九章 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鲜战争459
两重误解下爆发的朝鲜战争461
遏制理论下的朝鲜战争465
第二十章 与共产党人的谈判:阿登纳、丘吉尔与艾森豪威尔479
解决冷战问题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481
德国领袖阿登纳和斯大林的去世489
西方国家是否实际上丧失了斯大林死后的大好机会493
第二十一章 避开遏制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509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已陷入地缘政治竞争511
《巴格达条约》和阿斯旺大坝515
对苏伊士运河采取动作518
第二十二章 匈牙利事件:欧洲的剧变539
战后国际关系改变541
波兰和匈牙利的棘手问题544
下阶段的冷战基调555
第二十三章 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柏林危机,1958~1963557
双方观点歧异渐显559
持续五年的柏林危机——冷战转折点569
第二十四章 西方联盟的概念:麦克米伦、戴高乐、艾森豪威尔与肯尼迪585
大西洋共同体面临观点整合587
麦克米伦:英国不再是世界强国588
戴高乐:重振欧洲雄风595
核时代:艾森豪威尔与肯尼迪599
第二十五章 越南:陷入泥淖,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611
美国人的传统价值体系613
战略和道德的鸿沟620
法国与美国陷入游击战621
物色越南领袖628
复杂无解的越南问题631
第二十六章 越南:走向绝望,肯尼迪与约翰逊635
处理越南问题637
旷日持久,胜负难决644
约翰逊与圣安东尼方式653
失去斗志的高层660
第二十七章 越南:解脱,尼克松667
尼克松的责任669
越南战争还是国内政治斗争670
追求光荣和平672
越战经验673
第二十八章 地缘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的三角外交695
尼克松其人及观点697
中、苏、美三角关系715
第二十九章 国际紧张关系的缓和与不满缓和者725
第三十章 冷战的结束:里根与戈尔巴乔夫753
迎接漫长的新冲突时代755
第七任领袖戈尔巴乔夫776
第三十一章 关于世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795
威尔逊主义与各国政策797
第三度建构世界秩序823
致谢827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ISBN | 9787544340731 |
条码 | 9787544340731 |
编者 | (美)亨利·基辛格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12-02-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860 |
字数 | 798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7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